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是「厭」的繁體字,「猒」是「厭」的初文。所謂「初文」就是古人初造的字。古人初造的字,由於數量有限,所以往往一個字就代表很多意義。當然,這些意義都是有關聯性的,比如初文為「兌」的字,就有現代「兌」、「悅」、「脫」、「銳」、「稅」等字的所有意義。
這裡就有一個規律,形體越簡單的字,其意義越豐富;意義越豐富就越容易產生歧義,讓人不易識別;為了識別不同的意義,後人便在初文的基礎上再加偏旁等附件,創造出新的漢字,以表達固定的意義。這樣,初文就成為以其為基礎的諸多新造字的字根。「字根」實實在在是表意的,偏旁主要起區別的作用。「字根」的讀音也會遺傳給新造的字,一般情況下,「字根」只遺傳其讀音的韻母,而其聲母及聲調則會發生變異,變異的聲母和聲調則用來區別不同的新創字。比如箋、淺、踐、棧、錢、線、餞等字都是以「戔」為字根的新造漢字,字根「戔」表示凡程度細、小、少的東西,紙小為箋,水少為淺,金小為錢,在一起食的機會少為餞等等。這些字讀音的韻母基本相同或相近,聲母和聲調則有所區別。
後人不知古人的這種造字規律,把這類字稱為「形聲字」,以為偏旁表義,字根表聲,抹殺了字根才是真正表意的真象,實為大謬!事實是字根真正表意兼表讀音之韻,而偏旁的主要作用是區別不同的意義,也就是把字根中相關聯的諸多意義分別並固定地表達。當然,偏旁也起到了一定的表意作用,但其所表達的義也是為了區別作用而服務的。
「猒」是「厭」的初文。「猒」字從犬從口從月,「月」在造字中的意義是「肉」。「猒」字就是狗以口叼肉的形象。狗最喜食肉,為什麼不把肉吃掉而是叼在嘴裡呢?只能是狗吃飽了,實在吃不下了。狗吃飽了,連肉都吃不下了,說明狗的食慾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基於這個意義,「猒」字的本義就是指食慾得到了滿足,引申凡指滿足。滿足是「猒」的最基本的意義。《說文》:「猒,飽也。從甘從肰。」《玉篇》:「猒,足也。」欲望得到極大滿足後,用來滿足欲望的東西就暫時失去了價值,失去價值的東西會被嫌棄,故「猒」字又有了嫌棄、反感的意義。這樣「猒」字就既有飽足、滿足的意義,又有嫌棄、反感的意義。
為了區別這些意義,以便更準確地表達,後人為了固定表達嫌棄的意義,便在「猒」字的基礎上又加了偏旁「廠」。《說文·段注》:「廠,山石之厓巗,謂象嵌空可居之形。」「廠」的本義是指突出的山石下面的空隙。狗有藏食的習慣,「厭」字的會意就是狗把吃剩的肉藏在了山石之下,表示狗食慾滿足後,對剩肉棄而不食矣。引申指欲望滿足後的一種嫌棄行為。「喜新厭舊」就是說新的更能滿足他的欲望,舊的已不再能更好地滿足他的欲望,從而就嫌棄了。
「厭」就是「猒」字分化出來的,應該沒有飽足、滿足的意義,只有嫌棄的意義,厭字可用猒字代替,但猒字表達滿足意義時則不能用厭字代替,不能亂用。這就是為什麼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淺人多改猒為厭。厭專行而猒廢矣。」的原因,「厭」簡化為「厭」後,猒與厭又混用,實際上等於把「猒」也等同簡化為「厭」了。這樣「厭」也就同時有了滿足和嫌棄、反感的意義。
(圖片來自百度,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