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懷仁愛之心,常修寬人之道,才能走的更遠

2020-12-17 騰訊網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寒山問拾得:「世人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我當如何處之?」拾得答:「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常懷仁愛之心,常修寬人之道。就算有人詆毀侮辱我,只要我們內心不為所動,不起波瀾,就沒有什麼能傷害我們的。能傷害我們的只有我們內心的在意罷了。

我們不僅不要怨恨那些傷害我們的人,還要感謝那些傷害我的人,因為他磨練了我的心志;感謝欺騙我的人,因為他增進了我的見識;感激遺棄我的人,因為他教導了我應自立;感激絆倒我的人,因為他強化了我的能力。

我們要儘量做到,遇事脾氣小一些,說話態度平和些,待人心胸寬廣些,律已儘量嚴格些,諸事統統包容些。

常懷仁愛之心,還要懂得照顧他人,能體察別人的感受;要懂得諒解他人,能同情別人的處境。還要言語溫和,行為有禮。

懂得關懷別人,是成長的真正開始。當我們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時,也許正是在為自己鋪路。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自私的心田裡,永遠長不出幸福的花朵。一切美的基礎,在於一顆和善而樂於助人的心。

天堂在那裡?天堂就在「仁愛」裡,一顆仁愛的心,一個有仁愛的家,一個有仁愛的社會,一個有仁愛的世界,就是天堂。

《論語》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總要活得有意義,應該把仁愛寬厚當作修身養性的目標和追求。

古語云:「心慈者,壽必長。」 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善待別人,寬容別人,自然能有意想不到收穫。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也是一種境界、一種情懷、一種豁達。

相關焦點

  • 彭建虎|常懷仁愛之心廣行濟困之舉
    常懷仁愛之心廣行濟困之舉——記重慶冠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彭建虎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權敬)獲得過「重慶市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重慶年度十大影響力公益人物常懷仁愛之心,廣行濟困之舉——企業的價值和人類最幸福的體驗並不僅僅來自「獲得」,更多的是「付出」。在彭建虎管理的重慶冠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文化的核心就是:愛黨愛國、艱苦創業、守法誠信、飲水思源、回報社會。為國家人才戰略和辦好公平優質教育貢獻一份薄力是彭建虎一直的追求。
  • 胸懷坦蕩,懷有仁愛之心,隨遇而安,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只要堅持,沒有走不出的路,只要努力,沒有幹不成的事。做事,別浮躁,做人,別高調,安分守己,穩重努力,成功不會缺席,幸福一定光臨。一輩子不長,要把對你好的人放心上,不要忘了:真心的感情,最難得,幫你的貴人,要記得,你陪我吃苦,我給你幸福,你幫我一次,我記你終生。
  • 畢業季 鄭州101中學校長寄語畢業生:永懷仁愛利他之心,永存行率...
    (原標題:畢業季 鄭州101中學校長寄語畢業生:永懷仁愛利他之心,永存行率天下之志(組圖))
  • 南京市月苑一小舉行「懷仁愛之心,立卓越之志」慶祝第三十六個教師...
    9月9日下午三點半,月苑一小的全體教職工齊聚二樓報告廳舉行以「懷仁愛之心,立卓越之志」為主題的教師節慶祝活動。  首先李小兵校長致辭,他向每一位月小的教職工致以節日的問候,感謝所有老師的付出,同時感謝愛心企業家——「大賀賽思」集團的董事長陳曉吉。「大賀賽思」集團幾年來為一直學校提供獎教獎學金及班主任獎勵基金,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支持。
  • 美文|常懷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種成功之道。感恩是成功的基礎,也是成功的保障。成功學家安東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顆感激之心,時時對自己的現狀心存感激,同時也要對別人為你所做的一切懷有意和感激之情。」懂得感恩的人,心地是善的良,心胸是開朗的,人際關係是融治的,這樣的人就容易取得成功。
  • 易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六 知足非真足,常足才是足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六 章天 下 有 道 , 卻 走 馬 以 糞 。天 下 無 道 , 戎 馬 生 於 郊 。禍 莫 大 於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於 欲 得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道德經不是講大道理的。而是講大道的。大道理是俗世的。大道卻是需要修,需要悟的。很多道德經的註解註解都是以生活的大道理為主旨,其實離道遠矣。
  • 實數概念再理解之二:常存敬畏之心
    從開始設計以實數的學習為載體講解深入理解數學概念時,就有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理解實數概念的想法,但一直隱隱感覺這不是我這樣設計的全部,直到做完以下三個視頻,回頭再看時,才清晰地感受到,我要展示的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發自心底的呼喚:讓孩子常存敬畏之心。
  • 修行,我們應該「常清靜」
    《清靜經》充分發揮了《道德經》的清靜思想,認為「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靜經》著重闡述了清靜修煉的要求是澄心遣欲,萬類皆空,「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 諸法平常修,自有入道心
    2、只在方法上用功夫,只是在修法,而非修道,因為法非道,只是通往道的工具而已!因此,沒有在心上用功夫,就不能與道相應。只有達到一心不亂的狀態,才能與道相應。3、因為我們沒有打好「基礎」,就像你沒有打好地基,就無法蓋樓房一樣。修行的地基就是要先降伏身心,使身心合二為一。
  • 人的一生,修的不過這三顆心
    面對同樣一件事,心大了遇見的事情就會變小了,心小了事情就會變大了。人這一生要修好這三顆心才能過好自己的餘生!修一顆平常心人要有一顆平常心經受得了大風大浪的打擊,也享受的了福氣的降臨。一顆平常心就是需要我們拿得起放得下,該走的的人安然的送他們離開,該到來的人歡喜的去接受,痛苦和喜悅都可以承受。不會因為自己的喜悅得意忘形,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失敗苦苦自責。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為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清靜經》僅四百零一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 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諷誦 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
  •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清靜經》介紹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 海外留學生寄語感恩節: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
    海外留學生寄語感恩節: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 2012年11月23日 10:5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在感恩能力的訓練中發現,青少年對父母、對朋友、對師長、對自己、對社會是有感恩之情的。留學生遠在異國他鄉,遠離父母,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會體會到在家時父母的關心和照顧,能更快學會感恩。」那麼,獨自奔波於異國的留學生,此時此刻,有什麼想要傾訴的呢?
  • 精打細算,才能走得更遠
    注意細節成本的核算,才能獲得更多生存和發展的機會。量力而行的人,才能走得穩。只有穩,才能走得更遠。凡事需留三分力,不可拋卻一片心。孤注一擲的人,即便是僥倖贏了一次,也會倒在未來的某一次計算失誤上。世間各類競爭,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誰擁有的底牌越多,就可以佔得先機。
  • 曾國藩:常懷「愧對」之心,便是載福之器、入德之門
    《曾國藩全集·日記三》道出了他的修為之道:「大抵人常懷愧對之意,便是載福之器、入德之門。如覺天之待我過厚,我愧對天;父母之待我過慈,我愧對父母;兄弟之待我過愛,我愧對兄弟;朋友之待我過重,我愧對朋友,便覺處處皆有善氣相逢。如自覺我已無愧無怍,但覺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嗇,則處處皆有戾氣相逢。
  • 「行善積德」洗滌「 心識之流」,踏上解脫之道!
    功德會刷走內心較粗淺的煩垢,減輕一向以來牢抓著我們的不善根,並同時鞏固一切善所發揮的力量。功德逐漸累積的力量,奠定了讓正智最後衝越有為、投向無為之境的基礎。其實,功德可以說是助長智慧超凡入聖的燃料。正如要登陸月球的火箭,初期要發力加強速度,才能在後階段衝入無引力的太空。功德也同樣能帶給精神靈性那衝出重圍的力量,把智慧的能力推往超越世俗的真諦,讓我們能夠遠離世法凡塵的牽引。
  • 圍繞「四個正確對待」 常修為政之德
    圍繞「四個正確對待」 常修為政之德 這一要求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為領導幹部常修為政之德指出了重點,指明了方向,值得每一位領導幹部悉心體悟,躬行實踐。  正確對待是與非,做到是非分明。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是領導幹部為政之德的首要課題。善不善於辨別政治上的是與非,最根本的是看心中是否有共產黨人應有的主義、原則、感情。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了。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  戚:在古代的意思  形聲。
  • 常說:「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是何意?暗藏為人處世之道
    常說:「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是何意?暗藏為人處世之道人是一種很複雜的生物,雖然大家的身體構造都是一樣,但是思想以及性格卻是千差萬別。「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這句話就給出了大家很好的答案。其實這句話原作是出自於英國詩人西格裡夫.薩松的筆下,後經有我國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余光中先生譯為中文,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它的意思就是老虎也會有嗅聞薔薇的那一刻,而忙碌並且遠大的雄心也會有被溫柔以及美麗所折服的那一刻,這一刻我們可以去安靜的感受世間的美好。
  • 常懷感恩之心,才能結出碩果纍纍,讓孩子一生受益的「愛的魔法」
    這愛,若是勒索一般,想要控制對方的一切,才能換取強大一方的安全感,這就不是平等的愛,也不是真正的愛。2.了解孩子的心對孩子有期待,其實是一件好事情。合理地給予孩子期待,更多地給予孩子理解,多多擁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們成長的堅實後盾,他們轉身的時候,才能無所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