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族為何延續繁榮500年?關鍵在教育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從《顏氏家訓·勉學篇》說起

  在切入正題之前,我們先來複習兩篇中國古代非常有名的家訓。第一篇是《顏氏家訓》,作者是南北朝著名學者顏之推。今天我講的是其中的《勉學篇》。儒家文化為什麼重視家庭?孝最基本的含義是什麼?我認為,我們要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理解傳統的孝倫理。中國人是非常重傳承的,希望家族通過子女的生命一直延續下去,這是古人重視孝的一個角度。這樣問題就來了,因為並不是說我們有這種美好的願望,希望家族能夠傳承下去它就能夠傳承下去的。如果你的孩子有上進心、有能力,傳承可能問題不大;如果你的孩子吃喝嫖賭,就可能把你辛辛苦苦一輩子積攢的東西全給敗光了。如何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古人早就討論過了,比如《勉學篇》講了一個核心的話題,就一個字,「學」。

  一個家族如何得以傳承,關鍵在於教育。《勉學篇》講的就是這個核心問題。顏之推生活在南北朝,南北朝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是政權的不穩定。他觀察到當時社會上的一個現象:貴族子弟文也不行,武也不行,卻仗著父輩的權勢過著瀟灑的生活。他就教育自己的子孫一定要重視學習,要求家族裡的長者一定要注重對於子弟的教育。

  顏之推描寫當時貴族子弟的生活,說他們無不燻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簷車,躡高齒屐……日子很是快活。但在一個政權不穩定的時代,這樣的日子能長久嗎?顏之推就講了,只要改朝換代,你的這種神仙生活就完蛋了。所以,在這樣的時代,你應該做的是,看看自己有什麼本事,找機會讓自己在社會上立足。他認為,一個家族不管當下有多麼風光,如果不注重教育,一旦時代變化,就沒有辦法讓家族傳承下去。

  中國歷史上一些真正的大家族的傳承,從表面上看是有幾百年財富的積攢,幾代人當官。但真正根本在哪裡?清朝人一副對聯,對我們今天講的問題做了解讀。上聯「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下聯「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一是積德,二是教育,這才是保障家族延續的東西。

  顏氏家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4世紀初到8世紀中期,將近500年的時間裡面,顏氏家族一直在延續,一直在繁榮,為什麼?關鍵就在教育。顏氏家族出過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大書法家顏真卿。宋朝人特別推崇顏真卿,說他字如其人。顏真卿的字大氣磅礴,外松內緊,每個字都堂堂正正。這就是一個君子的樣子,不是輕巧、靈活的那種。

  字如其人,堂堂正正。宋朝人會選擇顏真卿進行這樣一種理念的宣傳,跟他在安史之亂中的表現有很大的關係。

  有天下第二行書之譽的就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你看到原件會很奇怪,怎麼很多地方墨汁是洇開的?因為,顏真卿一邊寫一邊在掉眼淚,上面點點滴滴都是他的淚斑。

  安史之亂,第一個起來抗擊安祿山的,不是唐朝歷史上任何一個名將,而是顏真卿和他的從兄顏杲卿,當時他們聯手切斷安祿山從範陽到洛陽的聯絡線,使其後方受到威脅。安祿山為解決這個威脅,集中兵力圍攻顏杲卿。安祿山曾經舉薦過顏杲卿,就質問顏杲卿,你為什麼反對我?顏杲卿反問道,大唐天子何負於你,你為什麼要叛變?安祿山恨極,後來把他的舌頭給割了。

  顏真卿為什麼會寫這個《祭侄文稿》?因為顏杲卿最小的兒子,才14歲,顏杲卿讓他去給顏真卿送信,溝通軍情,送信回來的時候不巧碰到安祿山,就跟他的父親一起犧牲了。

  後來,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背叛,唐德宗問計於宰相盧杞。盧杞出了一個壞主意,說派顏真卿去勸說李希烈重新效忠唐朝。大家知道這等於去送死。當時顏真卿已經80多歲了,但不以年老為由而逃避皇命。他兒子趕來,問父親臨行前有什麼要交代的。顏真卿就講了兩件事情:為國盡忠和為家盡孝。他到了李希烈那裡,李希烈跟他說,你來太好了,我缺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給我做宰相。顏真卿就問他,你知道顏杲卿是誰嗎?意思是不用多說了,我是不會給你做宰相的。

  所以,後人推崇顏真卿,不僅因為他的書法,還因為他這個人。他是我們古代歷史上錚錚鐵骨的代表。

  司馬光的齊家思想

  第二篇是司馬光的《訓儉示康》。司馬光作為宋朝的官員,收入是非常高的。但司馬光晚年夫人去世的時候,他都沒錢給夫人辦葬禮,把僅有的三頃薄田典當了才辦了。

  宋朝廷很富有,皇帝也很大方。有一次,皇帝祭完天,就給官員發錢。當時司馬光被獎勵了一大筆錢。他就想這個錢怎麼處理。皇帝給你的東西不可以拒絕,但他又覺得這是民脂民膏,不能拿這筆錢自己用。他就給皇帝打了報告,說我把這筆錢拿去做辦公經費。

  司馬光老家在山西,家族中家法特別嚴。族長挑族中比較聰明、適合讀書的孩子送他們去念書,不適合念書的就去種田。但是,讀書的人考中進士以後要回饋家族,因為這麼多人為你做出了犧牲。所以,司馬光的錢大多都拿回老家補貼親戚了。既不佔公家的錢,又要把自己工資補貼家族,他最後沒錢安葬夫人,就很不合理卻又很合理了。

  司馬光修《資治通鑑》時,有一個助手叫劉恕,是他提拔的一個青年學者。司馬光在洛陽時,劉恕趕去交書稿。司馬光一看,劉恕怎麼穿著單衣就來了?北方那時已經很冷了。司馬光有兩件皮襖,就說天冷了,舊的這件給你穿回去吧。劉恕穿上皮襖回到家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一個包裹把皮襖給司馬光寄回去了。不是我的東西,一芥不取,這就是劉恕。劉恕為修《資治通鑑》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大家知道嗎?為修《資治通鑑》,他的眼睛都瞎掉了。

  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告誡大家,家族的傳承,教育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家風。他講到自己的一個前輩叫張知白,張知白從地方科員做起,憑藉出色的能力最後做到宰相。做科員的時候收入不高,他非常儉樸。做了宰相,還是保持著做科員的作風。這時候,就有人覺得張知白是沽名釣譽。

  張知白就說了,我現在是宰相,可以讓家人錦衣玉食,但是你能確保我的兒子、孫子也是宰相嗎?一旦這個收入來源沒有了,而他們的奢侈作風已經養成了,那怎麼辦?他講了一句話:「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接著說道,人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欲望太多。控制欲望需要通過修身來解決。修身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節儉。

  現代社會不少人喜歡名牌,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追逐名牌這個事情上,而不是把精力放在開發自己上面。這是一個誤區。什麼最有價值?是你自己,不是這些東西。很多人搞不清楚這點。這是一個主體性的問題。一旦你被外在的物質的東西所奴役,你就要不停地去滿足這個外在的東西。所以,司馬光說張知白的告誡很重要。一個人如果養成了奢侈的作風習慣,卻沒有這樣一種能力來支撐他,那麼,這樣的人居官必賄,居鄉必盜。這些都是被物質所奴役的現象。節儉的品德為什麼重要?不是讓你過苦日子,而是要把自己的心守住,不被外在的東西牽著鼻子走。牢牢記住你自己這個人的價值,才是你存在的價值。

  古代關於齊家有很多值得講的內容,但我覺得這兩點是最核心、最根本的:一是教育,二是對於內心的把握。

  《資治通鑑》裡的兩個齊家教訓

  我在《德政之要》裡舉過一個自己有學問卻不重視教育的失敗例子。

  東漢時有個大史學家叫班固,他的父親是非常重視子女教育的,所以,他的弟弟班超是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他的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學家。

  班固這個人學問很好,但是有點忘本。家族傳承最重要的是教育,這點他忘了,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由於班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得罪了洛陽令種兢。後來,種兢利用大將軍竇憲謀反事敗之機,以班固是竇氏同黨的罪名把他抓到監獄裡面去,班固就死在監獄裡。他雖然自己有學問,卻沒有解決好後人的教育問題。

  漢朝歷史上還有一個更慘重的教訓,在世的時候功績大得不得了,死後整個家族所有的一切都化為塵埃。這個人就是霍光。

  你要說霍光不成功嗎?你在歷史上再找不出一個這樣的人物。扶持過一個皇帝,立過兩個皇帝。漢武帝因為窮兵黷武,晚年漢朝社會內部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漢武帝去世後,霍光開始搞改革,慢慢把國家搞起來。應該說,霍光治國非常有道,但齊家卻一塌糊塗。古人為什麼說奢則不孫?你一旦過慣了奢侈的生活,就容易產生把什麼都不當回事的心態。霍氏家族的問題就在這個地方。

  漢宣帝早年是以平民身份生活在民間的。到結婚年齡了,卻娶不到老婆,後來好不容易在底層社會當中找到一個肯嫁給他的,那戶人家姓許。後來,霍光找他來做皇帝。很多大臣就阻撓漢宣帝立許氏為皇后。因為他們家裡都有個女兒等著當皇后。後來,他們發現白幹了。為什麼?霍光也有一個沒出嫁的女兒。

  但是,漢宣帝有一天就對大臣講,我以前貧賤的時候經常佩戴一把寶劍,進宮的時候忘了落在老家了。大臣們馬上反應過來了,皇帝念舊嘛,反正有霍光女兒在,自己女兒也做不了皇后,就順水推舟擁立許氏為後。這件事情讓霍光的老婆很不開心,她想了一條很毒的計謀,在許皇后臨盆的時候,買通女醫下毒,借難產的名義,把皇后弄死了,從而把自己的女兒變成了第二任皇后。

  霍光死的時候,漢宣帝故意跟霍光老婆說,得按皇帝的禮儀下葬。一般人肯定馬上推辭,霍光老婆卻滿口應承。

  霍光在世的時候,家裡人還有些收斂,霍光一死,最後讓他們忌憚的人沒了。漢朝有一種身份叫郎,是負責給皇帝站崗值班的,是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的資格。霍去病的孫子霍山、霍雲都是郎。霍雲有一次找了朋友去打獵,就讓人寫了一張病假條,讓家奴替自己去值班。皇帝看著當然不舒服,忍著不講。

  霍家把持朝政這麼長時間,霍光死後很多大臣和皇帝聯合起來想把霍家扳倒。漢宣帝也在暗中布下了網。

  幫漢宣帝整霍家的人中有個叫魏相的。他是御史大夫,這個官不小。但跟霍光一比,太小了。有一次,魏相的家人趕著車在路上走,碰到霍家的人趕著車從對面過來,雙方就在拐角的地方撞到了。魏家的人認為應該我們先行,因為我們是直行,你們是拐彎。但霍家的家奴馬上跳起來了,說天底下的人都要讓我們。還跑到魏家,一腳把大門踹開,把魏相臭罵一頓,最後罵到堂堂御史大夫跪下來給霍家家奴磕了兩個頭才把他們送出門。

  從地上爬起來,魏相馬上給皇帝寫奏章,建議大臣們以後寫奏章都應該一式兩份,除了給尚書省,還應該給皇帝一份。為什麼呢?因為長期以來尚書省被霍家把持,皇帝看不到奏章,等於是睜眼瞎。可是,魏相現在手裡這份奏章怎麼呈給皇上呢?他就去找許皇后的爸爸,說您要給女兒報仇嗎?要報仇的話,就把這個東西帶給你女婿。許老漢把奏章往袖子裡一塞就進宮了。漢宣帝一看,正中下懷。

  慢慢地,許皇后怎麼死的成了老百姓討論的話題。都死了好幾年了,怎麼現在才成為老百姓談論的話題?這說明漢宣帝布好局了。霍家就亂了手腳了,想到一個很蠢的辦法——造反。漢宣帝就等著你造反。於是,馬上收網,整個霍氏家族被定了謀反罪,霍光一輩子的努力都化為泡影。

  霍光要早知道自己家是這樣的結局,我想他當初都不會這麼努力了。漢武帝晚年的性格非常暴躁,霍光跟他相處二十年,竟然一個錯都沒犯過,做人得多小心多謹慎多努力啊。但死後三年,全部白幹,一點都沒有留下來。所以,關鍵不在於你在世的時候取得多少成績,而在於你這個成績能夠流傳多久。這就又講到了家風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據作者近日在「《上海觀察》讀書會」上的演講稿整理,由《上海觀察》授權刊發,編者對標題和個別文字表述做了處理。)(姜鵬)

相關焦點

  • 古代父母怎樣教育孩子——從《顏氏家訓》看世家大族的家庭教育
    《顏氏家訓》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科書,開我國古代家訓之先河,該書作者為南北朝時期梁朝金陵人顏之推。全書共二十篇,主要內容偏於向族人傳授父母教育孩子時應當注意的問題與方法,希望以此提高家族孩童的教育質量,幫助子弟成才。
  • 姜鵬:這個家族傳承過500年,靠的居然是這樣一句話 | 思想食堂
    大家不要有一種奢望,聽一下午的講座,回去以後你的家族就能夠綿延五百年了,這不是仙丹妙藥。思想食堂特別喜歡請我們這些搞歷史的給你們講課,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歷史學家一開口就是500年、1000年,講錯了你們也不知道。一個家族如何傳承五百年,聽完回去你這個家族能不能傳承五百年,誰也不知道。
  • 臺灣基隆顏氏家族
    基隆顏家在臺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開採金礦、煤礦起家,被稱為「炭王金霸」,更成為臺灣的富商巨賈,是臺灣早期五大家族之一。  顏姓有著顯赫的家世,在臺灣被列為第四十五大姓。顏氏遷臺,始於明天啟年間,以顏思齊最為有名。顏思齊,字振泉,福建海澄人,因遭宦家之辱,憤殺其僕,逃亡日本。不料,在日逐漸發跡,仗義疏財。
  • 顏氏家訓讀後感】
    《顏氏家訓》是一本家訓類教育書籍。有人便據這《歸心》、《書證》、《音辭》等篇將《顏氏家訓》歸入雜家。《顏氏家訓》,使該家族出了許多人材。顏家十幾代人都極為富貴榮耀,擔當朝廷要職,這與顏氏家學薰陶是分不開的。顏氏族人在世所得家產最終往往散放社會,只留給後輩這本祖訓,並訓諭後人謹遵不違,這才有了顏家十幾代興旺。這些事實印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家族生存競爭的重要意義。現代暴發戶總是曇花一現。
  • 顏真卿:一部《顏氏家訓》,讓六世子孫都成了人才
    中華民族,歷來都非常重視教育。無論是古代還是如今,幾乎所有的父母一旦有了孩子,便會把所有的精力傾注在兒女身上,希望孩子能夠成龍成鳳。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歷史上的教育典範,一個人才輩出、牛氣沖天的家族——顏氏家族。
  • 臺灣顏氏宗親到福建泉州尋根謁祖
    臺灣顏氏宗親到福建泉州尋根謁祖 2017年05月24日 10:5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5月24日泉州訊 日前,臺灣顏氏宗親一行20多人到泉州石獅靈秀鎮鈔坑村尋根謁祖。
  • 《顏氏家訓》治家智慧被譽為「家庭教育百科全書」
    花葉與根休戚與共;而孩子的成長,也與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在上周六3月16日播出的《謝謝了,我的家》第二季第十一期節目中,孔門72賢之首、復聖顏子第78代孫顏廷淦攜150位顏氏族人,向觀眾分享了顏氏大家族的「治家秘訣」,其「傳家之寶」《顏氏家訓》也被網友譽為「家庭教育的百科全書」。而現代詩人、學者聞一多之孫聞黎明,「中國交響樂第一位女指揮家」鄭小瑛教授也以精彩的家風故事,讓觀眾感受到了家風的傳承。
  • 整齊門內 提撕子孫——《顏氏家訓》的齊家觀
    家訓是指家庭、家族對子孫安身立命、持家治業的訓誡和教誨。家訓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作為訓示目標,以忠厚傳家、勤儉持家、敦親睦鄰、扶貧助困作為訓示內容。家訓將儒家禮義廉恥的價值觀植入家庭教育觀念和家族管理之中,成為儒家學說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使儒家文化的精英形態在民間落地生根。
  • 《顏氏家訓》育子理念分享十:止足篇
    今天是最後一期分享:《顏氏家訓》止足篇。 《顏氏家訓》止足第十三篇中寫到: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惰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
  • 權勢燻天的藤原氏家族,掌控日本近500年,天皇只能娶這家的女人
    飛鳥時代——蘇我氏奈良時代——藤原氏平安時代——藤原氏鎌倉時代——源氏、平氏室町時代——足利氏安土桃山時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江戶時代——德川家族。大概可以這麼劃分,其中,藤原氏是日本歷史上家族榮光時間最長的,掌控了日本將近500年,絕大多數的「攝政關白」皆是來源於這個氏族。
  • 顏氏家譜分布簡介
    四、山東沂南常桑杭《顏氏譜碑》以石碑為載體的顏氏族譜,為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常桑杭顏氏後裔六十八代顏紹漢設建,主要內容有立碑緣由、顏氏二十四代祖顏盛至七十一代顏懷仁世系及立碑時間等。五、山東郯城(漢下戶)顏廟村新修《顏氏支譜》1997年顏世超等歷時兩年,在曲阜顏氏聯誼會的幫助下完成新修支譜。
  • 南投顏氏牧場 日夜都好玩
    圖片來源: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3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南投縣埔裡鎮顏氏牧場佔地  據悉,顏氏牧場位於埔裡鎮桃米裡郊山區,在暨南國際大學附近,不但牧草如茵,後山的樹木、楓香、五葉松、樟樹林蔭蔽天。 顏氏牧場也是寵物樂園,常見黃金獵犬、牧羊犬、哈士奇、拉布拉多犬被主人帶往散步、奔馳,也有吉普車隊於此會師聯誼。
  • 教育孩子有方法!曾國藩這6個字,是曾氏家族8代輝煌的秘訣
    古文《教子》記載: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勳業。又載: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言之是,遍於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雲。
  • 畢業季:《顏氏家訓·慕賢篇》《顏氏家訓·雜藝篇》
    範秀斐院校:廣州美術學院院系:美術教育學院畢業作品:《顏氏家訓·慕賢篇》《顏氏家訓·雜藝篇》創作思路>我的作品主要以《顏氏家訓》為創作內容。《顏氏家訓》是一部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作品,它不僅在家庭倫理、道德修養方面對我們有重要的借鑑作用,而且對研究古文獻學,研究南北朝歷史文化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顏氏家訓·慕賢篇》 隸書 138cm×33cm×4本次選擇《顏氏家訓》作為創作內容是希望發揮藝術對人的感染力。表現形式上,我以隸書、行草書進行創作。
  • 《顏氏家訓》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庭教育
    至魏晉南北朝,家庭教育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而《顏氏家訓》的出現則是一個標誌性的成果。《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成熟的家庭教育文獻,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明代袁衷《庭幃雜錄》說:「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可見其在歷史上影響之深遠。
  • 《顏氏家訓》:對孩子來說,父母沒錢沒背景,恰恰是件好事
    他所著的《顏氏家訓》,開創了中國「家訓」的先河。在《顏氏家訓》中,有這樣一句話:「或因家世餘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兇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
  • 《顏氏家訓》《了凡四訓》……積澱千年的江蘇傳統家訓怎樣「古為...
    「家訓」的基本載體有兩種:一是指規範、準則意義上的家範、族規或家教文獻,由家族或家長撰寫和制訂,有較強的教化意義和約束作用;二是指家庭教化、訓誡活動。前者是文本,後者是實踐,這兩方面又相輔相成,彼此為用。
  • 什麼家風,讓瑞安俞氏家族延續百餘年
    文化交流特約作者 蔡玲玲家風家訓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正能量,這種正能量如何延續?從瑞安大沙堤俞氏家族,我們或許可以窺見其中的傳承印跡。瑞安作為千年古縣,素稱「東南小鄒魯」,其文脈綿長,名人輩出,底蘊深厚。瑞安市區道院前街與小沙巷一帶,清朝年間,居住著「瑞安四大家族」中的兩大家族,那就是一代大儒孫詒讓與其父孫衣言、其叔孫鏘鳴的孫氏家族,黃體芳、黃紹箕、黃紹第等「五黃先生」的黃氏家族。而在兩大家族宅院的中間,一條名叫大沙堤的巷子裡,也曾飄出一縷書香,歷經五代人的釀造,瀰漫了一百多年。這就是俞氏家族。
  • 顏氏家訓精選20句,收藏了!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著名學者顏之推留給後世子孫的精神財富,在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史上影響巨大,享有「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的美譽。
  • 《顏氏家訓》經典16句 推薦閱讀
    家訓是我國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種文獻形式,是我國古代歷代家長為了教育子女而專門撰寫的訓誡、家規、家書等,這些家訓往往濃縮作者豐富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