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接我表妹的時候,校門口站著一溜發傳單的培訓機構員工,逢人就塞一張,不遠處的垃圾桶上,躺滿了花花綠綠的小卡片和彩頁的廣告紙。
我生來臉皮薄,還沒接到小孩,手裡就拿上厚厚一沓補習學校的傳單了。隨便翻了翻,都是差不多的套路,先直擊痛點,讓家長心頭一跳,再擺事實講道理,拉幾個名師和優秀學員出來,告訴你成績不好可以雪中送炭,成績好可以錦上添花。
有時候也不得不感慨,這才小學呀,現在的競爭,的確是從娃娃抓起。
其實我觀察過,發到潛在顧客手上的傳單,效率很低,基本都是被扔掉的宿命,但就是有人風雨無阻地來,堅持不懈地發。
我和媽吐槽過這件事,她一邊炒菜一邊點撥我:印幾張傳單才多少錢,發一千張有一個人來也值。
後來,我姑媽就成為了讓這個行為變「值」的人。
表妹成績很不錯,可姑媽還是幫她報了一個補習班。一家人一塊兒吃飯的時候,講到這兒,姑媽就解釋:那就是個幫小孩背單詞學英語的,我看好多家長都送去了,她英語也不突出,就報了試試。
暑假只有我一個人閒在家,於是擔負起接送表妹補習的任務。
所謂的「培訓班」,只有一間不大的教室,四面牆都被往年優秀學員的介紹佔滿了,什麼10歲會背2000個單詞的小神童,我第一次在門外等的時候,因為是生面孔,還被拉進去聊了一會兒天。
大概就是英語如何如何重要,現在課標的課程規劃是完全不夠的,我們這裡有多少學員,效果如何如何好等等。
我後來一想,也許姑媽就是這麼動心的。收到傳單瞟了一眼,不論你以多快的速度扔掉它,焦慮的種子都已經種下了。
再從其他家長口中了解這個機構,「你有我沒有」的焦慮又進一步加深。
最後到這兒來打聽,可能後面鼓吹的「學習效果」並沒有一下子讓她相信,但前面灌輸那些「您孩子已經落後」思想的話,卻一定會被記得。
販賣給你的焦慮只是暫時不收錢,日後你總會為解決焦慮買單。
大學時校園外面的商業街裡,有一家減肥機構,臨路的牆上貼著兩個問句:你想變成更好的自己嗎?你想用自律換來美好人生嗎?下面是一堆對比照。
這條街我們常去,起先不注意,走得多了也開始在每次經過的時候檢討自己,是不是吃得太多了,直到有一天,室友和我們說,已經報名減脂項目了。
後來當然瘦了,還因為節食暈倒進了醫院。
這麼一番折騰,她終於發現自己其實沒什麼贅肉。
現在的許多病毒式營銷,其本質是靠販賣焦慮賺錢。
焦慮是最容易產生的情緒,除非,看淡差距。可是大多數人做不到。
孩子真的需要太過超前的教育嗎?只有瘦到極致才好看嗎?
明明是放大焦慮的始作俑者,卻轉身為你提供解決焦慮的途徑,還幫助你樹立「我很自律」、「我很努力」的自我認知,事實上我們得到解藥了嗎?
一旦尋求去解決被放大的焦慮,我們就在被迫用放大焦慮的方式思考問題,補完這個,感覺那個也不夠好,瘦下了肚子,感覺得瘦瘦腿,我們會漸漸丟失清晰的自我認知,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公眾號——親腳趾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可閱讀全文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小朱
排版設計:大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