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寶寶打人還是比較常見的。
比如說寶媽帶著寶寶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因為搶玩具或者其他原因,寶寶突然上手了。還有就是媽媽在跟寶寶互動玩耍的時候,寶寶也突然打媽媽,打得還挺疼,讓媽媽一瞬間有點懵。
寶寶為啥會突然「出手」打人呢?
如果說,跟小朋友搶玩具,還是可以理解,但是像第二種,寶寶莫名其妙的攻擊別人,這是為啥呢?
這就不得不說一下,寶寶探索世界的方式了。
最開始的時候,寶寶用口探索世界,什麼東西都想放到嘴裡咬一下,有時候甚至會用咬的方式「攻擊」別人。
而到了寶寶6、7個月的時候,會出現手的敏感期,在這個階段,寶寶喜歡用手嘗試各種材質的東西。
喜歡用手去探索,這個探索包括撕紙、打翻各種東西,破壞各種各樣的東西,把家裡弄得一團糟,還有……打人。
這個時候,父母不僅不能阻止寶寶「搞破壞」,還需要給寶寶往手邊遞各種材質的物品,比如說麵團、沙子、棉布等不同材質的物品,讓寶寶用手去感受。
這對寶寶觸覺的能力、手的抓握控制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這就導致寶寶在6、7個月之後,喜歡用手去「探索」世界,也就避免不要寶寶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用手去解決。
但是作為父母,在遇到寶寶的不同情況的時候,還是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處理寶寶「打人」的情況:
一、寶寶打人,是因為缺乏語言表達能力
有時候寶寶玩兒的正開心的時候,突然上手打人,其實是為了給媽媽傳遞一個信息。
比如說,媽媽跟寶寶在玩耍,寶寶想要大便,但是他尚且不會說話,或者語言使用不熟練,就想用打人的方式,讓寶媽注意到自己。
這時候,寶媽不要忙著責備孩子「打人」的行為不好,而是要去明白寶寶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懂得寶寶小動作想要表達的意思
寶寶渴了、餓了、想要拉粑粑、想要尿尿,都會有一些小動作,通常寶媽一眼就能分辨出來。
比如說,有個寶媽說,自家寶寶大便之前,會對著媽媽呵呵一下,然後寶媽就要趕緊帶著寶寶去大便。
寶媽要看懂寶寶打人之前,一些小動作的表達。
√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意圖
讓寶寶正確表達,是寶寶以後人際關係是否和諧、寶寶的表達能力都有很大的關係。
寶寶用打人的方式向父母尋求幫助的方式,肯定是不對的。
寶寶如果還沒有學會說話,打人也只是偶爾,那麼父母暫時不需要刻意的管教、生氣。
如果寶寶能說話,寶媽要嚴肅跟寶寶說「打人不對」,然後讓寶寶知道「如果你需要什麼,直接說出來比不說出來更容易達到目標」,在生活中也可以這樣做和引導。
二、寶寶打人,是寶寶感覺打人好玩
在寶寶小時候,父母喜歡逗寶寶開心,逗寶寶笑。
有時候,媽媽拍寶寶一下,寶寶也開玩笑的拍媽媽一下,媽媽會給寶寶特別誇張的表情。
寶寶喜歡這種誇張的表情,甚至會認為誇張的表情,是對他行為的認可。
當寶寶養成習慣之後,會認為「打人」並不是一個好習慣,甚至認為是一個好的溝通方式。
所以父母在跟孩子做互動的時候要注意這些:
√孩子做了錯誤的行為,父母不要給誇張表情和行為
誇張的表情,能讓寶寶開心,同時也能讓寶寶模仿表情和情緒,誇張的表達方式能讓促進寶寶的發展。
但是當寶寶做錯了事,父母再用誇張的表情和行為來責備寶寶,那麼他會以為「你在跟他玩」,說不定在你怒上心頭的時候,卻發現寶寶正在看著你咯咯的笑。
寶寶做錯事,父母可以嚴肅的表情對待,讓寶寶認識到自己做錯了事,也可以用斥責的語氣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但是不要用表演式的跨裝態度對待。
三、寶寶打人,是身體發育引起的
在寶寶6、7個月的時候,他的視線能夠分辨出遠近,但是在1—3歲,寶寶對空間、方位等才有所認識和發展,慢慢從二維過度到三維。
這時候寶寶出手會「沒輕沒重」,讓寶媽覺得「這麼小的娃,打人這麼疼。」
這時候,父母要多體諒寶寶:
√不要發脾氣
寶寶手上「沒輕沒重」,是寶寶沒有概念,也不知道這樣的力度會讓對方感到疼痛。
即使父母發飆,把寶寶打哭,寶寶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哪方面做錯了,反而會讓寶寶害怕跟父母互動。
√引導培養寶寶的空間感
寶寶在1歲多的時候,視力發展能夠看到三維,在2-4歲的時候會有空間敏感期。
但是在1歲內,父母也可以培養寶寶的空間感:
在寶寶面前放置推起來的積木,讓寶寶把它推到,或者把一件東西從另一件東西上推下來。
當寶寶手部有能力拿起積木或物品的時候,讓寶寶壘高、推到,這個過程能很好的讓寶寶感受到空間。
四、情緒過於激動
當寶寶情緒激動的時候,會因為出現「打人」的情況。
寶寶可能是因為憤怒,從而表達自己的不滿。
也可能是因為開心,從而用這種行為來表達開心。
當寶寶情緒過於強烈的時候,父母斥責寶寶,會讓寶寶對自身情感產生懷疑。
當寶寶情緒過於激動,寶媽要做的不是「打回去」,讓寶寶認識錯誤,而是這兩步:
①安撫孩子的情緒
當寶寶過於憤怒的時候,父母要懂得安撫、安慰,讓寶寶感受到父母陪伴的力量,這對寶寶以後安全感的培養有很大幫助。
②讓孩子認可自己的情緒
憤怒是一個很正常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
在孩子表現出憤怒等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要懂得引導孩子,讓孩子知道「憤怒這種情緒是正常的」。
比如說,當寶寶不想吃某種東西,父母非要喂,讓寶寶很生氣的時候。
寶媽要安撫寶寶的情緒,讓寶寶冷靜下來,而不是用斥責的方式否定孩子的憤怒。
不過,如果寶寶無理取鬧的話,父母可以看一下第一條:讓寶寶正確表達情緒。
一歲內的寶寶打人還是挺常見的,但是不同父母的不同處理方式,卻會給寶寶和家庭帶來不一樣的教育、溝通方式,也會給寶寶建立起不同的和他人的溝通交流的方式。
在寶寶小事上下功夫,在日常上下功夫,等將來在大事上面,父母才不會有「管不了孩子」、「不知道該怎麼教育」的無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