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漢字「厭」的造字含義是什麼?

2020-12-22 百家號

「厭」是「厭」的繁體字,「猒」是「厭」的初文。所謂「初文」就是古人初造的字。古人初造的字,由於數量有限,所以往往一個字就代表很多意義。當然,這些意義都是有關聯性的,比如初文為「兌」的字,就有現代「兌」、「悅」、「脫」、「銳」、「稅」等字的所有意義。

這裡就有一個規律,形體越簡單的字,其意義越豐富;意義越豐富就越容易產生歧義,讓人不易識別;為了識別不同的意義,後人便在初文的基礎上再加偏旁等附件,創造出新的漢字,以表達固定的意義。這樣,初文就成為以其為基礎的諸多新造字的字根。「字根」實實在在是表意的,偏旁主要起區別的作用。「字根」的讀音也會遺傳給新造的字,一般情況下,「字根」只遺傳其讀音的韻母,而其聲母及聲調則會發生變異,變異的聲母和聲調則用來區別不同的新創字。比如箋、淺、踐、棧、錢、線、餞等字都是以「戔」為字根的新造漢字,字根「戔」表示凡程度細、小、少的東西,紙小為箋,水少為淺,金小為錢,在一起食的機會少為餞等等。這些字讀音的韻母基本相同或相近,聲母和聲調則有所區別。

後人不知古人的這種造字規律,把這類字稱為「形聲字」,以為偏旁表義,字根表聲,抹殺了字根才是真正表意的真象,實為大謬!事實是字根真正表意兼表讀音之韻,而偏旁的主要作用是區別不同的意義,也就是把字根中相關聯的諸多意義分別並固定地表達。當然,偏旁也起到了一定的表意作用,但其所表達的義也是為了區別作用而服務的。

「猒」是「厭」的初文。「猒」字從犬從口從月,「月」在造字中的意義是「肉」。「猒」字就是狗以口叼肉的形象。狗最喜食肉,為什麼不把肉吃掉而是叼在嘴裡呢?只能是狗吃飽了,實在吃不下了。狗吃飽了,連肉都吃不下了,說明狗的食慾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基於這個意義,「猒」字的本義就是指食慾得到了滿足,引申凡指滿足。滿足是「猒」的最基本的意義。《說文》:「猒,飽也。從甘從肰。」《玉篇》:「猒,足也。」欲望得到極大滿足後,用來滿足欲望的東西就暫時失去了價值,失去價值的東西會被嫌棄,故「猒」字又有了嫌棄、反感的意義。這樣「猒」字就既有飽足、滿足的意義,又有嫌棄、反感的意義。

為了區別這些意義,以便更準確地表達,後人為了固定表達嫌棄的意義,便在「猒」字的基礎上又加了偏旁「廠」。《說文·段注》:「廠,山石之厓巗,謂象嵌空可居之形。」「廠」的本義是指突出的山石下面的空隙。狗有藏食的習慣,「厭」字的會意就是狗把吃剩的肉藏在了山石之下,表示狗食慾滿足後,對剩肉棄而不食矣。引申指欲望滿足後的一種嫌棄行為。「喜新厭舊」就是說新的更能滿足他的欲望,舊的已不再能更好地滿足他的欲望,從而就嫌棄了。

「厭」就是「猒」字分化出來的,應該沒有飽足、滿足的意義,只有嫌棄的意義,厭字可用猒字代替,但猒字表達滿足意義時則不能用厭字代替,不能亂用。這就是為什麼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淺人多改猒為厭。厭專行而猒廢矣。」的原因,「厭」簡化為「厭」後,猒與厭又混用,實際上等於把「猒」也等同簡化為「厭」了。這樣「厭」也就同時有了滿足和嫌棄、反感的意義。

(圖片來自百度,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漢字造字法六書究竟是什麼?從中可以看到漢字形成的淵源
    說到漢字的產生過程,就不得不說六書。六書是指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和構成方式,按照誕生時間順序,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雖然出現了「六書」的名稱,但具體指代什麼內容並沒有闡述清楚。直到漢代,六書才有了具體的內容,就是漢字的六種類型。
  • 漢字造字法
    漢字造字法「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為造字之法。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均為造字之法,而轉注和假借都是用字之法。四大構詞法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漢字的四大造字法。所以,用「象形法」創造漢字,在摹寫客觀事物時,只勾勒其輪廓,注重字形的簡約性和典型性。象形造字法的局限是:無法描摹抽象的事物。「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漢字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它奠定了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基礎。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
  • 【漢字講座】(7)漢字的造字理念與造字原則
    漢字是記錄傳遞語言、思維及表達觀念的書寫符號系統。
  • 「六書」造字法:漢字生產發展史(語文的演變02)
    語文的演變02"六書"造字法:漢字生產發展史漢字的造字法,從漢朝以來,便有"六書"的說法。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的詮[quán]釋影響最深廣,原文如下:《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 「造字狂魔」武則天,一生造了多少個漢字?
    武則天一開始的名字並不叫則天,而是武珝。 除了名字多以外,武則天在造字上,也堪稱是唐代倉頡。據不完全統計,武則天一生流傳下來的新造字,能統計到的就有20個。但是我們至今流傳下來的,則只有一個「曌」字,其他的字甚至沒有被列入漢語字典當中。
  • 倉頡造字只是神話,漢字真正的發展是什麼
    文字在文明發展過過程中作用不言而喻,文明傳承離不開文字,漢字歷史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字最早出現上古神話之中,倉頡造字就是其中之一。倉頡造字是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人物,姓侯剛,號稱史皇氏,倉頡造字不是無中生有創造,將流傳在先民中文字收集加以整理,形成一套文字體系,保證華夏民族文化繁榮昌盛創在歷史功績,倉頡造字可能是上古傳說之一,在先秦時代沒有出現相關傳說,最早文獻中提到倉頡是戰國時期荀子,在《呂氏春秋》與《韓非子》中出現,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
  • 比喻思維與漢字造字法
    (一)漢字造字法中的比喻性思維機制在比喻性思維的結構中,甲類事物是其主項,乙類事物是其次項。將具有隱喻性思維特點的「比喻」運用於造字法中,其主項就是漢字本身,即比喻的本體,次項就是作為認識主項的認知基礎——來源於日常生活的「世界圖像」,即比喻的喻體。
  • 有趣的漢字造字法
    關於漢字的造字法,從漢朝以來,相沿有「六書」的說法。「六書」是古人解說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六書」之名,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後世學者定名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 象形字是最原始的造字法,起源最早。
  • 秦知道丨從倉頡造字,解讀漢字起源
    漢字也是文字的一種,漢字的起源有八卦說、契刻說,另外就是聖人造字說,就是倉頡造字。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舉個例子,上古結繩記事,倉頡造字說是在「結繩說」之後出現的,也就是說倉頡造字就是「以代結繩之政」。農曆的二十寫作「廿」,這應該就是結繩的這個遺留。結繩的話,「十」就是一豎中間有個點,「二十」就是兩豎兩個點,然後底下連起來,中間這兩個點再連接,就是「廿」。
  • 網絡新造字流傳條件:符合漢字造字法 有實踐需要
    時下,網絡新造字不斷出現,這些所謂「新字」對漢語發展是否會產生影響?又是否需要對其進行規範?記者就此採訪了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張巨齡。  網絡時代「新造字」也會大浪淘沙   記者:您認為網絡新造字,能夠流傳下去嗎?  張巨齡:我看,至少要看兩個條件:一是看是不是符合漢字的結構和形成的原則規律。
  • 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漢字歷史演變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 漢字造字法(2)——會意與形聲
    語言中有許多抽象的詞無法用象形、指事方法造出字來表示,會意造字法正好彌補了它們的不足。會意法造出的新字,是用已有的象形字或指事字作構成材料的,提高象形字和指事字的使用率,充分發揮舊有文字的作用。會意字的結構方式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偏旁的組合,其組合方式靈活多樣。例如「看」字 , 「初」字 ,「晶」字。組合形式的多種多樣,使會意字的數目比起象形字、指事字要多得多。
  • 學習漢字從"學造漢字"開始!武則天造字的創意啟示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本節音頻▲ 長按二維碼收看完整講座視頻學漢字的最佳方法是"學著造漢字",按照"六書"的造字法則,創造屬於自己的專享漢字,掌握隱藏在漢字中的"創意密碼">本節課原標題:武則天造字的創意啟示——學習漢字從"學造漢字"開始!
  • 如何理解學習漢字?從漢字造字法看漢字的優點和不足
    漢字是目前流傳最久、最多人使用的文字。漢字很厲害,幾千年前寫的文章,現在人還能看懂,其他象形文字不是斷代找不到了,就是留下來也沒人看懂,或者徹底變樣了。漢字之所以流傳千古,就是她的造字法,可以說極其簡單實用,幾乎不需要進行特意教育。
  • 常識積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
    今天黑龍江新途徑教育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  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嚴格說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方法,轉注、假借屬於用字的方法。
  • 【漢字講座】(8)漢字造字之本——「六書」(一)
    從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漢字的創造是一種有明確指導思想(「分理之可相別異」)與形體構造原則(「依類象形」、「形聲相益」)的自覺的創造活動。那麼漢字形體構造的具體方法是什麼呢?這就是傳統的「六書」說。可見,至少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我國周代社會,作為「造字之本」的「六書」,已是作為童蒙習字的基礎知識來傳授的。掌握了「造字之本」,學習起來漢字自然能提綱挈領,直見真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關於「六書」的稱說,清代以後,人們大都採用劉韻的次第、許慎的稱名,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 孫立權教學實錄:漢字造字法(上)
    再有一點考慮,這堂課要把現代教育技術引進傳統的語文課堂,要把現代教育技術和最古老的漢字結合起來,用它來證明現代教育技術能夠走進語文課堂。當然,語文可能從本質上是排斥現代教育技術的。我提出一個想法,讀一部文學名著和觀看由這部名著改編的影視,這兩種情況,一般而言,讀名著是在學語文,看影視不是在學語文。為什麼呢?
  • 六年級語文總複習-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
    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一)漢字的字體演變漢字自產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形體在不斷演變。漢字從書體而言,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五種。現行漢字經常使用的是楷書和行書。從形式手段上看,有印刷體和手寫體兩種。印刷體常用的有黑體、宋體、仿宋體、楷體等;手寫體可分為軾筆字和硬筆字兩種,軟筆字主要指傳統的毛筆字,硬筆字主要指鋼筆字、鉛筆字等。
  • 中華漢字博大精深,相傳倉頡造字,但是漢字真的是倉頡一人所造?
    漢字在歷史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說漢字在世界歷史文明中,漢字文明作為四大古文明之一,是使用時間最長發展水平較高的一種文字體系,漢字在古代是先進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禮儀的表達方式。它是一種表意的象形文字,由出土文物所記錄,在遠古人們把物品的形狀簡潔的畫出輪廓記錄在牆壁、獸骨、自製的土罐器物上。
  • 漢字造字方法簡議
    今天混沌就帶大家認識一些漢字相關的基礎信息,以免到了需要的場合來不及抱佛腳。中國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編排的字典,就是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其序言中說漢字是皇帝的史官倉頡受鳥獸足跡啟發創造的漢字——這顯然不足採信。漢字應該是在長期應有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為目前的樣子,其勢必是集體智慧,不可能是一個人單獨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