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化:我國農曆中月日的別稱

2020-12-20 踩住剎車往前衝

  ▲農曆中特有的閏月

  至於農曆閨哪一個月,這就牽涉到節氣了。說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只是一種傳統的說法,往細處說,應該說一年有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這十二個中氣,哪個中氣屬於哪個月,是有規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氣;春分是二月的中氣;穀雨是三月的中氣;小滿是四月的中氣;夏至是五月的中氣;大暑是六月的中氣;處暑是七月的中氣;秋分是八月的中氣;霜降是九月的中氣;小雪是十月的中氣;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氣;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氣。

  至於十二個節氣在哪幾個月裡,那就不一定了。而農曆的一個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點兒,可是從一個中氣到下一個中氣的間隔卻平均是30天半少一點兒。這樣中氣在農曆的月份裡要逐月推遲l天,到一定的時候,中氣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個月的末尾,如果挨著的第二個月又是小月,很可能這個月就沒有中氣,因為下一個中氣移到第三個月的月初去了。中間的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算是上個月的閏月。舉個1998年的例子:陽曆6月21日是農曆五月二十七日,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氣);陽曆7月23日是陰曆六月初一,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氣);而陽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這個農曆月裡面(農曆五月完了以後的一個月)只有一個節氣小暑,沒有中氣,這個月就算是閏五月。所以農曆閏哪一個月,是按一定規則由人定出來的,並不神秘。

  民間每到閏月之年都有些禁忌,這在漢族及其他許多民族中都流行。俗以為閏四月兆年荒;閏六月不宜嫁娶,該年為「寡婦年」;閏八月兆兵荒馬亂,俗稱為「殺年」。一般凡是閏年都多少有些禁忌習俗。如河南虞城一帶有「閏年忌種十月麥」之說;黑龍江一帶又有閏年裡禁忌蓋房,禁忌種韭菜,禁忌孵鵝鴨等習俗。

  ▲我國農曆中月日的別稱

  農曆的第一個月,按照習慣稱為正月。農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別稱為冬月和臘月,但現在冬月已經很少用了。表示氣候寒冷的成語「十冬臘月」就是從此得來,字面意思即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農曆的一個月的前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初日,如農曆的一月二日稱為正月初二。後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廿日,亦有些通勝將之說成念日;如農曆的一月二十二日稱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農曆的每個月份都有不同的別稱。由於它和農業生產緊密的聯繫,所以從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來表示,下面是農曆十二個月的別稱:

  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

  四月:孟夏、陰月、梅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七月:孟秋、蘭月、巧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

  九月:季秋、菊月

  十月:孟冬、良月、陽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臘月

  ▲趣話「冬至餃子夏至面」

  夏至、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個節氣,又是民間傳統節日中的兩個節日。夏至節至遲在漢代已有,宋代時還為官員放假三天,相當於暑假。夏至標誌著酷暑的到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約(20~30天)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往往熱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即所謂「酷夏」。此時人們多注意補養和防暑。冬至節又名冬節、大冬、小年等。冬至節的歷史比夏至更為悠久,周、秦時代都曾以冬至為歲首。這也是民間至今仍把冬至節視為「過年」、「過小年」的歷史原因。冬至在公曆每年的12月22日前後。冬至過後,陽光直射地球南半部的位置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漸長。但是,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熱量少,因此氣溫繼續降低。所以,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從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看,冬至的最主要標誌就是天氣進入嚴寒。從冬至這天起,就是俗話說的「交九」。

  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民間的冬至節和夏至節都已算不上大節了,過冬至、夏至的許多習俗也有很大變化。但在我國北方廣大地區,「冬至餃子(或餛飩)夏至面」的習俗一直傳承千百年至今未變。而每當一些家庭中的年輕後輩、小孩子對冬至這天吃餃子、餛飩,夏至這天吃涼麵、湯麵不解其意的時候。長輩、大人就會向他們灌輸「冬至餃子夏至面」的民間俗信。

  那麼,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夏至要吃麵呢?這都與當時的季節天氣有關。

  冬至吃餃子冬至吃餃子是防凍禦寒的良方。華北、華東、中原一帶民諺曰:「冬至吃餃子,不再凍耳朵。」其實,從公元五世紀起,餃子已是黃河流域人民改善生活的麵食之一了。當時餃子與餛飩系同一種食品。宋代以後名稱逐步演變為「角子」、「餃兒」、「餃子」。我國北方部分地區也把它叫做「扁食」.膠東一帶還稱之為「饋餷」。我國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時令食品。民間過大年都要吃餃子,冬至古時曾經是年節,所以人們也要吃餃子。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好吃不過餃子」。尤其人們辛勤勞作了一年,到了天寒地凍的冬至時節,趁過節之機,吃上一頓這種有皮有餡,主副食合一,出鍋後熱騰騰、香噴噴的美食,既可補養身體,又能大飽口福,該是多麼愜意的事啊!

  夏至吃麵夏至吃麵也有悠久的歷史。據文獻記載,在魏晉時,我國已有伏日吃麵的習俗。《魏氏春秋》中說,三國時人稱「傅粉何郎」的何晏,「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道何晏面色玉白不是抹粉抹出來的。這段史實中所謂的「湯餅」,就是今天的熱湯麵片,即今天北京人所言的「揪片兒」。山東、河北、河南一帶,人們除把麵餅擀薄揪成面片做湯麵的吃法外,還用刀切成手指肚大小的菱形薄片,在綠豆湯中煮,稱為「面棋子」或「綠豆棋子」。當時的湯餅,即後世所稱的麵條、湯麵。在夏至時節吃麵。是享大自然之賜,也與當時的季節天氣有關。我國黃河流域民諺日:「芒種三日見麥花。」夏至前後正是新麥應時之季。人們吃麵首先具備了物質基礎。而且擀麵條也比較簡單易行,做著方便,吃著也方便。同時,這期間天氣炎熱多雨,人們吃熱面發汗去溼,吃涼麵降溫祛火,也正好趁過夏至節改善生活,補養身體。

  總之,「冬至餃子夏至面」這一民間風俗,很有科學道理。冬季飲食,人喜醇香;夏季飲食,人喜清爽。「冬至餃子夏至面」,適合人體的生理特點,有益於健體養生;同時也適合農時季節和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是值得提倡的良俗。

相關焦點

  • 農曆十二個月份的別稱,滿滿的都是詩意!(下篇)
    本著只為一個好名字的起名網,在前幾期已經跟大家分享了一些農曆十二月份的雅致別稱,發現大家都喜歡中華傳統文化,並被其魅力所深深的折服,所以,今天起名網就趁熱打鐵,再分享一波關於月份的雅致別稱,如果你還意猶未盡,那就快快來看看吧!
  • 古代農曆十二個月的N種別稱
    農曆是我國的傳統曆法,也有陰曆、華歷、夏曆、漢歷之稱,而古人根據節氣、農事、花期、時辰等賦於一年十二個月不同內涵的別稱。一月正月、端月、柳月、孟春、新春、歲始、初陽、太簇、開歲、陬月、嘉月、寅月。吳自牧在《夢梁錄·正月》中記載:記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 農曆十二個月份的別稱,滿滿的都是詩意!(上篇)
    其中,農曆十二個月份的別稱,亦是詩情畫意,美妙不可言傳,所以,今天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農曆十二個月份的雅稱,不知道你都聽說過嗎?首陽——一月農曆一月是一個快樂而又溫馨的月份,也被稱為正月、端月,不僅是團圓的最美好時刻,而且還是新一年的開始,寓意著團圓美滿,面向新生。
  • 我國古代四大別稱
    神州即華夏、中國、中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古今通論》:「崑崙東南方五千裡謂之神州,州中有和羹鄉方三千裡,五嶽之域,帝王之宅,聖人所生也」;《混元聖紀》:「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經》:「但古聖人以中國神州,以九州島配八卦,上當辰極,下正地心,故九州島在此耳」。俗稱「神州大地」。中土為神州,黃帝為中央天神。
  • 漢服別稱「華夏服飾」意境唯美!年少不讀紅樓夢,長大已是樓中人
    在秦朝前,對中國的統稱是:諸夏、華夏,很多文人寫文章都稱:華夏兒女。所以,如今的漢服除了這個眾所周知的名稱以外,還有個別稱是「華夏服飾」。關於漢的命名,《詩經》有這樣一句話:「倬彼雲漢,昭回於天,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 「花」與「月」:農曆十二個月的別稱,你知道多少?
    在漢語成語中,有許多含「花」與「月」的成語,同時也用花來代表月。 秋月春花 水月鏡花 雪月風花風花雪月 詠月嘲花 花朝月夕 羞花閉月 如花似月 春天的雅稱 陽春 我國南方人民給春天以
  • 古典詩詞趣話 古詩詞中冬季的別稱
    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冬季的別稱甚多,詩人往往根據要表達的情感和平仄者的需要,選用不同的別稱。下面僅將其中常見者簡介如下: 三冬:古人以農曆十月為孟冬,十一月為仲冬,十二月為季冬,並將三個月份合稱「三冬」,用以代指冬季。如唐代詩人杜甫《遣興五首之二》詩中即有「蟄龍三冬臥,老鶴萬裡心。」這樣的句子。 九冬:冬季三個月共九十天,於是冬季又別稱「九冬」。如南朝沈約《夕行聞夜鶴》詩中有句云:「九冬負霜雪,六翮飛不任。」
  • 石頭城是我國哪一個城市的別稱?
    石頭城是我國哪一個城市的別稱?時間:2020-07-20 10:44   來源:海峽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提問請回答!石頭城是我國哪一個城市的別稱? 國內有很多城市,其實是有特別的別稱的,比如說武漢叫做江城,那麼,你知道石頭城是哪個城市的稱呼嗎?支付寶螞蟻莊園小課堂7月20日今日答案是什麼?
  • 端午節罕見別稱
    端午節罕見別稱 2020-06-25 05: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漲姿勢|陰曆、陽曆、農曆到底有什麼區別?這次終於分清了
    陸遊的詩《蝸舍》中有:「麥因多雨損,蠶遇閏年遲」。農曆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便於安排農業生產。所以二十四節氣來自陽曆,而非陰曆。但是,除了清明節之外,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都是根據陰曆設置的。
  • 一年十二個月,竟有這麼美的別稱!書法創作時用得上
    別稱: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鬱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 冬季的別稱
    三冬 古人以農曆10月為孟冬,11月為仲冬,12月為季冬,並將3個月份合稱「三冬」,用以代指冬季。如:唐代詩人杜甫《遣興五首之二》:「蟄龍三冬臥,老鶴萬裡心。」   九冬 冬季3個月共90天,於是冬季又別稱「九冬」。如南朝沈約《夕行聞夜鶴》:「九冬負霜雪,六翮飛不 任。」
  • 這是春天的別稱,用在詩中既形象又貼切,讓春天駐足讓讀者流連
    我國的漢語,語言詞彙非常豐富,對於同一事物,常常會有不同的稱謂,也就是所謂的「別稱」。這些別稱既生動又形象,運用在詩詞中,豐富了詩人們的語言表達,也豐富了詩人和讀者的想像,同時也傳遞著更加豐富的情感。今天咱們來聊聊出現在古代詩詞中對於春天的別稱,舉幾個例子和前人的作品,和朋友分享一下。
  • 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 是清明節還是重陽節呢
    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 是清明節還是重陽節呢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每個節日都有各自的別稱,那麼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
  • ...是哪個傳統節日的別稱?聰明節為什麼是清明節?聰明節是什麼節日...
    聰明節是哪個傳統節日的別稱?聰明節為什麼是清明節?聰明節是什麼節日?螞蟻莊園1月6日的題目可能難住了很多的用戶,因為大多數的用戶都沒有聽說過這個聰明節,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帶來,螞蟻莊園1月6日正確題目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衝頂大會》問題:香山居士是我國古代哪位文學家的別稱答題答案
    導 讀 衝頂大會答題APP中,玩家答對題目即可領取獎勵金。
  • 【民俗文化】農曆七月的「鬼節」——中元節即將到來,這些風俗禁忌...
    此刻,我們進入農曆七月——也是我國傳統民俗中「鬼月」已接近半月,農曆七月七月中,最引人注意被稱為的「七月半」/「鬼節」的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即七月半),本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地官赦罪之節日。
  • 年輕人都只記陽曆,那農曆存在還有意義嗎?
    關於陽曆,小時候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全年中2月是28天,而7月和8月又都連續是31天?關於農曆,則有更多疑問,為什麼長輩們都喜歡按陰曆過生日?為什麼農曆中有那麼多複雜的元素:初一十五、二十四節氣、幹支甲子等等,它們都怎麼產生的呢?
  •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不僅僅是一個「鬼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人們選擇在這一天來祭奠先祖,並通過供奉果腩、燒紙錢、放河燈等儀式來表達對先人的緬懷,它也是中華民族對孝道的一種傳承。民間將農曆七月稱為「鬼月」,同時中元節還被稱為「鬼節」。除了民間的習俗,中元節在道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 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屬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農曆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的天文氣象曆法。它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同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農曆二十四節氣也逐步演化成為華夏民族特有的社會風俗和節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