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人都認為疫情可以加速行業的數位化進程,但環境倒逼不如主動轉型出擊,在人人都談後浪的當下,數位化也已進入後浪時代,數位化轉型成為全行業共識,但如何行之有效的用數據創造價值,如何將數位化轉型與企業的財富掛鈎,如何創造理想的IT投入與產出比,仍然橫亙在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歷程中。
在騰訊SaaS加速器首期五次閉門輔導中,邀請到零售賽道明星企業數位化掌舵人陳霈霖,為學員帶來「數位化後浪時代,如何成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驅動引擎?」主題分享,通過講述國內第一茶飲品牌「喜茶」從0到1的數位化轉型實戰歷程,總結出傳統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底層邏輯和需求,以助學員更好地理解SaaS產品和行業要如何成為企業數位化背後的助推器。
維格智數創始人&CEO、喜茶前CTO&CIO,新零售數位化導師,多個頭銜加身的陳霈霖曾協助喜茶完成從0到1、從無到有全面實現數位化商業轉型,開發喜茶GO小程序,實現從0到2000萬的會員突破,躋身全國小程序流量TOP100,一手開創了新茶飲的數位化時代。
一個網際網路人是如何顛覆傳統茶飲業?從顛覆業務市場端開始
首先,什麼叫做數位化轉型?陳霈霖表示,所謂的數位化轉型,本質是對業務市場端的顛覆,否則,那叫信息化。同時,數位化轉型的另一個說法叫做商業轉型,而最能證明商業轉型成功的方式就是營收結構發生了變化,比如說一家以線下面對面交易為主的餐飲門店,在進行數位化轉型後,消費者通過手機下單、支付,這就意味著他們的營收結構發生變化,這都是典型的商業轉型的表現。
那麼喜茶是如何通過喜茶GO小程序開始數位化轉型的?線上第三空間是陳霈霖最初的靈感。回到2017年初,在小程序還未被社會看好之前,彼時的陳霈霖觀察到年輕人都在奶茶店裡玩手機,把奶茶店當成一個網吧。基於這個觀察,陳霈霖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沒有一個線上的第三空間呢?帶著這個問題與喜茶CEO進行探討,於是有了喜茶IT的起源。之後在上海開業第一家店,陳霈霖一直試圖打造線上的第三空間,但前提是要有線上會員,其次是會員系統、收銀雲端化,還要梳理內部供應鏈,於是陳霈霖決定先從企業微信做起,發生了一個鏈路的變化。
打造小程序的靈感則源於一個洞察。陳霈霖發現,所有人在購買喜茶排隊期間都在玩手機。為什麼不趁著消費者排隊期間帶其了解產品並點單呢?於是打造小程序成為一個解決方案,在此期間小程序也發生了四個迭代,一是菜單、二是預約、三是外賣、四是訂單。陳霈霖表示,小程序本質是前端的工具,但為了打通小程序的用戶體驗,需要解決很多問題。數位化最考驗企業的不是工具,而是組織的應變能力,從最前端的小工具引起整個後端的變化,這才是數位化轉型一個比較真實的寫照。
而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後,喜茶GO商業化轉型的效果就浮出水面,一開始,陳霈霖帶領團隊嘗試在深圳門店貼二維碼,第一天就有用戶,之後用戶開始自然增長。接下來,陳霈霖開始增加二維碼入口,包括杯口、入口、公眾號等,大量用戶開始不停湧入,6個月實現400W+用戶、復購率提升300%、DAU達17W+、70%的微信支付用戶選擇小程序下單,店均環比增長率6%,位列小程序流量TOP 100,這一系列數據都表明喜茶GO讓喜茶的數位化轉型立竿見影,從用戶到供應鏈到業務端實現全鏈條「數位化」。
基於喜茶GO搭建全新會員體系,社交APP和遊戲本質就是會員系統
陳霈霖的下一步是基於喜茶GO搭建全新會員體系,他坦言,打造線上第三空間的目的就是為了打造會員體系。陳霈霖發現,不管遊戲行業也好,社交APP也好,會員就是它的全部,整個社交APP和遊戲,本質上就是一個會員系統。而在搭建會員體系的過程中,喜茶GO會員經歷了三次較大的迭代。從第一代的實體卡階段,參照星巴克實體優惠卡的系統進行會員運營,到點單級會員,也就是無需申請只要點單就成為會員,再到付費型會員,開卡之後有更多的權益,陳霈霖參照了《王者榮耀》的數值進行優惠券的設計,最終完成了會員體系的三次迭代。
企業的數位化需求是無止境的,背後的數位化管理有太多坑
喜茶GO對於市場端來說只是個小程序,但是在企業內部來看是一個數位化引擎,小程序只是最前端的載體而已,企業內部還有很多東西要連接到一起,才能把數位化連接打造出來。而這個過程也讓陳霈霖在採購SaaS系統的路上遇到了不少坑。
上圖抽象成三個維度,在數字管理部分,陳霈霖採購過IT管理系統、訓練系統、內部聊天系統、單點登錄系統、ERP、OA等;在數字營銷系統部分,還有會員體系、禮品卡、H5、儲值等營銷平臺;第三部分叫做數字引擎,與技術數字相關,比如會員系統、BI系統、營銷平臺、數據倉庫、APP等等。
與輕資產的科技公司相比,喜茶的IT設備日常運維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與財力,陳霈霖稱自己找了很多方法和SaaS系統都沒有解決。作為IT負責人,是企業一個夾心的角色,會面臨著四面八方的需求,財務、市場、運營、HR等等,每個人的角度都不一樣,而且快速成長的公司每天還面臨著發生變化的需求。這些血淚經驗讓陳霈霖認為永遠不要相信業務部門的需求,並不是他們的需求不對,而是他們的需求99.99%都有問題,必須去挖掘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反倒最底層的員工的需求才是最真實的需求。
另外,陳霈霖還總結道,所有企業數位化需求是無止境的,永遠不要指望一個方案能夠滿足企業全部的需求。那麼如何去解決問題?陳霈霖發現了邊際成本遞增效應,線下企業隨著開店數量的增加和人員的增加,門店越來越多,管理半徑就呈指數級上升,伴隨而來的就是管理成本的上升,所以說解決單點的需求和方案是遠遠不夠的。
如何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真正實現用數據創造價值?
陳霈霖發現,在大部分的傳統企業,尤其是零售餐飲,老闆往往不是高學歷出身,在他們眼裡IT就是修電腦。理想中的數位化管理效果,是「業務+用戶」數據沉澱,去用數據創造價值。然而大部分公司去做IT決策的時候都遵循一個效應——曲棍球效應,即計劃與結果總是事與願違。
現在整個行業面臨一個巨大的困境,就是把IT和數位化非常概念化,有大量的投入,但是很難量化成一個公司應該有的價值,數位化是整個社會的事情而不是公司的事情。大多企業在進行數位化轉型時會期待用一次性的IT高投入,去帶來指數級的爆發增長,但這樣數位化的結果,經常是讓人迷惑而難以被量化的。
所以,為了避免SaaS工具在企業老闆、財務面前淪落成成本和費用,延伸企業的SaaS系統一定要圍繞業務、客戶以及收入來做。
那麼,怎麼樣才算是合格的數位化企業?陳霈霖表示這樣的企業應該同時擁有「數位化三支柱」,第一是數字營銷,增長業務,讓公司賺錢;第二是數字管理,提高效率,讓公司省錢;第三是數字引擎,形成核心數位化能力,讓公司創造數據資產。最終,數位化要與公司財富直接掛鈎,對於企業來說,錢是核心也是第一個前提條件,這樣才能促使「數位化」演化成企業的核心戰略和成長的引擎。
那麼如何助推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對於SaaS產品來說,真正要做到的就是開放力與產品力。首先,必須有真正的開放的態度去建立一個聯盟,打造一個開放的生態平臺,連接和整合企業內外部全部系統,讓數位化自由流動。什麼叫產品力呢?陳霈霖表示,很多SaaS產品會面向領導做產品,但終端用戶是基層的人,而從領導方輸出的需求99%都是不正確的。陳霈霖稱,最有效果的產品力自測就是看看公司的程式設計師是否願意用企業的產品,因為程式設計師是這個世界上最挑剔的SaaS產品用戶,如果程式設計師都說用,那麼這個產品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產品了。而一個創業者最恥辱的是自己的員工也不願用自己的產品,所以一位創業者需要時常警醒自己,多聽聽底層員工的想法讓自己「以銅為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