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有書四周年年度慶典「成長的力量」在北京望京凱悅酒店落幕。有書創始人兼CEO雷文濤及梅花創投創始人吳世春、北大金融學教授徐遠、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黃全愈等嘉賓到場,並分別分享了有關個人成長經驗。來自全國各地行業大咖、資深媒體、有書超級導師團及千餘位書友匯聚一堂,聚焦終身成長的困惑、突破認知的思維方式,共同重塑「成長的力量」。
有書是集社群、文創電商、有聲讀物於一體的讀書平臺,通過推薦優質好書、領讀等方式帶動用戶讀書。2017年7月獲8000萬元A輪融資,由華映資本領投、鐘鼎創投、藍湖資本、梅花創投等跟投。
「有書共讀計劃」發起於2015年12月12日,一年獲取1000萬粉絲,目前有書在150個城市建立了有書讀書會,並完成300場讀書會活動,截止目前共有800萬人參與共讀。
目前有書新媒體矩陣超過4000萬關注者,並及建立了新媒體矩陣+共讀社群+有書APP的業務布局。
藍鯨渾水受邀參會,現場記錄梳理有書創始人雷文濤發言實錄,並獲主辦方授權發布。
以下內容整理自有書創始人雷文濤:
有書雷文濤:知識服務是不是在販賣焦慮,焦慮本身並沒有錯
2019年12月6日,百度評出了2019年媒體十大流行語,中間有一個詞,就是「我太難了」。
網際網路業內的大咖們,王興也說了一句話:2019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可能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這是一個變化越來越快的時代,不確定性越來越大,我們應如何應對這種不確定。今年我們定位是成長的力量。
我作為一個連續創業者,在過去幾年我最大的一個成長是,有一天我忽然明白:創業就是充滿了挑戰,充滿了問題,我要做的,我每天的使命就是不斷解決問題,不斷向上提升。
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就不會怨天尤人,我們會相信自己要找到改變的力量,所以理解並接納生活會充滿困難,充滿問題,充滿挑戰,這是第一個意識。但是,理解和接納並不代表著我們會屈從,當我們具備成長性的心態,當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我們可以從不確定中獲益。每當我們經歷了一場挑戰,克服了一些困難,我們會變得比之前更厲害一點,更強大一點,就像吳總經常給創業者說的,寒冬之後會崛起一批獨角獸。這就是在問題和挑戰之下我們有更大的可能性。歷經艱難,我們會變得更加強大。
我們的解決之道就是要成為真正的終身成長者,今天我要做一個定義,什麼是真正的終身成長者。
他是不完全依賴於外力,通過自主學習就能不斷成長,不斷進步,不斷提升。當他具有這種力量的時候,就沒有絕對困難。人生對他來說就是一座一座充滿奇幻旅程的高山。
我們也遇到了特別多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如何保持持續的學習力。學習是一件對抗惰性的事,甚至在早期創業過程中,我們的投資人會問,學習是一件逆人心的事,你如何把它做成一個大規模的讓很多人堅持下去的事。這個問題一開始我們也回答不下來,但是我們堅持下來了,過去四年當中我們用結果、用數字證實了這是一個可以做到的事。當然,我們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第二個挑戰是我們自媒體中特別流行一句話,為何讀了很多書,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本質是說,如何讓我們的學習有實效。我非常深刻地記得,2017年有書兩周年慶典之後,成都一個書友拉著我,不讓我走,就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濤哥,我讀了很多書,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我在過去兩年中沒感覺到什麼進步。當時我不知道怎麼回答他,但是我知道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我們如何讓學習有效,這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帶著這個問題,過去幾年,我們做了一系列探討。
知識服務是不是在販賣焦慮,焦慮本身並沒有錯,只是我們怎麼面對它,我們用好了,它可以變成一種力量。
從我自己來說,我也結合這樣的思考和對話,也在做一些經典研讀,這是一個書單,大家可以拍下來,作為我今天送給大家的書單。這些書我們如果讀透了,我相信我們會變得更加有智慧,更加通透,更加簡單。讀這些書的時候,每本書都有非常鮮明的主題,《少有人走的路》《成長性思維》等等,每個都充滿了智慧和真知灼見,串起來的時候,更有醍醐灌頂之感。
我們也和非常多書友面對面溝通,一場一場的讀書會,一場一場的面對面交流,我也很驕傲地說,過去幾年我走了三十多個城市,參加了幾十場讀書會,面對面交流的書友有幾百人甚至上千人,我感受到了大家學習的狀態,大家在過程中的一些心得經驗,我也有學習吸取。
有關成長底層邏輯,我有了六大發現:
第一個發現:好奇心和使命感是個人成長最強的原動力。
這是泰戈爾說的一句話,他說人是一個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成長的力量。這一句話本質上說的是,我們作為一個個體,每個人從小的時候都是充滿好奇心,充滿學習力,我們可以看一下初生的小孩,看到一個有意思的事情,一個小物件,一個新鮮的東西,都會去摸一摸、碰一碰、學一學,所以他成長很快。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很可惜,因為家庭原因、教育原因以及社會文化原因,我們很多這方面的好奇心被過早磨滅了。所以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首先要找回自己的好奇心,如果我們剛好是父母,我們要非常用心地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這將會是他一輩子巨大的財富,是他一輩子學習力的源泉。
茨威格也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信念莫過於在他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的使命。能夠找到自己的使命感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少有人走的路》裡說愛是自律的源泉,使命感則是升騰了的基於利他找到自我利益的愛。使命感也不一定就是宏大的,可以說是我要實現一個愛好,我要保存一個文化傳統,可以是把我的孩子教育好,把我的家庭保護好,這都是我們的使命感。當然,也可以大到經世濟人,所以使命感會變成讓我們有持續不斷的自律,持續不斷地突破人性的弱點。所以,當我們很多時候找不到動力的時候,我們要回頭看一看我們的根源上是不是因為好奇心已經沒有了,或者我們的使命感根本沒有建立起來。
第二個發現:成長型思維讓一切皆有可能。
這是《終身成長》這本書裡的最核心觀點,也是微軟CEO在《刷新》這本書裡強調的兩點之一,就是成長型思維。有了這種思維,可以讓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不會說我不行,而是說我應該怎麼做。更進一步說,我們如果能夠面對好這些問題,我們具備成長的心態,每一次問題都會變成我們一次向上學習的機會。
第三個發現,個人蛻變往往是從認知突破開始的。
大家知道,認知有幾步,第一步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步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步是知道自己知道,是這樣一層一層遞進的。
我們都不知道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可能性去學習,因為你認為自己什麼都OK,根本無意識,所以認知是我們打破自我平衡的重要關鍵。
第四個發現,很多人平庸的原因是他不能馬上看到效果就乾脆放棄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每天記十個單詞,一年3650個單詞,兩年大概7000多個單詞,我們的英語詞彙量就會非常棒了。但是,有幾個人真正這麼做了?所以從人性來說,大家都是有拖延症、短視、盲目性,不能馬上見效,所以乾脆放棄,所以歸於平庸,我們要自己反省一下,建立長期視角。
第五個發現:創造力很大程度來自於同理心。
當我深度研讀《刷新》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微軟發展歷程中有一個特別大的下滑,從世界第一進入到了第一梯隊之後,遠低於谷歌這樣新興網際網路公司。但是它有一個拐點就是在他的新任CEO上臺之後,他採取的就是基於自己的同理心做了一系列重大創新,因為他對其他人的需求有深切感受,所以做出來的產品是能夠打動人心,能夠前瞻性滿足他們需求的。所以我們很多時候不能做出突破,要反過來問自己,我們的同理心是不是缺失。
第六個發現:冰山之下的能力決定著個人成長的天花板。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很多時候都在學習術的層面,比如學習時間管理、如何說話、如何穿搭,但是冰山之下的心態、意識、思維模式、管理基礎能力這些非常重要的能力,沒有人去關心。我們的教育就是分數,能力素質上我們做得遠遠不夠。每個人的層面來說,我們可能要補上冰山之下的能力。
有了這六大發現,我們也試圖構建一個具備持續成長力的人生活力模型。從熵這個基本原理構建。我用了一個詞叫無奈之熵,熵是一個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它就是水往低處流,我們從冰箱裡拿出一個冰塊,一定會在常溫下化成水,更高的溫度下一定會化成水蒸氣。
宇宙的秩序就是處於持續不斷的崩解中,對應的,我也總結了人性之熵。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裡有一句特別經典的話,他說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我們探究一下怎麼構建我們的負熵。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德金在1976年的時候給了我們答案,他提出一個理論叫做耗散結構。我們要打破熵增的悖論,就要具備開放、打破平衡、持續從外界輸入能量的能力。
我們如何保持開放心態?
首先從意識層面要接納前面的問題和困難,第二是賈伯斯說的保持虛樸之心,第三是建立強大的思維。我們要有信心從不確定中獲益,在挑戰和困難中成長。
我們如何遠離平衡?
首先,當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時候,往往這一刻才是轉變的開始。
第二,是要制定人生的OKR,打破現有的舒適區,不然我們會一直在現有的圈圈裡打轉。
第三,要建立自我反省和復盤,定了人生OKR,每個月、每個星期甚至每天做一下復盤。
第四,不斷在新知過程中找到自己應該拓展的邊界。
我在這個模型上加了「塑造核心」,核心就在我們的好奇心、使命感以及冰山之下特別重要的能力和素質,同理心、結構化思考力、自律、自我管理等等。
我們會把產品內容服務當中植入這樣的模型,讓我們的成長服務能夠見到實效。
人性之熵無可避免,唯有用終身成長超越它。
有書要向前一步的,我們會繼續怎麼做:
我們的定位要從知識服務升級到成長服務。
這兩個字的轉變意味著我們要把知識服務從過程落到實效,讓知識服務能夠帶來指導效應。
接下來要建立和強化反熵系統,升級有書VIP,加強精品內容研發,通過提供精品圖書的解讀、書單推薦、達人領讀、搭建VIP專屬交流社群,幫助有強烈學習願望的書友突破元無知,持續、系統且高效地學習,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不斷自我迭代,讓個人成長產生複利效應。
更具體的目標,我們要幫助一千萬用戶成為真正的終身學習者,這是我們第一個目標,希望在2020年能夠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