擺渡人——記鄉村教師李化勇

2020-09-09 大河網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學文 朱殿勇 胡巨成 周曉荷

重巒疊嶂,碧波蕩漾。羅山縣彭新鎮石山口水庫旁的公山小學,掩映在叢林中,遠遠望去,校園上空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水庫「庫尾」,猶如一道湛藍的「天河」,將公山村分成兩半。每逢雨季,河東的孩子想要步行上學,必須沿著河岸繞行近一個小時。

20歲那年,曾在公山小學讀過書的李化勇,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從父親手中接過一根教鞭,也拿起了一對船槳,成為了一名擺渡人。

39個年頭,當孩子一個個走出校門,走出水鄉,尋求更廣闊的人生舞臺,他卻守護著這山溝水畔的朗朗書聲,波光粼粼裡已鬢生白髮,曾瘦削挺拔的身軀也漸漸彎曲了。

他說:「我也沒想到,這一試就是30多年,一堅持就是一輩子了。」

「船夫」

「不管多難,都要划船帶孩子們去上學,讓他們少走些山路。」

晨曦微露,李化勇翻身坐起,扒拉兩口飯,熟練地背上小船往河邊走去。59歲的他瘦高個兒,腳下生風。

中間兩根橫棍、連著左右兩個小木箱,李化勇把他的這艘小船擱在淺灘上,輕身一躍,竹篙推岸,小船蕩開層層波紋。這一路風光,他再熟悉不過。

當李化勇從民辦教師的父親手中接過教鞭時,公山村的孩子想從家去學校不容易:不坐船,要麼沿著蜿蜒的水庫「庫岔子」走到上遊,7裡多;要麼走大路,16裡多。

李化勇至今都難忘三十多年前的那個早晨,大雨天,孩子們赤著腳丫、挽著褲腿,穿過及腰的雜草,到了學校身上沒有一處幹的地方。 望著姍姍來遲的學生,他揪心不已:「我就下定決心,不管多難,都要划船帶孩子們去上學,讓他們少走些山路。」

打那時起,每逢汛期,一位年輕人都會準時出現在渡口,把孩子一一抱上船,唱著歌駛向對岸;放學了,再划船把孩子渡回家。

河水兩米多深,船上最多載40多個孩子。出發前,李化勇會把船內外檢查個遍,擺渡中也極為小心。可即便如此,家裡人也跟著他提心弔膽,每次颳風下雨,母親都會守在岸邊,遠望著小船抵達對岸,安全了才轉身回去。

就這樣日復一日,這位水鄉岸邊擺渡人,光船就劃破了8隻。

這條水路載過多少人,李化勇記不得,而坐過船的孩子們卻鐫刻在心。從公山小學讀過書、「出息」了的李偉在湖南一家上市公司,他清晰記得:「李老師吆喝一聲『開船咯』,平穩地撐起小船,放聲歌唱,我們也會跟著一塊。」他說,如果沒有李老師和那條擺渡船,我們這些山裡的孩子可能連小學都讀不完,又何談改變命運呢!

如今,河東岸的孩子們不再繞道上學了,公山小學變更為教學點,保留了學前班和一、二年級,李化勇成為了唯一的常駐教師。

家住東岸的他,依然泛舟河上,船從載學生上學的大船變成載他上課的小木舟,而對岸仍是他不變的方向。

「戀人」

「公山小學和我,就像對戀人。選擇她,就愛她一輩子吧」

擺渡只有一個方向,一旦選擇,無法停槳。

1981年,年過半百的父親把剛畢業的他從城裡叫回村裡,說:「我在村小當了一輩子老師,恁兄妹六個總得有一個頂班,勇啊,回村當老師吧」。

李化勇用「複雜」形容當時的心情。回來?好不容易走出去,不甘心;不回來?咋給老父親交待。20歲的他躺在床上,心潮起伏。

父親在煤油燈下備課,一旁的母親踏著織布機哐哐作響。

「我們這兒太偏太窮,誰都不願意來教書,孩兒們不就失學了?」就是這樸素的念頭,支撐了李化勇紮根山鄉、執教一生的選擇。

李化勇離開工廠當民辦教師,每月6塊錢,連之前六分之一都不到;妻子秦善英沒工作,孩子相繼出生;他平日上課備課,周末下地幹活,自稱自己是「泥腿子老師」;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他的工資也剛夠在工廠的一半,每周都要借錢……可在最困頓的那些日子,他仍資助著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

當時,公山小學有300名學生,教師卻只有十幾位,一向勤奮的李化勇身兼數職,很快成為佼佼者,縣裡的、鎮裡的學校紛紛拋來橄欖枝。

李化勇不是沒有猶豫過。「尤其是學校改成教學點後,昔日的同事各奔前程,校園裡只剩下十幾個孩子,一下子空落落的。」他說。

「老李啊,要不,把這個點撤了吧?」鎮中心校負責人曾跟他商量,他擺擺手拒絕了:「點撤了,娃們不方便了,他們不上學可咋弄?!」

早上七點打開校門,把前後院掃個遍,拔拔花壇裡的雜草;到教室裡,把僅有的幾套桌椅挪了又挪,給孩子們尋找看黑板的最佳角度;隔幾天,用乾淨毛巾沾清水,擦拭校門口那塊寫著「公山小學」的牌子;每半個月,大椅子摞上小凳子,爬到上面給牆上那臺掛了33年的老鐘錶上上弦……

「公山小學和我,就像一對戀人。選擇她,就愛她一輩子吧。」他輕撫著教學樓前,那棵22年前親手種下的廣玉蘭,動情地說。

廣玉蘭已從小苗長成大樹,一撥又一撥孩子在那棵樹下,聽校長老師的悠揚笛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故鄉……」

「超人」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該怎麼辦?我得守著他們!」

9月1日,開學第一天,公山小學舉行了升旗儀式。儀式的護旗手、升旗手都是李化勇。當國歌響起,孩子們筆直站立。他在國旗下講鍾南山、李蘭娟,勉勵孩子「好好讀書,改變命運」。

只有幾個人的升旗儀式,每周一都會進行。他說,革命老區的孩子,得先有顆紅色的心。

每天面對「小豆丁」,可能有些人覺得挺好應付,但李化勇沒這麼想。他提前備教材、備學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複式教學法,曾在全縣推廣;今年秋季,小學只有六個孩子,分兩個班,不再實施複式教學,但李化勇仍然忙碌,他既當校長,又當班主任,還是生活老師,常常這個班剛結束,連口水都來不及喝,就得往另一個班跑。

每天孩子放學後,他就開始「上課」:學上網,學名師課堂,找最新素材,一點點抄錄在教案本上,從大寫的「一二三」到小寫的「123」,密密麻麻。

在彭新鎮,九成學生家長外出務工,常見不著孩子。他們的身心健康是李化勇最深的牽掛。

小心如父母外出務工,她哭不停,李化勇用一部舊手機錄音,假扮父親給她說話;小宇然的腿骨折了行動不便,李化勇背著他上廁所,再把他背到教室裡。

孩子太小,寫不好名字,李化勇像父親一樣,給每個作業本都寫上孩子的姓名;他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檔案和家庭聯繫卡,四處奔走聯繫愛心人士對貧困學生一對一幫扶……

他說,我天天跟學生在一塊,不自覺地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該怎麼辦?我得守著他們!

李化勇愛畫畫,畫得最多的是故鄉的山水和公山的娃娃;他的笛聲成為孩子們耳中最動聽的音樂;課間,他帶著孩子玩老鷹捉小雞、丟手絹,一起疊紙飛機。

去年,他受邀去北京觀國慶閱兵禮,一回校就迫不及待地把故宮、天安門、清華園講給孩子聽,他想把他看到的美好世界,一點點種在山裡娃心裡。

孩子們喜歡這位老師「爸爸」,常炫耀,他是「超人」。

可他們不知道,李化勇積勞成疾,失眠已有20多年,每天睡覺不到兩小時。有次,他睡不著,迷糊中起床撞了牆,第二天,纏著紗布又來學校了;替班老師勸他住院休養,他婉拒道:「白天和學生在一起,精神特別好。」懂他的妻子說:「孩子們是他的救命草、特效藥」。

再過幾個月,李化勇就60歲了,兒子們盼望著父親能來城裡享享清福。他卻說:「只要我不倒,只要身體不垮,我就要守在這小學校,在這兒,心裡踏實。」

兩行秋雁,一葉扁舟。青山綠水間,年近花甲的李化勇歌聲依然嘹亮:「紅領巾迎著太陽,陽光灑在海面上……」

相關焦點

  • 擺渡人——記信陽羅山縣鄉村教師李化勇
    ,從父親手中接過一根教鞭,也拿起了一對船槳,成為了一名擺渡人。出發前,李化勇會把船內外檢查個遍,擺渡中也極為小心。可即便如此,家裡人也跟著他提心弔膽,每次颳風下雨,母親都會守在岸邊,遠望著小船抵達對岸,安全了才轉身回去。就這樣日復一日,這位水鄉岸邊擺渡人,光船就劃破了8隻。
  • 山區求學路上的「擺渡人」——記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彭新鎮公山小學教師李化勇
    本著對事業的痴心,對學生的愛心,對工作的熱心,對未來的信心,他在教育崗位上兢兢業業,執著教書,誓要為鄉村教育堅守到底。——題記他,是一名教師,也是一名「船夫」,教師和船夫這兩個原本毫無關聯的職業,卻在他身上共存了38年。
  • 「船」授知識38年劃破8條船 信陽鄉村教師李化勇撐船渡河去教書
    昨日,信陽市羅山縣彭新鎮公山教學點校長李化勇說。自執教以來,李化勇上課常備一條木船,38年間,他劃破8條小船,還曾划船接送學生。李化勇放棄了許多能去城市的機會。眼下,鄉村學校生源急劇減少,李化勇表示將堅守到最後。撐船渡河去教書 堅守鄉村學校38年昨日,記者一行冒雨前往彭新鎮公山教學點。
  • 教師節前,致敬我們平凡而又偉大的鄉村教師!
    以前一些鄉村,因為工資福利低,生源少且分布不均勻,很多農村的學校垮了,老師走了,改行了,這讓教育資源本就匱乏的農村更是困難重重,然而幸運的是,在我們國家大江南北的農村與山區,還常年堅守著這樣一批人,他們在哪裡傳播知識,傳播著希望,堅守在講臺。
  •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進程過半,您對兩位河南教師的助力尤為關鍵!
    趁著學生在操場活動的時間,李化勇走進辦公室,滿臉歉意。教育時報記者眼前的李化勇,完全不像已經58歲的人,立領外套,牛仔褲,瘦高個兒,兩鬢稍有霜華,腰板挺直,走路腳下生風。 「在國慶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作為一名普通鄉村教師,受邀參加國慶觀禮活動,感到無上的光榮和自豪,內心充滿感恩、感動、感謝。」談及國慶觀禮,李化勇說這些天來他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 「追尋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思考——擺渡人的擺渡人(全篇合集)
    夜已如此深,擺渡人為何獨坐於舟旁?不曾記多少寒暑交替,亦記不清渡了多少人家。不曾記當初因何而做,亦記不清現今為何而為。晨出夜歸,春去冬來,日日復日日,年年又年年。擺渡的人生,亦是人生的擺渡。擺渡人:「老朋友,時光荏苒,歲月幾何?」舟:「……」擺渡人:「春去冬來,晨出夜歸,渡了一輩子人,所渡乃何人?」舟:「……」擺渡人:「你說這人,渡去彼岸為甚?轉頭,還不是又渡回來,家在此,終是要歸。」舟:「……」擺渡人:「既然如此,又何必走這一遭呢?寒暑冷暖,除卻四季,亦有人間啊。」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教師點讚!2019年最美教師評選揭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2019年,我們迎來了第35個教師節。教師,這個偉大的職業,培養這我們一代又一代幼苗茁壯成長。新時代的進行,同時也孕育著新時代教師。就在9月7日,2019年河南最美教師結果已揭曉。
  • 當學生的人生擺渡人——莆田五中教師陳玉水
    他是一位平和、儒雅、幹練的中年教師。30年來,他潛心教研、嚴謹治學,不斷探索高效課堂的優化策略,推廣教研成果,已然成為學生的人生擺渡人。他就是莆田五中高一語文老師陳玉水。5月31日,在高一(1)班的語文課上,陳玉水正帶領學生品鑑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 11名教師榮獲「出彩河南人」之2019最美教師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潘志賢 實習生馮志娟)9月7日晚,「出彩河南人」之2019最美教師發布儀式在鄭州舉行,11位優秀教師獲此殊榮,並被授予「河南省師德教育專家」稱號。當選「出彩河南人」之2019最美教師的分別是(按姓氏筆畫排序):書寫筆直人生的「彎腰哥」開封高級中學教師白冰;讓數學更好玩的「童話女王」濮陽市清豐縣高堡鄉英滿城小學教師王豔著;撐起山區教育的「父子兵」南陽市淅川縣大石橋鄉孫臺希望小學教師方興華、方書典;學生技能大賽的「金牌教頭」新鄉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劉先生;「一帶一路」科技文化的推廣傳播者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教師張桂枝
  • 教師風採:楊凱 擺渡人——八於中學人物紀實
    教師風採:擺渡人——八於中學人物紀實(楊凱)         楊凱,系八於中學德育處副校長,自任教以來,一直從事初中數學教學工作,並多年擔任班主任
  • 潛心耕耘在鄉村—記豐南大新莊鎮初級中學教師張天和
    潛心耕耘在鄉村——記豐南區大新莊鎮初級中學教師張天和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本報記者 趙珺)張天和是豐南區大新莊鎮初級中學的一名語文教師,河北省優秀鄉村教師。懷揣這樣的信念,1984年初,張天和到大新莊小學成為一名語文教師兼班主任,一幹就是7年。因教育教學成績優異,1990年被選調到大新莊鎮初級中學工作,一直紮根鄉村教育至今。  因為熱愛,張天和追求卓越。教育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需要不斷地探索追求、實踐創新。35年來,他痴心教研教改,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 蚌埠師範附小教師學習教育楷模 籤訂師德承諾
    安徽網蚌埠消息 為了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規範教師履職履責行為,加強學校師德建設工作,9月14日下午,師範附小召開了師德師風主題教育大會,全體教職工參加了會議。宋紅梅書記帶領老師們觀看《致敬大國良師:人民教師無上光榮》專題視頻,視頻中介紹了2020年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他們中既有在抗疫中表現突出的名師大家,也有在鄉村默默奉獻的一線教師。
  • 疫情期間鄉村女教師當「陪讀」 記了9本筆記
    本文轉自【長江日報】;疫情期間,煲「電話粥」給學生鼓勁 鄉村女教師當「陪讀」 記了9本筆記 返校復學後,學生們經常會到尹紅霞(右)的辦公室裡交流學習生活。曾宇近來學習態度不錯,學校剛剛搞完『五調』,他的英語有了明顯的進步,提升了30多分……」5日下午,上完當天的第三節英語課後,江夏區山坡建新中學九年級英語教師尹紅霞給學生曾宇的家長打電話,交流了孩子返校復學後的學習狀況,同時了解家長對孩子中考填報志願的意向。
  • 堅守鄉村35年——記永豐縣官田教學點教師謝富厚
    堅守鄉村35年——記永豐縣官田教學點教師謝富厚謝富厚  9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市行政中心大會議室,看到了正在忙於優秀教師先進事跡宣講彩排的謝富厚,他坐在第一排,戴著老花眼鏡,手裡拿著演講稿正在緊張地練習。
  • 堅守鄉村的女教師——記教育部2020年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人選、永濟市蒲州中心校教師解潔
    來源:運城新聞網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人選名單,全國311名教師入選,永濟市蒲州中心校教師解潔榜上有名。據悉,我省僅有8名,解潔是我市唯一入選者。解潔是永濟市蒲州中心校魯家小學的一名普通女教師,她堅守鄉村教育近10年,愛生如子,痴情教育,她用一腔的熱忱與愛心,用摯愛的教育情懷,用超越常人的付出和意志,書寫出精彩的教育詩篇。
  • 新世紀的鄉村女教師——記丹江口彭家溝小學教師 蔡明鏡
    【名師風採】欄目旨在為全國優秀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分享教學經驗,記錄教學生涯。這個94年的女孩兒,出生於城市,畢業後卻來到大山深處的偏遠鄉村當老師,把全校46個孩子當親人,給他們帶來了無限憧憬與希望,她,就是丹江口龍山鎮的彭家溝小學教師蔡明鏡。
  • 2015「河南最美教師」20名候選人事跡
    李化勇:小船連起上學路李化勇臨近暑假,由於學校旁邊是石山口水庫,羅山縣彭新鎮公山教學點教師李化勇對學生們的安全很是操心,每周都要對孩子們進行防溺水教育。30多年來,李化勇一直這樣無微不至地關心關愛著學生。公山教學點位於羅山縣彭新鎮最北端,石山口水庫上遊。
  • 「燭光頌」 ——記2020年懷化市優秀教師、最美鄉村教師、優秀校長
    9月14日,在《關於表彰2020年懷化市優秀教師、最美鄉村教師、優秀校長的決定》收文批示上,中方縣委書記姜耀文如此寫道。 一直以來,中方縣重視教育、關心教師、關愛學生,堅決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紮實推進教育強縣建設,積極促成大辦教育、辦大教育、辦好教育的新格局。期間,湧現出了一大批品德高尚、無私奉獻、業績突出、群眾公認先進典型。
  • 鄉村教育的守望者——記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汴河中心小學教師孫浩
    ——題記在安徽宿州,古老的汴河以清澈靈秀訴說著對大地的深情,默默潤澤兩岸萬物,汴河中心小學就依偎在這條古運河的北岸,在這所鄉村小學裡有一位大家所熟知的年輕老師——孫浩。他堅守信念、追求理想、不忘初衷,幾十年如一日守護著鄉村教育這塊麥田。
  • 劉慈欣《鄉村教師》:教育就是人點亮人
    這篇《鄉村教師》少有的沒有同其他短篇鑲嵌,但仍舊是劉慈欣善用的「以偏概全」手法:即用具體的情景描述宏大的宇宙。《鄉村教室》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從農村出來的男子因感恩自己老師的付出和關愛,義無反顧地也加入了鄉村教師的行列,用堅強執著和蠟燭式的奉獻精神點燃著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