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業界人士暢言,「中國在未來20年還離不開煤炭」。這句話雖然有些個人之論,但多少還是道出了現階段我國對傳統能源存有依賴性的現實語境。不管是高質量發展還是藍天保衛戰,亦或是拱衛能源安全的角度來說,開發探索新能源,必將是大國前行的「關鍵一招」,美國引導的頁巖氣革命對世界能源版圖的重構,就很有說服性。因此,對於新能源「一枝一葉」的報導,總能牽動人心。
近日,一則水氫發動機在河南南陽下線的消息引發了轟動效應。據南陽當地媒體報導,5月23日,水氫發動機在南陽正式下線,「這意味著車載水可以實時製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據相關視頻顯示,在氫能源汽車項目現場辦公的官員坐上了水氫發動機驅動的汽車,在下車時稱讚道:「Very good!」
如果說頁巖氣的發現能稱之為一場能源革命的話,那南陽當地媒體所報導的「水氫發動機」,就足以是比肩諾貝爾獎級別的新能源創新。因為,前者還只基於能源開採技術的突破,而後者則是讓普普通通的水資源完成了能源「史詩般」的化學變化——「車載水可以實時製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而且據報導說它的清潔性和持久性都讓人讚嘆。看到這裡,普羅大眾是不是有點小激動?想想我們在能源上的那些掣肘,想想世界能源史就要因此遭遇到重大拐點,一種「站在時光軸坐標」的存在感,仿佛已是油然而生。
好在大家初中化學不是體育老師教的。只要稍有基本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按照能量守恆定律,儘管水分子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要想從水裡面分解出氫氣,卻離不開外部能量輸入,比如最常見的電解法。這一點,《我愛我家》裡的宋丹丹都知道。因此,就很難解釋清楚「水氫發動機」的合理性,難道真的存在著「點水成油」的「神奇母液」?如果真是那樣,發明人豈不是位列瓦特、牛頓、愛迪生之後而不遑讓,「新五大發明」的極致榮譽也估計是沒跑。
但市場是最敏感的反饋體。根據情況來看,「水氫發動機」並沒有激起市場的任何波瀾,最直接的晴雨表就是這兩天股市就沒聽說過相關概念板塊的風生水起,而媒體更是「讓子彈飛一會」的觀望態度。就在5月24日,南陽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回復媒體稱,目前該項目仍處於研發人員的驗證階段,並未正式生產,也未經過工信等相關部門的驗收。
眾多網絡圍觀者本以為是趕上了「見證奇蹟的時候」,不想還有「且聽下回分解」。更讓人擔憂的是,氫能源汽車項目的操盤手——青年汽車集團在近年頻頻爆出負面消息,例如債務糾紛、多次失信、被有關公司提出破產清算申請等,2017年它還因新能源客車「騙補」遭工信部處罰。看來,「水氫發動機」的未來還是相當存疑。
有媒體發出了「汽車加水就能跑,該認真查一查」的追問,這恐怕還需要後續的關注。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在這這起事件中的獵奇心態都不曾被激起,因為誰都知道,新能源創新是一條難上加難的道路,而「水氫發動機」過於顛覆性,以至於人們腦迴路都不願意去主動打開、去主動相信。但這個事件,我們是不是更應該葆有對新能源創新更多的思考呢?譬如,同樣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就存在著鋰電池和氫燃料電池之爭的能源論博弈。各執一詞的雙方都是抱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方法論,並最終通過市場來進行孰優孰劣的驗證。這樣的路徑,才是新能源創新的必經之路。
新能源創新要大膽假設,更要小心求證。不是說「水氫發動機」是讓眾人交智商稅的一個概念,而是任何新能源創新都是需要用時間換空間。誰也不敢保證,未來數十年之中「汽車加水就能跑」就不能實現,畢竟科技發展是與日俱增的。但在當前,對於「水氫發動機」的論證和報導,都應該基於最起碼的事實,而不是自說自話。
南陽有打造成氫能源產業生產基地的願景,中國有利用新能源創新來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藍圖,世界更有對清潔性能源孜孜追求的初心。不管各自體量的天壤之別,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殊途同歸的。有了這一點,我們就相信,在能源創新之路上,還有更多人在同心同向同行。(中青網特約評論員 謝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