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是我國的傳統曆法,也有陰曆、華歷、夏曆、漢歷之稱,而古人根據節氣、農事、花期、時辰等賦於一年十二個月不同內涵的別稱。
一月
正月、端月、柳月、孟春、新春、歲始、初陽、太簇、開歲、陬月、嘉月、寅月。
古歷一月在民間俗稱「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也就是「正月」。
「端」,開端伊始的意思,秦朝時為避秦始皇的「正」與「政」諧音的忌諱,把正月改為端月。
韓愈有詩:「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
吳自牧在《夢梁錄·正月》中記載:記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二月
杏月、如月、仲春、卯月、夾鍾、花月、仲陽、麗月、春半、酣月、花朝、殷春。
宋代葉紹翁有詩:「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二月紅杏鬧枝頭」,正值杏花怒放,二月有了美麗的別稱「杏月」。
《爾雅·釋天》:「二月為如。」 如者,隨從的意思,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二月正值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所以也叫如月。
仲春也就是初春之後的二月,包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
三月
桃月、蠶月、暮春、晩春、綢月、季春、桐月、姑洗、餘春、春杪、春日、鶯月。
張旭《桃花溪》:「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三月正值桃花盛開的季節,因此又稱「桃月」。
三月是民間開始養蠶的月份,所以也叫「蠶月」。
暮春也和晚春、季春一樣,民間俗稱「暮春三月」,包含了清明和穀雨兩個節氣。
四月
槐月、梅月、孟夏、首夏、初夏、餘月、中呂、麥月、清和、新夏、陽月、純月。
四月正是槐花開放掛滿枝頭的季節,所以有「槐月」之稱。
貫休《寄王滌》詩:「梅月多開戶,衣裳潤欲滴。」 古歷四月正值梅子成熟,進入陰雨綿綿的梅雨季,「梅月」由此而得名。
《禮記·月令》載:「孟夏之月麥秋至。」 農曆四月正值麥子成熟的時候,四月也稱「孟夏」。
五月
蒲月、榴月、皋月、午月、超月、天中、盛夏、星月、鬱月、夏半、嗚蜩、仲夏。
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戶戶懸掛菖蒲以避邪,「蒲月」由此而來。
韓愈《題榴花》詩:「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五月正值榴花怒放紅似火,又稱「榴月」。
《爾雅·釋天》載:「五月為皋。」 五月又稱「皋月」。
六月
荷月、伏月、暑月、焦月、季夏、未月、晚夏、且月、林鐘、荔月、季月、暮夏。
楊萬裡《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詩:「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六月正當荷花盛開的季節,所以稱之為「荷月」。
六月正值三伏時節,酷暑天氣,烈日炎炎,「伏月」由此而來。
《易·繫辭上》載:「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六月又有「暑月」之稱。
七月
巧月、瓜月、新秋、秋月、蘭秋、首秋、桐月、初秋、孟秋、相月、肇秋、夷則。
林傑《乞巧》詩:「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月初七是我國民間乞巧節,所以有「巧月」之稱。
「米谷豆子,秋收冬藏。」 七月也是莊稼瓜果成熟的季節,也叫「瓜月」。
七月是秋季的頭一個月,所以也有「新秋」之稱。
八月
桂月、壯月、仲秋、桂秋、酉月、清秋、仲商、竹春、商呂、中律、秋半、拓月。
庾信《終南山義谷銘》詩:「桂月危懸,風泉虛韻。」 八月桂花遍地開,那是名副其實的「桂月」之稱。
郝懿行義疏釋:「壯者,大也。八月陰大盛,易之大壯,言陽大盛也。」 所以八月也稱為「壯月」。
九月
菊月、霜序、深秋、玄月、暮秋、涼秋、殘秋、晚秋、窮秋、三秋、杪秋、戍月。
蘇軾《贈劉景文》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九月正值菊花競放季節,因此有「菊月」之稱。
宋之問《早入清遠峽》詩:「秋菊迎霜序,春藤礙日輝。」 九月已進入晚秋季節,也有「霜序」之稱。
十月
陽月、孟冬、早冬、上冬、初冬、應鐘、陽春、露月、開冬、新冬、亥月、首冬。
《後漢書·馬融傳》載:「至於陽月,陰慝害作,百草畢落。」 十月芙蓉顯小陽,所以有「陽月」之稱。
杜甫《螢火》詩:「十月清霜重,飄零何處歸。」 十月已是霜降初冬季節,也有「孟冬」之稱。
十一月
葭月、子月、暢月、辜月、冬月、仲冬、黃鐘、霜月、寒月、正冬、中冬、潛月。
十一月正值葭草吐出綠芽,所以有「葭月」之稱。
劉蕃《憶長安·十一月》:「憶長安,子月時,千官賀至丹墀。」 十一月也有「子月」的別稱。
《禮記·月令》載:「仲冬之月命之暢月。」鄭玄的註解是「暢,猶充也」,十一月又稱為「暢月」。
十二月
臘月、冰月、嚴月、季冬、殘冬、末冬、暮冬、梅月、大呂、塗月、丑月、歲杪。
古代在十二月合祭眾神稱為「臘」,「臘月」是十二月的代稱。
盧象《竹裡館》詩:「臘月聞山鳥,寒崖見蟄熊。」 十二月正值冰天雪地、嚴冬酷寒季節,所以又有「冰月」、「嚴月」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