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大牛劉如謙、張鋒聯合創立的單鹼基編輯公司衝刺IPO

2020-12-13 騰訊網

單鹼基編輯公司Beam Therapeutic日前遞交招股書,準備在美國上市,發行區間為15到17美元,發行630萬股,準備募集資金約1億美元,市值約6.86億美元

Beam Therapeutic是單鹼基編輯技術的領導者,其願景是為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提供終身治療。我們的遺傳信息是由DNA上的一個個鹼基對構成,即使僅僅一個鹼基對出現錯誤(也就是點突變),也可能導致患上嚴重的遺傳病。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只重寫DNA上的一個鹼基,從而在最基礎的水平上進行幹預以治療多種疾病。如果把現有的基因編輯方法(CRISPR/Cas9)比作切割基因組的「剪刀」,那麼單鹼基編輯器就是「鉛筆」,可以一次擦除和重寫一個鹼基。該公司由劉如謙(David Liu)、張鋒J. Keith Joung等人聯合創立,這是三人繼Editas Medcine(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病,已上市)和Pairwise Plants(基因編輯農作物)後,一起創立的第三家基因編輯領域公司。

2016年4月20日,David Liu(劉如謙)等人在Nature發表論文,在J. Keith Joung研究的基礎上首次開發出了單鹼基編輯器,可將G C鹼基對轉換成T A 鹼基對。

2017年10月25日,David Liu(劉如謙)等人在Nature發表論文,成功開發了腺嘌呤鹼基編輯器 (ABE),可以將A T鹼基對轉換成G C鹼基對。

這些發現,在不依賴DNA雙鏈斷裂的情況下,實現對單個鹼基的定向修改。

單鹼基編輯技術,與CRISPR/Cas9相比,能更加微妙精細的修改DNA。這對於治療眾多的單鹼基遺傳病來說具有巨大的優勢,而且潛在風險也更小。因此單鹼基編輯器的出現,給基因編輯領域帶來了巨大的驚喜

因單鹼基編輯的開創性成就,劉如謙入選了《自然》評選的2017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名單。

2019年10月21日,單鹼基編輯技術開創者,Broad研究所劉如謙(David R. Liu)教授在Nature雜誌發表題為:Search-and-replace genome editing without double-strand breaks or donor DNA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全新的精準基因編輯工具——先導編輯(Prime Editor),無需依賴DNA模板便可有效實現所有12種單鹼基的自由轉換,而且還能有效實現多鹼基的精準插入與刪除(最多插入44個鹼基,或刪除80個鹼基)。

Nature雜誌評論這一技術是「超精確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Science雜誌評論它是「超越CRISPR」的重大突破,哈佛大學教授,CRISPR先驅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盛讚這一成果:「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大步」。

Prime Editor不僅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脫靶效應更低,劉如謙團隊在論文中表示,該技術「原則上可以修復75000種已知致病性人類遺傳變異的89%」。

據了解,Beam Therapeutic專注於四大領域發展,分別是

基因矯正:修正致病的突變,引入臨床上有益的基因變異,或起到抑制作用的變異;

基因調節:編輯基因的調控元件;

基因沉默:引入終止密碼子,從而關閉基因的翻譯;

基因重編碼:通過編輯密碼子,改變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

參考連結:

https://beamtx.com/about-us/

相關焦點

  • 華人大牛全新工具超越「基因魔剪」!可修復近90%致病性遺傳變異...
    四種鹼基間所有 12 種單鹼基的自由「改變」,並且能有效實現多鹼基的精準增刪,這一成果完全可以稱之為基因編輯領域的裡程碑突破。這種酶並非天然存在,劉如謙和他的團隊能做到這一點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此外,劉如謙也是 Editas Medicine、Pairwise Plants 和 Beam Therapeutics 等多家生物技術公司的創始人或聯合創始人。
  • 華人大牛全新工具超越「基因魔剪」!可修復近90%致病性遺傳變異
    2019 年 10 月 21 日,Nature 雜誌官網預先在線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Broad 研究所 CRISPR 大牛劉如謙(David Liu)教授團隊開發出一種超精確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 PE (Prime Editors),無需 DNA 雙鏈斷裂,無需額外的 DNA 模板,便可實現 ATCG 四種鹼基間所有 12 種單鹼基的自由
  • 從同源重組到鹼基編輯器 看基因編輯72變
    (原標題:從同源重組到鹼基編輯器 看基因編輯72變)
  • 鹼基編輯器華人發明者創立的公司獲A輪融資,基因醫療提速
    據單鹼基編輯技術創新公司Beam Therapeutics官網消息,當地時間5月14日,該公司已獲得8700萬美元A輪融資,領投者為兩家知名的生物技術風險投資公司F-Prime Capital Partners 和 Arch Venture Partners。
  • 《自然》:重磅基因編輯工具誕生,它究竟牛在哪裡?
    ▎學術經緯/報導昨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基因編輯的重要論文。來自Broad研究所的CRISPR大牛劉如謙(David Liu)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基因編輯技術,有望修復大約89%的已知人類致病變異。
  • 單鹼基編輯技術有致癌風險!中國團隊發現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但是,針對單個基因的編輯行為,會不會導致其他地方發生意外,出現組織異常生長、引發癌症等問題,至今仍然是個謎。尤其是使用CRISPR進行人體治療時,很難精確地知道其可能帶來的影響範圍,有的細胞可能會被修復,而有些則不會,這種「馬賽克」效應充滿了未知。隨後出現的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則是被寄予厚望的高精度基因編輯技術。
  • 盤點全球10大基因編輯公司
    ,於2013年11月改為現用名,總部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創始人之一是CRISPR領域的「大神級人物」張鋒。該公司正在開發基於CRISPR/Cas9技術專利的基因組編輯平臺,致力於通過改變患者的致病基因來治療相應的疾病。目前,該公司已建成一個多樣化的管線,包括針對眼睛疾病、肌肉疾病、血液疾病、肺病、肝病和癌症的資產。
  • 難題突現:單鹼基基因編輯技術存在RNA突變效應
    近期發表在 Nature 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導顯示,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會導致 RNA 突變。這顛覆了科學界原來的認識,即單鹼基基因編輯的編輯效果更為精準,在應用過程中也更為安全。該研究結果一發表,立即在生物科研領域引起軒然大波,研究者不得不重新考慮單鹼基基因編輯系統的安全性問題,這給這一技術的進一步應用帶來一定的障礙。近幾年,關於基因編輯的研究與應用在幾乎所有生物醫學領域飛速發展。基因編輯是一組技術,使科學家能夠改變生物體的 DNA。
  • 科學家構建大豆單鹼基替換基因編輯技術體系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大豆育種技術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利用改造後的CRISPR基因組編輯系統,率先實現了大豆基因的單鹼基替換,並獲得了表型穩定的純合突變系。該研究是大豆單鹼基替換研究工作的首例報導,為精準修飾和利用單核苷酸多態性(SNP)改良大豆農藝性狀提供了新技術、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雜誌(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 張鋒團隊今日再登《科學》,全新RNA編輯技術升級CRISPR工具包
    今日凌晨,《科學》雜誌發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Broad 研究所張鋒團隊最新文章,他們開發的一種名為 RESCUE 的全新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可以進行以前不可能進行的 RNA 單鹼基編輯。
  • 讓世界側目的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先導編輯」(prime editing)被首次報導,這是一種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它打破了傳統基因編輯的桎梏,將精確性和安全性升到了新高度,並且有望修復大約89%的已知人類遺傳變異。這套系統將CRISPR-Cas9無法實現的單鹼基編輯(如將T轉變為A)變為了可能,它可以隨意操控剪輯,有效實現多鹼基的精準插入與刪除(最多插入44個鹼基,或刪除80個鹼基)。除此之外,它還是一種多功能工具,可以轉化任何其他鹼基,具有12種可能性。
  • 《自然》:基因編輯獲重大突破!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搓搓手,今天基因編輯技術又登上一個新臺階了! 這次迎來解答的是CRISPR也沒搞定的歷史遺留難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今日,《自然》雜誌刊登了一項新研究[1],科學家們利用一種細菌毒素DddA開發了針對線粒體DNA的單鹼基編輯器DdCBE,可直接針對雙鏈DNA將C-G鹼基對編輯為T-A鹼基對,而且編輯效率很高,也幾乎沒有脫靶效應。該研究通訊作者為劉如謙和Joseph D. Mougous。
  • Nature|劉如謙團隊在單鹼基編輯技術治療早衰症中取得新突破
    研究者曾嘗試採用CRSIPR-Cas9技術敲除LMNA基因的致病拷貝,但這有破壞LMNA基因野生型拷貝的風險,難以用於臨床治療【4-6】。近年來,可實現A·T--G·C鹼基對轉換的新型單鹼基編輯器ABE(Adenine Base Editor)的出現,讓早衰症治療有了新的希望【7】(詳見:突破丨Nature長文發表基因編輯最新成果——無需切割DNA也能自由替換ATGC)。
  • 發現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並開發出優化解決方法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   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是廣泛應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然而,其脫靶風險一直備受關注,也是阻礙該技術應用於臨床的主要瓶頸之一。
  • 今日《自然》:「改寫」基因,延長壽命!基因編輯療法取得重要進展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今日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基因編輯療法的重要論文。科學家們使用一種新型單鹼基編輯技術,治療模擬人類早衰症的小鼠,通過修改致病基因,讓動物的壽命延長了一倍多。
  • 基因編輯大牛揭示鹼基編輯器的作用機制
    如今,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它什麼時候起作用,什麼時候不起作用,而且還可以設計下一代鹼基編輯器,使之變得更好、更適合於臨床使用。」鹼基編輯器是由一種酶和部分失活的Cas9(dCas9)融合而成,其中dCas9可以結合DNA,但不切割DNA,這種酶可以激活或沉默基因,或者修改相鄰的DNA區域。由於這項研究報告了這種融合蛋白的首個結構,它可能有助於指導無數其他基於Cas9的基因編輯工具的設計。
  • 科學家用基因剪切技術編輯DNA單個鹼基
    這種新的「鹼基編輯」方法使用一種經過修飾的CRISPR/Cas9蛋白質,使其和另外兩種蛋白一同工作,比現有修復單鹼基變異的方法更高效,該方法已被用於培養細胞,成功逆轉了與疾病有關的單個鹼基變異,包括晚發性阿爾茨海默氏症和乳腺癌。該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 大多數遺傳疾病源於單核苷酸的突變(點突變)。
  • 新型鹼基編輯器首次在微生物中實現任意鹼基編輯
    作為基因組編輯前沿技術,無需產生DNA雙鏈斷裂,也無需供體DNA的參與,可實現靶位點的精準點突變,已成為基因編輯的重要研究方向。開發新型鹼基編輯技術實現鹼基顛換甚至任意鹼基變換,在合成生物體系構建、遺傳疾病的基因治療、生物性狀修飾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 基因編輯獲2020諾貝爾化學獎 華裔科學家張鋒未當選
    CRISPR/Cas9技術   CRISPR/Cas9是繼「鋅指核酸內切酶(ZFN)」、「類轉錄激活因子效應物核酸酶(TALEN)」之後出現的第三代「基因組定點編輯技術」。所謂「基因編輯技術」,就是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的一項技術。
  • 農科院植保所成功開發水稻單鹼基編輯升級系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9日訊(記者 常理)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周煥斌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Molecular Plant《分子植物》上發表了題為「利用CRISPR/Cas9引導的人源AID(胞嘧啶脫氨酶)蛋白在水稻中進行高效靶標基因的單鹼基替換技術」(IF=8.827)的論文,優化和擴展了水稻中靶標基因單鹼基定向替換技術及其應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