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家庭讓你焦慮的背後,究竟是不是有人在刻意「販賣」

2020-12-13 劉逐風演講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身邊充滿了直擊靈魂的「新聞」:XX城市的月平均薪資超過10000,你拖後腿了嗎?震驚!90後小夥畢業兩年買車買房,居然靠的是這個…面對鋪天蓋地「成功人士」的「成功新聞」我們開始變得緊張、變得焦慮,甚至開始懷疑自己。

此時此刻,朋友圈也添油加醋一般地出現了各種喬遷新房的照片、喜提新車的照片、出國旅遊的照片,這些照片仿佛在不停的告訴我們:新聞中發生的事情,其實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已經被身邊的朋友、被同齡人狠狠的甩在了後邊!由此一來,我們的焦慮也在日益加重!

現實情況究竟是什麼樣的?難道我們真的一無是處?我們該如何應對家庭和職場的雙向壓力?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這些問題接踵而來,跟別人說多了、抱怨多了,怕別人感覺我們是「玻璃心」,這些問題悶在心裡又十分困惑,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應對家庭和職場的壓力?

1、認清事實—拒絕「販賣式」的焦慮

面對生活中的朋友、面對職場的競爭者、甚至是面對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我們總想知道:他們究竟是什麼學歷、他們過得怎麼樣?他們真的年入百萬了嗎?他們真的有車有房嗎?他們究竟比我們強在哪?

總有人抱怨說自己的學歷不夠,沒有競爭優勢,感覺職場中似乎遍地都是「211」「985」的高材生,普通大學的畢業證似乎已經如同廢紙一般被遺棄在了陰暗的角落。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美團的創始人兼CEO王興給出了答案:全國有多少人有本科或以上學歷?不足4%!其實我們的學歷並不像想像中那麼低。

面對朋友圈鋪天蓋地的出國旅遊照片,有些人又焦慮了:人家都已經出國旅遊了,我連飛機都還沒坐過。真是越想越悲哀,越想越難受。電視中的機場總是人來人往、甚至有點擁擠。誠然,現實中的機場旅客的確不少,但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還是沒有坐過飛機的。經濟學家李迅雷曾表示:中國還有10億人沒坐過飛機!所以朋友圈那些曬出國旅遊照片的還是少部分人。

不論是本科生的佔比,還是沒坐過飛機的大多數人,這些數據都在向我們說明:這個世界也許沒那麼好,但是也沒那麼糟。我們也許沒有高學歷、也許沒有腰纏萬貫、也許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但至少我們是一個很正常的普通人,並沒有過的太差。

正確、理性的看待身邊成功的親戚、朋友、甚至是新聞中的陌生人,認清現狀,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首先,生活中一定是有很多比我們優秀的人,被人超過不丟人;其次,不要被他人「販賣」的焦慮而過分的否定自己,有時候「販賣焦慮」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賣點;最後,焦慮本身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靠行動,而非焦慮。

2、職場的深度思考、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緩解職場焦慮

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身處職場的我們苦不堪言、焦慮萬分。「想要賺錢,先讓自己值錢」這句話聽得雙耳生繭,話雖不錯,但是怎麼才能讓自己值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分享2個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參考。

① 職場的深度思考

「羅輯思維」的羅胖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例子:他的一個朋友做編輯工作,聊起工作時,朋友得意洋洋的說告訴你我工作有一個絕招:我編輯任何文章只用三個鍵複製、全選、剪切,多一個我都不用!羅胖問朋友原因,朋友說是因為老闆給的工資太少。羅胖又問,你這樣寫出的文章好看嗎?你自己會有進步嗎?朋友的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

回到現實中來,我們為什麼會加薪、會升職?當然是因為我們的能力已經能夠承擔更多的工作、或者學會管理,達到了更上一層領導的要求,如果一直像羅胖的朋友一樣,給多少錢幹多少活、又不肯進行深度的思考,是不可能讓自己變得更「值錢」的。我們每天不僅要完成事務性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進行更深度的思考!就像拿破崙曾經說的一樣: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有先像領導一樣思考,才有可能成為領導! 如何深度思考呢?

「黃金圈法則」是一個學習簡單、應用廣泛的思考方式。從內到外分別是:why(為什麼?工作的目的)、how(怎麼做?工作的方法)以及最外層的what(做什麼?工作的執行)。當領導交給我們工作的時候,我們先要分析工作的目的,知道領導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結果。然後再思考工作方法,用什麼手段才能超乎領導的預期。最後才是具體的執行層面,考慮的是執行的細節問題。當然工作的方法有很多,「黃金圈法則」的實用性強且簡單上手,因此特別推薦。

② 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在成甲的暢銷書《好好學習》中,曾說過這樣一個例子:在「得到APP」中,有一位叫做筱穎的工作人員,她既是APP欄目《成甲說書》的主編,又是萬維鋼《精英日課》欄目的主編。正常人當一個欄目的主編已經是心力交瘁、力不從心了,但是筱穎卻出色的完成了兩個欄目的主編工作。

經過詳細的了解才知道,筱穎不僅是主編,而且是標準的「身兼數職」,她一個人負責了主題策劃、音頻錄製、音頻剪輯、內容審核、留言審查、新作者挖掘、老作者維護、宣傳文案的創作……一個人出色的完成了一個團隊的工作。

雖然職場中的我們很難像筱穎一樣身兼數職且出類拔萃,但是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要詳細的了解跟自己工作相關的所有信息。從公司產品的優劣勢到其他同行業的競品,由業務線的上遊部門至業務線的下遊部門,這些信息、這些工作我們都瞭然於心升職加薪也就不遠了,即便本公司不給機會,去下一個公司我們也可以有條不紊的處理好工作的一切。

我的一個朋友投身教育行業,當大家每天做完工作都在放鬆的時候,他卻在不停的研究銷售技巧;認真看書學習怎麼寫朋友圈文案;請教務部門的同事吃飯,了解相關工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項;看大咖的微信公眾號的內容、排版、邏輯。兩年後他一躍成為了校區的校長,因為市場宣傳業務、諮詢業務、授課安排、學員維護他都一清二楚。用老闆的話來形容朋友就是:除了沒有教師資格證不能授課以外,沒有他不會的!即使他不能授課,但是他也了解頗深。

打敗焦慮的從來都不是傾訴和安慰,而是計劃和實際的行動!所以,我們要認真的、有深度的、有計劃的思考工作,並且付諸行動;雖然孤軍奮戰但卻氣勢如虹、能以一敵百!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值錢,才能真正的緩解職場帶給我們的焦慮。

3、合理的規避風險—緩解家庭的焦慮

步入職場的我們慢慢的感受到了來自家庭的壓力:父母的年紀越來越大、孩子的花費越來越高;我們是子女,但很多人同時也是父母,每個角色都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父母的健康和贍養問題像一座大山,壓在每個人的心頭。

我們雖然年紀不大,但是也見到過或者經歷過生活中的生死離別。一個不受重視的小問題,有可能演變成一場重大疾病,而一場重大疾病很可能會讓一個普通的家庭傾盡所有。曾經我們感覺這些都是電視劇裡的橋段或者離我們很遠,但是現在請仔細想一下身邊的朋友和親人,似乎總有那麼幾個人因為不注重健康讓原本的小問題變成了大毛病,也有人因為一場重大疾病花費幾萬甚至幾十萬的手術費用。

曾經的一個高中同學,他是典型的學霸,在我們那個小城裡他的學習可以說的名列前茅,這些都得益於他的母親—一名出色的教師。在高三那段暗無天日的環境下,他的母親為他破開迷霧,用科學的方法複習。最終,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上海同濟大學。作為朋友,我們都替他高興。

但是大三暑期的同學聚會他卻沒有出現,有消息靈通的同學告訴我們在他大二的時候母親因為癌症去世了,家裡為了給他母親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積蓄。他也被迫離開了學校,和父親一起工作賺錢。他的母親也是學校的老師,雖然沒有教過我們但是大家也都認識,我們都唏噓不已。後來我們才知道,其實他母親由於過度的勞累身體一直不太舒服,又沒有時間去做檢查,一直拖著,等到嚴重了才去醫院檢查。但是已經為時過晚,雖然花了錢,做了手術,接受了治療,最終還是沒能留住寶貴的生命。

其實很多時候面對健康風險我們是可以進行合理規避的,督促父母按時的進行體檢、身體不舒服及時去醫院檢查,按照自己實際的收入情況買一份合適的保險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規避父母的健康風險,也就減少了我們來自家庭的焦慮。

當我們認清了真實的客觀情況後,拒絕販賣焦慮;在職場中認真規劃、認真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採用有效的手段,為家庭合理的規避風險。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焦慮情緒緩解了很多。我們又恢復了對於生活、對工作的掌控感,這讓我們的生活、工作更安心!

相關焦點

  • 「販賣焦慮」這四個字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北上廣深的年輕人已經和你不一樣了》《工作多年真的沒有友情了麼》《家庭壓力的重擔之下,年輕人該何去何從》這些標題的文章相信大家也在某些地方都看到過,雖然文內很多描述很現實,但是看完以後就是感到滿滿的負能量
  • 「打工人」梗爆火的背後,源於容易忽視的職場焦慮
    焦慮,是職場人繞不開的話題。但最近關於焦慮的討論卻正在發生變化。職場人似乎已經不再沉溺於「販賣焦慮」的討論中,而是開始思考如何將焦慮變為成長的動力。但是在這些精彩的段子背後,卻將一個殘酷的現實社會,赤裸裸地擺在了眼前——當代年輕人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02 今天,你打工了嗎?今年6月,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了《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 恭喜你,又製造出新的焦慮
    聽說,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個事情的起源大家應該都知道了,不再贅述。總之和所有熱點一樣,最後不外乎有兩個聲音。一方挺,一方懟,然後也就沒有然後了。懟的一方稱作者別有用心,販賣焦慮,製造恐慌。挺的一方辯解說我們只是要教你們面對焦慮。這不是個辯論環節,我對雙方辯手的觀點沒有喜惡之分,今天就隨便說兩點。1.
  • 販賣焦慮的人,只會給你止痛片
    其實我觀察過,發到潛在顧客手上的傳單,效率很低,基本都是被扔掉的宿命,但就是有人風雨無阻地來,堅持不懈地發。收到傳單瞟了一眼,不論你以多快的速度扔掉它,焦慮的種子都已經種下了。販賣給你的焦慮只是暫時不收錢
  • 販賣焦慮的人那麼多,你更不要過分焦慮
    也因為販賣焦慮的人很多。。。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傳播不發達的時代,你聽到的消息有限。這本是應對生存的的良好對策。 而現在,一個手機能夠看到全球的壞消息,遠在天邊的小概率事件看多了,也總感覺就要發生在你身上。
  • 有書雷文濤:知識服務是不是在販賣焦慮,焦慮本身並沒有錯
    以下內容整理自有書創始人雷文濤:有書雷文濤:知識服務是不是在販賣焦慮,焦慮本身並沒有錯2019年12月6日,百度評出了2019年媒體十大流行語,中間有一個詞,就是「我太難了」。網際網路業內的大咖們,王興也說了一句話:2019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可能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 在這個「販賣」焦慮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我排解焦慮
    就好比:朋友圈那些「販賣」焦慮的內容。你看了一次之後就清楚的知道這類型文章的寫作套路以及寫作目的,告訴自己下次看到這類型的文章不要再看了,但下一次看到這類文章時,保不準又被荼毒。問題是你越焦慮,就越想看,越看就會更加的焦慮。
  • 為什麼大家都開始了販賣焦慮?
    本文首發公眾號:帥粗 歡迎關注為什麼大家都開始了販賣焦慮?先說結論,因為有用,因為能實實在在帶來錢。雖然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焦慮,但是大家在面對別人對你販賣焦慮的時候,都很難讓自己理性、不被焦慮洗腦的。販賣焦慮針對的是我們人性中恐懼的天性,而各種限時秒殺則針對的是我們貪婪一面。那我們應該如何辨別哪些是販賣焦慮的呢?就以廣告來說,上來先指出你的問題的,基本上都是在販賣焦慮。
  • 興趣班「鄙視鏈」不過是另一種焦慮販賣
    甚至有人毫不客氣地說:「足球、籃球、遊泳、跆拳道都司空見慣了,現在受家長追捧的是棒球、橄欖球、擊劍、冰球、高爾夫、馬術」。興趣愛好本身並無「高大上」與否的屬性,關鍵在於人們如何看待它,當一個興趣培訓班被賦予特殊的文化身份,其「光環」便逐漸形成了。「物以稀為貴」,越是罕見的領域,越有可能讓人摸不到頭腦,因為不了解,而產生某種奇特的幻想甚至崇拜,反之亦然。
  • 變味的興趣班「鄙視鏈」不過是另一種焦慮販賣
    捫心自問,興趣班、補習班,究竟是孩子需要,還是父母需要?也許,不乏有的孩子對此類興趣班真感興趣,但恐怕更多還是家長的「升學小心思」以及攀比、虛榮、焦慮等心態驅動下的非理性消費。有媒體在湖南、吉林等地調查後發現,不少家長為孩子挑選興趣班時,並不是優先考慮孩子的意願,而是專挑冷門、昂貴的課程。
  • 吉娜懷孕七個月身材完美,卻被很多女性網友指責販賣焦慮
    但看見右下角點讚上面的氣氛表情可知有四千多人對其不滿,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條似乎沒有任何不好的帖子受多人指責?「販賣焦慮!」點開評論出現最多的詞彙就是「販賣焦慮」,確實,販賣焦慮是指網絡帳號或實體企業、個人等,通過文章、視頻等各種宣傳方式,通過增加人們對於某事、某物的焦慮感而從中盈利(包括增加關注度、增加流量、賺取金錢等各種盈利方式)。
  • 職場媽媽的育兒焦慮 ,我可以寫一萬字!
    我這是活得有多焦慮!作為職場媽媽,最近我有很深的感受:管理好情緒真的是當下提升親子關係的首要任務,而如何化解焦慮則是關鍵。我發現,職場媽媽普遍有4大焦慮:餵養焦慮我產後第二個月就獨自出差了,期間狼狽的擠奶刻骨銘心。我曾經在出差旅途中,在一個37度高溫的農家樂廁所裡中擠了一個小時的奶。
  • 媒體批興趣班「鄙視鏈」:不過是另一種焦慮販賣
    甚至有人毫不客氣地說:「足球、籃球、遊泳、跆拳道都司空見慣了,現在受家長追捧的是棒球、橄欖球、擊劍、冰球、高爾夫、馬術」。 興趣愛好本身並無「高大上」與否的屬性,關鍵在於人們如何看待它,當一個興趣培訓班被賦予特殊的文化身份,其「光環」便逐漸形成了。「物以稀為貴」,越是罕見的領域,越有可能讓人摸不到頭腦,因為不了解,而產生某種奇特的幻想甚至崇拜,反之亦然。
  • 不要再販賣焦慮了
    甚至有人毫不客氣地說:「足球、籃球、遊泳、跆拳道都司空見慣了,現在受家長追捧的是棒球、橄欖球、擊劍、冰球、高爾夫、馬術」。試想,世居草原之上的牧民家庭,誰會認為讓孩子學馬術是高大上?再者,便是文化話語權發揮的作用。可以看到,在這份「鄙視鏈」中,越「西方化」或者「國際化」的興趣愛好,越有可能得到家長的追捧,比如西洋棋、馬術、高爾夫等領域,被不少人視為「培養紳士淑女」甚至「步入上流社會」的捷徑。這樣想的人多起來,更多資本與優質人脈也就逐漸附著在相關領域之上,因此,一些家長不惜花費重金,也要讓孩子躋身其中。
  • 別讓販賣焦慮的聲音,打擾自己的人生
    >總是發現在各種平臺看到有人年入百萬,自己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上班拿到手的工資卻不忍直視,同齡人已經買車買房把自己甩的老遠。 別讓販賣焦慮的聲音,打擾自己的人生你以為遍地都是985、211,當美團王興說出
  • 如果你也被「販賣焦慮」的信息困擾,這有一份應對心得與你分享
    「寶貝在肚子裡是不是安全健康?怎麼吃、怎麼補、怎麼做才科學?身體會不會發生難以接受的變化?寶寶出生後誰來帶、怎麼帶……」在邁過十個月孕期一個個關卡的過程中,職場準媽媽們的心態一定各不相同,腦子裡經常盤旋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 「科學育兒」販賣的是科學還是焦慮
    流行育兒理念背後的「專業」採訪「90後」新手媽媽邢女士時,她一直抱著9個月大的寶寶,回溯自己的育兒經歷,她開玩笑地說:「我家真是(育兒)焦慮大全。」造成悲劇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曾為科學育兒投入頗多的邢女士深有感觸。她直言,「如今,在網上宣傳科學育兒的個人和機構非常多,且魚目混珠、良莠不齊,需要媽媽們自己擦亮眼。《育兒正典》作者、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兒科專家餘高妍(@蝦米媽咪)也注意到,近年來,各種育兒理念層出不窮,每種理念都不乏簇擁者。
  • 35歲職場危機,中年人的職場焦慮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熱門的問題:現在網上流傳的35歲很多人會失業,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造成35歲職場危機的原因,網上有許多分析文章,分析結果大多為:後浪的工資要求低、願意加班、體力好、沒有太多生活顧慮等因「年輕」而佔有的優勢。如果對35歲的求職者來說,唯一的劣勢是「生理年齡」,那大可不必過於焦慮。
  • 生活越來越好,我們卻不會教孩子了:「販賣」焦慮,請適可而止
    是什麼讓我們愈發焦慮,愈發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了呢?是我們生活條件好了變得「矯情」了嗎?也不是!昨晚看到一則廣告,躺下休息的時候突然醒悟:以前的父母們也會焦慮,只是那個時候沒有人在向他們「販賣」焦慮。我們會發現,同樣的問題,今天有人打著專家的旗號這麼說,明天又出來一個完全相反的說法,關鍵是內容都很有道理,但也僅限於有道理,到底是不是已經被大範圍證實卻還是未知數。比如最近較多的是關於寶寶要不要午睡的話題,有人說,某某專家說了,孩子一定要睡好,午睡作為睡眠的補充非常重要,然後一頓分析晚上的睡眠如何如何不高質,從而證明他的結論是正確的。
  • 職場中被針對?如何應對職場刻意針對自己的人?2招教你解決!
    對你的工作夥伴表現出友好的態度,給予更多的反饋,這也是美好的一天。此外,職場中的工作並不孤單,它需要工作夥伴之間的合作與協調。每個人之間都有很多合作的機會。今天你需要一個搭檔幫你查資料。明天,你需要一個搭檔來幫助你。後天,同事也需要你的支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