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堂吉偉德
河南林州市政府網上發文徵求民意,欲將「林州市」改為「紅旗渠市」。文中稱,湖南大庸原是庸俗得不能再庸俗的一個普通小縣,但自從號準自己的特色,適時改名「張家界」後,很短時間內聲名鵲起,名揚海內外。(12月18日大河報)
改名之風一度泛濫並方興未艾,各地紛紛效仿之下呈現出過度之勢,比如四川南坪縣改成九寨溝縣、雲南中甸縣改成香格裡拉縣、湖南大庸市改成張家界市、湖北蒲圻市改成赤壁市、安徽屯溪市改成黃山市……當然,這其間有藉助於資源優勢,或者名人效應,或者人文景觀,確實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但是另外很多地方的改名動議,則難免牽強附會甚或荒唐。比如張家界有「哈裡努亞」更名風波,遠安縣有改叫「山楂縣」之爭,新疆喀什市麥蓋提縣有意將麥蓋提縣改名刀郎縣,都曾引發巨大的爭議。
然而一名之易,隱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難以評估,顯性的成本卻有據可查。以「襄樊」更名「襄陽」為例,官方的直接預算投入是一個多億。先前有人算過帳,如果改一個縣名,光換政府部門招牌和公章,就要花費一百萬元,如果涉及到地圖、路標、門牌以及居民身份證、戶口本等名稱,則耗資將無法估計。更重要之處在於,一個地名的來源和形成,都具有其獨特的歷史淵源和人文傳承,經歷了歲月的積澱才有了時下的影響力。更名之後,究竟是影響面更大,還是適得其反,需要經過科學而認真的論證,換言之,必然以可以看得見,並能讓人信服的理由,而不是想當然的預先假設,否則更名就會成為相互效仿的遊戲,
一名之更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即便是個人更名,也要經過嚴格審批程序。對於涉及人數眾多的地名來說,更應當「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更名動議當然可以提出,也應當成為決策考慮的範疇,但前提是有利大於弊。如果有利就可以嘗試,如果無利則不應硬性實施。畢竟每個地方的情況並不一樣,更名的節點也很重要,不能見獵心喜而效仿,最終反倒事與願違徒勞無益。當前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決策層面的假設很大膽,但進行求證卻很粗糙。感性化有餘而理性化不足,使得預設的效益只是停留在理論之上,卻沒有經過科學的論證。更重要的是,民意參與和公眾聽證程序的缺失,使更名失去了最大的社會支持,程序上的不合理和不合法,也使得更名缺乏最基本的正當性。
地方改名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涉及經濟利益,還有社會影響、歷史傳承、文化延續,一方面要考慮到其可能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比如更名之後,是否對於地方宣傳更有效果,更容易讓外界所認可。這一點需要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尤其是要走出去多進行實地收集第一手資料,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的分析。另一方面要兼顧到當地民眾的情感以及訴求。若是既有地名的公眾認同度高,而改名讓他們難以接受,即便有很直接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也應當做到「以民為本」。
同時,為了避免各地盲目而跟風的更名衝動,對更名具有審批權的機構要做到嚴格把關,嚴守更名的規則門檻和制度剛性。有了嚴格限制和約束機制,城市改名才不會成為政績衝動的馬甲,也不會因此讓隨意更名留下遺憾。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
qilushiping@iqilu.com;
網上投稿;請關注
齊魯時評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