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能不能再快點,再磨磨蹭蹭,上學就要遲到了。」「你這孩子怎麼回事?做什麼事情總是磨磨唧唧的,能不能再快點兒?你再這麼晚,我就不等你自己走了。」「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到現在還記不住,為什麼不前一天把東西給準備好?現在才開始收拾,是不是有點太晚了?」
催促讓孩子更煩躁?想要孩子不再磨蹭,父母或應看懂「放手」二字
以上這些話經常在父母的嘴裡說出來,但是父母越是催促,孩子反而越磨蹭,甚至會出現煩躁的情況,從而導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出現裂痕。其實父母經常催促孩子,不僅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快,反而會適得其反。
小周的兒子今年剛上一年級,但是他自己完全沒有時間觀念,做什麼事情都拖拖拉拉,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小朱每天早上光是催促兒子起床就特別費勁,他每天像一個複讀機一樣不停地催促著孩子,剛開始的時候還會,剛開始的時候還管點用兒子對媽媽的催促會加快動作,但是,時間一長,兒子不僅對媽媽的話無動於衷,甚至有時候把它催急眼了,還會用幾句話回懟媽媽。
其實像這樣的情景,在多數有孩子的家庭都會發生,父母看不慣孩子磨蹭,總是催孩子做這做那,每天的嘮叨會讓孩子產生厭煩的心理,其實不止孩子父母也會有一些煩,但是父母又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只能每天絮絮叨叨說著同樣的話。
但是不知道家長有沒有發現自己的催促起到作用了嗎?其實不然,有時候甚至還會適得其反,面對父母不停地催促,孩子通常會有以下反應。
故意和父母對著來
有時候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父母會在一旁催促,這時候父母就會打斷孩子原有的思路,這樣孩子不僅不會加快速度,甚至還會產生厭煩的情緒,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故意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越說,自己的動作也就越慢。
充耳不聞,裝聾作啞
其實當父母不停地催促孩子,如果得不到想要的效果,這時父母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別再繼續催促孩子。但是父母因為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每天同樣的話不停地說著,這會讓孩子產生免疫力,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不管父母說什麼,孩子還是我行我素,假裝聽不見。
孩子更加焦躁,反而做不好
其實家長更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換位思考,如果在家長做事情的時候,旁邊一直有人催促自己,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家長肯定會覺得煩躁,其實孩子也是一樣,當父母在一旁不停催促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就會發生變化,變得特別急躁。這時他手中的事情就不會做好,父母看著孩子做的不好就會繼續催促,越催孩子越煩躁,這樣就實現了惡性循環,最終孩子與家長的關係也會鬧僵。
其實面對孩子做事情磨蹭的現象,家長一遍遍的催促,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是應該找到原因對症下藥,這樣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首先家長應該找到孩子磨蹭的原因,其實孩子的成長也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慢慢的學習和適應,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適當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來適應,其實父母應該學著放手,而不是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關注孩子上,這樣不僅孩子會覺得特別壓抑,而且父母也會失去自己的生活樂趣。父母不應該做一個監督者,還是應該學著和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