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軍閥花盡積蓄,請人殺光自己的2萬多部下,自此留下一成語

2020-12-11 天富說說

大家好,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有關一位軍閥的故事。在中國的歷史中,武裝割據也是不可不說的一部分,他們能夠佔據一方,勢力強大,有時候甚至就連皇帝都拿他們沒有辦法。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軍閥,他為什麼要花儘自己的積蓄,讓人家把自己的手下給殺掉呢?

在唐朝的時候,就有這樣的一支武裝,他們的將領名叫田承嗣。這個將領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要求這支隊伍中的士兵對自己非常的忠誠,給這些士兵們非常好待遇,甚至縱容他們做一些不法的事情。但也是因為這支隊伍,皇上一直也沒有敢動他,他最後能夠得以善終。

在這位將領去世之後,這支隊伍更大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因為這個時候他們的內部已經非常的團結,並且已經習慣了驕橫的作風,已經沒有人能夠再壓制住他們了。有新的主帥前來,也只是他們的傀儡,他們甚至能夠肆意變易自己的主帥,就像是遊戲一樣。

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到了五代的初期,他們迎來了最後一任的節度使。這位節度使的名字叫做羅紹威,他來到這裡之後,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官職,他身為主帥,卻天天對自己的部下低三下氣。但他實際上卻是一位非常心狠手辣的人,他在心中默默盤算著。

他覺得既然這支隊伍也不願意聽自己的話,並且還經常會危及到自己的性命,那麼還不如把他們給剷除掉。但這件事情並沒有那麼的容易,因為,這支隊伍在這個時候已經有了兩萬多人了。他想了很長時間,最後決定請外援,他有一個親家朱溫,也是一個大軍閥,實力非常的雄厚。

兩個人在私下一商量就達成了共識,朱溫可以幫助他攻擊這支部隊,但戰役中所需要的糧草,羅紹威需要全部供應。這一戰一打就是半年多,最後這支隊伍中的兩萬多人被屠殺乾淨,包括他們的家人也沒有倖免。羅紹威最開始的心願雖然實現了,但他卻也付出了難以想像的代價。

他為了達成這個心願,最後的結果是什麼?這支會危及他生命的隊伍雖然已經被殺盡了,但他也因此而失去了兵力,從原本的一方諸侯變成了朱溫的一個小武將。這時候的他後悔起來,稱:「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成語「鑄成大錯」就是由此而來的。大家對這件事情又是怎麼看的呢?

相關焦點

  • 一軍閥花光積蓄,請人殺光2萬名部下,最終後悔不已,留下一成語
    文/小野妹子學歷史一軍閥花光積蓄,請人殺光2萬名部下,最終後悔不已,留下一成語在封建王朝時期,皇帝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握所有人的生殺大權。安史之亂後期唐朝是逐漸扭轉了敗勢,安祿山之前的收下看到自己前途渺茫,就紛紛投降,而其中有一個叫做田承嗣的武將。田承嗣一邊投降卻一邊害怕皇帝「秋後算帳」,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地位,田承嗣賄賂主管北疆的唐朝大將僕固懷恩,一舉成為魏博節度使。
  • 這個軍閥花光全部積蓄,只為殺掉2萬名部下,從此留下1個成語!
    這個軍閥花光全部積蓄,只為殺掉2萬名部下,從此留下1個成語!每一個成語都有它背後的故事,可以讓我們了解一段歷史。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成語也不例外,「鑄成大錯」。這個詞的背後,隱藏了一個關於花重金殺掉兩萬部下鞏固自己地位,最終卻讓自己地位不保的故事。這件事情的主人翁就是羅紹威,他是唐朝的最後一任魏博節度使。要說,他要除去手下的這支團隊也是前人給他留下的團隊。我們都知道,軍閥和國家的軍隊是不一樣的,雖然都是為國家賣命,但他們效忠的物質確還是有本質區別。
  • 一軍閥耗盡積蓄,請人殺光了自己的2萬軍隊,1成語也隨之誕生!
    不過,軍閥因為根基不穩,經常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軍閥,他竟然耗盡積蓄請敵軍來剿滅自己的軍隊,這是怎麼回事呢?公元763年,歷經了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走向了末路,在郭子儀、李光弼等唐朝名將的打擊下,跟隨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的部將紛紛投靠唐朝,其中就包括了陰險狡詐的田承嗣。當年,為了儘快讓天下恢復平靜,唐代宗用了一昏招,「一切不問」。
  • 史上一軍閥花光積蓄,把自己2萬多精兵殺光,從此留下這個成語!
    因為武將是完全忠心於皇權的,但是軍閥卻只管自己的安逸和享樂,如果皇權讓軍閥的利益被侵害,那麼軍閥就會成為吞噬皇權的力量。軍閥, 之所以會綿延千百年,這其實是集中的皇權導致的結果,軍閥手下的武裝力量完全是他們個人的護身符,而不是像皇權一樣還有一點為了蒼生的心願,即便是這心願主要是為了其本身的權力集中。
  • 軍閥不惜花光所有積蓄,只為殺光自己的2萬多部下,從此留下1成語
    中國古代是一個基本上一人說了的時代,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皇帝高興還好,皇帝要是不高興的話,每一個人都得擔心,因為說不定下一個倒黴的就是你。所以碰上一個明君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不會濫殺無辜,倘若遇上一個昏庸無道的帝王,那麼你可就要倒黴了。
  • 此人為了殺光自己部下,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此後留下一4字成語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種人,雖然沒有皇帝的名號,卻行皇帝之實,他們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稱王稱霸、為所欲為。在不同時期,他們的名字不一樣,三國時期叫做「諸侯」,唐朝時期叫做「藩鎮」、「節度使」,到了近代又稱為「軍閥」。他們能夠敢於割據一方,靠的就是自己手裡的「槍桿子」——軍隊。
  • 唐朝一個軍閥,請別人消滅自己的部隊,損兵賠錢後留下一個成語
    在這麼多年的封建王朝之中,皇帝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死權,如果是一個賢德的皇帝就罷了,如果遇到的是一個昏君的話,那恐怕日子就不好過了,因此就留下了一個伴君如伴虎的說法。在這種情況下,軍閥應運而生。只不過軍閥也有失手之時,在唐朝的時候,就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保護軍閥性命的部隊竟然變成了催命鬼,這讓軍閥不得不花錢請人將這支部隊剷除,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一軍閥請人把自己2萬多部下殺光,花光全部積蓄,從此留下1個成語
    在這種高壓的態勢下,軍閥也就應運而生了,什麼是軍閥呢?朋友們可能不是有所了解,所謂的軍閥就是以強大的軍隊作為後盾,霸佔一方,自己成立的軍隊,有的時候並不受朝廷的法律法規的控制,就算是皇帝也要有所忌憚,在處理他們是就不行了,不能像普通將領一樣的草率,因為稍有不慎,大批的軍閥就會舉軍造反,軍閥與普通將領的不同之處就是,他們將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而普通的將領則是唯皇命是從。
  • 他捨身救主,卻又兩次叛主,留下的六字成語,人盡皆知
    唐朝從建朝一直到滅朝,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都多如牛毛,在眾多將領中,有一個將領是最具有爭議性的。這位將領曾經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把生的希望留給別的將領,自己另尋生路,後來卻兩次叛主,引起了眾人的討論。不過,那麼多爭議中,真正讓這位將領成名的,卻不是他的成就與是非,而是他臨終前留下的一個成語,那麼,這位將領是誰?
  • 為什麼唐朝的異姓王如此之多?
    當初帶資入股的英布、彭越和在楚漢之爭立下大功的韓信等七人被封為王。後劉邦陸續消滅了自己分封的異姓諸王,並封劉氏子孫為王,以圖拱衛京師,延續劉氏江山,並與朝臣殺白馬盟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自此之後,只有皇帝本家的子孫可封為王,異姓王不再多見。至隋唐時期,出現的異姓王多為篡位做準備的封爵,異姓封王基本上都是篡位的前兆。
  • 「人盡可夫」這一成語的由來
    同樣的,同樣的問題如果放在女子身上,也是一個左右為難的問題,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位女子,就面臨了父親和丈夫之間,只能選其一的問題,一邊是自己深愛的丈夫,一邊是疼愛自己的父親,當真是難以取捨。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叫做雍姬的女子,她的父親祭仲是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人,深受鄭莊公的器重。
  • 趣味猜謎|瞪人的大蟲 打一成語
    話不多說,來看看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怎樣的趣味謎面呢?諸位請聽題:1.瞪人的大蟲 (打一成語)2.徽欽二宗被劫持 (打一成語,上樓格)3.總而言之 (打一成語)4.過磅驗收 (打一成語)5.天文學家觀星鬥 (打一常用成語
  • 張巡守睢陽「殺妾饗三軍,食盡而食人」,唐朝朝廷是怎麼定論的?
    張巡率部九千餘人,在艱苦卓絕的雍丘(今河南杞縣)和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保衛戰中,與叛軍「大小四百戰,斬將三百、卒十餘萬」,有力牽制住十餘萬叛軍進犯江淮,保護漕運及物資暢通無阻,為唐王朝組織反攻贏得寶貴時機。朝臣公認:「賊所以不敢越睢陽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張巡守睢陽,食盡而食人」一事上。
  • 唐朝成語大會一瞥
    下面有請《唐詩裡的成語》擂臺賽第一季兩位選手:李白和杜甫(熱烈的掌聲)。預備團選手請在臺側答題恭候。2下面我們開始比賽,第一題:請詩人們吟出自己的一句含有一個成語的詩來。每人三句。根據抽籤順序,先請李白先生答題。李白:「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翩翩起舞——《高句驪》「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 16歲女孩打賞主播,花光家裡55萬積蓄,媽媽:輟學打工掙錢
    16歲女孩打賞主播,花光家裡55萬積蓄就有這麼一件事,在放假期間,一名16歲的少女在家上網課,於是寶媽就把手機留給了女兒,沒想到的是女兒用著手機給直播打賞,打賞的金額高達55萬。寶媽發現自己的積蓄少了之後連忙報警,這才知道是女花在了直播上。寶媽悔恨不已,55萬事家中的所有積蓄,被女兒一擲千金花在了這些視頻上,寶媽生氣地表示:讓孩子輟學打工掙錢!
  • 一文讀懂民國軍閥混戰史
    2月12日,隆裕太后頒布遜位詔書;13日孫中山辭去大總統,推薦袁世凱接任;3月10日袁世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革命黨人一琢磨,辛辛苦苦九死一生搞反清大業,結果便宜了袁大頭,自己成了冤大頭。越想越不是滋味(事實上以當時革命軍和北洋軍的實力對比,推翻清廷談何容易)。好在現在民主共和了,就用選票跟老袁一爭高低吧。
  • 古代三大奸臣,個個都遺臭萬年,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人盡皆知
    後人根據這三個奸臣的所作所為,總結出了三個成語,如今人盡皆知01指鹿為馬第一個成語便是指鹿為馬。秦始皇死後,他聯合李斯輔助胡亥登上王座,一躍成為當時最有權勢的閹人。作為一個太監,他可謂是活出了自己的高度。將秦二世控制得死死的,趙高心生謀逆之心,利用手中的權勢,在光天化日之下顛倒黑白,令人牽了一頭鹿來到大殿上,當著朝中文武百官的面,對皇上說這是一匹北方駿馬。從此之後,「指鹿為馬」也就成了一句世人皆知的典故,讓人明白了什麼才是典型的顛倒是非。
  •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奸臣,每個人都留下一個著名的「成語典故」!
    成語故事是漢語中的璀璨明珠,寥寥幾個字,便能夠道盡百轉千回的情感。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肝膽相照的故事,令人欽佩;有情有義的故事,讓人感動;生死難解的情緣,令人唏噓……這些成語分別與一位歷史奸臣有關。從這些典故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其人如何!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白雲親舍,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仁傑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典故:狄仁傑是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輕時曾做過并州法曹參軍。  當時他的父母遠在河陽(今河南孟縣),一次,狄仁傑外出辦事登上太行山,由於思鄉情切,不由向河陽方向遠眺,只見一片白雲在天上孤零零地飄浮。
  • 他號稱最完美的男人,還留下了17個成語,其中一句成語最霸氣
    在「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下,古人對於出口成章,妙筆生花的書生都十分的尊敬,讀書人為了展示他們文化素養,創造了一種特殊語體——成語。東晉時期,有一個被稱為「完美」的男人,他給後世人留下了17個成語,其中有一個十分霸氣,究竟是什麼人如此優秀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