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是一個基本上一人說了的時代,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皇帝高興還好,皇帝要是不高興的話,每一個人都得擔心,因為說不定下一個倒黴的就是你。所以碰上一個明君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不會濫殺無辜,倘若遇上一個昏庸無道的帝王,那麼你可就要倒黴了。為了適應這種多變的情況,在中國古代形成了一類特殊的人群,他們叫做軍閥。
為什麼說軍閥特殊呢?說它特殊實際上是和普通的武將相比較的。看上去他們都是手握兵權,並且率軍衝鋒陷陣,立下過汗馬功勞的人。但是他們最大的區別在於,軍閥做任何事情都是從自己出發,為自己的利益和命運著想,而一般武將則是以國家或者說是君主為出發點的。他們在這個方面的不同導致了他們處事方式的極大不同。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武將能夠被皇帝輕易的處死,而有些武將則讓皇帝也無可奈何了。舉個例子,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袁崇煥的武將為國家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呢,等到他回到京城就被崇禎皇帝一道指令給處死了。而明朝的左良玉曾多次不聽朝廷的命令,臨陣脫逃,但是崇禎卻一點兒也不敢把他怎們樣。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作為軍閥的左良玉隨時可能造反,而作為普通武將的袁崇煥就算冤死也不會說什麼。武將心裡想的是國家,軍閥心裡只有自己。
所以軍閥能夠存在這麼久的原因就在於皇帝的獨斷專權。軍閥們的處事方式很簡單,那就是我掌握一支屬於我自己的軍隊,就可以跟皇帝談判,即便我不聽皇帝的話,他也不能把握怎麼樣。所以他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操練自己的軍隊,培養自己的親信,以便不時之需。
不過,有些軍閥在玩弄這些小計倆的時候也出現過失誤。在唐末五代期間,也出現過軍閥曾經控制不住自己手下的士兵,因而他只能通過手段將這些士兵剷除的情況。這件事情發生於安史之亂後期,在大將郭子儀等人的努力下,這場叛亂最後被平息下來了,國家基本上又恢復了平靜。
在此條件下,安、史的部下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了,就投降於唐朝。他們當中有一個叫做田承嗣的人,他被迫投降於唐朝,但是他害怕自己會再次受到處罰,盡力想保住自己的地位。當時唐朝統治者為了儘快統一整個國家,就說只要投降了就還是兄弟。這時候田承嗣用重金賄賂了主管北疆的將領。因此唐朝政府最後封了他一個節度使的職位,這樣他佔據了很多地方,已經形成軍閥的可能了。
就這樣,田承嗣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士兵更加效忠於自己,經常對他們施以小恩小惠,他們得到賞賜當然更加效忠於他。所以田承嗣在今後整個人生當中都沒有受到來自皇帝的威脅。但是隨著田承嗣的離世,這支隊伍就開始失控了。
之後換了十幾個節度使也沒能夠控制他們,反而是他們隨意的立廢節度使,這種狀況持續了200年。唐朝最後一任節度使上任後,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官位,對這些士卒點頭哈腰,最後他覺得這樣不行,不如剷除他們,可是他們已經發展到了2萬人之多,所以解決起來很麻煩。於是他與大將朱溫密謀處理掉這些士卒。朱溫當然也不是好心幫他,而是希望擴充自己的地盤。節度使給朱溫提供了10萬軍隊的糧草,朱溫很快就滅掉了這些士卒,並且全部佔據了節度使的地盤。節度使這時感到十分懊悔,他不但沒有了兵,還沒有了地位。但是大錯已經鑄成,所以這也就是成語鑄成大錯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