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規模法則在考古區域分析研究中的相關問題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隨著區域性考古調查方法在田野考古實踐中的應用,中國考古學界正逐步積累詳盡而豐富的數據資料。在此基礎上,中外學者引用考古區域分析的方法,在解釋聚落形態和社會複雜化進程問題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應用相同的方法分析中國考古遺存,不僅有利於世界考古學界進一步了解中國考古遺存所體現的既具有人類社會演進共性又富有鮮明個性的社會發展特點,更有利於我國學者結合本國的研究實際認識、掌握、合理運用並修訂相關研究方法。目前所見的區域分析研究中,等級-規模法則(Rank-Size Rule)是在運用調查數據研究社會複雜化問題方面最常用的方法。本文擬討論該法則的原理、基礎並就其在考古區域分析研究中的應用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等級-規模法則的原理

  等級-規模法則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的語言學教授喬治·金斯利·齊普夫(George Kingsley Zipf)推廣,是一種經驗式的歸納。該法則體現了多樣化與統一兩種力量之間的競爭。齊普夫用最省力原理解釋了這兩種力量的互動:多樣化力量刺激在原材料產地附近出現大量的「小型的、廣泛分布的和高度獨裁的社區」;統一的力量則使原材料向少數大型的生產和消費中心集中①。這兩種力量的消長,促使某區域的聚落形成單一中心或使其分裂。當兩種力量處於平衡狀態時,如以某區域的聚落人口數量由多到少的順序為等級,那麼聚落的人口數量與其等級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分布規律,即如某聚落的等級為r,其人口應為區域中最高等級人口數量的l/r。若以橫坐標為等級、縱坐標為人口數量的點表示各個聚落,這些點的分布規律應遵循對數正態分布(Lognormal Distribution)。把這些點標在橫、縱坐標軸均經過對數轉換(一般為自然對數轉換)的二維坐標上,它們的分布規律將呈現為一條直線。

  等級-規模法則為考察聚落等級與人口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可供對比的理想狀態的連續性分布。美國學者理察·亞當斯(R.E.W.Adams)和理察·瓊斯(Richard C.Jones)用美國各大城市1970年人口數量的例子形象地說明了這個法則。1970年美國最大城市紐約的人口是7896000人,按照等級-規模法則推斷,第三大城市洛杉磯的人口應該是7896000/3即2632000人,第十大城市克利夫蘭的人口應為7896000/10,即789600人。實際情況是洛杉磯為281000人,克利夫蘭為751000人。於是,可以認為美國城市(至少是大城市)基本遵循等級-規模法則。依據該法則,在得到某個區域中第一等級的中心聚落人口數量後,即可在經過對數轉換(一般為自然對數轉換)的二維坐標的第一象限內生成一條直線線段,表示遵循等級-規模法則的等級和人口數量的預期分布即對數正態分布(圖一,a)。其他聚落的實際人口數量可以按照其等級相應地標於坐標系上,形成一些不連續分布的點。這些點連成的曲線與對數正態分布直線相比較,除二線相近之外,通常還會有兩類基本情況:凸形線為幾個規模相近的大地點和少量小地點的分布(圖一,b),亦被稱為多元分布(Plural Distribution);凹形線為一個最大規模的地點和一群地點的分布(圖一,c),也被稱為首要分布(Primate Distribution)。理察·亞當斯用城市首位度(Primacy Ratio)的概念(即最大聚落人口數/該地區各聚落人口數之和)說明,首要分布中的最大聚落首位度比預期的要大,多元分布中的最大聚落首位度比預期的要小②。

  這一法則在考古學中的應用與20世紀30年代在西歐工業化和城市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中心地理論(Central Place Theory)有密切關係。中心地理論常應用於經濟地理學和人類學中,為研究具有某種功能的聚落及其構成的區域性互動系統提供了相對合理的框架,即中心地理模式(Central Place Model)。

  圖一 等級-規模分布常見曲線示意圖(依Robert D.Drennan and Christian E.Peterson,Comparing Archaeological Settlement Systems with Rank-Size Graphs:A Measure of Shape and Statistical Confidence)

  a.預期分布直線 b.凸形線 c.凹形線

  當然,典型的中心地理論僅局限於分析經濟學中零售商品的生產和銷售問題。美國學者喬治·詹森(Gregory A.Johnson)通過大量研究認為,忽略市場制度的研究,也可以發現行動的最省力、聚落聚集成群或中心聚落、聚落分級、功能性聚落在空間上的規律性分布等現象,故可以將中心地理論擴展到解釋古代聚落形態的研究上③。然而,聚落人口數量的估算與其「功能規模」(Functional Size of a Settlement)間的關係仍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首先,關於聚落的「功能規模」,美國學者羅伯特·麥考密克·亞當斯(Robert McCormick Adams)④和卡羅爾·史密斯(Carol A.Smith)⑤就由於缺乏精確測量聚落功能規模的有效方法,而對中心地理模式在考古中的應用持懷疑態度。詹森也指出,在調查所得的遺址面積中估計聚落的「功能規模」的大小也存在很大難度。其次,雖然西方考古學家通常認為聚落的「功能規模」與人口數量之間直接存在著某種比例關係,但這種比例關係究竟怎樣,亦沒有一致意見。正如美國學者沙赫特(R.M.Schacht)⑥和阿爾伯特(A.J.Ammerman)⑦等所言,在某一等級各聚落中人口的密度存在著系統多樣性。因此,詹森認為,儘管一些個案研究顯示聚落面積與人口數量間存在某種直線性關係(Linear Relationship),如成正比關係,但很難斷定這種比例關係是一個常數。實際上,聚落面積與人口數量間甚至還會存在某種曲線性關係(Curvilinear Relationship),如成反比關係,人口數量隨聚落面積的增加而減少。

相關焦點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一)文化屬性及年代  考古學研究中首先關注的是遺存的文化屬性及年代的問題,自石峁遺址發現伊始,這一問題便成為了首要探討的焦點。在本區域田野考古工作尚不充分的條件下,由於受到材料的限制,石峁遺址最初的調查發掘者對遺址的認識多是建立在客省莊二期文化研究的基礎上。
  • 墓葬研究工作坊︱唐宋墓葬考古的趨勢;類型研究的適用性
    唐墓研究的第三個熱點是墓葬的等級研究。跟魏晉南北朝和宋遼金元墓葬研究相比,唐墓研究中對等級問題尤其重視,這很可能跟唐代有規定明確的喪葬令密切相關。目前唐代墓葬中確實存在著一些等級標識物,例如石門、石棺床、石槨、壁畫中的列戟等,可以據之推測墓主的身份。
  • 這些考古項目,帶來夏文化研究新進展
    城址中心發現一座連間房屋,房屋周圍散布28座倉儲建築遺蹟,堆積中檢測出粟、黍類作物的穎殼,推測應為糧倉。 時莊遺址的重要考古價值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該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糧倉倉城,為研究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
  • 2018年度夏商周考古發現與研究學習綜述(上)
    對文獻記載的夏商周歷史與考古材料之間的互動,學者之間的態度進一步分化,如何對待傳統三代考古與文獻史學記載的關係,已明顯成為夏商周考古研究方法論不可迴避的問題。  傳統的譜系研究已經不再是研究中心,在青年學者和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中,表現十分鮮明。這在碩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中表現尤為明顯。
  • 這些剛公布的「考古中國」項目,與夏文化研究有關
    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考古工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考古文博學院植物考古實驗室在南島語系人群形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
    因此,對於這一語系分布範圍形成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關於這一問題的諸多理論中,最為重要的是「農業-語言傳播」模型和與之直接相關的南島語系「出臺灣說」。因此,南島語系人群從臺灣到東南亞的遷徙過程中是否同時伴隨著農業傳播,直接關係到「農業-語言傳播」模型成立與否。然而,由於農業考古證據的長期缺乏,國際學術界對此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
  • 工作坊︱六朝考古中的佛教、墓葬、畫像磚
    工作坊每期邀請八位中青年考古及歷史學人對相關研究成果專題匯報,除由評議人對報告內容點評外,與會的所有學者及研修者可展開充分的自由討論,從而促進對問題的深入理解。相關內容涵蓋六朝考古與歷史的多個方面,既有來自考古發掘現場的新收穫,也有對於文獻的梳理與反思,還包括對特定問題的觀點與商榷。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
  • 佐明讀書會|《規模》之城市和公司中的規模法則
    數十年致力於「規模」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被應用在理解生命體、城市可持續發展、企業運營等眾多領域,被業內奉為「跨學科諾貝獎」的不二人選。在韋斯特眼中,規模成為衡量世間萬物的不變標準,利用規模法則,複雜世界變得可量化、可預測、清晰明了且極度統一。規模法則闡明了從生命體到城市、從經濟體到公司的生長與衰敗都離不開其自身規模的制約,並與其規模呈一定比例關係,遵守統一的公式。
  • 中國考古學新發現與研究——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專題紀實
    2019年12月15日下午,會議進入中國考古學新發現與研究專場,與會學者從史前人類文化、大遺址研究、都城考古新發現等方面出發,進行了深入的研討。遺址出土大量的陶石器,遺址普遍發現由成排柱洞構成的房址基礎,以及壕溝、灰坑等遺蹟,遺址出土豐富的稻遺存,以及從工具微痕分析得出的收割、加工證據。經小穗軸、植矽體特徵分析上山出土的稻遺存已具備栽培、馴化的特徵,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稻米。
  • 考古研究中的夏朝尋蹤
    為此,「工程」專門設置了「夏代年代學的研究」課題,由著名考古學家鄒衡任組長,下設早期夏文化研究、二里頭文化分期與夏商文化分界、《尚書》仲康日食再研究、《夏小正》星象和年代四個專題,後在實施過程中又滾動新增加了商州東龍山文化分期和年代測定、禹伐三苗綜合研究、新砦遺址的分期和研究專題,在其他課題、專題中也有涉及夏代年代研究的內容。
  • 夏文化研究有新進展,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網格型都城布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五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介紹,這些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歷年在其中多個區域內發現有不同等級的建築和墓葬,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這些新發現將為研究二里頭都城整體布局結構、社會分層、規劃思想、禮儀制度等提供重要資料。
  • 尋找「夏」——聚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
    國家文物局今年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正是為了給全面復原和構建夏王朝的誕生背景、社會歷史、文明成就、政治結構、國家體系等提供科學支撐,為解決夏文化在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乃至中國古代文化多元一體化總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準確清晰的答案。
  •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五項考古新成果揭示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
    近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2020-2026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園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截至**園區經濟的發展日趨完善、日漸成熟,現已形成了產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特有運營模式,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今後的經濟建設中將進一步發揮拉動區域經濟快速增長的巨大作用。**-**年,各地「十三五」規劃浮出水面,引人注目的是各地政府力圖打造各類產業集聚區的雄心和手筆。
  • 打造中國考古的科技引擎—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籤訂暨實驗室主任聘任儀式
    宋新潮從現代意義上的考古學和傳統金石學結合的角度,回顧了中國考古的百年歷史。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70多年來中國考古學逐步完善隊伍體系、學術方法體系、法律法規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同時,科技考古在中國考古事業發展和學科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探索新時代學科發展路徑,最前沿的自然科技如何與考古相結合、人才隊伍建設如何適應當下發展、考古怎樣適應現代國家發展的整體需要等問題都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的。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_時政要聞...
    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  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四項重要考古成果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我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成果 河南佔四席
    會議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時莊遺址、平頂山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此外,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也同時發布。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
  • 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正在統籌推進
    3月16日下午,滕州市高鐵新區黨工委書記、東沙河鎮黨委書記翟華棟一行到崗上遺址督導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項目建設情況,項目施工單位及相關村同時參加活動。在項目建設現場中,翟華棟一行查看了現場情況,聽取了相關建設情況的匯報,詢問了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就有關問題進行現場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