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虹雷
清明拜山是傳統的心理文化
老深圳人清明節上山掃墓祭祖,非常形象地稱作「拜山」。《寶安縣誌》云:「清明是春祭日,本縣多在這一天上山掃墓,俗稱『拜山』,先除草,後用三牲、飯、菜、果品、茶酒等拜祭。」拜山按當地習俗,多數清明節是家庭式拜祭祖先,重陽節是家族式(全村或全姓氏)拜祭祖先;當然,也有一些村民在中秋節去拜山,比如坪山、龍崗、坪地一帶的少數村子。
當地人對拜山很重視,在港澳臺、海外的僑胞和親屬都趕回來拜祭。所以,清明節前後兩三天經深圳口岸入出境,平均每天上百萬人次。拜山前,隔天就到酒樓訂購燒乳豬一隻,備好水果、茶、酒、米飯、糖果、「雞屎藤粄」、艾粄糕點、餅乾、香燭、炮仗、金銀紙錢,金銀紙錢中有冥幣「美金」、「港元」、「人民幣」和先人喜歡或者未享用過的「皮鞋」、「西裝」、「手錶」、「手機」、「小車」等祭品。第二天一大早吃過飯,全家或兄弟幾家男女老少數十人,以前還要帶上鋤頭、鐵鏟到墳山為先人墳墓除草、培土;如今殯葬改革,就乘車到沙灣殯儀館保管室領取先人骨灰盒,到一級級水泥砌成的平臺拜祭;抑或到西麗報恩福地、溪湧背仔角華僑墓園、南灣吉田墓園及各村鎮的墓場,在先人墓碑前,擺上祭品,敬上茶酒,以年長者開始順至子孫,每人點燃三炷香,虔誠地向先人跪拜,口中訴說:「我們來看你了,帶來你喜歡吃的用的穿的,希望祖先保佑子子孫孫平安大吉,事業有成。」然後,燒紙,續茶續酒,燃放炮仗。
過去傳統拜山祭畢完,就地在山頭挖坑壘灶,拾柴做飯,土稱「吃山頭」。這是過去交通不便,一來一回花太長時間,只好在山上解決午飯。如今交通便利,大家很快就回到家圍在一起吃飯。回家時,其他祭品留下,只帶回燒乳豬、蘋果回去,把拜過山的燒乳豬和蘋果分給兄弟各家吃,沿襲過去的風俗:「分太公豬肉」;吃拜過山的燒乳豬,會得到祖先庇佑,各方面都會順順利利,平安無事。路上每人還吃上一兩顆拜過山的糖仔,回味親人生前給後人的關愛、和帶來本族本房「枝繁葉旺」以及幸福的生活。
遊走千裡也要回鄉拜山
自古以來,在中國人心中很在意清明掃墓祭祖這個習俗。唐代詩人王建曾有詩句:「但有隴土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由墓上有無新土判斷墓主有無子孫的存在。現在農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動的有無作為家族是否綿延的標識,鄉間有「有後人,掛清明;無後人,一光墳。」 「清明不祭祖,死了變豬狗」的諺語,老百姓口頭禪也說:「有添丁,好拜山。」意思是說生個兒子,老(死)了好有後人拜山。於是,民間一直自發形成一種習俗壓力。人們通過掃墓祭祖,在感念先人的恩惠同時,又深感後代繁衍興旺。據說祖先在墳墓裡安住,關係到子孫的繁榮,子孫的興旺又能保證祖先的安寧與香火的延續。因此,祖先墓地不僅是生命之根,同時也是情感之結,在傳統社會裡,人們無論走到哪裡,一到清明節都牽掛著回鄉拜山
相信這是一種民族的心理文化,是歷史悠久的一種良好傳統。平時,忙於工作,如果沒有特別的事,誰會到墳場墓地來?就是在清明、重陽兩節,民間相約俗成才到此祭祖掃墓。偌大一個墳場,人山人海,香火鼎盛,鞭炮此起彼落,但不失莊嚴、凝重。拜山,重在感恩、緬懷和思念,而不像親人剛逝世時那種嚎啕大哭、悲痛欲絕的場面。
清明,是我國所有的民俗節日中,唯一是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作為二十四個節氣之一,清明最初主要為時令的標誌,時間在冬至後107日、春分後15日,公曆的4月5日前後。《淮南子·天文訓》說:春分後十五日,北鬥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古稱八風之一,它溫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風之下,天地明淨,空氣清新,自然萬物顯出勃勃生機,「清明」節氣,由此得名。
漢魏以前,清明主要為自然節氣,它是與農事活動密切關聯的一般節令,後來清明成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節日,但此前由另一民俗節日承載,這就是「寒食節」。寒食在清明前兩天或一天,禁火冷食、墓祭及巫術性遊戲等構成寒食節俗的特殊景觀。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云:「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清明真正成為民俗節日是在唐宋之後,清明在唐宋後具有時令與節日的雙重意義,並且其節俗意義日漸增強。民間漸將寒食節的節俗與清明合而為一。《唐書》載云:「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寖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
壓紙錢源自寒食習俗
清明雖然較其他節令晚出,但它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對於祖先的祭祀中國古人就有此舉,當時尚無墓祭的禮俗,要祭逝去的先人,就立一個神主牌位在宗廟祭祀。春秋戰國始有墓祭,漢代上墓祭掃之風轉盛。唐人沿襲前代祭墓風俗,並擴大到整個社會。由於寒食與清明節氣日前後一兩天相連,「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掃墓亦由寒食擴展到清明,唐人已將寒食、清明並稱。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清明不僅從寒食中分擔了祭墓的功能,同時它也將一些原本屬於寒食節日的遊戲娛樂也納了進來,比如鞦韆、放紙鳶、拔河、蹴鞠等是寒食的著名節俗,這時也已成為清明節的娛樂,唐代大詩人杜甫《清明》詩云:「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裡鞦韆習俗同。」如果說唐朝寒食與清明並列的話,那麼宋朝時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對寒食的置代。掃墓作為清明節的重要內容,一直被延續下來,直至明朝清朝期間,風氣更盛。清代顧祿著的《清嘉錄》記述:「士庶並出祭祖先墳墓,謂之上墳。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止。」
古人掃墓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止,前後歷時足足一個月。按深圳當地風俗,歷時也較長,因為從遷居地的開村始祖開始,依次上冢除草、培土清理,由於不斷遷徙,先祖、太公和較近的祖父、父輩可能不葬在一起,這樣祭掃就需時日,延至清明後,但最遲不超過農曆四月初八,民間認為從這一天開始,「就閉墓門了」。解放後不斷推進殯葬改革,許多墳山被遷,人們就集中各位先人的骨灰於一個墓園,省卻了分散拜祭的時間。
拜山有個「壓紙錢」,也叫「掛紙錢」習俗。也就是把幾張冥紙壓在墳頭、墓碑頂或掛在墓樹上,表示後輩給先人送來費用。因為古時寒食節禁火,連墓地拜祭也不能火化紙錢,人們只好將紙錢插、掛在墳頭或撒在墓地四周,這種習慣隨著寒食節歷經數代,已經形成特定的民俗傳統。直至明代清朝期間,寒食節基本消失,也早已不禁火了,但燒紙錢和壓紙錢的習俗仍然並存,流傳下來,「神前新火一爐香」,還清明「本來就是鑽取新火的日子」原意。
清明時令茶果具保健功能
清明節,深圳還有個吃「清明粄(米糕)」的習俗,較為普遍的是「雞屎藤粄」、「艾粄」和「薴葉粄」。《寶安縣誌.時節.習俗》:「有做清明茶果的習慣,用艾葉或雞屎藤搗碎與米粉搓勻,芝麻、花生、糖作餡製作,也有其他材料作餡或無餡,款式多種。農家大門門楣掛大艾或柳條避邪。」
「雞屎藤」,是一種藤草植物,和艾草、薴麻葉、白頭翁、狗耳草等可食用。每年過了立春,萬物更新,清明前後,草葉新綠,鄉人上山將「雞屎藤」等植物採摘回來,洗乾淨,晾乾水,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幹的糯米、粘米中,用石碓臼舂成粄團,按比例摻上紅糖等搓勻,捏成指頭般大小,一小顆一小顆排列在巴掌大的蕉葉上,放在蒸籠上蒸熟,就製作成甜「雞屎藤粄」,如果拌上鹽就是鹹「雞屎藤粄」。用艾草葉做的叫「艾粄」、薴麻葉做的叫「薴葉粄」,顏色草綠、清香可口,風味獨特。民間說法,吃了清明「雞屎藤粄」等米粄,清祛溼毒,在來近的夏天,不會生瘡癤。「雞屎藤粄」除了自家吃外,還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清明粄」的食俗,追溯起來,仍然與寒食節有關。宋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一書中記載了寒食節食品「青隋飯」,與清明粄類似。「青隋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採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飢飯。」寒食清明染青飯的習俗在南方一向較為流行。郎瑛在《七修類稿》卷四十三就提到寒食節吃「青糰子」。這種青糰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舂合而成,餡料多為豆沙或棗泥。放入蒸籠之前,先以新蘆葉墊底,蒸熟後色澤翠綠可愛,又帶蘆葉清香,是很受歡迎的清明節食品。青糰子的製作方法,也跟「雞屎藤粄」相似。
綜觀這些清明節食品的共同特色,是「就地取草」,可吃,可入藥,且皆可熱食冷食。顧祿《清嘉錄》卷三按語中說:「今俗用青團、紅藕皆可冷食。猶循禁火遺。」還是「禁火三日」的遺風。蘇杭等地也盛行清明節吃青團和紅藕兩種冷食習俗。四川成都一帶,人們習慣用米粉做成團,用線串起來,在清明這天拿到歡喜庵前來賣,稱之為「歡喜團」,有詩讚曰:「歡喜庵前歡喜團,村郊買食百憂寬。」
「百憂寬」,清明時節掃了墓,祭了祖,還了心願,吃了應節粄食,也郊遊踏青了一趟,真是「百心寬」。
我想,幾百年間深圳人從中原幾度遷徙至此,帶來各地習俗;如今,在寶安、龍崗兩地的村民,能採到雞屎藤等植物的,仍沒有中斷這種地方糕點的習俗。民俗足顯其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