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別名是『』焦慮『』!
教育部門發出的每項通知,層出不窮的教育事件無不讓家長精神緊繃。開口閉口是孩子教育,睡前睡後仍是小升初,中考,高考。
教育焦慮症向每個家庭襲來。
職教與普高5:5的招生是國家教育戰略考慮,牽動了所有初三以下學生家長的神經。天哪!中考要比高考殘酷。有一半孩子讀不了普通高中啊!
教育部發布將體育美育納入中考,譁聲一片。不是要減負嗎,這是變相增負。沒有辦法,去報班,跳繩班便上了熱搜。
公民同招政策實施,無法選擇學校;學生因作業未完成,受到批評,跳樓;與老師發生衝突,去主管部門討說法發帖子;等等情況讓每個家庭的話題除了教育仍是教育!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焦慮就來源於此!
教育焦慮應該源於資源匱乏(比如每年河南的高考),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資源相對匱乏的中小城市不那麼焦慮,優質資源溢出的北京上海家長最焦慮。
競爭,是競爭。既然是同一起跑線,便有了不甘,便開始焦慮!
有帖子總結以下數項,稱為焦慮十條。1、每天晚上,都忍不住坐在孩子旁邊,生怕他(她)浪費時間。2、一到晚飯後就坐立不安,老想進屋看孩子做作業是否認真,但又怕打擾他。 3、常常忍不住一遍遍問孩子考了多少分。 4、整天提心弔膽,度日如年,一聽到孩子沒考好就忍不住發脾氣。 5、有時變得比往常更嚴厲,說話偏激,有時變得比往常更親切,連自己都覺得不自然。 6、聽說孩子要測驗考試,自己便坐立不安,覺得壓力比孩子還大,卻要裝得若無其事。 7、不敢大聲講話,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驚動了他。 8、擔心孩子太疲勞,又擔心他們營養不夠,內心忐忑不安,怕孩子考試那天會生病。 9、無論幹什麼,心都掛在孩子那邊,坐臥不寧,心悸、心慌,希望孩子快考完。 10、莫名其妙地抑鬱、痛苦、難過,悲傷得不想做任何事,有快撐不住的感覺。
同樣有專家提出治癒建議,1、回歸與建設。2、平常心。3、價值觀。不去一一細述具體內容。因為是無用的『』藥方『』。
做個『』普通孩子『』是每個精英家長不願的,未來成為『』精英人士『』是每個普通家長的期許。
其實大家都明白,真正的病因是應試教育體制。
無法治癒的教育焦慮症,家長最後只能說相信孩子,他們能創造美好生活,聽天由命吧!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