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之變與五味之美

2020-12-20 張其成國學

世間萬物,千姿百態,色彩斑斕,紛紜複雜,離我們很近,又離我們很遠。這麼難以把握的世間萬物難道真的沒有辦法把握嗎?我們的偉大先祖軒轅黃帝替我們向天師岐伯問了這個問題:

帝曰:善。餘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黃帝說:「講得好。我聽說天地之氣相合而生成有形的萬物。『因變以正名』,又因為天地之氣變化多端,所以萬物形態各異,並依據各自差異確定它們的名稱。天地間五運之氣和陰陽的變化,在萬物生成過程中,哪個作用大,哪個作用小呢,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黃帝這裡說「餘聞氣合而有形」非常重要。在後面的《寶命全形論》裡,說到人是怎麼產生的?岐伯就提出:「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莊子曾說過:「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任何萬物都是由氣相聚而成的。

岐伯回答:「你問得很詳細啊!只是「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天極其廣闊,不可以推測;地極其博大,不可以計量。不過既然您提出了這麼一個神秘又深奧的問題,那就請讓我陳述其中的道理吧。「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

自然界的草木生有五種顏色,但五種顏色的變化,是不可能看盡的;草木生有五種味道,但五種味道的醇美,是不可能嘗完的。這一句中的「勝」(shēng)要讀第一聲,的意思是「完盡」,我們在寫信時最後要寫一句「不勝(一聲)感激」,就是感激不盡,要是「不勝(四聲)感激」,那意思就不對了,有人還寫成「不甚感激」,那就是「我不是很感激你」,這不鬧笑話了?

這裡五色的變化「不可勝視」是什麼意思呢?這裡要按照五行來理解,五色是青赤黃白黑,你永遠也看不完的,繪畫不就是五種顏色變化組成的嗎?然後各種不同的組合永遠也看不完。五味鮮美「不可勝極」,就是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味道可以調和成各種各樣的味道,是我們永遠也嘗不完的。

這種觀點在《孫子兵法·勢篇》中已經說過了:

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聲音不過五種:宮、商、角、徵、羽,這就五聲音階,相當於1、2、3、5、6,但五聲的變化卻是聽之不盡;顏色不過五種:青、紅、黃、白、黑,但五色的變化卻觀之不盡;味道不過五種:酸、苦、甜、辣、鹹,而五味的變化卻嘗之不盡。

戰勢不過奇正兩種,但奇正的變化卻無窮無盡。戰勢的「勢」,是物質在運動中所產生的一股潛在力量,包括氣勢、聲勢、態勢、趨勢等。《孫子兵法·形篇》講了軍隊的形,就是存在的狀態,偏於靜態;這一篇講了軍隊的勢,表現為它戰鬥的能量,偏於動態。怎麼取得戰爭的勝利?很簡單六個字:「以正合,以奇勝。」大凡用兵作戰,總是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所以叫「出奇制勝」。正奇是什麼?就是陰陽,正為陽,奇為陰。

五聲、五味、五色是什麼?就是五行。我在前面已經多次說過了,陰陽和五行是一回事,陰陽的細分就是五行,五行的整合就是陰陽。大家發現了沒有?中醫治病、處方用藥就像用兵打仗。所以有一句話叫「用藥如用兵」。

岐伯接著說:「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人們的嗜好欲望不同,但各種顏色、味道是分別與人體相通的。當然人的欲望也分五類,中醫上的五欲主要是說眼、耳﹑鼻﹑口﹑身的欲望,在佛學中指色、聲、香、味、觸五境所引起的五種欲望,民間一般指財、色、名、食、睡五種欲望。五色、五味、五欲它們各有所通,跟誰相通呢?跟人體內的五臟相通。

岐伯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這個「食人」是什麼意思?這個食是不是吃的意思啊,如果理解為「吃」,那不變成天吃人以五氣,地吃人以五味,那就大錯特錯了,怎麼會是吃人的意思呢?

這個「食人」是「給人吃」,「食」是使動詞,讓人吃,意思是天用五氣來讓人吃,地用五味來讓人吃。也就是說天用五氣供人們生存,地用五味供人們食用。天供養人的五氣是哪五種氣味呢?是指臊、焦、香、腥、腐這五種氣味,前面學過的《素問》第四篇《金匱真言論》提到過這五種氣味,臊氣入肝,焦氣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

五味已經講了多次了,就是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味道。總的來說,五氣、五味的飲食進入脾胃,然後化生精微物質以充養身體;分而言之,飲食因為五味的不同又偏向作用於不同的五臟。根據五氣、五味入五臟的道理,我們就可以按照不同的身體情況而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五氣由鼻吸入人體,貯藏在心肺中,上升使面色明潤,使聲音洪亮。五味由口進入人體,貯藏於腸胃中,被腸胃所消化吸收,來滋養五臟之氣,五臟之氣調和就具有生化能力,津液隨之生成,精神也就自然產生了。

胃腸產生的營養物質從哪裡來的呢?來源就是我們吃的五穀糧食。飲食經過脾胃的消磨變化成對人體有用的精微物質,這些精微物質再被運輸到全身,有的濡潤五臟六腑,有的滋養四肢百骸,所以就身體健康,精神充沛。

「氣和而生」這四個字非常重要。陰陽之氣、五行之氣只有調和才能產生萬物,使萬物生生不息。大家知道最早「和」的思想是怎麼來的麼?就是從飲食、聲音、音樂這些日常生活中體會出來的。

早在西周末年太史伯陽父(史伯)就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就是如果和諧,那麼萬物才能生長繁衍;如果完全一致,那麼萬物就無法繼續發展下去。他舉例子說,如果只有一種聲音,就會單調得沒辦法聽;如果只有一種物品,就會單調得沒辦法看(沒有文彩);如果只有一種口味,就會單調得令人生厭;如果只有一種事物,就會單調得無事可說。

過了兩百多年,春秋時期齊國上大夫晏嬰完全繼承這一思想,他說:「和如羹焉。」「和」就像做肉羹,要用水、火、醋、醬、鹽來烹調,要各種佐料調和在一起才有美味。

這一篇提到「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調和食物五氣就能夠滋養生命,首先生成津液,津液有多麼重要,口中的津液,道家稱它為瓊漿玉液,也成為「神水」,「神水九吞咽」,津液一定不能吐掉,要反覆吞咽,到達下丹田;然後生出「神」,「神」的意思非常多,這裡既有精神、意識的意思,又有活力的意思,一個人就有活力了,兩眼炯炯有神,神明就出來了。

相關焦點

  • 五音丨五色丨五味令人……
    收藏寶物之風過甚,不僅使人玩物喪志,而且還會引起偷盜、造假、坑蒙拐騙的醜惡現象。所以能安於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為腹),而不去追求過度的物質享受(為目),這是人生的智慧,同樣也是快樂之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8: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
    五運六氣風水轉,空色虛實零變一。草木五色生五味,五穀精華養人體。五味調和潤五臟,氣色洋溢顯神氣。肝臟藏魂養筋脈,五行屬木應春季。青色氣象生酸味,陽中少陽主耐力。心臟藏神養血脈,五行屬火應夏季。赤色氣象生苦味,陽中太陽主神志。脾臟屬土應長夏,儲藏水谷化飲食。陰中至陰養肌肉,甘甜滋味黃土氣。
  • 五色溝
    放了暑假,幾個同學吆喝著去五色溝玩。五色溝為山陽銀花鎮的一個村,是師範同學楊永新的家鄉。
  • 五色五味 本草小廚
    命中注定小廚與君子天地之差。君子治國,小廚填腹;一個小廚只能在方寸廚室獨自菜刀飛舞,運鍋如花;然而道可道非常道,小廚雖小亦有小道;小廚今夜孤獨未眠,寂寞之中侃侃小廚的調和之道。一、天地調和。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食之境界為品味。
  • 五色糯米飯的做法
    今天我們來做色彩誘人、味道清香甜美、吃起來回味無窮的五色糯米飯。那麼是怎麼做的呢?下面我把做五色糯米飯的技巧分享給大家。我們用幹的蘇木塊打粉,用清水熬煮成汁熬出了橙紅色,淡淡的木香。蘇木有祛瘀生新的作用。密蒙花熬出了黃色,有提神醒腦作用。紫米草熬出了紫色,紫米草有健脾開胃作用。
  • 花開五色 聊城專家欲破解臨清五花槐之謎
    其中,《館陶縣誌》對這棵五花槐做了特別的記載,稱「辛集村中觀音堂(廟宇)左側有異槐,夏季放花,每朵五色,為館陶縣四大古樹之一。」另據《館陶縣鄉土志》記載,「五花槐,在城東北三十五裡新興集村(原名)……有古槐三株,花放五色,相傳植自前漢(西漢)文帝時……後宋太祖河東之戰,系馬於樹,正值萬蕊芬芳,太祖因感慨曰,此必得五沃之宜,不然何其色殊若是也。」
  • 何為「五色」,「五色」與「五行」之間,它們又是如何對應的?
    為何說到顏色,會總愛帶一個「五」字呢,其實,從表面上看,「五」字如同另外的「六」字、「十」字、乃至「千」字、「萬」字等,都是一樣,只是虛指很多的意思,並不是實指;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五」字的確就是實指,因為確確實實存在著「五色」的說法。所謂「五色」,指的就是青、紅、黃、白、黑。
  • 五色掛浪就掛起來
    一方面,方言進入民歌,模糊了日常語言與文學語言的界限,方言因之煥發了全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民歌藉助形形色色的方言,獲得了敘事能力與表現內容的解放,方言與民歌的結合,是典型的雙贏,使得二者實現了從單一的語言研究、文學研究進階為綜合的文化的研究的蛻變。如揚州民歌《新傳大小老婆吵鬧》云:請諸公聽我唱個大小老婆【湖北調】。
  • 繁花似錦的五色梅花,會吸引蝴蝶起舞,你喜歡嗎?
    繁花似錦的五色梅花,會吸引蝴蝶起舞,你喜歡嗎? 文/海豹 五色梅花,顏色豐富多彩,有些品種的五色梅在一天之內還能變換顏色,非常好看,是一種特別有蝴蝶緣的植物,它具有很高的觀賞性,深受人們的喜愛。
  • 細說爐石傳說中那些霸氣側漏的原畫 五色巨龍篇
    爐石傳說裡上線了許許多多的龍族隨從,其中以五色巨龍最為強大。而在前兩個版本巨龍降臨中,五色巨龍以全新面貌降臨爐石傳說。這樣就存在著十張龍王。今天小編就從精美的原畫。來說說五色巨龍從始祖龍轉變為五色巨龍的歷史。並說說新老五色龍王究竟誰更好看。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五色篇第四十九
    因文中主要闡述了通過觀察面部五色的變化來診斷疾病,故稱為"五色"。【原文】雷公問於黃帝日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黃帝日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雷公日五官之辨,奈何?
  • 寫意畫的墨韻五色與暈染之分 直擊書畫
    寫意畫的墨韻五色與暈染之分,直擊書畫來為您解讀。國畫寫意的墨韻五色,不是暈染,暈染只是一種裝飾效果或者是設計手段。中國畫的過多暈染已經把國畫的寫意精神丟失的所剩無幾。莫把暈染來當作寫意,寫意是一種精神,是中國畫的載體特製的運用,是是一種平衡關係。
  • 從五色韭、七葉茄到核桃紋白菜 老北京傳統蔬菜重回餐桌
    11月30日,大興區瀛海鎮,剛剛鑽出地面的五色韭小苗都「頂」著一個絳紅色「小帽」 ,顏色從梢到根逐漸變淺。鋸末打底、麥糠做蓋加上每天的曬、蓋,正是傳統的五色韭栽培技術。在另一個種植大棚,記者看到了剛剛鑽出地面的五色韭小苗,都「頂」著一個絳紅色「小帽」,顏色從梢到根逐漸變淺。「經過悶白、捂黃、出綠、曬紅、凍紫等過程,到了春節前後,韭菜將從根到梢顏色依次為白、黃、綠、紅、紫五種顏色,這就是五色韭。」劉德才說。
  • 一些關於五色的物品:形式多種多樣,含義也不同
    一些關於五色的物品:形式多種多樣,含義也不同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些關於五色的物品,一些民族流行五彩繩,在重要儀式時尤其必不可少。它能將場內的一切信息傳導、發送給遠處屋子裡的大唐卡,使之得到信息,而有了神氣、佛氣、靈氣,此後才能展示世人。黑龍江安達,農曆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以象徵春蟄將動也。是日家家煮食豬頭,燃香向各處燻之,名「燻蟲」。並用五色布剪成小圓塊,以線穿之,中間飾以細秫秸,作長蟲形,戴於小兒衣帽上,名「戴龍尾」。亦有由房門灑灰線至井沿者,曰「引龍」。
  • 從五色韭到七葉茄 老北京傳統蔬菜重回餐桌
    11月30日,大興區瀛海鎮,剛剛鑽出地面的五色韭小苗都「頂」著一個絳紅色「小帽」 ,顏色從梢到根逐漸變淺。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兩年「養」根兒、防風保溫 重新種出五色韭因為產量低、種植人工成本高等多種原因,五色韭一度離開百姓餐桌。如今,根據父輩的口口相傳,大興區瀛海鎮種植戶劉德才用古法讓消失了50年的五色韭重生。
  • 五色藕丁的做法:顏色靚麗,味道刺激
    五色藕丁的做法:顏色靚麗,味道刺激吃藕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燉煮做成比較保養的食物,藕經過燉煮之後的味道口感都是屬於很不錯的,尤其是和一些肉類的食材一起搭配燉煮,會讓肉不顯得那麼油膩,同時還能夠有很濃香的味道。
  • 帶您品嘗純天然五色米!
    帶您品嘗純天然五色米!帶著對天然食材的新鮮感一起回顧天然五色米的探尋之旅吧!天然饋贈 純淨自然五色米的故鄉綿竹市新開村地處四川盆地,全年氣候溫潤山環水繞,草長鶯飛正是純天然無汙染的環境成為種植五色米的天然溫室米中之王 天然滋補五色五行,固本培元
  • 「五色令人目盲」說的是哪五色?
    他目擊了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況,因而他認為社會的正常生活應當是為「腹」不為「目」,務內而不逐外,但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之娛。在此,老子所反對的奴隸主貴族的腐朽生活方式,並不是普通勞動民眾的,因為「五色」、「五味」、「五聲」、打獵遊戲、珍貴物品並不是一般勞動者可以擁有的,而是貴族生活的組成部分。
  • 五色食物是什麼?常吃五色食物,養五臟,又健康!
    五行對應著五臟,心、肝、脾、肺、腎,五臟又可引申出五色:白、青、黑、紅、黃。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五色的食物,這五色食物就好比五行一樣,當我們食用後有著五行相生的功效,從而滋補我們體內的五臟,最終起到很好的養生效果。首先是白色的食物,有些白色食物人們每天都吃,比如米飯、麵條,此外還有牛奶、豆腐、白蘿蔔等。白色食物屬金,吃這些食物可補肺益氣。
  •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聊聊傳統文化中的五色
    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很早就有了五色的概念,所謂五色就是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道家的祖師爺老子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他老人家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告誡世人,紛亂的信息,不受控制的欲望,很容易使人迷失,所以古人又把五色稱為正色,以警示世人何為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