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之變如何引發江南水利之變

2020-12-17 中國氣象局

中國古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使得我們可以從農田水利建設的情況中一窺氣候變化的「足跡」。

比如,在考察過中國水利發展歷程之後,冀朝鼎、葛全勝等都曾指出,古代水資源利用方式一直以來與該區域降水量的多寡密切相關——氣候乾旱的時候,糧食生產迫切需要用水,蓄水灌溉活動進一步發展;氣候溼潤的時候,灌溉活動則相應減弱。

五代至北宋初年,江南地區的情況正是如此。

五代時期 南方政權十分重視水利工程修建及維護

五代時期,儘管戰亂不斷,但南方政權卻因重視農業經濟發展,而十分重視江南地區水利工程的修建及維護工作。江南6個州中,潤州和常州屬南唐管轄,蘇州、湖州、秀州、杭州屬吳越管轄。

在南唐統治區內,李唐自立國後,就全面整治陂塘堰閘。丹陽縣民眾在縣令呂延禎帶領下「築塞環岸,疏鑿鬥門」,修復了練湖水利工程,使得練湖重新獲得生機,可以灌溉丹陽、金壇、延陵近萬頃良田。在武進縣,「為灌溉之利」,對原可灌溉4000多頃農田的孟瀆「復修水門」,讓它能夠繼續發揮灌溉作用。

吳越錢氏政權在農田水利建設上做得更為出色。吳越政權首先完善了前代留下的塘浦圩田系統,在耕地四周設置了涇瀆,把耕地做成了棋盤式,形成了「脈絡貫通,縱橫分布,旱澇有備」的格局。除了在大江大浦設立堰閘外,在塘浦圩田系統小區域範圍內的高低地之間,也設有堰閘鬥門,使其自成系統。即便是在「大旱之歲,亦可車畎以溉田」;「而大水之歲,積水或從此(指塘浦)而流洩耳」,可謂水旱兼治,基本收到了「低田常無水患,高田常無旱災」的效果。吳越政權還把此前分設的營田、治水兩個部門合二為一,設置都水營田使,負責統一規划水利工作;組建撩淺軍四部,同時與鄉村歲修制度相配合。可以說,吳越政權在農田水利上的布局是全方位且成系統的。

北宋初年 江南地區農田水利工程開始廢弛

自從北宋王朝徵服江南地區,情況開始迅速發生變化。

水利工程的修護工作改由轉運使主管,江南地區農田水利開始廢弛。此後,原有水利設施有的被荒廢,有的被破壞。例如,原本在唐五代時能「溉田千頃」、被「日夜開浚」的杭州西湖,到了宋初已是「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原有的蓄水灌溉功能盡失。

江南地區農田水利最嚴重的一次破壞發生在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轉運使喬維嶽不究堤岸堰閘之制,與夫溝洫畎澮之利,姑務便於轉漕舟楫,一切毀之。」堤岸、堰閘、溝渠是塘浦圩田系統的三大命脈,毀壞了就會失去對水網的控制,導致塘浦圩田制的解體。

原本設置堰閘、溝渠是為了在水澇時能防止高地雨水瀉入低地,減輕圩區排水負擔;旱時可攔蓄雨水,以供灌溉。這些設施被毀壞意味著不論是排水還是灌溉工作均再無法有效開展。營田部門被廢除,民間原有的鄉村水利歲修制度蕩然無存。原先負責維護水利設施的營田部門則被認為是「閒司冗職」,也被廢除。百姓因為利益衝突或是出於生產便利考慮,或者毀壞堤岸,或者不肯出力維護,導致「堤防盡壞」。

範仲淹這樣評價當時的農田水利狀況,「自皇朝(北宋王朝)一統,江南不稔,則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則取之淮南,故慢於農政,不復修舉。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半隳廢,失東南之大利。」可見在北宋初年,五代時期辛苦經營起來的塘浦圩田系統頹勢已定。

氣候密碼 何以引發江南地區水利事業興衰之變

是什麼原因造成江南地區水利工程建設情況在五代至北宋初年出現如此大的轉折?對南唐、吳越政權來說,重視並大力修建水利工程的首要原因當然是發展自身經濟。錢氏吳越政權,一方面,「吳越立國於幹戈擾攘之際,方欲富境強兵,必以農為先務。」另一方面,吳越統治者也意識到了「百姓藉湖水力生,無水即無民」的道理。 因此,《三吳水利錄》中稱:「天下之利,莫大於水田;水田之完,無過於浙右。五代之末,吳越錢王佔居東南,專饗此利。經營修治國家之資,實基於此。」這也充分說明了吳越統治者通過發展農田水利推動農業發展,來鞏固執政根基的決心。

統治者的決心固然重要,但農田水利工程費時費工,若非上下齊心難以完成,所以背後必然有強大的外界影響因素。如果我們將視角轉向氣候,很快就能發現背後的秘密。

公元850年至949年,整個江南處在氣候乾旱期,是過去1500年以來江南氣候最為乾旱的時期之一。如今,我們已經可以用科學數值來描述它乾旱的程度,那就是乾濕指數——正值代表氣候處在溼潤時期,負值代表氣候處在乾旱時期;正負符號後的數值越大,表示溼潤或乾旱程度越大。而當時江南的乾濕指數最低時達到-0.7。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江南大旱」,糧食絕收;貞明五年(公元919年),無錫 「時久旱草枯」,河道枯竭。同時,水災發生次數很少,「唯長興中(公元930-933年)一遭水耳」。 嚴重旱災促進了水利灌溉的發展。吳越政權迫於壓力在「蘇、湖、常、秀數郡」「盡心經理」農田水利。他們的努力很快收到了效果。儘管依舊極度乾旱,但農田水利系統足以應付旱災,農業生產未受到較大影響,後人稱頌:「錢氏百年間,歲多豐稔。」

而北宋王朝剛剛統御江南地區時,南唐、吳越政權留下的農田水利系統相對完備,仍能夠發揮一定作用,但維護農田水利設施與開荒種田方面的利益矛盾無法調和。原本維護農田水利設施是為了保障農業生產,但在當時因「塘浦久不浚治,故肥泥增漲」,當地「人戶不顧久遠之利,請射圍田」,意圖佔有更多耕地,而「官中利於租稅」不免要考慮此間利害關係。

此外,北宋初年施行的是以漕糧、綱運為中心的水利方針。政策重心從農田水利轉向運河水利,因而各地相繼出現了「因田戶行舟及安舟之便」破壞圩岸的狀況。朝廷的農業恢復政策以及對水利設施的投資也並非集中在江南地區。畢竟北宋的統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朝廷的主要農業政策都集中在了恢復華北地區的農業生產上,對水利設施的投資也都集中在了這一地區,尤其是黃河和汴河上。

與此同時,自然條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公元950年至989年間,江南氣候進入相對溼潤期。江南乾濕指數最高時接近0.25。 受此影響,太湖地區旱災數量明顯減少,僅在公元953年發生過一次;水澇災害也未見顯著增多,只在公元977年、981年、982年發生過。

由此看出,當時氣候水旱調和,農業生產也失去了對蓄水灌溉或防洪排水的迫切需求。當時,蘇州「崑山之東、常熟之北」一帶「高田常無枯旱之患,而水田亦減數百裡流注之勢」。人們認為,即便是「堤防既壞,水亂行于田間,而有所瀦容。故蘇州得以廢其堰,而夷亭亦無所用其閘也」。在這種環境下,農田水利設施無關緊要。所以,那些承擔農田水利設施維護工作的百姓態度並不積極。

回望那段歷史,儘管水利工程情況的變化與是否具備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負責督辦農田水利工程的人員是否了解當地實際情況,以及當地利益矛盾、水利政策資金投入和側重點等息息相關,但氣候變化的關鍵性作用仍顯而易見。(作者系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講師)

參考文獻:

葛全勝:《中國曆朝氣候變化》,科學出版社,2011年

冀朝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八七一,《練湖碑銘·復練塘奏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歸有光撰:《三吳水利錄》卷三,《周文英書》,中華書局,1985年

(清)錢文瀚撰:《捍海塘志》,光緒九年刊本

(清)錢泳撰,孟斐點校:《履園叢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範成大:《吳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汪家倫校註:《浙西水利書校注》,農業出版社,1984年

江蘇省水利廳水利史研究小組:《太湖水利史(討論稿)》

相關焦點

  • 一項課改實驗引發的教學之變
    一項教學改革,如何「打動」清華附中、西安高新一中、海南中學這樣的高中領航學校?又如何吸引包括深圳福田中學、湖北襄陽一中、內蒙古通遼新城一中、昆明西南聯大研究院附屬學校等在內的10多所高中參與其中?這項被稱為思維導學的教改行動,引起了不少高中學校的關注。
  • 木盛金復鬥爭之年--2019己亥年五運六氣之變
    木盛金復鬥爭之年--2019己亥年五運六氣之變隨著2018年大寒節氣的開始,我們度過了「火運太過」的戊戌狗年,體驗了動蕩不安的變局,又迎來了一個「木盛金復的鬥爭之年」--2019年己亥年。己亥年的五運六氣的變化特徵又將如何呢?如何影響自然的氣候特徵與人的健康與疾病變化,以及社會人事的變化又有什麼養的特點呢?己亥年,天幹為己,為陰土,就運而言,全年呈現「土運不及」之態。而六氣表現為: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即是:上半年風氣旺,下半年稍偏熱。
  • 《科學》:全球氣候變暖會讓動物顏色變深還是變淺?—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報導了圍繞這一主題的最新爭論:隨著氣候變暖,動物的顏色是會變深還是變淺? 關於氣候變暖將如何改變動物的爭論其實不算新話題,在19世紀時,人們便開始思考這一問題。當時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描述溫度對生態和進化影響的「規則」。其中一條規則認為,在炎熱的氣候下,動物有更大的附屬物,比如耳朵、喙等,這樣方便散熱。
  • 【學者說歷史】甘露之變
    這就是晚唐歷史上血淋淋的「甘露之變」。  「甘露之變」後,唐文宗被仇士良軟禁,國家政事皆由宦官集團操縱,文宗對此一籌莫展,只是飲酒求醉,賦詩遣愁,豈但成了傀儡,簡直形同囚徒。據唐人蘇鶚《杜陽雜編》所載:唐文宗痛恨仇士良,卻又無可奈何。有時候於後苑登臨遊玩,即使宮廷百戲陳列於前,也不能使他稍微舒展一下眉頭;卻常常見他瞪著眼睛,獨個兒自言自語,左右侍從哪敢上前詢問。
  • 令古人聞之色變的南方瘴氣,究竟是什麼?
    令古人聞之色變的南方瘴氣,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中國南方溼熱山林裡因動植物腐敗而產生的能致病的有毒氣體,而實際上的瘴氣不止有毒氣體,還包括各種熱帶和亞熱帶流行疾病。由於古人對熱帶病的了解不夠深入,就認為這些疾病是由看得見的氣體所引起的。
  • 《老子》若水思維及其處變之道
    本文繼續以實修論道的姿態,解讀老子的若水思維及其處變之道。    水是得自然之道的最佳實相,佔地球表面積的2/3,還滲透於大地和天空。在易道中,水為坎,居低為善,主智,主財。若水思維就是要學習水的性格和智慧,利他利萬物,非常善於把握時機,處變不驚,化害為利,包容博大,不爭善勝。    其原理出自《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
  • 《天氣之子》中無法解釋的異常氣候?大自然報復?真正的神秘氣候
    最近大神新海誠的最新作《天氣之子》,即將在11月1日登錄我們中國大陸的各大影院。在此之前,《天子之子》的各種預告與海報就已經刷爆了各大社交網絡。而作為一個看了幾十遍預告的人,除了那個依舊高清的無法想像的畫面,男女主之間奇妙的緣分。
  • 雙語閱讀:氣候變化或讓南極洲變「綠洲」
    科學家警告說,人為的氣候變化可能會讓南極洲「變綠」,隨著冰川消退,南極洲大陸上將會被植被覆蓋。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顯示,2015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水平達到了百萬分之400,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但是,他補充說,人類要如何應對二氧化碳水平過高帶來的挑戰,可以從上新世時期找到線索。During this period, sea levels were around 15 metres higher and temperature estimated to be between 2C and 3.5C warmer than now.
  • 從仝卓事件到「苟晶」之變,高考引發的「布衣之怒」為何不能平息
    以京、滬兩地為例,從啟蒙教育到高中畢業,一個家庭在孩子身上傾注的教育成本可能是百萬之數。比仝卓事件更令人感到震驚的,是鬧得沸沸揚揚的「苟晶」之變。高考分數出來後,許多地方的民政局排起了「離婚」的長龍;如果你知道高考對於一個平民家庭來說意味著什麼,你就能明白高考引發的
  • 明清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述評
    學者們對農業經營的規模、收益及與之相關的賦稅、水利和倉儲等諸要素進行了較全面的考察。  李伯重對明清江南農業生產進行了深入的系列研究。關於江南農戶的經營規模,他認為「人耕十畝」這一農戶經營標準模式肯定廣泛流行於江南,但時空分布上卻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到了清代才成為佔壓倒性地位的普遍模式。
  • 全球各國首都氣候風光之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希臘雅典
    地拉那山川秀麗的阿爾巴尼亞,境內四分之三面積為山地盤踞,四分之一地域廣布著平原、河谷和盆地,各地氣候有明顯差異。地拉那距海僅40公裡,年降水量豐沛且具有夏幹冬溼的氣候特點。6至8月為全年最少降水之季。三個月只14天有雨,總雨量僅127毫米。10月,副熱帶高壓撤退,西風帶活動頻繁。西來的氣旋、低壓槽送來了地中海上充足的水汽。在地形拾升作用下,三面環山、西面向海的地拉那開始了多雨的季節。冬半年,基本集中了全年68%的降水。
  • 氣候變化或引發南半球更大規模海浪
    本報訊 據《自然》雜誌網站報導,一個國際合作組織發布最新研究報告稱,到下個世紀,氣候變化可能在南半球引發更大規模的海浪,而在其他一些地區,波浪的高度則有可能減小。這不僅影響航道和漁業,而且會波及沿海地區,使海岸的輪廓和形態發生改變。該研究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
  •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兩位「門神」秦瓊敬德是如何分工的?
    老朽說事今天來跟大家說說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兩位「門神」秦瓊敬德是如何分工的? 「玄武門之變」這段歷史,可以說是最驚心動魄的。而最主要的內容,當然是作為二皇子的李世民,殺害了自己的太子哥哥李建成還有親近太子的弟弟李元吉,然後成為了太子,兩個月後又即位當了皇上,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還諦造了「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我們都知道秦瓊(秦叔寶)和尉遲恭(尉遲敬德)是李世民的兩員大將,也算是心腹,從李唐開始起事就跟著李世民一路過關斬將,所以這麼重要的「玄武門之變」也是少不了他們的份兒。
  • 大宋之「變」:被譽為中國最偉大的改革之一,為何卻潦草收場?
    都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怎麼烹,如何烹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深究的事情。在宋代歷史上,政治上的重大變革,王安石主持的新法可以算是一件爭議非常大的事情,關於其評價也是眾說紛紜。其實王安石變法遠沒有那麼簡單。再加上當時的國家奢侈之風盛行,雖然當時的GDP高,但是有錢了就可勁的造,又是修建寺廟、又是修建各項工程的。而地方的官員欺上瞞下,偷稅漏稅,朝廷一看,錢都沒有了。這就直接導致了社會危機的加劇,人民的社生活苦不堪言,社會民變也時有發生。這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三冗」。
  • 唐太宗為什麼沒有掩蓋玄武門之變,不讓史官記載啥的?
    這樣的大事件是掩蓋不住的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爭奪繼承權所發動的一次政變,這次政變直接導致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的死亡,也進而誘發了其後李淵讓位於李世民的事情。那麼唐太宗為什麼不讓史官不記錄玄武門之變呢?先不說史官是不是會聽話的問題。就算史官聽話。那是因為玄武門之變其實是根本遮掩不住的,這個事情太大,造成的影響太大,無法掩蓋。如果史官不記錄玄武門之變,那麼史官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出現。
  • 收養制度入典之「不變」與「變」
    明年1月1日起民法典正式施行,《收養法》同時廢止,而我國的收養制度將有哪些「不變」與「變」呢?收養制度入典之「不變」1.基本體例結構沒有變。2.堅持最有利於被收養人的原則沒有變。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四條規定:「收養應當遵循最有利於被收養人的原則,保障被收養人和收養人的合法權益。禁止借收養名義買賣未成年人。」民法典繼續沿用了《收養法》的基本原則,明確了收養應「最有利於被收養人」,為司法實踐中解決收養關係糾紛提供了統一的價值引導,為保護被收養人身心健康提供了法律保障。
  • 英國研究人員:全球氣候變暖 南極正在「變綠」
    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地區正在「變綠」。(圖片來源: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官網)中國日報網5月24日電(潘一僑)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5月19日報導,南極給人的印象應該是一派白雪皚皚、冰天雪地的景象,不過近日科學家宣稱,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地區正在「變綠」。
  • 超級計算機:廣東未來10天或滴雨不下,氣候變了?
    而從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數據上看,過去10天(10月20日-10月29日)我國東部、南部和西部各有一片0降雨區,對於西北內陸來說,0降雨狀態不少見,但對於東部的江蘇安徽、南部的廣東來說就比較少見了。
  • 我國西北變「暖溼」?
    事實上氣候的兩個極端狀態,A乾旱和B溼潤,兩個狀態之間有著萬裡之遙,從A向B的方向邁出幾步,並不表明一定可以到達B點,一方面距離尚遠,另一方面變化可能會有反覆。最重要的是,全球變暖的大背景可能讓A和B之間的距離變得更遙遠。2.
  • 五色之變與五味之美
    餘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