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一個花季少女自殺了!
8月22日,四川瀘縣一個15歲女生從25樓高處一躍而下。更可悲的是他的父親,徒手去接女兒也被砸傷,搶救無效死亡,就這樣女兒帶著父親一起和這個世界再見了。
自殺前20幾分鐘,女孩發出了最後一條動態,照片裡的她坐在25樓頂,雙腳懸空著,還配上四個字:「世界,再見。」
女孩說想學鋼琴,父母就給她報了鋼琴班,老師說上課期間還是一切正常,沒想到下一刻她竟然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看到這則新聞,難免令人傷感。
而更令人難以釋懷的是,孩子跳樓,如今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6月8日,六年級的女孩,寫作業跟父母發生爭執,從8樓跳下身亡;
6月6日,大二的小洋考試作弊被抓後跳樓;
6月4日,五年級的繆繆作文課後跑出教室,翻出欄杆墜樓身亡;
5月12日,12歲男孩因家長沒收手機不讓玩遊戲跳樓身亡;
3月5日,石家莊12歲女孩,因上網課不積極,被家長嚴厲訓斥了幾句後,從樓上跳下,不幸身亡;
4月3日,邯鄲9歲小學生,因未按時完成作業,曾被老師踢出「釘釘群」,便從15樓跳下,結束了幼小的生命;
細數一下,今年孩子跳樓的事件前前後後已經發生了7起,不禁令人不寒而慄!
寫作業被父母說了幾句要跳樓;
被老師批評要跳樓;
沒有玩遊戲也要跳樓!
難道只要一遇到不稱心的事情就要跳樓?
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他們總喜歡用這種人生最絕望的方式,來掐斷與糟糕事情之間的連接?脆弱得不堪一擊?
兒童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心理彈性」,就是孩子在生活中面對困難、挫折、逆境時,表現出來的心理應對狀態。
擁有不同心理彈性的孩子,在面臨逆境時的表現是截然不同的。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良好的心理彈性,是提高孩子對挫折的抵抗力的必要手段。」
換言之,那些心理彈性不好的孩子容易悲觀處理,陷入負面情緒的沼澤中無法自拔。
2019年,一個9歲男孩因為撞碎學校的玻璃而寫下遺書跳樓自殺:
「nai nai ,我前天5把學校的bo裡zhuang sui le,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這是男孩跳樓之前寫的遺書,遺書裡說明,男孩是撞碎學校玻璃,害怕懲罰從而跳樓。他也不敢告訴奶奶,不知道如何面對,經過一夜的內心掙扎,焦慮、煩躁,即將面對懲罰不知該如何是好,各種可怕的念頭穿過……
最後,小男孩還是被恐懼攻破了內心的防線,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心理彈性其實就像是外界與內心世界的保護屏障或是一道防線,它與適應性呈現為一種正向關係,彈性越大,表明孩子對外界環境的調控能力越強,適應性水平越高,不會傷害到自己。
一個心理彈性不足的孩子,面臨困惑,哪怕是芝麻粒小的問題,內心都會湧起無限波浪,直至被吞沒。
一個擁有良好心理彈性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可以披荊斬棘,他們根本無懼挫折,可以所向披靡,最終爬向成功巔峰。
前一陣子,被華為以201萬天價年薪錄取的「天才少年「們霸屏,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
他們真的是天才嗎?其實不是。
張霽的大學是武漢人自己都不在心上的三本民辦大學,姚婷也不是天資聰穎,中考成績差強人意。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和普通孩子一樣,有過很多坑坑窪窪,泥濘難走的道路,有過洩氣、悲傷、無助、痛苦……
然而,又不同於一般孩子的是,他們轉而能夠直面這些逆境,把逆境當成自己成長的拐杖。
高考沒考到理想的學校沒關係,張霽早有了重新出發的計劃,過英語六級,考研考博,在他踏入校門那刻起就決定了。為了達成目標,別的孩子閒暇時間聚餐K歌,他選擇帶書去圖書館,別的孩子在課堂上玩手機,他永遠坐在第一排認真聽老師講課。刻苦了四年,考上了研究生,就這樣一路向上考上博士!
你可以看到,那些心理彈性充足的孩子,逆襲的機率是非常高的,因為在他們內心,可以把「困難」、「挫折」,這些令人一蹶不振的東西,化成了他們跳躍的腳力,形成自己內心最堅實的突破力量。
這就是擁有良好心理彈性的孩子魔法力量!
《見識》裡有這樣一句話:
很多人成不了大氣候,不是因為能力不行、機會不夠,而是因為在生活的苦難裡,停止了奔跑。
一個人沒有了心理彈性,就是沒了精神內核,成了只有軀體的空心人,遇事只能深陷泥潭。
一個擁有心理彈性的人,無論遇見的道路如何崎嶇,都能走出困境,到達自己的遠方。
心理學研究現實,心理彈性是可以像肌肉一樣鍛鍊的,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呢?
1)父母率先做好情緒管理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父母如果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看到孩子有問題動不動就情緒崩潰,長時間孩子也會深受負面情緒的感染,把父母處理情緒的方式內化成自己的,走進壞情緒的深淵。
還記得那個17歲跳橋的孩子嗎?他的媽媽可以失去理智,寧願把車停在川流不息的高架橋上,也要下車責罵孩子。
可見,她早已是情緒的傀儡,而這個孩子也一定長期受著媽媽的情緒轟炸,而這一刻孩子再也無法忍受了,也不再理智,從橋上跨越而下,結束自己的生命。
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孩子的福音。
2)懂得用共情、接納,和孩子建立連接
懂得共情和接納孩子情緒的父母,其實是在給孩子打造面對困難的韌勁,他們會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孩子的心情,讓孩子覺得父母會和他們一起面對,父母會幫助他們一起度過難關。從而孩子會對挫折產生「耐受」,會意識到遇見問題很正常,只要想辦法克服就可以了。
與孩子共情父母應該這樣做:
不能否認和壓抑,要承認孩子的情緒,要做到描述、理解、肯定、引導。
以孩子打針為例,首先要對孩子說今天要帶他去打針,可能會有點疼,並告訴他緩解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到打針的作用,也樣可以幫助孩子克服負面情緒。
不懂得共情和接納的父母,在孩子大哭或情緒低落時,總會數落或是貼標籤,這無異於pua孩子,讓他們內心形成「我是笨蛋」、」我是弱者「、「我是做不到的」等負面的自我暗示,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得性無助。
3) 適度放手,讓孩子建立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弱的孩子,面對困難就會退縮,始終讓自己沉淪在恐懼中。
父母應該適度放手,支持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從小在很多小事上錘鍊出自我效能感,到以後遇見大的挑戰時,也可以有自我效能感支撐,即增強了心理彈性係數,去化解挫敗。
4)從小把成長型思維灌入孩子的內心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告訴我們,人不是被事情困擾著,而是被事情的看法困擾著。你對問題的看法直接影響著你的情緒和行為。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喜歡遠離舒適區,不斷追求挑戰。在他們的眼裡,困難是成功的墊腳石,所以通常他們習慣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處理任何事情,普遍擁有良好的心理彈性。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父母可以這樣做:
如果孩子說:「這對我來說太難了,根本沒法理解。」
父母應該說:「只要把你漏掉的、忽略的找出來,肯定能搞明白。」
如果孩子說:「我的能力達不到,只有放棄了。」
父母應該說:「問題沒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換個方法就好了。」
如果孩子說:「我犯錯誤了。」
父母應該告訴他:「雖然這次錯了,但以後我們就知道這麼做是錯的,又get一招,yeah!」
身為父母,我們無法為孩子抵擋挫折,唯有給孩子鑄就馭風而行的內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