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亞文明的核心,中華文明一直影響著周圍國家,其中最大的一個表象是漢字,因此中國、日本、朝鮮、越南也被稱為「漢字文化圈」。
然而,隨著近代中國國力衰退,不少國家提出「去中國化」,其中一點就是要廢除漢字。作為東亞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如今日本還保留不少漢字,但在過去100多年中,卻曾多次計劃全面廢除漢字,比如二戰之後,美國要求日本廢除漢字,倡議發布之後,卻出現尷尬一幕。
日本計劃廢除漢字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要追溯到19世紀鴉片戰爭之後。當時,曾經不可一世的中國,被一個西夷英國擊敗,深深的震撼了日本人,讓日本開始質疑以漢字、漢語為代表的中華文明,認為漢文化無法抵抗外來侵略。
鴉片戰爭之前,日本對清英戰爭的觀點是「清國無論如何乃以重要之大國,夷狄不敢輕易問津」;但戰爭之後的反思是,「雖屬外國之事,亦即我國之鑑」,以及「唯有全心全意致力武備耳」等。不過,日本當時還是德川幕府統治,執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
黑船事件之後,日本被美國打開國門,西方列強一湧而上,日本更有強烈危機了。彼時,日本人意識到,學習中國清朝,肯定無法抵抗西方列強,唯有學習西方才行。一時之間,日本社會思潮風起雲湧,其中之一就是颳起了「廢除漢字」之風。
1866年,德川幕府的幕臣前島密(日本郵政制度創始人),向德川幕府慶喜將軍提出《御請廢止漢字之議》,要求文字改革,廢除漢字學習西方。
1867年,日本「大政奉還」,德川幕府倒臺,日本天皇上臺,開始推行全國西化的國策。於是,從這時起日本「廢除漢字」的呼聲不時出現,主要出現二種方案:一是「徹底廢除論」,認為日本的落後是語言的落後,應該採用表音文字代替漢字,所謂表音文字,就包含假名標記說、羅馬字標記說、簡略英語標記說、神代文字採用說等;二是「限制漢字論」,提出者是福澤諭吉,《脫亞論》的作者,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觀點是部分使用漢字,部分廢除漢字,將漢字使用數量控制在2000-3000字以內,這是後來日本對待漢字的主要政策。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讓日本自信心膨脹,而漢字是「低劣的中國人」創造的,日本自然應該徹底廢除。當時,《朝日新聞》還專門刊登文章,但令人尷尬的是,文章中存在大量漢字。日本國的漢字擁護者提出:廢除漢字,該用什麼來表達,且讓大家都能讀懂呢?
眾所周知,無論是日本,還是朝鮮、越南等國,自身文字不夠成熟,造成表達不夠全面、清晰,所以很多史書文獻資料等都是漢字書寫。而且,漢字文化圈中的其他國家,在自身文字出現之前,都是使用漢字記載歷史,或直接是中國人書寫他國歷史。可以說,漢字構築了日本、越南、朝鮮文化的血與肉,使其充滿生機與活力。因此,一旦全面廢除漢字,造成的後果可想而知。
需要說明的是,如今我們研究古代歷史,因為古今文字含義出現變化,甚至文字形式都在變化(比如甲骨文與如今的文字),就需要考證研究,同一句古文,不同學者研究都可能有分歧。一直沿用漢字的中國人尚且如此,那些如今已經徹底廢除漢字的國家,再來研究漢文書寫的歷史,其難度可想而知了。
於是,二戰之前日本人沒有敢於徹底廢除漢字,但採用了福澤諭吉的「限制漢字論」,廢除部分漢字,保留常用且不可缺少的漢字。比如在1902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國語調查委員會」,推出了限制漢字使用數量的政策。總得來說,這是一個折中的辦法,儘管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全面廢除漢字」,但對日本而言,這的確是一個理性的計劃。
隨著日本二戰戰敗,美國主導日本之後,又掀起了一股「去中國化」風潮。美國人深知,想要馴服日本,讓日本遠離中國,改變日本文字必不可少,就如朝鮮半島上兩個國家,先後被美蘇要求廢除漢字,使用本土文字一樣。
美國對日本的改造方案之一,就是徹底廢除漢字,改用羅馬文字。
對於美國改造方案,很多日本學者表示贊同,比如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湯川秀樹,和被譽為日本現代小說之神的志賀直哉(提出是複雜的日語使日本受到了世界的孤立,日本應該全面使用法語)。一時之間,日本很多報刊鼓吹「全面廢除漢字,改用羅馬文字」。1945 年 11 月 12 日,日本《讀賣新聞》發表了《廢除漢字》的文章,稱:只有廢除漢字才能清除存在於頭腦中的封建意識,才能追趕美國式的高效率,建設文明國家確立。
對於全面廢除漢字,日本國內反對聲並不少,為此一直認為漢字難學難懂的美國人,在日本搞了一次「全國識字測驗」,以此證明「漢字不得人心」,應該立即全面廢除,其邏輯是:只要日本人對漢字讀寫困難,那麼廢除漢字就順理成章了。然而,結果卻大大的出人意料。
為了測出日本人的漢語真正水平,這場測試採樣非常嚴苛:一是涵蓋日本全國270處市、町、村,二是年齡在15歲到64歲之間,其中不乏一些農村婦女、老婆婆等,大約有17000多人參與測試,三是試題涉及範圍很廣,涉及多個領域。
然而測試結果卻是:能讀寫漢字的受訪者高達97.9%,只有2.1%無法讀寫漢字,其中4.4%得滿分。
換言之,漢字在日本人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普及率非常高,至少是暫時絕對不能被取代的文字,因為一旦全面廢除漢字,那麼無數日本人將瞬間成為文盲。
基於此,美國要求日本全面廢除漢字的意圖只能不了了之。
1965 年日本國語審議會會長發表聲稱:全面廢除漢字是不可想像的。甚至,不少日本學者認為「目前對漢字進行限制已經是明顯不可能的事情了 」。
此後,日本一直繼續執行「限制漢字論」,過一段時期會發布「常用漢字表」,增減一些常用漢字,但總體卻出現新變化,即常用漢字不斷增加,比如1946年發布的常用漢字是1850個(當時叫「當用漢字表」),1981年是1945個,2010年是增加196字、刪除5字,共計2136個。
總得來說,日本使用漢字已經有2000餘年,漢字文化內涵已經深入日本每一個角落,已經是日本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如果一味粗暴的全面廢除,只能導致日本文化從本源上缺失、乃至枯竭。正因如此,日本多次提出全面廢除漢字,最終卻只能不了了之。
回想日本「全面廢除漢字」計劃的破產,就能理解民國時魯迅等人的廢除漢字計劃,為何實行不下去的根源了。連日本漢字都廢除不了,中國作為漢字發源地,漢字已與中華文明深深融合在了一起,又如何能夠廢除?如果廢除,只會造成更大的文化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