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書蟲媽媽
「別哭,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不要哭,再哭,大灰狼就會來咬你!」
「你再不聽話,我就讓警察把你抓走!」
「不要吃糖,蟲子會咬你牙齒,然後鑽進你肚子!」
「快點睡,再不睡,怪獸就會從窗戶進來,把你吃掉!」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相信很多父母都說過這樣的話,對著淘氣又不聽話的孩子,總是想盡辦法,對寶寶說一些嚇恐的話,讓孩子乖乖地聽話。不知爸媽們是否注意到,孩子聽了這些嚇唬的話後,有什麼反應?
我曾經也對女兒說過嚇唬的話,當我發現女兒聽完後,全身發抖,臉色發白,縮成一團鑽進我懷裡的時候,我後悔莫及。我再也不這樣嚇唬,而改用其他更容易讓孩子接受的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幼兒生來懼怕的只有兩樣東西:一是怪而大的聲音;二是身體失去支持而跌倒,其他的懼怕心理都是後來養成的。比如,父母經常嚇唬孩子「別哭,再哭,大灰狼就來咬了」,或孩子被小貓、小狗咬過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處於驚恐之中。 久而久之,形成孩子膽小、冷漠、孤獨、自卑等性格特點。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學做一個勇敢、自信的人。
那麼,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膽怯情緒呢?
如果寶寶膽小怕事,長期長於驚恐之中,對良好性格的培養和心理健康都是非常不利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學做一個勇敢、自信的人。 那具體如何去做呢?心理學家建議新手父母用六個方法,讓寶寶變得勇敢、大膽又自信。
01.增強寶寶的自信心
爸爸媽媽首先要理解和安慰受驚嚇的孩子,不要強迫孩子否認和掩飾害怕,讓孩子知道許多成人和孩子都有過害怕的經歷,這樣可以使孩子丟掉自卑感,增強自信心。增強自信心是克服膽怯心理的重要方法。
例如:我的女兒很害怕狗,每次看到有小狗從身邊經過,她都會躲在我身後,露出很恐懼的表情。其實,我也是特別怕有毛的動物,如狗,貓,兔子、鳥等。我會告訴她,其實不止你一個人怕小狗,媽媽也一樣,媽媽不但怕狗,還會怕其他小動物。你已經比媽媽厲害了,除了小狗外,其他小動物都不怕。女兒聽了之後,想想自己比媽媽還厲害,馬上自信起來了。
02.讓寶寶做力所能及的事
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鍛鍊孩子的能力,使他們知道自己可以做許多的事情。例如,女兒一歲後,能很好地拿著勺子了,我會讓她獨自吃飯;女兒兩歲的時候,身體協調能力很好,我會讓她學習自己穿衣服;女兒三歲的時候,我會讓她幫助一起收拾玩具,一起摘菜,洗菜。通過這樣的日常生活鍛鍊,女兒變得動手能力越來越強,做事也越來越大膽了。
03.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向孩子講清自然界哪些是可怕的,哪些是不可怕的,教會孩子躲避危險的辦法,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減少孩子的膽怯心理。例如,在一些沒有生命危險的事情,讓孩子嘗試一下,感受一下後果。
如:寶寶不知道「燙」的概念,媽媽可以用兩個一模一樣的杯子,分別倒入冷、熱水,讓他有不同的觸覺感受,並指著熱水的杯告訴他「燙」,讓他對「燙」有充分的了解。
04.引用英雄故事教育
爸爸媽媽可以經常跟孩子說說英雄的故事,或引導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視片,給孩子買一些這方面的書刊,讓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列舉一些他的勇敢行為,例如:寶寶打針沒有哭,或僅哭了一小會兒;寶寶能自己一個人上洗手間,不用媽媽幫忙等。
05.用溫和的方式對待孩子的錯誤
孩子天生好動,愛玩,做錯事是常用的事情。例如,弄傷自己身體,破壞家裡的貴重物品等。面對孩子做錯事情時,父母要用比較溫和的方式對待孩子的錯誤,不要對孩子恐嚇、譏諷或動輒責打孩子。
據研究發現,很多情況下,孩子膽小是被大人編的鬼、怪獸、大灰狼之類的故事嚇的。對孩子動輒就嚴厲懲罰,往往會引起孩子的緊張和恐懼。對此,父母要採用適當方法,耐心教育,這樣孩子才會變得大膽、有自信。
06.給孩子一個愉快、融洽的生活環境
良好的環境有助孩子心靈健康,父母給孩子提供一個愉快、融洽的生活環境很重要。愉快、融洽的環境可以消除孩子的緊張狀態,如:多讓他與同齡孩子玩耍、遊戲;客人來了,讓他表演節目等,並及時給予讚揚和鼓勵;父母在給孩子選擇故事和電視節目,儘量避免孩子見到強刺激的場面。
小書蟲媽媽溫馨提示:
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爸爸媽媽。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才能夠更好的教育孩子,讓他們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從而更加成功!
小書蟲媽媽,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早教老師,多平臺原創優質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