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注意!這個月臺灣林口長庚醫院收治3名1歲以下,因嚴重沙門氏菌腸炎而住院的病例,其中,年紀最小僅出生10天,並出現了壞死性腸炎、腸穿孔、腹膜炎以及敗血症等併發症,性命垂危。沙門氏菌較多的地在豬肉、雞肉等未煮的肉品被檢驗出來,家長給嬰兒餵奶前一定要徹底洗手。
沙門氏菌腸炎常常發生在夏天,對於臺灣而言,每年7月到10月是沙門氏菌感染的高發季節,通常是因為生食或吃了未煮熟受汙染的食物或水所引起,大都表現為急性腸胃發炎。 5歲以下幼兒是易感,尤其是1歲以下嬰幼兒最常見。
一般病患感染後,6至72小時會出現發燒、噁心、嘔吐、頭痛、腹部絞痛和腹瀉等症狀,有時糞便會帶有黏液和血絲,一般健康成人和年齡較大兒童發生沙門氏菌腸炎大多會自行痊癒。
但若是嬰幼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則可能產生如敗血症、肺炎、骨髓炎、腦膜炎或是腸穿孔等,未及時救治恐有生命危險。
研究發現,雞、鴨等家是沙門氏菌的主要宿主之一,沙門氏菌更常在豬肉、雞肉等未經烹煮的肉品上檢出,再由這些肉品直接或間接造成一般人的感染。
不過,嬰幼兒主要營養來源是母乳或配方奶,因此臺灣的研究團隊推估可能的原因是家長處理肉品後沒有徹底清潔雙手,或是處理肉類和水果蔬菜類的砧板和刀具沒有分開使用,造成其他食材和廚房環境汙染,因此用了帶菌的手或者在帶菌的環境下調製配方奶,或是準備副食品給幼童吃,就有可能沾上沙門氏菌,導致嬰幼兒得到沙門氏菌感染。
因此為了預防幼兒得到沙門氏菌感染,家長要加強洗手,尤其是烹調食物與用餐前,包含餵食嬰幼兒前;購買肉品回家應立即處理,並以適度溫度保存;砧板刀具應區分生熟食外,也要區分肉品與蔬果類專用;雞蛋、肉品應徹底煮熟後再食用,避免使用未消毒或未煮過的水源如井水或礦泉水等;嬰幼兒若有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病徵應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