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全國,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同時也使人們心理上產生了突如其來、無所適從的感覺,這可能會引起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如驚恐發作。
一
驚恐發作有什麼表現
驚恐發作可以有一定的預期性或促發情景,也叫做急性焦慮發作。主要表現為突然的緊張、擔心、害怕、恐懼,同時伴有強烈的植物神經反應(非軀體疾病性或藥物性的心慌、氣短、胸悶、頭暈、發抖、出汗等),有失去控制感、瀕死感或大難臨頭感覺,一般發作持續幾分鐘到幾十分鐘,能自行緩解和停止。舉幾個例子:
對新冠肺炎極度恐慌的一些人,當Ta處於人群密集(如菜市場、商場、乘坐公共運輸工具等)、密閉或狹小空間(如電梯、無窗戶的房間)、無人獨處或空曠的廣場等環境中,均極有可能就會引起驚恐發作,突然出現胸悶、心慌、暈厥感、窒息感、瀕死感等表現,而當Ta離開這類場所後,症狀也會逐漸緩解;
有的被隔離人員,因過於關注自身生理狀態的變化,不小心咳嗽了幾下,就突然非常擔心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極度擔心害怕,也可能會引起驚恐發作;
因為親人患病或離世,原本心情已經平復,但過了一段時間,可能突然出現出現心悸、胸悶氣短、顫抖、頭暈、手腳麻木等症狀,檢查沒有發現軀體疾病,這種情形也可能是驚恐發作。
二
疫情下驚恐發作的原因分析
01
疫情形勢嚴峻,病毒傳染性強,生命健康處於危險之中所引起的不確定、不安全感
02
疫情防控期間,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出行方式等發生了很大改變,具有高度不適應性
03
疫情信息泛濫,過度關注和過度解讀,持續時間長,容易陷入焦慮和恐慌中
04
個人特質較為敏感,平時精神緊張、壓力大或身心疲憊,疫情下加重焦慮、不安等情緒
三
驚恐發作的自我調適
01
坦然接受驚恐發作
當首次驚恐發作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自己得大病了、要死了,全家人都很緊張,並緊急送醫院急診科治療。如果再次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是學會覺察自身狀態,確認自己是否驚恐發作,並回想「以前我也有過這種類似的感覺,這次也可能是」,再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和以前的治療經過,並從中發現積極的、可能為生活帶來改變的信號,逐漸認知驚恐發作不是大病,是常見的心理疾病,由此坦然面對,減少迴避和逃避等不良行為。
02
順其自然緩解症狀
驚恐發作時緊張的心情、壓迫的感覺和軀體的激烈反應,會令人極為痛苦,越是反抗可能越為痛苦。嘗試調節呼吸,內心暗示自己「馬上就會過去的」,感受生理應激反應逐漸平靜。
03
學習壓力管理方法
通過適當體育鍛鍊或傾訴、哭泣、宣洩、按摩等方式來管理壓力,放鬆身心,釋放壓力。規律地進行適當的體育鍛鍊、特別是有氧運動,可以釋放精神壓力和緊張感,也可以做些平時喜歡做的興趣活動,如看書、聽音樂、畫畫、下棋等,通過轉移注意力來放鬆身心。
04
保證規律飲食作息
作息規律,不熬夜,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飲食健康,均衡營養,少吃高糖食物或飲料,遠離菸酒和咖啡,提高身體自身免疫力。
05
尋求社會支持加強人際連接
在疫情面前,加強與他人的連接,可以有效抵禦自己的孤獨感和無力感。可以和家人、朋友和同事多溝通,互相鼓勵、打氣,因為疫情影響不方便見面時,可以電話、視頻、郵件等進行溝通,讓自己積極找到可以依賴的力量。
06
掌握放鬆方法
驚恐發作患者會持續感到壓力和焦慮,特別是時常擔憂下一次發作會何時降臨。通過掌握幾種常見的放鬆技術,如呼吸放鬆法、蝴蝶拍、漸進式肌肉放鬆法等有助於釋放這種緊張、焦慮情緒。
07
尋求專業心理指導
如果驚恐症狀反覆發作,無法自我調適,建議及時尋求專業心理救援(惠州市心理援助熱線0752-2234880),或通過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訂閱號、惠州睡眠心理健康訂閱號進行諮詢及預約睡眠心理科門診就診,避免症狀加重。
四
放鬆方法介紹
1.呼吸放鬆法:
①採取一個舒服的坐姿,或半躺著;
②緩慢進行深呼吸,腹式呼吸,鼻腔吸氣,嘴巴呼氣;
③在頭腦中想像,所有的壓力和負面情緒都隨著呼氣排出體外;
④重複以上步驟,每次練習3-5分鐘。
2.自我安撫的「蝴蝶拍」:
①雙臂在面前交叉,右手放在左肩或胸前上,左手放在右肩或者胸前;
②專心想像自己安全或平靜的地方,聚焦於積極的想法,感受身體和思維的感覺,不加修改、抑制和判斷;
③有了安全的感覺後,慢慢輕拍你的雙肩,像蝴蝶扇動翅膀一樣,緩慢地、有節奏地交替擺動你的手,左一下,右一下為一輪,4-6輪為一組;
④緩慢地深呼吸,留意你的思緒和身體感受,觀察它們,不去評判它們;
⑤如果好的感受不斷增加,可以繼續下一組蝴蝶拍。
3.漸進式肌肉放鬆法:
①取一個舒服的坐姿,或半躺著;
②腹式呼吸放鬆;
③當內心平靜後,分出一點注意力,漸次去感知頭頂、額頭、臉頰、下巴、脖子、肩膀、胳膊、胸口、背部、腹部、腰部、臀部、大腿、小腿、腳背、腳掌等身體部位,感知身體的同時,用意念去放鬆身體各個部位。
來源 | 健康惠州
整合 | 仲愷發布
了解疫情信息和仲愷權威信息
請關注「仲愷發布」微信公眾號
▼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
原標題:《特殊時期,我們如何調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