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古埃及,人們為獲得永生製作木乃伊從而保持屍身外形不腐,免受時間的摧殘,巧妙的留住生命,來對抗死亡。接著人們通過繪畫雕塑來表現事物的外部形態。雖然它們能夠描繪事物的本身但是也無法通過動態的展示來對抗死亡的原始心理需求。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對於時間的恐懼上升到了理性的層面,所有人都知道雕塑,繪畫並不能真正的創造一個看起來與現實世界相像,但具有它自己的時空界限的理想世界。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下,攝影的出現從本質上滿足了我們對真實性的狂熱追求,並且使其擺脫了時空的限制。
無論影像多麼的模糊不清,他所展現的都是連續動態的本體,而不再像一具僵硬的木乃伊。攝影將動態的真實保存下來,成為一個個帶有歷史性意義的「文獻」。現代的藝術家,通過不同的敘事方法將其進行重新的展現從而拍成帶有「不同意識形態」的電影。所謂「敘事」,按照羅吉·福德的說法「指詳細敘述一些列事實或事件並確定和安排他們之間的關係。法國電影理論家麥茨說過:「並非由於電影是一種語言,它講述了如此精彩的故事,而是有益於它講述了如此精彩的故事,才使自己成為了一種語言」。所以由此可見,不同的敘事結構對於影片的呈現以及觀眾所表現出來的反應也是不同的。
《八佰》這部帶有濃厚愛國主義色彩的影片以具體史實事件的講述為自身敘事的目的,藉助一定的事件形式、隱喻符號、場面調度等方面來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情感,透視人物心靈,進而從審美的意義上達到打動人,感染人的敘事目的,從而建構集體記憶,加深民族同胞的身份認同。
一、「戰爭的血腥」與「人性的選擇」編織集體記憶
在歷史題材的電影中,戰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場景。當天空被染成血紅,當大地被覆以灰敗,當瓢潑大雨傾盆而下也衝淡不了悲傷。在《八佰》這部影片中「歷史」與「後現代」發生碰撞將戰爭的血腥暴力體現的淋漓精緻。後現代文化以個性化平面化,直接,刺激為特徵。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這部影片充斥著大量暴力,血腥的場面。在影片中:方記者去與日軍會面時,看到日軍將中國人綁在樹樁上進行活人的刺刀訓練、在中日會戰時,一個個士兵在槍林彈雨中冒死前進,其中有很多士兵血肉模糊。一幅幅血腥場景的展現無不體現著後現代下的「暴力美學」從而使得觀眾感同身受深化對過去戰爭的認識。
同時,影片中時時刻刻都在向我們展示士兵,逃兵,以及對岸國人極為真實的心理變化,將人性的善惡美醜展示的淋漓盡致。在這部影片中,它打破了以往士兵不畏生死衝鋒陷陣的認知,而是通過一個個小人物從開始的恐懼到最後的成長來深化人們對戰爭的認識。由歐豪所扮演的「端午」剛到上海,突遇敵軍後四下逃散,在經歷了四天四夜的戰鬥,從一個畏戰軟弱的新兵成長為奮勇殺敵不怕犧牲的戰士,他親眼看著自己身邊最為親近的人被殺,同時也懂得了,如果自己退縮,必定無家可歸。影片用大量的細節刻畫了「端午」軟弱到無畏的這一階段。他一開始藉助水道出逃,無奈計劃失敗,從拿槍手抖,閉眼殺人再到最後的衝鋒陷陣一個個細節所展示出「人性」的真實,不斷深化我們的情感體驗,層層遞進直擊心靈的深處,引發認同。
二、影像敘事的隱喻符號建構集體記憶
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是信息表達和傳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要素。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將符號二分為能指和所指。能指通常表現為聲音或圖像能夠引發人的概念聯想,所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對象事物的概念。麥茨沿襲語言學的方法研究電影符號,將電視視為一種泛語言,認為「電影的一些影像,依據言語功能經過長期使用,最終凝固成為一個約定性和穩定的意義,這些影像就成為各種符號」。在此基礎上,麥茨將電影符號的意義拆分為外延和內涵,兩者分別來指代故事的本體以及延伸意義。
隱喻性符號就是指該符號的延伸意義。在本部影片中,導演大量運用「老鼠」「白馬」「趙子龍」等隱喻性符號來建構集體記憶。例如一開始鏡頭中呈現出一名逃兵妄圖逃避戰爭,寧願在槍林彈雨中躲在石柱後瑟瑟發抖,也不敢拿上武器衝鋒陷陣。在這樣一幅畫面後以一隻老鼠作為該鏡頭的結束。用老鼠來隱喻該逃兵的膽小如鼠,十分生動形象。同時,這部影片三次出現「白馬」這一畫面。第一次出現:剛開始白馬被逃兵意外在四行倉庫裡發現,受到驚嚇衝了出來,如何被小七月馴服。第二次出現:白馬衝出了倉庫,在日本軍隊密集的炮火下飛馳在戰場上。
小湖北從倉庫的窗戶看道這匹嗎,他興奮的交小七月來看,小七月趴在窗戶上告訴小湖北自己是如何馴服它的。第三次出現:白馬作為團座的謝晉元的坐騎,和騎著黑馬的日本指揮官會面,一黑一白,體現了雙方不同的立場。這匹馬在影片中一直以奔跑的狀態出現,給觀眾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的衝擊,同時還是思維的擴散。每一位看完影片的人都會思考,為什麼電影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現白馬,白馬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象徵著什麼?「趙子龍」的提及也引發了人們對歷史故事的回憶,把「趙子龍」所帶有的特性映射至這部影片從而加深人們對國軍的欽佩。導演通過人們內心中對某些符號約定俗成的理解從而引發觀眾的思考,深化電影的意義,從而建構具有民族特性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