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就經常會遇到,同是乳腺癌的患者,有人3年就復發,而有的人則活的時間更長,這是怎麼回事呢?
已經手術了為什麼還是會復發?
JUST DO IT
一個乳腺癌的患者說:三年前,我在一次正常的體檢中,查出長了三年的乳腺結節突然變大並伴有鈣化灶。
醫生建議我動手術,我也就動了。活檢結果出來很不幸,但也算萬幸只是原位癌。
可是去年底,發現同側乳房出現腫塊,還是找當初給我治療的醫生,檢查、確診,接著進行第2次手術!
還好第2次手術淋巴清出來並沒有轉移不需要放療和化療,只需要吃藥調整內分泌。
可是我心有餘悸,不是說原位癌做了手術就安全了麼?為什麼還是復發了?
對於大部分的癌症,手術治療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為手術治療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可以直接將癌症切除。
於是很多人會問,既然手術可以把癌症病灶切除,為什麼還會出現復發?術後為什麼還要做放化療?
手術後癌症復發的原因是什麼?
JUST DO IT
01
癌細胞很小,肉眼根本看不到
手術是癌症的局部治療方法,有其局限性,並不是所有癌症都能手術切除。
一個腫瘤細胞的直徑大約為10微米,比頭髮絲細的多,肉眼根本是看不見的,需要用顯微鏡,放大幾百倍,才能看得比較清晰。
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02
手術治療有效但不能替代放化療
術後外科醫生會告訴你,手術很成功,肉眼可見的癌細胞都已經切除了。但是,術後需不需要做放化療,得看病理結果。
如果病理結果發現是早期的,腫瘤直徑不大或者浸潤比較表淺,沒有淋巴結轉移,那麼說明體內殘留癌細胞的機率很低,術後放化療的作用比較小,不能顯著地降低復發率或者轉移率,不能提高生存期,那就不需要放化療。
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如果病理發現腫瘤分期偏晚,已經有淋巴結轉移了,癌細胞跑到遠處血管或者淋巴器官的可能性較大,通過放化療可以降低復發率,提高生存期,那術後就需要接受放化療,殺死那些肉眼看不見的癌細胞。
乳腺癌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JUST DO IT
目前,醫學上發現了一些與乳腺癌有關的因素:
可控制因素:長期口服避孕藥、長期高動物脂肪飲食、不良生活方式(高脂飲食、長期吸菸、熬夜)、不哺乳等;
相對可控制的因素:初次足月產的年齡偏高、肥胖、環境汙染、情緒不良等;
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不可控因素:月經初潮年齡早、絕經年齡晚、不孕、擁有緻密型乳腺、既往有胸部放療史、攜帶易感的乳腺癌基因等。此外,某些乳腺良性疾病可能與乳腺癌發病有關。
對於乳腺癌患者,生活中要好好照顧自己,儘量杜絕誘發因素的存在,規避復發的風險。
康復期如何做可以預防復發?
JUST DO IT
01
對於癌症,得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癌症其實是一種慢性病。它的發生是一個長期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又是一個突變的結果;對待癌症要注意前期的防控、預防,比如生活方式的幹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
02
預防大於治療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越是簡單的道理可能越不被大家重視。
我們講,在預防上每投入一塊錢,可能會減少治療幾十塊錢的支出,這是一件比較「划算」的事情。
但是需要重視的是,我們對於癌症預防的心態、措施、重視程度等,還遠遠不夠,導致我們的就醫支出很高,預防支出比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癌症的預後效果較差,死亡率較高,5年生存率還是比較低。
03
重視體檢
定期體檢,是一種非常好的習慣,也是對自己身體健康負責任的行為。
很多人對於體檢還是有很大的認識誤區。很多人認為體檢沒有意義,都是一些基礎的檢查;不體檢反而更好,一旦體檢發現問題會導致恐慌等等。這些心態和認識都是要不得的。
04
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不規律、情緒、環境、食品水不安全、飲食、基因的異變等諸多因素都是癌症的誘因。
比如抽菸、喝酒、熬夜,又或者燙頭髮,做這些都不利於癌症手術後的恢復,很容易引起復發。
在恢復期間要健康飲食、適量運動、調整心態,這些都是提高免疫力的方法,以增強免疫系統對癌細胞作戰。而術後規範化治療、科學抗癌是降低復發的措施。
小盟敲黑板
復發的腫瘤往往來勢比原發腫瘤還更兇猛,能夠及早發現復發的徵兆,就越有可能減少復發腫瘤的威脅,延長生存期。
End
文獻參考
本文引用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
對原作者深表敬意,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