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二十四所教會大學

2021-02-07 現代大學周刊




| 高會民



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著示範與導向作用。因為它在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教會大學史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



19世紀晚期以來,西方基督教會開始在中國創辦一些高等教育機構,最早具有現代意義的教會大學是創辦於1879年的聖約翰書院(1905年更名為聖約翰大學)。到了上世紀20年代之後教會大學已具相當規模,分布華北、華南、華東、西南各地。


1919年10月,有十四所在華基督教教會大學在上海組建中國教會大學聯合會。它們是:燕京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金陵大學、東吳大學、滬江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福建協和大學、嶺南大學、長沙雅禮大學、湖北文華書院、武昌博文書院、華西協和大學。這十四所大學在當時已分別設有文科課程,多數設有理科或工科。這些大學通常被稱為「在華十四所」。


當時未加入教大聯合會,但已開設大學課程(包括部分課程)的教會在華高等教育機構有瀋陽文會書院、寧波三一書院、太谷銘賢學堂、嶽陽湖濱學堂、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其中嶽陽湖濱學堂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當時已開設文科大學的全部課程。它們通常被稱為「會外五所」。


協和醫學院(北京)於教大聯合會建立的當年才開設醫學本科,1920年成為聯合會成員;但是該校在課程設置和資金來源方面和上述十四所大學有區別。


華中大學是1920年代後期由長沙雅禮大學、嶽陽湖濱書院大學部、文華書院、武昌博文書院大學部,加上英國倫敦會在漢口創辦的博學書院合併重組的教會大學。


天主教教會大學三所:輔仁大學、震旦大學、天津工商學院。


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著示範與導向作用。因為它在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教會大學史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


這些高校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多被肢解,分散到現有的一些大學裡面。看自己的母校是否在其中,如果不在,多半就不是重點大學畢業的。


下面我把這些教會大學簡要介紹給大家。


一、上海聖約翰大學 St.John's University


創建於1879年的上海,由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將原來的兩所聖公會學校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合併成立聖約翰書院,是中國第一所高等教育學府。1905年,聖約翰書院正式升格為聖約翰大學,並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註冊。後來發展成為一所擁有5個學院16個系的綜合性教會大學,是當時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被稱為「東方哈佛」。學校直到1947年才向國民政府註冊。


在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聖約翰大學被拆散併入上海多所高校,按照併入院係數量排序,依次是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政經濟學院、華東政法學院、上海第二醫學院。其中文、理學院主要併入華東師範大學和復旦大學,聖約翰醫學院與震旦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合併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後改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2005年改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聖約翰大學擁有許多著名的校友,曾對中國20世紀的歷史進程起到過重大影響,其校友多活躍於中國商界、政界、外交界、教育學術界和醫務界,知名的校友包括:顧維鈞、宋子文、嚴家淦、林語堂、張愛玲、榮毅仁、鄒韜奮、周有光;法學家史久鏞;外交家施肇基;政治家俞大維、俞鴻鈞、鍾士元、魯平;教育家張伯苓、孟憲承、張建邦;作曲家瞿希賢;實業家劉鴻生、吳舜文、經叔平、宋子良、宋子安、孔令侃;建築學家沈祖海、陳從周;宗教人士丁光訓、邱勵、徐誠斌;經濟學家蔣中一;科學家錢紹禎、蕭孝嶸等人。


二、東吳大學 Soochow University


東吳大學,是美國基督教監理會1900年在蘇州創辦的教會大學,著名美國傳教士林樂知擔任東吳大學董事長。民國時期的東吳大學以其法學院之優秀而聞名於中國,被譽為「華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學院」,培養了中華民國外長、總理、著名法學家王寵惠;著名法官、法學家吳經熊、李浩培、潘漢典;中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倪徵燠等。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原東吳大學與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南大學數理系合併為蘇南師範學院,同年改名為江蘇師範學院,在原東吳大學校址辦學,最終發展成為了現在的蘇州大學。其法學院和會計系成為華東政法大學與上海財經大學的基礎組成部分。


1951年東吳大學部分師資在臺灣復校,並於1954年正式成為了如今的臺灣東吳大學。


其他知名校友有:蔣緯國、謝東閔、談家楨、趙樸初、查良鏞(金庸)等。


三、齊魯大學 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


該校是1904至1952年在山東辦學的教會大學,由來自美國、英國及加拿大三國的14個基督教教會組織共同籌款聯合整合舊有教會學校基礎上開辦。其前身之一為1864年9月由傳教士狄考文和夫人狄朱莉亞創辦的登州學堂,1882年升格為登州學院(Tengchow College,中文校名登州文會館),是和聖約翰大學同一時期的中現代高等教育機構。齊魯大學校長、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劉世傳自豪地說:「正如我的另一個母校,哈佛大學是美國最老的大學一樣,齊大是中國最老的大學,絕對沒有一個中國大學能在這一點上趕上齊大!」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齊魯大學被解體,理學院中的生物、物理、化學三系併入今山東師範大學,藥學系併入今中國藥科大學;文學院中的天算系併入南京大學,天文臺也搬到紫金山;經濟系與山東會計專科學校組建山東財經學院;文學院其他專業併入山東大學;農業專科為今山東農業大學;醫學院歸今山東大學醫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泰山醫學院。


四、華西協合大學 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


1905年基督教各差會決定聯合在四川成都創辦一所規模宏大、科學完備的高等學府。這是成都乃至中國西部建立的第一所現代化意義的大學,是中國牙科醫學發源地,享有「東亞第一」美譽,其文理哲各科在當時的西南地區也處於頂端位置。


1952年院系調整中,該校被肢解,學校醫學院接收了重慶大學醫學院後建立今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文理哲學院被並給四川大學;社會學系及民族學(即人類學)組構成今西南民族大學;工學院被合併給今四川聯合大學;農學院被合併成今四川農業大學。


五、滬江大學 Shanghai University


由美南浸信會和美北浸禮會的成員創辦於1906年,原名上海浸會大學。上海浸會大學最初的校長為美國人柏高德博士。1914年中文校名定為滬江大學,並確定校訓為「信、義、勤、愛」。1917年由美國維吉尼亞州頒發學位。


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各系分別併入今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相關院校,校址移歸上海機械學院,為今上海理工大學。


六、雅禮大學Collegeof Yale-in-China


1906年,美國耶魯大學雅禮會在長沙開辦雅禮學校(Yali Union Middle School),1914年開始,雅禮學校正式改稱雅禮大學,開始招本科生。1920年以後,雅禮大學接辦了湘雅醫學專門學校,成為雅禮大學的醫預科(兩年制)。


1926年,雅禮大學被迫停辦,1929年合併於武昌華中大學。雅禮的校園改辦「湘雅醫學院」(Hsiang-Ya Medical College),不久又成為中國第一流的醫學院校,享有「南湘雅,北協和」的盛譽。


七、湖北文華書院 Boone Memorial School


由美國聖公會創辦於1871年10月武昌,中文校名為文華書院,英文名Boone Memorial School。1890年增設高中,成為六年制完全中學。1903年又增設大學部,1924年改名為華中大學。


八、武昌博文書院 Bowen College


1885年,英國循道會在武昌開辦博文書院(Bowen College)。20世紀初,開設了大學課程。


九、湖濱大學 Lakeside University


是美國基督教復初會駐華差會在華教育機構。1902年9月差會在嶽陽設立正式小學,稱「求新學堂」,1904年差會辦理中學。1907年定名為「盤湖書院」。1910年設大學部,更名為「湖濱書院」。1912年更名為「湖濱大學堂」。民國時期,學堂改稱學校。


十、華中大學 Huachung University


1926年,兩湖地區受到排外運動的嚴重衝擊,雅禮大學、文華書院、博文書院、湖濱大學一度被迫關閉。1929年1月,五個教會的代表在武昌開會,達成共識重組華中大學。長沙雅禮大學、嶽陽湖濱書院大學部、文華書院、武昌博文書院大學部,加上英國倫敦會在漢口創辦的博學書院合併重組華中大學,地點在文華書院校園內。


1952年,華中大學在高校院系調整中被撤銷,與其他高校合併組建華中高等師範學校(次年改稱華中師範學院,今華中師範大學)。


十一、瀋陽文會書院 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


是清末時基督新教教會在華設的教育機構,又名文會大學。1910年定名為「文會書院」,該院分為本科和預科。1919年(民國8 年)增設中學部,並於奉天省教育廳備案。1924年(民國13年)因改革學制,大學部停辦。


十二、太谷銘賢學院 OberlinSansi Memorial School


1907年,美國歐柏林大學(Oberlin College)委託孔祥熙先生,在山西太谷縣創辦私立學校,取名「銘賢學校」,追念各位殉道人士(銘記先賢)。歐柏林大學以經費、教學、教師進修等支持。銘賢學校開始時是小學,繼而是中學,最後是成立學院。以「學以事人」為校訓,按基督的精神,為社會造就人才。由於師資優良,質量並重,冠於全國。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時,撤銷了該校,原址改建山西農學院,現為山西農業大學。


美國歐柏林大學一直為銘賢學堂提供資助,1949年後失去聯繫,歐柏林大學把資助的錢都存著。待到中美關係緩和後,歐柏林大學派人回來找銘賢學堂,指定要見老銘賢學堂的人。幾經戰爭搬遷,院校合併,人事變遷,銘賢學堂早已物不是、人也非。最後在山西農大找到一個被打成右派的老教授,之後重新建立聯繫,把中斷幾十年的資助款和利息一起繼續提供。直到今天,兩校還保持很好的聯繫。


十三、寧波三一書院 Trinity College


1868年,英國聖公會傳教士在寧波設立貫橋義塾。1876年改義塾為三一書院,附設三一神道院。1916年-1952年書院轉變為私立三一中學。


十四、之江大學 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


由基督教美北長老會和美南長老會聯合創辦,1914年正式定名為之江大學。其前身是寧波崇信義塾,1845年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創辦。


1952年因高校院系調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師範學院、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之江大學宣告結束。


著名校友:


潘希珍(1917-2006),筆名琦君,散文家,擅寫懷舊抒情散文。


束星北(1907-1983),理論物理學家,「中國雷達之父」,畢生致力於我國教育事業與科學研究。


張理京(1919-1999),著名數學家,翻譯家。《美國與中國》譯者。


朱生豪(1912年-1944年),是中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較早和最多的一人,譯文質量和風格卓具特色,為國內外莎士比亞研究者所公認。


十五、金陵大學 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


金陵大學成立於1910年,為合併美國教會美以美會、美國教會基督會和長老會創辦的匯文書院、宏育書院而成立的教會私立大學。


1934年,金大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了與其他國際間大學同等學術地位,並能頒發獲國際認可的學士和碩士學位。


金陵大學主體歷史沿革


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學與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併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金陵大學全部文、理、農三個學院中文、理學院併入南京大學,金陵大學校園由南京大學使用,金陵大學所有校印公章、所有檔案以及所有院系歷屆畢業生學籍檔案和校名使用權歸南京大學所有。金陵大學教育系、農學院、農學院林學系、理學院電機系、化工系等系科和南京大學等大學相關院系組建了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學院(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工學院(電機系在今東南大學,化工系在今南京工業大學)等校。電影與廣播專修科遷至北京組建電影學校(今北京電影學院)。另有部分院系調至其他有關大學。


十六、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Ginling College


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由美國教會美北長老會、美以美會、監理會、美北浸禮會和基督會聯合創辦,1915年在南京開學。第一任校長是德本康夫人,1928年金陵女大首屆畢業生、留美博士吳貽芳接任校長。1951年,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與私立金陵大學合併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金陵大學主體與南京大學合併。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址1952年改為南京師範學院校址,現為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在南師最初的150名教職工中,原金女大教職工佔了三分之一。


十七、燕京大學 Yenching University


燕大是20世紀初由四所美國及英國基督教教會聯合在北京開辦的大學。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創辦於1916年。燕大曾與美國哈佛大學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燕大有諸多學校整合而成,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長後整理校務,面貌煥然一新。1929年起正式設立了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總共近20個系。


著名校友有黃昆(中科院院士、中國半導體創始人)、孫道臨、周汝昌(著名紅學家)、王鍾翰(著名清史專家)、王世襄(著名學者和收藏家)、黃宗江、張廣達(著名歷史學家)、江平、鄭念(著名作家)、謝婉瑩(冰心)、周南(新華社前社長)、趙蘭坤(連戰母親)、、杜聯喆房兆楹夫婦(著名學者)、沈昌煥(中國外交教父)、譚其驤(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李慎之(社科院前副院長、周恩來秘書)、俞啟威(1949年後天津第一任市長)等。


1952年由燕京大學直接拆分而成的大學包括今中國政法大學(燕大法學院);中央財經大學(燕大經濟系);中央民族大學(燕大歷史系);部分由燕京大學拆分到的有:清華大學工學院;新聞系及一些社會學科最終併入中國人民大學。燕京大學校址「燕園」成為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校園。


十八、福建協和大學 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1915年9月,美以美會聯合公理會、歸正會以及聖公會等3個差會,宣布成立「福建協和大學」,1916年2月正式開學。1931年2月,向中華民國教育部立案,改稱「私立福建協和學院」。1942年4月,得到教育部批准,改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


1951年,中國政府決定接辦福建協大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兩所教會大學,並將之合併成立為「福州大學」。1953年9月,學校改名為「福建師範學院」。1969年停辦,1972年5月復校,更名為福建師範大學,並沿用至今。


十九、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HwaNan College


又名華南女子大學,是美以美會(1939年以後稱衛理公會)在福州創辦的一所教會女子大學。1908年1月,華英女子學堂(華南女子大學預科)成立。1917年,華南女子大學開始創辦四年制本科專業。1934年6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獲教育部批准永久立案。


1951年4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與福建協和大學合併成立福州大學。


二十、嶺南大學 Lingnan University


嶺南大學其前身為經美國美北長老會海外差會同意下,創辦於1888年的格致書院。1912年9月,中文名稱改為「嶺南學校」。1916年開設文理科大學,1918年首屆學士生畢業。1927年7月1日正名為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鍾榮光為首任華人校長和校董會主席,由中國人自主辦校。


在1952年的高校院系調整中,嶺大各學科經過合併調整,分別組成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華南農學院(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範學院(華南師範大學)和中山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


二十一、北京協和醫學院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1906年,英國倫敦會與英美其他五個教會合作開辦了協和醫學堂,為協和醫學院的前身。名為Union,即聯合之意,被雅致地譯成中文「協和」。1917年9月由洛克菲勒基金會幫助建立北京協和醫學院,開辦醫預科。1919年10月開辦醫學本科,學制為八年制,是中國最早設有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本科教育的醫學院校,被譽為中國醫學殿堂。1929年被國民政府教育部改名為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


1951年改名中國協和醫學院。1985年後,一度改名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名「北京協和醫學院」。


二十二、震旦大學 Aurora University


1903年2月,法國天主教會在上海創辦震旦學院,馬相伯為創始校長。1932年改稱震旦大學。


1952年10月高校院系調整,震旦大學撤銷,醫學院和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合於原址組建上海第二醫學院。其餘學院分別併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師範學院、華東化工學院、華東政法學院、上海財經學院等校。


著名校友:何振梁(國際奧委會委員)、蔣丙然(知名氣象學家)、王振義(內科血液學專家)、潘承誥(巴黎大學物理博士,指導老師為居裡夫人)。


二十三、輔仁大學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輔仁大學的校名,為前清貴族後裔英斂之確定,源自《論語·顏淵》書中曾子的格言:「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1925年中國天主教領袖人物英斂之、馬相伯創建輔仁社,1927 年輔仁社升格為輔仁大學。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輔仁大學,1952年併入北京師範大學。


1960年,輔仁大學在臺灣復校。輔大創校迄今將近90周年,在臺復校逾50年,海內外校友共計近20萬人。校友遍及全球社會各界,在各大專業領域皆有名人。


二十四、天津工商學院(法語: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et Commerciales)


初名天津工商大學,又名津沽大學,為20世紀上半葉法國天主教會在中國天津市創辦的一所大學,始建於1920年,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中合併調整為天津師範學院,後成為今天河北大學的前身。1970年,原址被天津外國語學院使用,現為天津外國語大學。


長按二維碼可加關注


這一刻,遇見大學

歡迎訂閱『現代大學周刊』

微信號:uweekly

微博:@現代大學周刊

信箱:iuniversity@qq.com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的二十四所教會大學及其變遷
    民國時期的東吳大學以其法學院之優秀而聞名於中國,被譽為「華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學院」,培養了中華民國外長、總理、著名法學家王寵惠;著名法官、法學家吳經熊、李浩培、潘漢典;中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倪徵燠等。
  • 民國時期的二十四所教會大學及其最終結局
    到了上世紀20年代之後教會大學已具相當規模,分布華北、華南、華東、西南各地。1919年10月,有十四所在華基督教教會大學在上海組建中國教會大學聯合會。它們是:燕京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金陵大學、東吳大學、滬江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福建協和大學、嶺南大學、長沙雅禮大學、湖北文華書院、武昌博文書院、華西協和大學。這十四所大學在當時已分別設有文科課程,多數設有理科或工科。
  • 民國時期大學學費繳多少 復旦比北大貴一倍
    原標題:民國時期大學學費繳多少? 因為民國由各大學自由安排入學考試時間。例如,1931年中央大學(今日南京大學與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前身)的入學考試時間是7月6日到8日,而南開大學的入學考試時間卻安排在7月下旬(見盧紹稷《大學投考指導》)。   考生們為了提高被大學錄取的機會,往往會報考好幾所大學,然後挨個參加入學考試,這樣一來,不光報名費要交好幾份,而且還得花很多差旅費和住旅館的費用。
  • 民國時期北京的大學
    [摘要]民國時期的大學,基本上分成三類:公立或者叫國立大學,比如北大、清華、北師大;一類是教會大學,燕京和輔仁都是教會大學;還有一類是私立大學和半公立半私立大學,像中國大學、中法大學。燕京很有特點,它是好幾家教會合辦的,如美國長老會,美以美教會、公理會,美國女公會,英國倫敦公會等若干教會合辦的。後來合併為燕京大學,就是由以船板胡同的匯文大學為主體,還有通縣協和大學,以及燈市口同福夾道的華北協和女子大學,由三所大學合併而成。
  • 民國時期是怎樣高考的?在民國上大學是怎樣的感受?
    說起民國時期的文人騷客,可以說是非常的多,民國時期雖然是亂世,但也是一個大師輩出的年代,魯迅、胡適、老舍、冰心、林徽因都活躍在那個時代,既然出了這麼多的人才,那麼民國時期的教育想必也是非常的強大的,那麼民國時期也像我們現在一樣,需要高考才能上大學嗎?
  • 民國時期怎樣考大學
    但在那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洋貨入侵農村崩潰、天災人禍連綿不斷致使百姓大面積死亡的年代,學界與教育界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單就民國大學教育而言,就有著很多瑕疵。     民國也有「統考」  我讀過一篇文章,說民國中學生考大學不存在統一考試,出什麼試題都由高校自己來定,靈活多變,更能考出學生的真實水平,是素質教育的先驅云云。
  • 民國時期上大學要花多少錢?
    民國時期大學的學費是不一樣的,從幾十塊大洋到二、三百塊大洋不等。    1932年,北京頤和園附近掛甲屯的居民,家庭年收入不到兩百塊大洋,最基本的飲食開銷就要花掉一百零五塊大洋,一年到頭最多只能攢下十幾塊大洋,供孩子讀中學都讀不起,何況讀大學?
  • 政協委員:中央大學等民國時期名校能否復校
    昨日上午,在全國政協教育界別40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院長、博導高抒現場提出一個大膽建議,希望能借南京大學今年即將舉行110周年校慶之際,恢復其此前合併的多所民國時期的知名高校,以補充發展高等教育。
  • 民國時期由教會創辦的私立大學,當年可謂人才輩出
    人員與系所編制則分別併入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知名校友:吳祖坪、劉乃和、鄧昌黎、葉嘉瑩、鄧肇豪等。震旦大學,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在中國上海創辦的著名教會大學,是中國近代著名高校。由中國神父馬相伯於1903年2月27日,在徐家匯天文臺舊址創辦。所設學科有語文、象數、格物、致知四門。
  • 華南農業大學展出民國時期論文 全英文撰寫(圖)
    華南農業大學展出民國時期論文 全英文撰寫(圖)     華南農業大學展出的民國十五年全英文撰寫的畢業論文
  • 民國時期十三大頂級學府
    民國時期,學術氛圍濃厚,大學強調學術自由、兼容並蓄。進步學生求學孜孜不倦、一絲不苟。再加上民國時代,四面帝國主義環伺,正值國難當頭的日子,熱血青年們自然同仇敵愾,奮力進步。而正因為全民奮進,力爭上遊,所以民國時期,中國也擁有諸多享譽世界的名校,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盤點一下民國時代的中國頂級學府。當然不包括抗戰特殊時期諸多高校共組的西南聯大,只表述單一大學。
  • 民國時期就很牛的高校!國立大學14所,省立9所,私立大學19所!
    國立大學14所、省立大學9所、私立大學19所】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是世上少有的文明古國,得益於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持續發揚與傳承,得益於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與沉澱,而非一日之功。一、民國政府時期,全國14所國立大學名單1、國立大學名單有:中央大學、北平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北平師範大學、浙江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
  • 你以為現在上大學很貴?請看民國時期上大學要花多少錢?
    有人說現在上大學很貴,有人說現在大學生生活費很高,那麼我們回頭看歷史,來看看民國時期上大學的費用幾何?  1932年,北京頤和園附近掛甲屯的居民,家庭年收入不到兩百塊大洋,最基本的飲食開銷就要花掉一百零五塊大洋,一年到頭最多只能攢下十幾塊大洋,供孩子讀中學都讀不起,何況讀大學?  首先,在民國上大學得交報名費。民國沒有統一高考,你高中畢業了想讀大學,直接去你想要就讀的那所大學報名就行了。報名的時候會讓你繳納報名費,一般是三五塊大洋。
  • 民國時期上大學有多難?普通家庭的一家人,根本供不起一個大學生
    即便是有這樣的規定,但是,和如今的大學一樣,民國時期的大學也是需要劃分三六九等的。這其中,有的大學花費幾十塊大洋就可以讀,而有的大學則需要兩三百塊大洋才有資格去讀。因為,上文說過,民國沒有全國性統一的高考,因此,各大學都是以各自選擇的時間來進行考試。就拿一九三一年的大學入學考試來說,中央大學的時間設置在七月的六日至八日,而南開大學的時間卻安排在七月的中下旬。所以,民國時期的考生們,為了增加被錄取的機會,只能同時報考很多所大學,然後,按照各個學校的考試時間一個接一個地參加考試。
  • 民國史學者葉文心:民國大學無排名
    30多年前,葉文心選擇以民國大學史為題做博士論文研究,也是因為父母的緣故,「我父母都成長於民國時期的教會大學,父親是福建協和大學的,母親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我對他們這一代人從哪兒來這個問題很好奇。」可以說,葉文心的民國大學史研究,除了學術的公義之外,也是傳承家族記憶的一種獨特方式。
  • 看了民國時期的一流高校,才知道復旦大學為何不敢提1949年之前
    看了民國時期的一流高校,才知道復旦大學為何不敢提1949年之前!一種觀點認為,民國時期,一流高校為私立的教會大學,二流高校為國立大學,三流高校為民族的私立大學。
  • 民國時期的關中講學活動
    民國時期關學傳人的講學活動貫穿民國三十八年始終。由於民國存在時間相對短暫,這一時期講學的主力基本全部來自清末。
  • 【歷史】中國消失的9所世界級「教會大學」
    根據1921-1922年「中華基督教教育調查團」的報告,基督教教會學校(不包括天主教教會學校)在五四運動前夕有7382所,學生總數達214254人。天主教教會學校學生數為145000人(學校數不詳)。雖然國內教會大學數量不多,但起點很高,天中學刊的文章《民國時期中國教會大學辦學特色簡析》中這樣講到。
  • 【往事】民國時期的清麗校服
    民國時的新潮文藝女們似乎都曾有一張讓人難忘的清新校服照,可見中國校服不是沒有過好時光,只是時代轉變讓有些美一度銷聲匿跡。而在內地校服斷層的時期,香港很多學校秉承傳統,繼續以旗袍為校服。▲英華女學校的夏季校服。英華女學校1900年創立,是中華基督教會香港教會的女子中學。
  •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徽章裡的歷史故事
    每一個民國天主教徽章,都有一個故事。中國有這樣一些民國時期天主教會的徽章散布民間,國內國外以及各個時期的都有,因為有寶貴的歷史紀念意義,它們成為一些收藏家追逐的目標。二,清或民國時期耶穌和十二位門徒教會徽章清或民國時期精美老十字架 耶穌和十二位門徒,天主教民國教會徽章為什麼主耶穌不選十個人而要選十二個呢?原來「十二」這個數目有一連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