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出版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文化專門史》今年已經推出了《江蘇家訓史》《江蘇篆刻史》《江蘇手工藝史》《江蘇絲綢史》等多種,從各個角度呈現江蘇文化的多元與璀璨。
家訓,素有「中國人的家庭教科書」之稱,江蘇是家訓文獻保存大省,江蘇師範大學陳延斌教授領銜編著的《江蘇家訓史》一書,對江蘇歷代家訓進行了全面系統梳理,並通過吸納借鑑,去蕪存菁,使傳統家訓文化能為今所用,培育優秀家風,推動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諄諄家訓,江蘇文脈的重要一脈
何為家訓?陳延斌教授說,「家訓」主要是指父祖對子孫、家長對家人、族長對族人在睦親齊家、治家理財、修身處世等方面的教誨訓示,也有一些是夫妻間的囑告、兄弟姊妹間的誡勉、勸喻。
「家訓」的基本載體有兩種:一是指規範、準則意義上的家範、族規或家教文獻,由家族或家長撰寫和制訂,有較強的教化意義和約束作用;二是指家庭教化、訓誡活動。前者是文本,後者是實踐,這兩方面又相輔相成,彼此為用。
中國的家訓傳統源遠流長。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中的周文王遺命武王的《保訓》,是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對周武王的教誡,被學界認為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家訓。
從省域範圍來看,江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極其深厚,從漢高祖劉邦(江蘇徐州人)的《手敕太子文》開始,歷朝歷代的江蘇先賢積累了無比豐富的家訓文化,很多家訓名篇被奉為治家教子的「龜鑑」,流傳極廣。「毫無疑問,家訓文化是江蘇文脈的重要一脈,撰寫一部江蘇家訓史,批判繼承這筆文化遺產,是存續江蘇文脈乃至中華家訓文化的重要任務。」陳延斌說。
江蘇家訓,歷經五個發展階段
歷時數年編纂的《江蘇家訓史》,對江蘇家訓歷史脈絡做了完整梳理。陳延斌將江蘇家訓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分為萌芽、定型、拓展、繁榮和轉向五個階段。
先秦至魏晉時期,是江蘇家訓的萌芽階段。隨著家庭結構從「同居共財」的宗族大家庭向「別居異財」的小家庭轉變,一些具有家訓性質的文獻資料出現,如劉邦的《手敕太子文》等早期劉氏皇族的家族規訓;
南北朝到隋唐時期,是江蘇家訓教化範式的定型時期,最典型的例子,是出生於南京的顏之推撰寫了中國家訓史上的經典著作《顏氏家訓》,其提出的「胎教」「身教」「德教」等理念,為古代家庭教育活動樹立了典範;
宋元時期是江蘇家訓思想和實踐的拓展階段,範仲淹因開辦「義莊」而創製的慈善家訓和葉夢得談論理財謀生的治生家訓,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於家庭風氣產生的影響;
明清兩代是江蘇家訓發展的繁榮時期,各地家訓迎來了創作高潮,顧憲成、高攀龍、周順昌、李應升等仁人志士的家訓,為子孫作出了流芳千古的「身教」典範。以《庭帷雜錄》《了凡四訓》《內訓》《女範捷錄》為代表的勸善家訓、女訓湧現,則體現了明清之際家庭生活內容的豐富和拓展;
晚清至民國時期,江蘇家訓的發展迎來了新的轉向。揚州何氏家訓、南通張謇家訓、無錫榮氏家訓、體現了實業報國、毀家紓難的愛國主義情懷。
陳延斌認為,一部江蘇家訓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江蘇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生活史和奮鬥史。
填寫「功過格」,江蘇家訓的有效傳承
從《顏氏家訓》的作者顏子推,到《治家格言》的作者朱柏廬;從建立中國第一塊義田的範仲淹,到撰寫《了凡四訓》的袁黃;從仕宦家訓傳世的徐三重、徐禎稷、蔣伊、鄭板橋,到碩儒士紳家的陳繼儒、宋詡、石成金、焦循、王師晉;從勇鬥閹黨的義士高攀龍、周順昌、李應升、何士晉,到抗清英雄顧炎武、盧象升、瞿式耜、夏完淳、閻爾梅…對這些各個時期江蘇傑出人物留下來的家訓,40萬字的《江蘇家訓史》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
在陳延斌看來,江蘇家訓的發展,在內容上貫穿德育為先的主線,在形式上強調有形的家訓傳德和無形的家風養德並重,在結構上緊密契合江蘇道德文化發展的價值邏輯。「江蘇家訓深刻反映了江蘇地區經濟社會的歷史發展變遷,是江蘇家庭結構歷史演化的客觀呈現,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江蘇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
具體說來,江蘇家訓有著堅持「孝悌」為本、倡導「仁者愛人」、追求「積善成道」、注重勵志勉學等中華傳統家訓的共同特性,但同時也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
陳延斌舉例說,江蘇古代家訓就極其重視格言警句對傳播家訓的推動作用。江蘇崑山朱柏廬的《治家格言》採用了語言生動、通俗易懂的格言警句體,影響深遠,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等。
歷史上,江蘇先賢在對子弟家人進行教育,還形成諸多值得吸取和借鑑的方法,比如,晚年隱居吳江的袁黃,在家訓《訓子言》中就傳授了填寫「功格」和「過格」的做法,他要求兒子每天認真填寫「功過格」,這樣就能「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古為今用,傳統家訓涵養優秀家風
務實、誠信、崇文、敬業,古代家訓中體現著江蘇人文精神,蘊藏著豐富的思想資源。而良好的家訓作為整個社會教育的微觀、基礎的形態,其本質作用就在於倫理教育和人格塑造。陳延斌認為,江蘇家訓文化以其獨有的特色和人文精神,對於培育新時代優秀家風具有重要意義。
在江蘇家訓中,發掘立德樹人的時代價值。幾乎每一種江蘇家訓都將「立德」作為主要內容,強調子孫要「孝、悌、信、義」,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擔負社會責任,注重誠信為本。無錫著名實業家榮德生就在家訓中就反覆告誡子孫在經商中誠實守信,注重信譽。
在江蘇家訓中,發掘崇文尚學的時代價值。「勤學」是江蘇家訓的重要內容,早在《顏氏家訓》中,顏之推就說:「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千年之後,這段勸學格言依然振聾發聵。
在江蘇家訓中,發掘勤儉務實的時代價值。經世濟民、崇尚實幹,南通實業家張謇是實踐經世致用思想的典範。他在《家誡》中提醒子女要勤勉謙卑,講「善言」做「善行」,踏踏實實做人做事。
在江蘇家訓中,發掘敬業奉獻的時代價值。江蘇先賢告誡子孫要「敬學業」「敬事業」,積極服務於社會。張炳翔纂修《蘇州張氏家譜》中這樣論述「擇術業」:「必有其業,然後心思有所歸宿,手足有所寄託,自然不至為非。否則,遊手好閒,漸至下流,而不可復返矣。」
「無論古今,家庭始終是人們安身立命之所,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因此,家風是民風和社會風氣的基礎。希望這本書在記錄江蘇家訓文脈的同時,也能古為今用,涵養優秀家風,為當下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積極的參考借鑑。」陳延斌說。
交匯點記者 於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