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千姿百態,色彩斑斕,紛紜複雜,離我們很近,又離我們很遠。這麼難以把握的世間萬物難道真的沒有辦法把握嗎?我們的偉大先祖軒轅黃帝替我們向天師岐伯問了這個問題:
帝曰:善。餘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黃帝說:「講得好。我聽說天地之氣相合而生成有形的萬物。『因變以正名』,又因為天地之氣變化多端,所以萬物形態各異,並依據各自差異確定它們的名稱。天地間五運之氣和陰陽的變化,在萬物生成過程中,哪個作用大,哪個作用小呢,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黃帝這裡說「餘聞氣合而有形」非常重要。在後面的《寶命全形論》裡,說到人是怎麼產生的?岐伯就提出:「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莊子曾說過:「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任何萬物都是由氣相聚而成的。
岐伯回答:「你問得很詳細啊!只是「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天極其廣闊,不可以推測;地極其博大,不可以計量。不過既然您提出了這麼一個神秘又深奧的問題,那就請讓我陳述其中的道理吧。「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
自然界的草木生有五種顏色,但五種顏色的變化,是不可能看盡的;草木生有五種味道,但五種味道的醇美,是不可能嘗完的。這一句中的「勝」(shēng)要讀第一聲,的意思是「完盡」,我們在寫信時最後要寫一句「不勝(一聲)感激」,就是感激不盡,要是「不勝(四聲)感激」,那意思就不對了,有人還寫成「不甚感激」,那就是「我不是很感激你」,這不鬧笑話了?
這裡五色的變化「不可勝視」是什麼意思呢?這裡要按照五行來理解,五色是青赤黃白黑,你永遠也看不完的,繪畫不就是五種顏色變化組成的嗎?然後各種不同的組合永遠也看不完。五味鮮美「不可勝極」,就是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味道可以調和成各種各樣的味道,是我們永遠也嘗不完的。
這種觀點在《孫子兵法·勢篇》中已經說過了:
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聲音不過五種:宮、商、角、徵、羽,這就五聲音階,相當於1、2、3、5、6,但五聲的變化卻是聽之不盡;顏色不過五種:青、紅、黃、白、黑,但五色的變化卻觀之不盡;味道不過五種:酸、苦、甜、辣、鹹,而五味的變化卻嘗之不盡。
戰勢不過奇正兩種,但奇正的變化卻無窮無盡。戰勢的「勢」,是物質在運動中所產生的一股潛在力量,包括氣勢、聲勢、態勢、趨勢等。《孫子兵法·形篇》講了軍隊的形,就是存在的狀態,偏於靜態;這一篇講了軍隊的勢,表現為它戰鬥的能量,偏於動態。怎麼取得戰爭的勝利?很簡單六個字:「以正合,以奇勝。」大凡用兵作戰,總是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所以叫「出奇制勝」。正奇是什麼?就是陰陽,正為陽,奇為陰。
五聲、五味、五色是什麼?就是五行。我在前面已經多次說過了,陰陽和五行是一回事,陰陽的細分就是五行,五行的整合就是陰陽。大家發現了沒有?中醫治病、處方用藥就像用兵打仗。所以有一句話叫「用藥如用兵」。
岐伯接著說:「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人們的嗜好欲望不同,但各種顏色、味道是分別與人體相通的。當然人的欲望也分五類,中醫上的五欲主要是說眼、耳﹑鼻﹑口﹑身的欲望,在佛學中指色、聲、香、味、觸五境所引起的五種欲望,民間一般指財、色、名、食、睡五種欲望。五色、五味、五欲它們各有所通,跟誰相通呢?跟人體內的五臟相通。
岐伯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這個「食人」是什麼意思?這個食是不是吃的意思啊,如果理解為「吃」,那不變成天吃人以五氣,地吃人以五味,那就大錯特錯了,怎麼會是吃人的意思呢?
這個「食人」是「給人吃」,「食」是使動詞,讓人吃,意思是天用五氣來讓人吃,地用五味來讓人吃。也就是說天用五氣供人們生存,地用五味供人們食用。天供養人的五氣是哪五種氣味呢?是指臊、焦、香、腥、腐這五種氣味,前面學過的《素問》第四篇《金匱真言論》提到過這五種氣味,臊氣入肝,焦氣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
五味已經講了多次了,就是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味道。總的來說,五氣、五味的飲食進入脾胃,然後化生精微物質以充養身體;分而言之,飲食因為五味的不同又偏向作用於不同的五臟。根據五氣、五味入五臟的道理,我們就可以按照不同的身體情況而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五氣由鼻吸入人體,貯藏在心肺中,上升使面色明潤,使聲音洪亮。五味由口進入人體,貯藏於腸胃中,被腸胃所消化吸收,來滋養五臟之氣,五臟之氣調和就具有生化能力,津液隨之生成,精神也就自然產生了。
胃腸產生的營養物質從哪裡來的呢?來源就是我們吃的五穀糧食。飲食經過脾胃的消磨變化成對人體有用的精微物質,這些精微物質再被運輸到全身,有的濡潤五臟六腑,有的滋養四肢百骸,所以就身體健康,精神充沛。
「氣和而生」這四個字非常重要。陰陽之氣、五行之氣只有調和才能產生萬物,使萬物生生不息。大家知道最早「和」的思想是怎麼來的麼?就是從飲食、聲音、音樂這些日常生活中體會出來的。
早在西周末年太史伯陽父(史伯)就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就是如果和諧,那麼萬物才能生長繁衍;如果完全一致,那麼萬物就無法繼續發展下去。他舉例子說,如果只有一種聲音,就會單調得沒辦法聽;如果只有一種物品,就會單調得沒辦法看(沒有文彩);如果只有一種口味,就會單調得令人生厭;如果只有一種事物,就會單調得無事可說。
過了兩百多年,春秋時期齊國上大夫晏嬰完全繼承這一思想,他說:「和如羹焉。」「和」就像做肉羹,要用水、火、醋、醬、鹽來烹調,要各種佐料調和在一起才有美味。
這一篇提到「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調和食物五氣就能夠滋養生命,首先生成津液,津液有多麼重要,口中的津液,道家稱它為瓊漿玉液,也成為「神水」,「神水九吞咽」,津液一定不能吐掉,要反覆吞咽,到達下丹田;然後生出「神」,「神」的意思非常多,這裡既有精神、意識的意思,又有活力的意思,一個人就有活力了,兩眼炯炯有神,神明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