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狄之身,主民國之事——網際網路調侃
7月30日晚,臺灣當局前領導人、臺獨教父李登輝在臺北死亡,時年97歲。
在此之後,臺灣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新黨榮譽主席鬱慕明,以及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和副領導人賴清德隨後發聲。
馬英九辦公室表示,李登輝曾擔任國民黨主席和臺灣地區領導人,在卸任後政治理念發生巨大轉變,不過馬英九相信歷史將有公正客觀評價。對於李登輝辭世,馬英九感到「不舍」,並對家屬致上誠摯哀悼之意。
連戰辦公室主任彭國省轉述連戰的話表示,連戰曾與李登輝搭檔競選,雖然雙方對於「國家」、民主、文化等看法立場產生歧見,但這些「功過是非,就留待歷史論斷」。連戰還對李登輝家人表示慰問。
新黨榮譽主席鬱慕明同日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李登輝在上世紀90年代身居臺灣領導人的高位,本有機會進一步促進兩岸和平,卻追求做一個小島的「強人」,最終變成中華民族的罪人。
臺灣當局副領導人賴清德在臉書發文稱,對於李登輝的離世,他深感難過和不舍。
蔡英文辦公室秘書長蘇嘉全則通過新聞稿稱,蔡英文指示辦公室及相關部門全力協助家屬辦理治喪事宜,務使治喪儀典哀榮隆重。明日上午將召開治喪工作會議,相關事宜將再進一步對外說明。
看到了吧,除了一個鬱慕明,就沒人敢或者願意說李登輝的一句不是,可見這幫政客都是什麼東西。
也許,在這幫政客看來,發表「民族罪人」的鬱慕明反而是道德敗壞的「忘恩負義」分子——因為如今國民黨內的大佬們,當年哪個和李登輝沒有點「交易」?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段歷史。
1978年,蔣經國就任所謂的「中華民國總統」,一年之後,海外歸來並在蔣經國身邊擔任英文秘書的宋楚瑜被提拔為「新聞局長」;幾年後,馬英九成為蔣經國的引文翻譯,路子幾乎和宋楚瑜一模一樣。
李登輝與吳敦義都是國民黨當年「催臺青」政策下,刻意栽培的臺籍菁英,兩人先後步入政壇;1978年在臺北市有了交集,李登輝從政務委員出任市長,記者出身的吳敦義則是連任議員。1980年,吳敦義返鄉參選南投縣長,成為臺灣最年輕的縣市長,李登輝也被發布擔任「臺灣省主席」,中興新村位於南投的地緣性,以及首次的長官與部屬關係,讓兩人李、吳兩人互動頻繁。
1988年,蔣經國去世,「副總統」李登輝繼承大位,但因為臺灣的特殊體制,此時最重要的位置並非是李登輝掌握的「民國總統」,而是「國民黨主席」——為了爭奪這個位置,國民黨隨即陷入內鬥。
蔣經國身後留下的主要權力人物分別是李煥,俞國華,郝伯村,蔣孝勇,蔣緯國等大員。宋美齡同樣深度介入「黨主席之爭」,她明確支持反李登輝的黨內人馬,使得原本擁李的李煥,俞國華陷入猶豫。宋美齡主張在五月「十三全(國代表大會) 」以前,由中常委輪流代理主席職務,擺明了要壓制擁李派。
宋美齡在國民黨內可謂是舉足輕重,她的表態讓俞國華和李煥等顧慮重重,決定在中常會上暫時不提黨主席案。
但誰都沒想到,就在這次中常會上,連發言機會都沒有的副秘書長宋楚瑜對「擱置黨主席」的行為大加鞭撻,進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說,隨即拂袖而去。
的「出頭」讓擁李派膽子大了起來,紛紛決定放棄「擱置」,終結黨主席之爭,李煥,俞國華才順水推舟地將李登輝拱上了代理主席之位。
後來媒體稱宋的「臨門一腳」幫李登輝贏了關鍵的第一戰。但事實上,以宋楚瑜當時在國民黨內的地位,不可能有這種影響力,這恰恰是李煥等大老背後支援的結果,以宋為前鋒小將,扶李登輝上位。
這一結果讓宋美齡深深失望,而蔣家的時代也終結在了臺灣。
同年七月,李登輝去掉「代理」二字,成功當選黨主席,而擁李派大將李煥被視為決定權力鬥爭的關鍵人物。
1988年7月,李登輝當選主席之後,立即提名新的中常委名單,共31人,其中16個是本省人。國民黨在台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本省人過半數,為李登輝順利施政奠定了基礎。
後來,李登輝「兩桃殺三士」,與李煥雙李合作鬥掉了俞國華,李登輝隨即任命李煥接俞國華位置,將「行政部長」納入手中——但出於「制衡」的目的,李登輝任命宋楚瑜為國民黨秘書長,制衡李煥在黨內的勢力。這個時候的國民黨從李登輝的角度來看大致有兩派,一為擁李的主流派,一為保守的非主流派。李煥原為主流派,但自李登輝「意外地」沒有提名他為「副總統」人選後,李煥改換門庭加入了非主流派,與李登輝對抗。
1990年,「非主流派」的李煥、林洋港、蔣緯國、郝柏村四大佬在「副總統」提名一役上徹底敗給了李登輝。此役站在李登輝對立面的,還有馬英九,鬱慕明,關中等人,而擁李的,則有連戰,宋楚瑜,辜振甫,吳敦義等人——今日臺灣政壇大佬,大半在其中。
但是兩派之爭尚未結束,非主流派選擇「釜底抽薪」,在所謂的「第八任總統」選舉中推出林洋港、蔣緯國搭檔競選,意圖直接把李登輝從前臺拉下馬,但在李登輝的運作之下,此事作罷。
至此之後,非主流派且戰且退,直至無力再起,自國民黨出走,於1993年,成立新黨。
1990年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邀集朝野人士與民間學者與會,主要討論修憲,「國會」改革,「總統」改為直選或委任直選。
當時,馬英九堅持「總統」應由委任直選的間接方式產生,而宋楚瑜則知上意,主張直接民選,與李登輝並行。
反對直選的國民黨人認為,「直選可能造成社會立即形成兩極化激烈對決,影響政局安定」,再者,「直接民選將造成百分之百的『臺灣總統』,是地方性的總統,不足以代表中華民國」。
如今再看當時的爭論,反直選的理由都成真了。可見政治制度上的去中國化在1990年時已然啟動,而宋楚瑜正是幫兇,也是第一個外省籍的獨臺。
我們很難相信一個「既得利益者」會如此選擇,1992年,臺灣第一次全面改選「國會」,「萬年國會」終結,國民黨席次大降——國民黨被自己人折騰成這樣,我們簡直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宋楚瑜如此,李登輝自然要給予回報——1993年,擁戴李登輝有大功的宋楚瑜被委任為末代「臺灣省政府主席」,時人稱李宋情同父子。
整垮了黨,只是為了自己獲得政治利益,這樣的政治節操,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同年,李登輝在政治上,文化上,兩面加速進行本土化操作,原本委派的「省政府主席」,改為民選,孝子宋楚瑜成了理所當然的受惠者。而李親自造訪電視臺本土劇拍攝現場慰問,鼓勵閩南語劇,又與當初宋在「新聞局長」任內在各個文化,教育的角落,強力推行「說國語運動」形成強烈對比。現在說閩南語的當權,宋當然必須遺忘當年的文化立場,他不會不知道,這些本土化的行動,會將臺灣與大陸的聯繫愈拉愈遠。
為了權勢,宋拋棄祖產比誰都早一步。
1994年,第一次「省長」選舉,宋高票當選為民選「臺灣省省長」。
但李登輝不可能允許有人搶走自己的「政治舞臺」。
1995年,國民黨內主流與非主流為第二年的「總統」直選再次展開肉搏,宋楚瑜力挺李登輝鬥爭非主流派,被邱毅、馮滬祥等新黨、新同盟會罵「外省人吳三桂」。然而李以連戰為搭檔,顯示其心中的接班人選為連戰,引起宋楚瑜的強烈不滿。
1996年大選,非主流派再吃敗仗,主要成員一一淡出政壇,雖然心有不滿但依舊幫助李登輝拿下「總統」寶座的宋楚瑜卻顆粒無收,他心中所想的「行政院長」一職被李登輝賜予了「副總統」連戰,宋楚瑜除了已經到手的「臺灣省省長」,一無所得。
之後,李登輝召開「國發會」修憲凍省,虛化省級機關,此舉無疑是一方面在制度上架空中華民國,另一方面旨在鬥掉野心勃勃的宋楚瑜。李宋至此反目,宋大動作炮打中央,李加速凍省程序。
1998年臺北市長選舉,是馬英九從政以來的「首場選戰」,對手則是尋求連任的陳水扁。馬英九的選情一度告急,但李登輝在最後關頭的造勢大會上牽起馬英九的手,以「新臺灣人」為馬背書,助馬英九成功入主市府,也替馬英九奠定後來徵戰「總統」之位的基礎——馬英九當選「總統」後,祭出「尊李」策略,不僅當選後請益之旅的首站行程安排拜訪李登輝,並連兩年以「馬總統」的身份在農曆春節向李拜年。
1999年,國民黨內不少人都建議,宋楚瑜民調支持度高,2000年「大選」應連(連戰)宋(宋楚瑜)配,但是李登輝不同意,宋楚瑜隨即決定脫黨參選。
為此,李登輝開除了宋楚瑜的國民黨黨籍,後又拋出「兩國論」,以助提升島內獨派選情,打壓宋居高不下的聲勢——以國民黨之身,助民進黨大選,李登輝真可謂是立場堅定。
2000年,宋以2.46%支持度,30萬票的些微差距敗選——這是因為國民黨分裂,李登輝為了打壓宋楚瑜,操作「棄連保扁」策略,讓陳水扁漁翁得利,臺灣第一次換黨執政。
「情同父子」就此又成了李登輝與陳水扁關係的形容詞,李號稱是「臺灣之父」,阿扁自稱是「臺灣之子」。李登輝的獨子年紀輕輕就去世,李登輝找到了陳水扁,視同親子。陳水扁一再主動向當時還是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示好,強烈暗示自己才是「李登輝路線」的真正繼承人,而非國民黨提名的連戰。
選舉結果令藍民群起激憤,包圍國民黨中央黨部,要求李登輝下臺。連戰在整個競選期間,始終被李欺瞞選情,與其他幾個中常委員連袂強迫李辭去黨主席職務。隨後,連戰獲推舉為黨主席。
隨後,脫黨的宋楚瑜成立親民黨,出身藍營的他多次參與綠營活動,甚至恬不知恥的向陳水扁表示,「有人特地打電話來警告我,別跟唐飛一樣被阿扁利用了,但是,楚瑜就算被利用了,對國家還有利用的地方,也心甘情願地被阿扁利用」。
2001年,李登輝成立臺聯黨,被國民黨開除黨籍。
2002年,「直轄市」選舉,宋楚瑜為馬英九站臺,當場下跪,求選民支持——關於下跪拜票,始作俑者是民進黨盧修,其在1997年地方選舉上為同黨站臺,罹患絕症的盧在舞臺上下跪拜求選民支持,結果選情翻盤,民黨獲勝,從此臺灣政客風靡下跪拜票。
2003年,國民黨宣布第二年的大選是「連宋配」,藍營士氣大振,44%支持度大贏扁呂27%。宋楚瑜接受媒體專訪,表態支持一中原則,「憲法一中」,臺獨立刻指控宋楚瑜支持統一——此役藍營不敢走統獨對決的路線,因而對賣臺或臺奸等骯髒炸彈未能有效反擊,以致使選戰議題為陳水扁等綠營所主導,陷入挨打與自我辯護的泥淖。所以無論宋多麼強悍,跪得多謙卑,背著「中華民國」這個包袱不敢說統,根本難以還擊激進臺獨。這一年的選戰,讓之後國民黨對「賣臺」深感恐懼,大小選舉,始終不敢向統一論述跨出一步。
臺灣是日本前殖民地中,唯一沒有抗日紀念館的地區,即便以臺灣史觀來講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而這,李登輝自然功不可沒。
只能說,他沒活到兩岸統一的那天,實在是可惜了。
李登輝一死,各路妖魔鬼怪都冒出來了。
這自然少不了美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代表美國政府、人民發文表示對李登輝的哀悼;博爾頓發推悼念李登輝,稱他為「偉大的皿煮領袖」,「自由世界會想念他的」。
美媒吹捧李登輝是「臺灣皿煮之父」
菜菜子發推悼念李登輝,評論區一片嘲諷(主要有大陸水軍)
現任國民黨黨首江啟臣用「精彩傳奇「、「波瀾壯闊」來形容李登輝的一生;KMT,沒救了……
香港一幫灰粉醜態百出
他的精神祖國-日本不會缺席;日本網友對李登輝斃命的評價,大多是:「偉人」、「守護臺灣」、「臺日友好」、「為他祈冥福」之類。
微博上的一個變色龍律師
某公眾號狂吹李登輝,稱其為「華人永遠的驕傲,這洗地文章令人作嘔
來源公眾號:鳳凰箴言 原創:赤血的學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