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故事是這樣的,寒山問拾得:「世人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我當如何處之?」拾得答:「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常懷仁愛之心,常修寬人之道。就算有人詆毀侮辱我,只要我們內心不為所動,不起波瀾,就沒有什麼能傷害我們的。能傷害我們的只有我們內心的在意罷了。
我們不僅不要怨恨那些傷害我們的人,還要感謝那些傷害我的人,因為他磨練了我的心志;感謝欺騙我的人,因為他增進了我的見識;感激遺棄我的人,因為他教導了我應自立;感激絆倒我的人,因為他強化了我的能力。
我們要儘量做到,遇事脾氣小一些,說話態度平和些,待人心胸寬廣些,律已儘量嚴格些,諸事統統包容些。
常懷仁愛之心,還要懂得照顧他人,能體察別人的感受;要懂得諒解他人,能同情別人的處境。還要言語溫和,行為有禮。
懂得關懷別人,是成長的真正開始。當我們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時,也許正是在為自己鋪路。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自私的心田裡,永遠長不出幸福的花朵。一切美的基礎,在於一顆和善而樂於助人的心。
天堂在那裡?天堂就在「仁愛」裡,一顆仁愛的心,一個有仁愛的家,一個有仁愛的社會,一個有仁愛的世界,就是天堂。
《論語》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總要活得有意義,應該把仁愛寬厚當作修身養性的目標和追求。
古語云:「心慈者,壽必長。」 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善待別人,寬容別人,自然能有意想不到收穫。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也是一種境界、一種情懷、一種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