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小公舉小皇帝。
吃頓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輪番上陣,有時候媽媽覺得孩子吃飽了,奶奶覺得還不行又再餵點。
剛吃完飯,又給孩子來點飯後水果;一會爺爺奶奶帶出去溜達,又吃炸雞、雪糕,各種零食。
媽媽們常常抱怨孩子挑食,但仔細想想是否與家長們所謂的「愛」有關?
小孩子的脾胃本身就弱,消化水平還達不到成人那樣快速和穩定,很容易因為餵養過度、攝入過多食物而導致積食。
一旦積食了,食物就堵在了孩子的腸胃,吸收不了,消化不掉。
然後,你突然發現:孩子最近怎麼狀態有點「蔫」,吃啥都不香,沒胃口了呢?
當孩子積食後,除了吃飯不香,食慾不好,家長們還可以通過下面5種情況進行辨別:
孩子積食,5種信號
孩子積食後,胃裡消化不了的食物堆積在腸道裡,被菌群發酵,從而產生口臭般難聞的怪味,同時舌苔也比較厚。
積食的孩子容易在飯後頻繁的打嗝、放屁。而且經常喊肚子疼,食慾變差,也特別挑食。
如果孩子平時不怎麼出汗的體質,手心腳心突然變的容易出汗、發熱,就是說明積食化熱了。
健康孩子的排便次數都是有規律的,如果變頻繁或次數減少、排便困難、拉肚子、便便惡臭,這些症狀都說明,你的孩子積食了。
睡覺的時候不安分,在床上一直翻滾、容易蹬被子、磨牙、說夢話;平時情緒急躁,愛哭鬧,難以集中注意力,這也是積食發出的信號。
正確解決,調理脾胃
積食,就是某種食物吃的過多,超過了孩子脾胃所能承受的範圍,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的低下,而出現的胃腸疾病。
脾胃傷了,運化功能失調,吃進去的食物難以消化吸收,滯留於胃腸,又引發積食,整個一惡性循環。
宋代著名的兒科醫家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說: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
脾胃不和、脾虛,營養吸收不足,孩子抵抗力就差,自然身體弱、愛生病。所以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調理好孩子的脾胃。
一
小兒推拿
如果是懂推拿的家長,那麼孩子就可以少受苦了,下面這三個穴位,對改善積食很有幫助。
➤ 清補脾
家長可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孩子拇指(最好將小孩拇指微微屈曲再操作),然後用另一隻手的拇指指腹,像下圖所示那樣,在孩子的手指上來回推。
可以根據年齡及症狀調整推拿時間,例:2歲小孩推5分鐘。
➤ 揉板門
家長可以用右手大拇指指端接觸板門穴,輕揉幾分鐘,例如2歲左右的孩子揉5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 摩腹
家長先搓熱手掌,然後圍繞孩子的肚臍順、逆時針按摩各72圈。
二
食療健脾
寶寶積食,需要注意少吃多餐,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少食用刺激性食物,讓腸胃可以休息。
有時間的媽媽們可以在家嘗試自製三仙角!無論是在家裡、學校、還是外出遊玩,都可以當做零食一樣給孩子吃。
口感好,孩子愛吃,沒有吃藥的痛苦,既解決了孩子吃垃圾食品的問題,又能把孩子的脾胃調理好。
家裡多備幾盒,每天給孩子吃一些,從此吃飯香香,吃飯時不用追著餵了,孩子身體也慢慢變得更好了。
而且,大人如果遇到脾胃虛,食欲不振,也可以吃一些來呵護調理脾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