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為墨,大地為紙,用蘆花筆書寫壯美大武漢

2020-12-24 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長江網11月16日訊江水為墨,大地為紙,同場競技,書寫壯美大武漢!16日上午,2019中國武漢第七屆地書大賽決賽暨第十一屆蘆花節在漢口江灘三陽廣場舉辦。一邊是蘆花盛放,編織出兩江四岸的美景和繁華,映襯長江主軸「景觀軸」「生態軸」的壯麗畫卷;一邊是文墨徜徉,117位地書高手揮毫落墨、筆走龍蛇。兩項活動共同打造了一場屬於市民的文旅嘉年華。

武漢江灘的蘆花 資料照

11月16日,漢口江灘地書大賽決賽現場。 記者李永剛 攝

飽蘸長江水

蘆花筆書寫大愛武漢

在2019中國武漢第七屆地書大賽現場,從300多名初賽選手中選拔出的64名武漢本地參賽者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地書愛好者以及少兒組一起,共117名選手一字排開。以江水為墨,以大地為紙,同場競技,書寫大武漢。他們中年齡最小的6歲,最大的101歲。

11月16日,漢口江灘地書大賽決賽現場。 記者李永剛 攝

蘆荻飛絮如浣江飄雪,面對滔滔長江,外地選手們直呼,長江為伴,氣勢磅礴,寫起字來更覺心胸開闊,十分愜意。「有武漢江灘這樣的天然書寫場,武漢人實在太幸福了!」

參加地書決賽的101歲老人韓愷東依舊耳聰目明,他向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表示,只要身體和天氣允許,每天都來江灘寫地書。特別是在蘆花盛開的季節在這裡書寫,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而一直在江灘練地書的周木仿先生表示,這些年江灘越來越美麗,寫起地書來更加激情澎湃。更有書法藝術家們創意十足,以蘆花為地書神器,寫出心中夢,格外瀟灑恣意。

經過激烈角逐,武漢市第七屆地書大賽的獲獎者最終評選出來。從117位書法大神中脫穎而出十位地書高手,獲得十佳優秀獎,他們此次比賽的書法作品將永久銘刻在江灘地書步道上。另外,優秀組織獎,優秀獎以及少兒組優秀作品同步評出。

武漢地書協會會長徐悅民表示,地書大賽進行到第七屆,在全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從最初邀請外地選手參加到現在外地選手主動自發報名參加,充分表明武漢地書大賽逐漸成為全國地書高手的競賽地,也成為書法愛好者們飽蘸長江水,書寫大武漢的精神家園。

蘆花造景讓江灘「顏值爆表」

各地遊客打卡曬醉美城市

11月16日,漢口江灘蘆花節現場。記者李永剛 攝

市民們一邊被書法大師們的精湛技藝所折服,一邊被江灘美麗景致吸引。

今年蘆花節的江灘「顏值爆表」,中國插花花藝協會常務理事蘇豔玲女士,帶著10多位花藝老師用40車蘆花打造了一個豪華布景——用蘆花還原武漢兩江美景,「蘆花相框」新穎別致,仿若「截屏」了城市陽臺的景致,站在其中拍照,如同畫中遊,融入了兩江四岸的美景和繁華,現場不少市民打卡拍照加上錄製視頻,開心得不亦樂乎。「武漢的精華,被蘆花濃縮在這裡,真是奇思妙想。我這組圖片肯定能制霸朋友圈。」來賞蘆花的劉女士說,「剛在群裡發送了幾張蘆花打卡照,就被朋友問個不停,紛紛表示要來打卡!」

11月16日,漢口江灘地書大賽決賽現場。 記者李永剛 攝

前來參加蘆花節的張先生說:「江灘蘆花盛名遠揚,外地的親友因為蘆花專程來武漢旅遊。我們一起來這裡觀蘆,沒想到還有這場文化盛事,欣賞到一場書法盛宴。我們還準備在這裡一直逛到晚上,看完燈光秀再回家。」

蘆花節現場策展的「慢時光文創集市」吸引不少遊客,來自南湖的陳女士驚喜地發現,蘆花主題設計浸入各個展位,「喝一杯蘆花咖啡,玩一次蘆花泥塑,浪漫極了!」

武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交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答卷,蜿蜒的長江水,託起了世界級的城市武漢,武漢的規劃者和建設者們又把長江兩岸打扮得更美麗。延綿六公裡的野生蘆花在漢口江灘這個遼闊、開放、優雅的綠色公共客廳安了家,每年11月開始盛放,漢口江灘這個城市陽臺更加靈動和美麗;長江主軸—長江左岸、右岸江灘觀光道路及景觀綜合提升,觀江步道上曾經石材鋪設的路面,如今已改造為色彩豐富的彩色薄塗防滑路面,成了武漢市民早晚鍛鍊慢跑最佳場所;去年建成開放的朱紅色觀蘆棧道,架於蘆葦叢之上,讓大家能更舒展地和美景同框。這裡不僅是武漢人民的客廳、花園,更成了全國秋季賞花的「網紅」地。(記者馬夢婭 通訊員張姝)

【編輯:戴容】

相關焦點

  • 「器曰」為您解讀 筆之魁、墨之冠、紙之最、硯之首
    筆、墨、紙、硯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毛筆是我國傳統書法的重要工具,可以說,漢字書法是毛筆發展的產物。中國的毛筆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遠在仰韶文化遺址的彩陶上的花紋有一些就是用毛筆繪製的。「器曰的毛筆敏銳,筆毫聚在一起,鋒穎尖銳如錐,毛料根根出鋒、筆身挺直。
  • 鋼筆墨水浸紙,紙、墨、筆誰是罪魁禍首?
    8月12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小學好用鋼筆集錦》,評論區好多家長說鋼筆浸紙,他們都不用鋼筆!如果全世界的鋼筆聽到這樣的評論,他們會傷心哭泣的:世人誤會我等如此之深! 那麼鋼筆墨水浸紙的問題,究竟誰是罪魁禍首?是紙?是墨?還是鋼筆自己?其實這三位都有問題,但是紙的問題是最大的。下面我們來一一分析。
  • 吳德昌:用博愛「做筆」以奉獻「為墨」
    吳德昌:用博愛「做筆」 以奉獻「為墨」。 身殘志堅守初心1982年,年僅21歲的吳德昌毅然選擇了家鄉的教育事業,當了一名民辦代課教師。吳德昌:用博愛「做筆」 以奉獻「為墨」。 在艱苦的工作條件下,為了改變現狀,降低安全隱患,吳老師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不等不靠不要。親自上牆夯土、下地託坯、修補校舍、自製課桌凳,改善辦學條件。
  • 說文解字:文化是民族之根,以筆墨承載國之繁盛—筆、墨、紙、硯
    這種強大生命力,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這種生命力的根,就是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的體現方式,就是漢文字。而所有中華文化是中國所有民族(即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匯,交流融合,內涵豐富。文化是民族之根,以筆墨承載國之繁盛—今天我門一起來說說:筆、墨、紙、硯。據考證,書寫工具的發展是聿、隸、筆、筆。
  • 武漢地書大賽:百名高手以地為紙共同獻技
    昨天,第八屆武漢地書大賽暨第十二屆蘆花節在漢口江灘舉行,100名選手面向大江,以地為紙,以水為墨,獻技揮毫。  比賽現場,75歲的李宗堂拿著自己發明的「自動水筆」,寫完參賽作品之餘,還展示了他兩手同時開弓寫「正反字」的絕技。一度中風癱坐在輪椅上的他,在江灘鍛鍊和寫地書幾年後,現在耳聰目明、健步如飛,還能單手做伏地挺身。
  • 還在用中性筆寫字?看看最潮00後用什麼筆:玻璃筆+彩墨超炫!
    不過對於現在的絕大多數的人來說,大部分的時間還是更習慣於使用中性筆和自動鉛筆。相信也有絕大多數的學生,還在用中性筆寫字?不過一起來看看最潮00後用什麼筆:玻璃筆+彩墨超炫!   千篇一律的黑色可能讓很多人對於這樣的數學方式都感覺到並不是非常的滿意,相信很多人在學習工作當中,都希望自己能夠用一隻非常漂亮的筆,這樣不僅自己的心情好,而且還非常的具有創意
  • 零基礎學硬筆(1)——紙、筆
    3,宣紙宣紙很好用,因為質地柔軟,硬筆的線條在紙上也能出來比較好的線條效果,而且也適合描摹,想要完成作品的時候,用鉛筆打格也方便,用來練字當然沒有毛病。前提是經濟條件允許,因為宣紙比較貴一些。作為初學者,暫時不需要用到這種紙。另外生宣的話,是比較容易洇墨的,如果用鋼筆寫,反倒不適合。
  • 用筆、用墨和用色——黃賓虹二十世紀畫壇墨神
    無論用筆、用墨、用色,都有他獨特的創造。中國傳統的山水畫,有用千筆萬筆的,也有寥寥數筆的。畫得好時,萬筆不嫌多,三五筆不嫌少。黃賓虹所畫山水,往往以千筆萬筆而成局。作畫千筆萬筆不難做到,難的在於要無一筆不是處。至於用墨,向有清淡如披紗的,也有濃重如點漆的。運用這兩種方法,可以各得其妙。
  • 國畫創作中用筆用墨用色技法詳解,中國畫技法之寫意畫魚步驟圖解
    作畫以點線面表現時,應先歸納簡化,並加強特徵,略其枝節,才便於用筆。【用筆】1 斡:以淡墨重疊,旋旋而取之,謂之斡。2 皴擦:以銳筆橫臥,惹惹而取之,謂之皴擦。(皴、擦皆為面的表現技法,但皴法可見筆鋒及筆勢,而擦法則無。)
  • 為什麼說「筆、墨、紙、硯」是文房四寶?
    眾所周知,「筆、墨、紙、硯」是文房中的四大法寶,它們還有一個雅稱叫「文房四士」。中國古代的人最開始是寫書法的,經常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其本上是由筆、墨、紙、硯演變而來的,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所以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而這四寶大致應該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是必需品。
  • 洇墨居然毛筆用錯了?別奇怪,還有哪些用墨的常識你不知道
    為了讓各位書友,尤其是新手能寫得更愉快順暢一點,今天就來分享一個用墨的小常識,洇墨居然和毛筆有關係,沒想到吧。大部分學習毛筆字的朋友在平時的練習中,主要關注的是用筆和結體的技巧,很少有對用墨注重用墨的。其實墨的濃淡,稀稠對書寫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比如這兩位書友的習作,一個用淡墨,一個用濃墨,線條的差異以及對書體特點的表現,就完全不同。
  • 墨染細絹——文房四寶之墨、紙
    網絡配圖宮廷用墨除本色黑墨外,還有各色彩墨或在黑色墨品上描金彩繪,頗具裝飾藝術。另有一部分御用墨品,交由三織造或徽州墨家監製,被稱為「貢墨」。網絡配圖紙清宮廷中收藏有數量眾多、製作精良的鬥方庫絹、細絹、宣紙及各色蠟箋紙、髮箋紙和灑金紙,以備皇帝平時書法題字之用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李煜:千裡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
    千裡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望江南二首》這兩首詞都寫於南唐後主李煜亡國入宋、歸為臣虜之後。詩人巧妙地選取春秋兩季景色形成鮮明對比,在亦夢亦幻間,將國破家亡的沉痛與對故國往昔的無限追念書寫得淋漓盡致。
  • 初學硬筆書法,應該選擇哪種書寫工具?(附各種筆的優劣對比)
    因為書寫過程中,筆跡是通過石墨粘附在紙上所形成的,不能像鋼筆一樣,寫字的時候能把墨吃進紙裡。所以非常容易掉色,不便保存。鋼筆作為硬筆書法書寫工具的元老,就目前來看,其地位仍舊是不可撼動的。書寫的過程,本身就是書寫者和書寫工具不斷磨合的過程。鋼筆的使用壽命較長,在和使用者相磨合的步驟中,具備了天然的優勢:由於其筆桿材質多為金屬,使用的時候感覺分外厚重;當鋼筆在紙面上揮灑的時候,常有種執長槍巨劍馳騁沙場的快意。
  • 以絹為紙、以線當墨、以針作筆 重慶赴孝支援隊收到一份特別的告別...
    呂湘 攝孝感市婦聯組織巧手繡女「以絹為紙、以線當墨、以針作筆」,用小小吉祥繡乘載濃濃的感恩之情。吉祥繡正面繡醫護人員名字+平安,背面:孝感。重慶赴孝感支援隊所有隊員的名字,被一針一線絹繡在吉祥繡上,也銘刻在孝感人心裡。
  • "魔筆"紙上寫字跡能"穿越" 青島企業用高科技為學生減負
    文/半島記者 王麗平圖/半島記者 高芳一塊A4紙大小的智能答題板和一支看似普通的智能筆,就可以讓在一張普通紙上書寫的字跡實時上傳到另一個電子屏幕上,為普通書寫插上智慧的翅膀。擁有這項技術的公司就是成立不到三年,就獲得「國內K12教育巨頭」好未來投資的青島羅博智慧教育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羅博科技」)。
  • 紙上筆下情深淺,硯裡墨中意少多;七律八首,文房四寶吟詩說
    紙上筆下情深淺,硯裡墨中意少多。筆、墨、紙、硯,被稱為中國文房四寶。在古代成為最重要的書寫繪畫用具。同時,文房四寶作為書寫工具與記錄載體,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蘊含著太多的情感與記憶,關係著文明與文化的傳承。文房四寶更是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密不可分。古典君分享七律八首,文房四寶吟詩說。
  • 魏晉時期的文房器用:「一點如漆」的仲將墨與韋誕筆、紫紙
    書聖王羲之年少時用什麼筆,又用的是什麼紙與墨?魏晉時期的筆墨紙硯到底是什麼樣的風格,與現在的差別有多大?本文從魏晉時期作為文房器用的筆、墨、紙、硯四個方面著手考略,表達了魏晉六朝雖為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在文房器用方面卻日趨精良,呈現新風尚。
  • 學書法,一定要知道如何選紙,以麻宣卡紙為例
    各位書友大家好,這一期我們要介紹的是一種紙——麻宣卡紙。圖片中:中間圓形的部分是宣紙的一種,主要材料是麻,所以稱之為麻宣,而後面方形的是軟卡紙,通常大小為34cm*34cm、38cm*38cm、50cm*50cm。通常麻宣卡紙中麻宣的形狀一般為鏡片、扇面以及方形。
  • 這支書寫筆寫感萬寶龍!價格卻只有大牌鋼筆的零頭……
    二是挑紙,要有足夠好的鋼筆書寫體驗,除了筆本身要好,對紙的要求也很高。三是灌墨麻煩,墨水消耗快,使用頻繁很快就要補充一次墨,而使用頻次低也會有幹墨的問題。有時候也會想,如果能有其他書寫筆能代替鋼筆的話,那該多好啊......搜羅一圈,我找了一些符合我對鋼筆追求書寫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