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歷史主義題材電影敘事對集體記憶的建構

2020-12-16 張娜聊娛樂

早在古埃及,人們為獲得永生製作木乃伊從而保持屍身外形不腐,免受時間的摧殘,巧妙的留住生命,來對抗死亡。接著人們通過繪畫雕塑來表現事物的外部形態。雖然它們能夠描繪事物的本身但是也無法通過動態的展示來對抗死亡的原始心理需求。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對於時間的恐懼上升到了理性的層面,所有人都知道雕塑,繪畫並不能真正的創造一個看起來與現實世界相像,但具有它自己的時空界限的理想世界。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下,攝影的出現從本質上滿足了我們對真實性的狂熱追求,並且使其擺脫了時空的限制。

無論影像多麼的模糊不清,他所展現的都是連續動態的本體,而不再像一具僵硬的木乃伊。攝影將動態的真實保存下來,成為一個個帶有歷史性意義的「文獻」。現代的藝術家,通過不同的敘事方法將其進行重新的展現從而拍成帶有「不同意識形態」的電影。所謂「敘事」,按照羅吉·福德的說法「指詳細敘述一些列事實或事件並確定和安排他們之間的關係。法國電影理論家麥茨說過:「並非由於電影是一種語言,它講述了如此精彩的故事,而是有益於它講述了如此精彩的故事,才使自己成為了一種語言」。所以由此可見,不同的敘事結構對於影片的呈現以及觀眾所表現出來的反應也是不同的。

《八佰》這部帶有濃厚愛國主義色彩的影片以具體史實事件的講述為自身敘事的目的,藉助一定的事件形式、隱喻符號、場面調度等方面來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情感,透視人物心靈,進而從審美的意義上達到打動人,感染人的敘事目的,從而建構集體記憶,加深民族同胞的身份認同。

一、「戰爭的血腥」與「人性的選擇」編織集體記憶

在歷史題材的電影中,戰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場景。當天空被染成血紅,當大地被覆以灰敗,當瓢潑大雨傾盆而下也衝淡不了悲傷。在《八佰》這部影片中「歷史」與「後現代」發生碰撞將戰爭的血腥暴力體現的淋漓精緻。後現代文化以個性化平面化,直接,刺激為特徵。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這部影片充斥著大量暴力,血腥的場面。在影片中:方記者去與日軍會面時,看到日軍將中國人綁在樹樁上進行活人的刺刀訓練、在中日會戰時,一個個士兵在槍林彈雨中冒死前進,其中有很多士兵血肉模糊。一幅幅血腥場景的展現無不體現著後現代下的「暴力美學」從而使得觀眾感同身受深化對過去戰爭的認識。

同時,影片中時時刻刻都在向我們展示士兵,逃兵,以及對岸國人極為真實的心理變化,將人性的善惡美醜展示的淋漓盡致。在這部影片中,它打破了以往士兵不畏生死衝鋒陷陣的認知,而是通過一個個小人物從開始的恐懼到最後的成長來深化人們對戰爭的認識。由歐豪所扮演的「端午」剛到上海,突遇敵軍後四下逃散,在經歷了四天四夜的戰鬥,從一個畏戰軟弱的新兵成長為奮勇殺敵不怕犧牲的戰士,他親眼看著自己身邊最為親近的人被殺,同時也懂得了,如果自己退縮,必定無家可歸。影片用大量的細節刻畫了「端午」軟弱到無畏的這一階段。他一開始藉助水道出逃,無奈計劃失敗,從拿槍手抖,閉眼殺人再到最後的衝鋒陷陣一個個細節所展示出「人性」的真實,不斷深化我們的情感體驗,層層遞進直擊心靈的深處,引發認同。

二、影像敘事的隱喻符號建構集體記憶

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是信息表達和傳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要素。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將符號二分為能指和所指。能指通常表現為聲音或圖像能夠引發人的概念聯想,所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對象事物的概念。麥茨沿襲語言學的方法研究電影符號,將電視視為一種泛語言,認為「電影的一些影像,依據言語功能經過長期使用,最終凝固成為一個約定性和穩定的意義,這些影像就成為各種符號」。在此基礎上,麥茨將電影符號的意義拆分為外延和內涵,兩者分別來指代故事的本體以及延伸意義。

隱喻性符號就是指該符號的延伸意義。在本部影片中,導演大量運用「老鼠」「白馬」「趙子龍」等隱喻性符號來建構集體記憶。例如一開始鏡頭中呈現出一名逃兵妄圖逃避戰爭,寧願在槍林彈雨中躲在石柱後瑟瑟發抖,也不敢拿上武器衝鋒陷陣。在這樣一幅畫面後以一隻老鼠作為該鏡頭的結束。用老鼠來隱喻該逃兵的膽小如鼠,十分生動形象。同時,這部影片三次出現「白馬」這一畫面。第一次出現:剛開始白馬被逃兵意外在四行倉庫裡發現,受到驚嚇衝了出來,如何被小七月馴服。第二次出現:白馬衝出了倉庫,在日本軍隊密集的炮火下飛馳在戰場上。

小湖北從倉庫的窗戶看道這匹嗎,他興奮的交小七月來看,小七月趴在窗戶上告訴小湖北自己是如何馴服它的。第三次出現:白馬作為團座的謝晉元的坐騎,和騎著黑馬的日本指揮官會面,一黑一白,體現了雙方不同的立場。這匹馬在影片中一直以奔跑的狀態出現,給觀眾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的衝擊,同時還是思維的擴散。每一位看完影片的人都會思考,為什麼電影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現白馬,白馬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象徵著什麼?「趙子龍」的提及也引發了人們對歷史故事的回憶,把「趙子龍」所帶有的特性映射至這部影片從而加深人們對國軍的欽佩。導演通過人們內心中對某些符號約定俗成的理解從而引發觀眾的思考,深化電影的意義,從而建構具有民族特性的集體記憶。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影評|《八佰》:群像圖譜、類型敘事與啟蒙索隱
    戰爭中的人在歷史浪潮之中常以人群的方式存在,一如「八百壯士」在整個抗日救亡戰爭語境之中。而電影《八佰》又著重對於這場戰爭中的生命個體進行塑刻,以「特寫」方式發救亡之感遇。 無論是從技術層面的革新與突破,還是從藝術表達的記錄與寫意,《八佰》對同類型的國產戰爭電影都有了新的探索與突破,並以電影來進行對民族精神和國民性的反思,以及對八百壯士救亡精神與啟蒙意識的探賾。
  • 電影《八佰》算不算現實主義力作?
    《八佰》口碑兩極割裂明顯。問題集中在:算不算現實主義力作?這個問題還可以引申為: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問題。一些評論認為,在當下愛國主義主旋律的大環境下,《八佰》為了騙取觀眾的眼淚,打著歷史戰爭片的幌子,編造虛構的故事,片中部分段落表述脫離事件原貌,人物形象建構與原型偏離,僅是為了製造賣點而刻意煽情,把自己編造的內容偽造成歷史,欺騙受眾感情,是一部「偽現實主義」的創作。
  • 觀看八佰的說說 關於看完電影八佰的感受
    觀看八佰的說說電影《八佰》上映後很多人都說不好看,理由千千萬,但這部電影的確有它獨特之處,它沒有很多激烈的交戰場面也沒有太多的的血腥場面,而且大部分戲份都著重的放到那幾個逃兵身上,集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的確有一種代入感。
  • 電影《八佰》深度影評
    電影《八佰》的上映可謂幾經波折,已經在暑期終於得以上映,作為國內少有的大製作類型片,我對其的期待堅持了一年多,自其上映以來,我綜合了各方面的評論,這些評論對其的評價褒貶不一,網上已有諸多探討這部電影歷史史實方面的文章,我在這就不累述,雖然我在看這部電影前就查閱過關於這部電影史實方面的大量文獻資料
  • 八佰電影講的什麼 八佰真實歷史事件
    8月倍受期待的國產戰爭大片《八佰》上映了,對於太久沒進影院的觀眾來說,這是一份巨大的驚喜。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太多太多的淚點湧現,相信大家在觀影時都忍不住流淚吧。不過沒去電影院看過《八佰》的朋友有福利,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電影《八佰》講的什麼?《八佰》真實歷史事件又是什麼?
  • 《八佰》:為抗戰片的神秘問題,預留一個粗淺的答案
    導讀:作為疫情後首部真正意義上公映的華語電影,《八佰》實際上在觀眾的心中早已「預熱」良久。它的處境不僅雜糅著製片公司的寄託、華語市場的希望,也潛藏著特殊題材的突破以及同更高意志的角力。但是拋開這些複雜的標籤,我們忽然發現《八佰》本身的言說,卻顯得如此簡單和直接。
  • 《八佰》:個體生命匯聚而成的宏大敘事|名家
    來源:時刻頭條《八佰》不是我們常見的傳統戰爭片:領導層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指揮千軍萬馬,浩浩蕩蕩,摧枯拉朽,漫捲紅旗戰如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八佰》作為戰爭片,也是宏大敘事,但它的出發點並不始於領導層,而是從個體生命出發,從千差萬別,色彩各異的草根士兵的出發:山東話、河南話、四川話、江西話、山西話、陝西話、湖北話、安徽話、廣東話……沒有一部華語片使用了如此眾多的方言!
  • 管虎新作《八佰》將上映,全是實力派,有望帶熱抗日題材!
    在影視圈中,抗日題材的電視劇一般都比較吃香,因為有著一批固定的收視群體,也出過不少經典的電視劇作品。但在電影圈,抗日題材的作品卻非常少,因為這類題材的票房一般都非常低。這不國產電影又來了一部抗戰題材的大製作電影《八佰》,為何說它是大製作電影呢,因為《八佰》可能是有史以來投資最高、演員陣容最強的一部抗戰題材的電影。《八佰》是由管虎導演,張譯、姜武、黃志忠、王千源、侯勇、劉曉慶、阮經天、姚晨、杜淳、李晨、鄭愷、黃曉明、魏晨、歐豪、唐藝昕、俞灝明等人聯袂出演的一部戰爭歷史題材的大片。
  • 華夏時評:《八佰》——解封45年臺海記憶!
    《八佰》與《八佰壯士》海報(合成圖)當2020年的《八佰》遇見1975年的《八佰壯士》,跨越45年的臺海記憶就此解封!該片最終取得了第22屆亞太電影節 (1976)最佳影片成績,林青霞憑藉該片摘得第22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項,導演丁善璽則榮獲第1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2020年,時隔45年,兩岸同樣的題材,同樣的上映月份,大陸電影《八佰》早於臺灣電影《八百壯士》(1975年8月23日上映)2天,於8月21日正式登錄影院。
  • 《八佰》電影好看嗎 《八佰》演員表與劇情講什麼
    《八佰》電影好看嗎 《八佰》演員表與劇情講什麼  近段時間以來,電影《八佰》可謂是炒的特別的熱,很多人都表示十分的期待。就在昨日,電影《八佰》終於和大家見面了,電影《八佰》好看嗎?電影八佰演員表及劇情介紹,一起來看一下具體的內容。
  • 繼戰爭巨作《八佰》後,《金剛川》也被眾多影迷繼以厚望
    繼戰爭巨作《八佰》後,《金剛川》也被眾多影迷繼以厚望,圍繞著橋,展開了故事線。由於場景單一多,票房沒有《八佰》理想,但也是一部戰爭佳作,比起小姑涼用飛刀躲過子彈把一排的日軍都滅掉的神劇真實的多。最後上帝視角鏡頭運用,志願軍血肉之軀搭起的人橋,掩護部隊過橋,真實的讓人淚目。
  • 影向標|《八佰》:並不完美,但難能可貴
    《八佰》之於中國電影類型片工業水準來說意義相對比各種圍繞意識形態的爭議要來得重要,影片裡有一種洶湧的氣象。尤其在將觀眾的視點退到南岸群像的時候,在一場面子遊戲裡,由無意識闖入者到家國捍衛軍及至最後成為個體人格尊嚴的保衛士,甚至超越了「同仇敵愾」的敘事線性邏輯,更不避諱表現始終懦弱的普通人。
  • 王世純:看完《八佰》,感覺就兩個字——擰巴
    很多人都說這部電影沒有「邏輯性」,是劇情上的硬傷。但如果我們以《鬼子來了》這樣典型「反思」敘事影片作為參照物,那麼這部電影在後半段的「邏輯」反而是說的通的——影片的高潮部分,無非就是「勇士死了,懦夫變成勇士也死了,活下來的都是懦夫」這樣的典型敘事。
  • 王世純:八佰拍的不是堅守者,是圍觀的看客
    《八佰》+秦漢=金馬獎? 為什麼是金馬獎?從「八佰」這個題材本身,就能看出端倪。 管虎不是外賓,拍國民黨抗戰敘事,有政治正確且商業成功的先例,一般而言,要想商業上取得更大的收益,選取打勝仗的「過癮」題材,顯然更為有利。但淞滬會戰以及隨後的南京大屠殺,是一場失敗史,中華民族永遠的傷疤。
  • 八佰:比電影更殘酷的歷史事件
    走出電影院,腦海裡不斷閃現出「八佰」壯士跳樓護牆時的吶喊、是蘇州河對岸同胞振奮人心的鼓舞、是日本帝國主義的陰險和西方列強的漠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片尾彩蛋上一張張真實、淳樸的面容。 作為疫情以來的第一部大製作,《八佰》給了我太多驚喜。 比電影更動人的是其背後更動人的歷史背景。
  •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這幾日去電影院看了正在熱播的電影《八佰》,感觸頗深,今天把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本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的真實戰場,日軍攻打上海時,國民黨八十八師的「八佰壯士」堅守上海最後的陣地——四行倉庫、迎面阻擊敵人四天四夜的故事,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軍人的血性,雖然蔣介石讓國際社會出面幹預的目的沒有達到,但是卻用智慧、勇氣和鮮血最大限度喚醒了國人抗日的決心,為以後全國抗日打下了堅實基礎。
  • 農村題材影視劇:影像敘事呈現山鄉巨變
    特別是近年來,農村題材創作不斷拓展視野,創新藝術表達,通過影像敘事生動記錄山鄉巨變。遵循現實主義精神書寫走向現代化的鄉村農村題材電影是新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穫。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題材影視作品迎來又一次創作高潮。電影《十八洞村》《村嫂》《紅花綠葉》,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平凡的世界》等,深情建構影像敘事和國家進步之間的密切聯繫,與生活、社會、時代形成互動關係。
  • 《八佰》:倉庫之後,電影之外
    圖片來自《八佰壯士》導演管虎心裡的那面旗是責任感。50歲的當口上,他將要完成40歲的夢想,扛起那面旗——關注戰爭中的困境、絕境,以及個體命運。「而這種關注在中國電影中是缺乏的,至少我們這代人中應該有人來做這件事,至少(我們)有這個責任。」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 心平氣和的說《八佰》,其實這就是一部隱秘主題的國家的誕生
    在談論電影《八佰》時,不只是在影像語言和服化道上把中國的戰爭電影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在民族主義的表達上,它不同於過去的僵化敘事,與時代精神有了更深層的共振。管虎在主題表達上用了很多障眼法,讓粗心的觀眾和評論家誤以為他在各種主題和線索中迷失。
  • 《封神三部曲》《749局》《八佰》等一批電影待上映
    除了之前撤檔的電影外,《封神三部曲》《749局》《八佰》《鬼吹燈之天星數》等重點電影項目也待上映。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大眼綜合 近期,光線傳媒、北京文化、華誼兄弟、萬達電影等影視公司紛紛發布2019年年報,除了公布2019年盈虧情況外也發布了2020年新片計劃和儲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