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中特有的閏月
至於農曆閨哪一個月,這就牽涉到節氣了。說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只是一種傳統的說法,往細處說,應該說一年有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這十二個中氣,哪個中氣屬於哪個月,是有規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氣;春分是二月的中氣;穀雨是三月的中氣;小滿是四月的中氣;夏至是五月的中氣;大暑是六月的中氣;處暑是七月的中氣;秋分是八月的中氣;霜降是九月的中氣;小雪是十月的中氣;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氣;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氣。
至於十二個節氣在哪幾個月裡,那就不一定了。而農曆的一個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點兒,可是從一個中氣到下一個中氣的間隔卻平均是30天半少一點兒。這樣中氣在農曆的月份裡要逐月推遲l天,到一定的時候,中氣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個月的末尾,如果挨著的第二個月又是小月,很可能這個月就沒有中氣,因為下一個中氣移到第三個月的月初去了。中間的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算是上個月的閏月。舉個1998年的例子:陽曆6月21日是農曆五月二十七日,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氣);陽曆7月23日是陰曆六月初一,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氣);而陽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這個農曆月裡面(農曆五月完了以後的一個月)只有一個節氣小暑,沒有中氣,這個月就算是閏五月。所以農曆閏哪一個月,是按一定規則由人定出來的,並不神秘。
民間每到閏月之年都有些禁忌,這在漢族及其他許多民族中都流行。俗以為閏四月兆年荒;閏六月不宜嫁娶,該年為「寡婦年」;閏八月兆兵荒馬亂,俗稱為「殺年」。一般凡是閏年都多少有些禁忌習俗。如河南虞城一帶有「閏年忌種十月麥」之說;黑龍江一帶又有閏年裡禁忌蓋房,禁忌種韭菜,禁忌孵鵝鴨等習俗。
▲我國農曆中月日的別稱
農曆的第一個月,按照習慣稱為正月。農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別稱為冬月和臘月,但現在冬月已經很少用了。表示氣候寒冷的成語「十冬臘月」就是從此得來,字面意思即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農曆的一個月的前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初日,如農曆的一月二日稱為正月初二。後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廿日,亦有些通勝將之說成念日;如農曆的一月二十二日稱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農曆的每個月份都有不同的別稱。由於它和農業生產緊密的聯繫,所以從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來表示,下面是農曆十二個月的別稱:
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
四月:孟夏、陰月、梅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七月:孟秋、蘭月、巧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
九月:季秋、菊月
十月:孟冬、良月、陽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臘月
▲趣話「冬至餃子夏至面」
夏至、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個節氣,又是民間傳統節日中的兩個節日。夏至節至遲在漢代已有,宋代時還為官員放假三天,相當於暑假。夏至標誌著酷暑的到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約(20~30天)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往往熱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即所謂「酷夏」。此時人們多注意補養和防暑。冬至節又名冬節、大冬、小年等。冬至節的歷史比夏至更為悠久,周、秦時代都曾以冬至為歲首。這也是民間至今仍把冬至節視為「過年」、「過小年」的歷史原因。冬至在公曆每年的12月22日前後。冬至過後,陽光直射地球南半部的位置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漸長。但是,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熱量少,因此氣溫繼續降低。所以,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從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看,冬至的最主要標誌就是天氣進入嚴寒。從冬至這天起,就是俗話說的「交九」。
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民間的冬至節和夏至節都已算不上大節了,過冬至、夏至的許多習俗也有很大變化。但在我國北方廣大地區,「冬至餃子(或餛飩)夏至面」的習俗一直傳承千百年至今未變。而每當一些家庭中的年輕後輩、小孩子對冬至這天吃餃子、餛飩,夏至這天吃涼麵、湯麵不解其意的時候。長輩、大人就會向他們灌輸「冬至餃子夏至面」的民間俗信。
那麼,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夏至要吃麵呢?這都與當時的季節天氣有關。
冬至吃餃子冬至吃餃子是防凍禦寒的良方。華北、華東、中原一帶民諺曰:「冬至吃餃子,不再凍耳朵。」其實,從公元五世紀起,餃子已是黃河流域人民改善生活的麵食之一了。當時餃子與餛飩系同一種食品。宋代以後名稱逐步演變為「角子」、「餃兒」、「餃子」。我國北方部分地區也把它叫做「扁食」.膠東一帶還稱之為「饋餷」。我國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時令食品。民間過大年都要吃餃子,冬至古時曾經是年節,所以人們也要吃餃子。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好吃不過餃子」。尤其人們辛勤勞作了一年,到了天寒地凍的冬至時節,趁過節之機,吃上一頓這種有皮有餡,主副食合一,出鍋後熱騰騰、香噴噴的美食,既可補養身體,又能大飽口福,該是多麼愜意的事啊!
夏至吃麵夏至吃麵也有悠久的歷史。據文獻記載,在魏晉時,我國已有伏日吃麵的習俗。《魏氏春秋》中說,三國時人稱「傅粉何郎」的何晏,「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道何晏面色玉白不是抹粉抹出來的。這段史實中所謂的「湯餅」,就是今天的熱湯麵片,即今天北京人所言的「揪片兒」。山東、河北、河南一帶,人們除把麵餅擀薄揪成面片做湯麵的吃法外,還用刀切成手指肚大小的菱形薄片,在綠豆湯中煮,稱為「面棋子」或「綠豆棋子」。當時的湯餅,即後世所稱的麵條、湯麵。在夏至時節吃麵。是享大自然之賜,也與當時的季節天氣有關。我國黃河流域民諺日:「芒種三日見麥花。」夏至前後正是新麥應時之季。人們吃麵首先具備了物質基礎。而且擀麵條也比較簡單易行,做著方便,吃著也方便。同時,這期間天氣炎熱多雨,人們吃熱面發汗去溼,吃涼麵降溫祛火,也正好趁過夏至節改善生活,補養身體。
總之,「冬至餃子夏至面」這一民間風俗,很有科學道理。冬季飲食,人喜醇香;夏季飲食,人喜清爽。「冬至餃子夏至面」,適合人體的生理特點,有益於健體養生;同時也適合農時季節和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是值得提倡的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