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根本就是偽命題,被大人催促的孩子有多冤枉?

2020-12-15 騰訊網

C爸開始下鄉之後,這幾月分身乏術的我,又被迫增加了一個強大的技能——時間管理。

當然,光管理自己一個人也不行啊。DD現在不受任何控制,不管他,CC自然是逃不掉的,成功被納入了管理範圍。尤其是她馬上要面臨上小學,早已被過來人嚇唬過了——小學生寫作業拖延現象之乍舌,可夠你喝一壺的。

我可不想把一晚上的時間都放在輔導老大的作業上。所以,我這幾個月都在潛心引導或者說「訓練」CC自我時間管理,爭取自主學習,少讓我費心。

娃即將幼兒園開學的,也別走,幼兒園開學畫面有多猙獰,我3年前早就領教過了:CC剛入園前幾個月,我們家每天都在雞飛狗跳和大呼小叫中度過。

起床了,起床好嗎?你到底起不起床?

快點過來我幫你刷牙?(不要!)

馬上要遲到了,拜託你自己穿上鞋子好嗎?(磨磨蹭蹭)

您能走快點嗎?一步三回頭地在看什麼?

她變成了最討厭的孩子:磨蹭、頂嘴、不配合。我變成了最討厭的媽媽:嘮叨、威脅,甚至嘲諷。

後來才知道,這裡頭,誤會大了,孩子可冤枉了

1、孩子很難感知時間

大人知道明天出門應該早起、早起是幾點、什麼算早,可是娃不知道;大人知道看電視再看5分鐘、5分鐘有多長、什麼時候結束,可是娃不知道;因為幼小的孩子是通過具象的感官體驗了解事物的,而時間對於他們來說,太抽象,看不見,也摸不著,根本理解不了。

所以,當你規定再玩「5分鐘」回家,他們雖然口頭上應著,但其實根本就不知道「5分鐘」具體是多長?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院的研究者們,曾對兒童的時間理解、鐘錶認識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邀請了89名4~6歲的兒童,回答了一些與時間相關的問題。

問題一:你們幾點開始上學?四歲:9%答對;六歲:98%答對;

問題二:看鐘表並指出正確的整點時間。四歲:幾乎不能;六歲:差不多都可以;所以說,對於只有幾歲的娃來說,他們對時間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有限的。

2、相同時間內處理的信息越多,感覺時間流逝越慢長

你知道嗎,相同時間內,孩子比大人要接受更多的信息。為什麼會這樣呢?

心理學家哈蒙德經過研究,得出過一個結論——我們對時間的感知,跟我們的大腦吸收、處理、儲存的信息量緊密相關。而大腦也是會偷懶的,如果他認為某些事物和流程相同,就不會一遍遍重新處理。

如果一件事情對於我們來說是未知的、新鮮的,那麼大腦就會高頻運轉,以此來吸收、處理和儲存這些信息,處理的信息越多。如果一件事情對於我們來說,是熟悉的、常見的、反覆的,那麼大腦就會低頻運轉或者待機。

聽起來有點複雜,說的更直白一些,對孩子來說,哪哪都是新奇的,他們的大腦接受的信息多,所以他們處理時間就長,自然就顯得磨蹭了。而大人都是在做重複的事情,大腦需要處理的新信息就變少了,自然就駕輕就熟,顯得快了。

3、孩子磨蹭,只是對行動計劃不清晰,沒有快起來的動力

大多數的孩子都沒有成人那樣的時間緊迫感。你覺得再晚10分鐘就遲到了,他卻依然悠哉悠哉到處閒晃。這種節奏差,常常是寶寶惹惱大人的導火索,慢不是最可氣的,最可氣的是你都火燒眉毛了,他還「裝」沒事兒人兒。

但人家真不是裝啦,很多時候孩子不著急,是因為他並不知道如果把一件事件儘快做完之後會有什麼更好的結果,他只是遵循自己的習慣而已。

這不一定是孩子慢,只是沒有按照你的節奏快起來。孩子是活在當下的,他的條理沒有大人那麼清晰,很多大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一、二、三步調,孩子未必跟得上。

說得更明白一點,大人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先做什麼事,但孩子沒有概念。所以,他甚至不明白,你為什麼總是要氣急敗壞地催促。

了解了真正的原因,熊孩子的「故意為之」其實大部分時候屬於「無過之失」。那,就讓他們一直這樣嗎?當然不行。

擁有強烈的時間觀念的重要性,我不說大家也都知道。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和效率。不僅僅是兒童期,一生幾乎都會因此受影響。如何引導孩子培養時間觀念進行時間管理呢?

1、儘快建立孩子對時間的認知

很顯然,如果娃一直不能真正明白時間的意義,那就意味著你倆一直不在一個頻道上。好在,看不懂鐘錶,也不耽誤娃感知時間。

幫助孩子將時間化抽象為具體。

用孩子聽得懂的時間術語,幫助他建立時間觀念。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時間可以看得見,我們可以利用道具,比如說沙漏,沙的流逝就是「時間在一點點流走哦」,或者給到孩子一個具體的、可視化的提醒,比如再看2集、再玩5次。

利用具體的事件表達時間,讓孩子感知時間的長度。

比如選孩子喜歡聽的一首兒歌,像《小星星》是兩分鐘的時間,那刷牙就是一首《小星星》的時間,一集《汪汪隊》是30分鐘=洗澡的時間=吃飯的時間等。

慢慢地孩子就會明白,兩分鐘很短,需要快一點,而30分鐘長一些,可以多做一些事情。然後,抽象的時間,在孩子心裡也就有了具體表象的概念。

適當的時機教孩子認識鐘錶

CC四歲多的時候,我就有意識的教她認識鐘錶了。比如:煮意面需要10分鐘,先用玩具鐘錶告訴她十分鐘在鐘錶上要走多少:

然後讓她看著真的鐘表幫我看時間。再比如:8點的時候跟她說,媽媽要工作一個小時,9點你叫媽媽,我帶你下樓玩,也是先用玩具告訴她什麼叫「從8走到9一個小時」是啥樣:

然後再去真的鐘表上去對應。

2、幫寶寶制定清晰的流程,培養做事的順序感

做事的先後順序決定著效率的高低。就拿寫作業這件事來說吧。靜靜小朋友這樣寫作業:剛寫一道題,就去喝點水;剛坐下,寫了沒幾行,就又去廁所;路上回來的時候,媽媽削了蘋果,吃了蘋果再回去寫作業;不想寫算式了,再寫寫語文,看見書皮上有點髒,再擺弄擺弄;最後本來半個小時的作業量,1個小時過去了還沒寫完。

文文是這樣寫的:先把需要寫的作業拿出來,放在桌邊;先寫數學,再寫語文。全部就是按照順序,解決一項再進行下一項,很快作業就完成。作業寫完,再喝水、吃蘋果、玩玩具,豈不是快哉。孩子日常生活都是比較固定的,我們可以通過記錄和觀察,合理的安排,建立良好的時間順序感。

機動的出行也許確實會擾亂節奏,但如果像每天下樓玩、上幼兒園、回家做作業、上床睡覺這種常規的活動,都需要一直催促的話,一定是父母的規劃不到位。只有過程清晰,行動目標才會清晰。

CC現在每晚流程張弛有度,而我也完全不用催促,親子關係非常和諧就得益於此。接她放學回家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倆一起捋清楚今天晚上要做的所有事:(必須要做的事+想要做的事)比如沒課外課的正常日子:

必須要做的事:幼兒園的作業+英語每日打卡+閱讀兩冊分級讀物(一冊新一冊複習)+2冊繪本閱讀+睡前洗漱

想要做的事:更多冊的繪本閱讀+聽西遊記+玩+吃

必須要做的事,沒有條件、必須完成。做完這些,剩餘的時間越多,那麼想做的事就可以越多,沒有上限。

CC現在還是學齡前,專注力沒有那麼久,我也怕她學太久效率低或者有厭煩情緒,所以這兩大塊是穿插的。大的時間框架我來把控,具體先做哪個她來調度。

一般是:先下樓跟小夥伴玩(大人做飯)——回家先寫幼兒園作業(大人吃飯她在幼兒園已吃過)——跟DD玩一會兒(一般需要我把握時間提醒,否則玩起來沒完)——讀英語打卡+2冊分級讀物——吃吃喝喝——我帶她讀2冊當日計劃繪本(DD一般已睡下)——睡前洗漱——繼續讀其他繪本/睡前聽西遊記。

如果其中某個環節拖拉了,不管是寫作業、還是刷牙,最後都會減少睡前讀/聽故事的時間,而且非常直觀:效率高,也許睡前能聽3集;效率低,也許只能聽1集。

當然,儘管CC很明白,她也做不到那麼自律,所以我還是會幹預。但我只需要提醒「CC該去做XXXX嘍,不然沒時間聽故事了」,她立馬就會加快,根本不用死乞白咧的催。

在孩子具有強大的自控力和內驅力之前,父母需要根據孩子的生活/學習節奏,幫助孩子理清規劃,讓他明白: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當下什麼是最必要的?讓孩子對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有掌控感,而不是每一步都靠父母催。

一旦他們明白,請相信,他們真的能夠安排好這種「有自我掌控感」的人生。我始終覺得「孩子磨蹭」是個偽命題,如果目標明確、計劃清晰、後果明朗,哪個孩子願意磨磨蹭蹭的等著被大人沒好氣的催促呢?

但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說自家孩子磨蹭,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沒有跟孩子在一個頻道上。有些時候,是我們誤會了他們的節奏;有些時候,是我們高估了他們的能力,其實當你真的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很多情況並非無解,娃也並非無可救藥。

所以啊,娃越慢你越不能催,反而要提醒自己,耐住性子找原因,找方法。

相關焦點

  • 「孩子磨蹭」根本就是個偽命題,被大人催促拖拉的孩子,有多冤枉
    她變成了最討厭的孩子:磨蹭、頂嘴、不配合。我變成了最討厭的媽媽:嘮叨、威脅,甚至嘲諷。後來才知道,這裡頭,誤會大了,孩子可冤枉了。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哪兒哪兒都是充滿吸引力的,他接受的信息多,所以他們處理的信息就多,那自然就顯得磨蹭了。而大人都是在做重複的事情,神經會直接忽視掉這些已經適應的信息,自然就駕輕就熟,顯得快了。
  • 為什麼大人越催,孩子越磨蹭?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就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做事喜歡磨蹭,有的時候就算自己在旁邊催促著他去做 這裡我想先問一下催促的家長,是孩子真的很磨蹭,還是你認為他磨蹭呢?一般來說,家長看到的孩子出現的拖延行為,可能有這樣幾種原因: 第一是因為他沒有時間觀念,有的大人會說「還有5分鐘」或者「馬上八點半了」,「再給你半個小時」之類催促的話,但有的孩子對時間還沒有一個很籠統的概念,也許你的5分鐘已經很趕了,但在孩子看來,他並不了解5分鐘到底有多長
  • 孩子拖拉磨蹭幾個原因,除了催促還有更好的辦法
    孩子越催越磨蹭,幾個方法讓他們主動積極做事不拖拉上學之後家長一天之中感覺時間最緊張的就是孩子上學前和放學後,早晨起床到出門,可能要催好多遍。放學回家從吃飯開始,就恨不得孩子能有個一鍵加速的按鈕,這樣就能快點吃,快點寫作業早點睡覺。
  •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最要命
    結果,很多家長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磨蹭。已經有研究證明,如果你的孩子本來性格就強,容易在催促中變得易怒易煩躁、耐性差,根本聽不進別人勸。,那些會思考的孩子,真的挺磨蹭的。Erica Reischer會跟他們說:「因為在催促和抱怨的氛圍之下,孩子根本就不想說。」孩子和家長,看似並肩同行,但其實是在不同的軌道運行,各有各的去路。
  • 孩子做事情磨蹭,父母到底該不該催促?
    "孩子磨蹭、大人催促」的場景會在很多家庭中上演,家長常常因為孩子的漫不經心而大發脾氣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本來就跟大人不一樣,他們吃飯比我們慢、洗漱比我們慢,不是因為故意磨蹭,而是他們的能力就僅此而已。判定孩子是否磨蹭,不應該以家長的節奏為標準,真正的評判標準是同齡孩子的速度。
  • 孩子總愛磨蹭拖拉,越催促後果越嚴重,自律從來都不是被逼出來的
    「你吃個飯能不能不要一小口一小口吃,你不知道時間有多寶貴嗎?」……相信上面這些話語各位父母肯定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之前有人問:「你覺得一個孩子最磨蹭,能夠磨蹭到什麼程度呢?」這樣的想法是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心的,所以,家長應該從此刻開始就注意孩子這方面的情況。確實,拖延磨蹭這個毛病,仿佛已經成為了很多小孩子的通病,也是令很多父母都頭疼的難題,自己催也催了,罵也罵了,怎麼孩子就是沒有一點改變呢?為什麼孩子就是如此喜歡磨蹭呢?
  •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
    結果,很多家長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磨蹭。如果你為人父母,你家裡一定經常發生這樣的場景:1.起床問題就像我在地鐵上碰到的媽媽:7點叫醒他,結果這孩子8點才起床。氣得你想在他睡懶覺的時候當頭一盆冷水潑下去。想想自己小時候,你肯定也會因為磨蹭,受過父母的催促甚至謾罵。你改了沒有?相信你也改不了。
  • 孩子磨蹭不是病,家長催促才要命,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我覺得大多數的媽媽可能都有過為孩子做什麼事情都磨磨蹭蹭而煩惱,所以就有了不耐煩的催促,有沒有發現你越催孩子他就會越墨跡,然後你就越生氣,把自己吼出了大嗓門,結果依然沒用。 都說孩子墨跡不是病,家長催促才要命,面對你的催促孩子反而當成了一種習慣,他判斷的標準就是你「發瘋」的程度,只有你真的抓狂了,他可能才會有行動。所以,當父母只會用大喊大叫的方式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會給孩子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及行為的問題,比如做事情沒耐心、不愛思考、脾氣暴躁等。
  •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
    02磨蹭其實是孩子的必經階段每個人都有過小時候。想想自己小時候,你肯定也會因為磨蹭,受過父母的催促甚至謾罵。但對於類似於半小時、20分鐘之內的時間到底有多長,他們沒什麼感覺;7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分得清時間了,卻是他們最磨蹭的時候: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面,其實還沒有接受在特定時間做特定事情的節奏。所以,磨蹭其實是孩子的必經階段。
  • 孩子拖拉磨蹭怎麼辦?這有比催促更好的辦法
    最近後臺有很多媽媽們都在問「孩子做事拖拉懶散怎麼辦」「孩子寫暑假作業半天寫不出來該怎麼引導」之類的問題。好像放假放到了一段時間,很多孩子都開始拖拉、懶散了起來,但是卻鮮有家長提到孩子一到暑假就磨蹭的問題。
  • 孫儷每天催娃800遍:孩子的磨蹭,其實是你催出來的
    總是磨蹭的孩子也許被冤枉了有時我們會發現,好像越催促,孩子越慢,真是急死人了!其實,孩子們著實被冤枉了。很多時候孩子磨蹭,問題根源還在我們自己。閨蜜無意間的「貼標籤」,已經在向孩子傳遞一個消極的暗示:你就是個天生磨蹭的孩子,改不了了,我對你沒信心!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標籤效應」:一個人被貼標籤時間長了,會朝著標籤內容一致的方向走去。
  • 專家一句話揭露孩子磨蹭真相
    心理諮詢師凌想做過一個調查:「你最不滿意自己孩子的是什麼?」結果,很多家長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磨蹭。已經有研究證明,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很強,經過催促後容易變得易怒、易煩躁、耐性差,根本聽不進別人勸。Erica Reischer告訴他們:「因為在催促和抱怨的氛圍之下,孩子根本就不想說。」孩子看到父母焦慮的神態,根本不想打開內心與大人交流。放過孩子吧,再也不要以我們成人的節奏幹擾孩子了。
  • 催促讓孩子更煩躁?想要孩子不再磨蹭,父母或應看懂「放手」二字
    想要孩子不再磨蹭,父母或應看懂「放手」二字以上這些話經常在父母的嘴裡說出來,但是父母越是催促,孩子反而越磨蹭,甚至會出現煩躁的情況,從而導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出現裂痕。其實父母經常催促孩子,不僅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快,反而會適得其反。
  • 父母為什麼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
    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奏,於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少兒科技館裡,孩子在運動傳送裝置邊,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轉動把手,看小球前進、落下、再前進……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老玩一個有什麼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她拉起孩子就走。
  •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磨蹭真相竟然是這樣……(深度好文)
    結果,很多家長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磨蹭。如果你為人父母,你家裡一定經常發生這樣的場景: 1.起床問題 就像我在地鐵上碰到的媽媽:7點叫醒他,結果這孩子8點才起床。氣得你想在他睡懶覺的時候當頭一盆冷水潑下去。
  • 孩子的腦迴路很短,越磨蹭其實越聰明,家長的催促反而適得其反!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拖延症現在已經成為社會中一個常見的現象,不光很多成年人有拖延症,很多小孩子也有拖延症。有很多家長就會抱怨自家小孩成天賴床,吃個飯可以從6點一直吃到8點,寫個作業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寫了一個多小時結果只開了個頭。
  • 瓦解孩子磨蹭,我有一個絕招
    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就是利用了家長「怕」的心理:怕孩子遲到,怕孩子吃不上熱乎飯,怕孩子不開心……從文中不難看出,幾乎每個回合都有這樣的語言:到點了該上幼兒園了;都快遲到了;都已經遲到了你怎麼還沒穿衣服呢?
  • 磨蹭的娃,媽媽越催促孩子越拖延?改變需技巧,嘴上功夫沒用
    寶爸寶媽們在面對孩子磨蹭這樣的行為的時候,通常都會採取三種措施:第一種措施是對孩子進行督促的方式,讓孩子儘快去完成自己的任務;第二種方式就是用暴力解決的方式,恐嚇孩子快速完成任務;第三種方式就是採用獎勵的方式,如果孩子完成任務速度快,會給孩子獎勵他們想要的東西。其實家長用這樣的方式去解決孩子磨蹭的現象,是非常不有效的。
  • 磨蹭的孩子,是我們一手培養出來的
    開學第一個月,讓家長最頭疼的,恐怕就是讓孩子按時起床不磨蹭。理想中的開學,應該是一場解放。而ta之所以會賴著不動,是因為對大人長時間的催促形成了免疫和依賴。既然磨不磨蹭結果都一樣,孩子自然也沒有快點做事的動力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鍛鍊機會一共就那麼多,你替孩子做了80%,孩子就只剩下20%的成長空間;你要是只替孩子做20%,那孩子就獲得了80%的成長空間。
  •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深度好文)
    important}孩子開學半個多月了,各位家長還好嗎?在為早上叫起床和催刷牙以及上學煩惱麼?孩子磨蹭到底該怎麼辦?因為不管多大年紀的孩子都會磨蹭,這是人的天性。想想自己小時候,你肯定也會因為磨蹭,受過父母的催促甚至謾罵。你改了沒有?相信你也改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