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90 後們大多經歷過這樣的小時候:最開心的是去麥當勞或其它洋快餐店,手捧一份兒童套餐,拆開玩具心裡美滋滋的。
一個漢堡,一個玩具,就抓住了他們的心。當年的那些小朋友們,現在已經長大, 有些為人父母,餐廳如何繼續吸引他們,和他們的孩子們?
當消費者從重視產品、品牌到重視體驗和參與感時,再靠一個玩具,顯然不夠了。
於是,更有互動性和參與感的活動正在餐廳中流行起來......
親子DIY :小朋友動手做美食,為家長創造社交幣
DIY 是很多餐廳吸引小朋友的利器,通常做法是把符合餐廳定位的一款或幾款,易於製作的美食拿出來,利用餐廳閒時,設計一場親子活動,既增加人氣又不影響餐廳正常營業。
上周,我經過南京大牌檔悠唐店時,看到門口掛起了親子 DIY 活動的海報。
從這則宣傳海報來看,活動每周一期,針對 3 - 12 周歲小朋友參加,需提前預約。 DIY 的美食緊扣南京大牌檔的招牌小吃:烤鴨包、麻團、煎餃和春卷。海報中還提到一個重要賣點:安全,不動刀、不動火、只動手。這是做親子活動時,必須要考慮到的因素。
與多數餐廳臨時把店內區域改造成一個活動場所不同,桃園眷村旗下的小眷村以店中店的形式長期存在。小眷村主要為小朋友們提供一次 60 分鐘左右的中式傳統美食 DIY 課程,包括固定的製作豆漿、燒餅的課程,和根據時令更新的課程,比如清明時製作青團。
兒童市場是一個消費和決策分離的市場,桃園眷村的副總程輝說,小眷村的思路是吸引父母,以父母的審美,趣味性制定營銷推廣方案。面對同一個活動,父母和小朋友的需求是不同的,父母想看到的是我的孩子做了一件有格調、有內涵的事情,然後發朋友圈曬曬,對小朋友而言好玩就行。
每個家長都自帶流量,設計活動時,花點心思幫助他們創造出有傳播性內容很重要。於是就有了為小朋友準備的 mini 版廚師服,有了定製的獎狀,也有服務員幫忙拍合影等等。
店中店之外,小眷村還有一個更輕的運作模式——快閃店。和商場合作,藉助商場的空地,在暑假或小長假這樣的特殊時期運作。
不論是在店內搭建臨時區域、店中店還是快閃店,組織親子 DIY 活動是在用戶體驗上做加法,滿足顧客的潛在需求。
另外有一個有趣的思路,DIY 活動可能成為餐廳新的獲客渠道。比薩小課堂是比格比薩每周的一個固定活動,當輻射的人群足夠多以後,陸續有做幼兒教育相關的機構上門尋求合作,這給門店帶來了新的客流。
主題生日會:滿足小朋友的個性化需求
比格比薩是一家以披薩為主的自助餐廳,客流集中在周末。工作日如何引流?針對時段營銷,比格推出了周一老人日、周二男士日、周三女士日等,給不同群體優惠就餐的特權。家庭或朋友聚餐通常在周末扎堆,但生日聚餐一般在生日當天進行。於是比格開始推兒童生日會,打著比薩 DIY 、拋餅表演、自助的賣點吸引顧客。
一開始做生日會時會進行簡單的場地布置,邀請顧客製作生日比薩等等。隨著顧客需求不斷增加,比格開始推出主題生日會,包括維尼熊、美國隊長、hello kitty 等,這種有代入感的場景,受到了小朋友們的喜愛。
主題生日會本身是一個很好的記憶點和傳播點。試想一下,鄰座的一個小女孩看到無處不在的 hello kitty ,吵著自己生日也要來這裡的概率是不是更大一些?
職業體驗:小朋友搖身變成「小店長」、「小服務員」
模仿是小朋友的天性,職業體驗正是給了他們一個做「小大人」的機會。
麥當勞 2015 年推出麥麥體驗營,這是一個針對 5 - 10 周歲的小朋友的職業體驗活動。小朋友們搖身變成餐廳小當家,體驗多個工作崗位。他們要巡視廚房、做漢堡、與顧客互動等,在活動結束後將獲得「麥麥小當家」的證書。
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場把餐廳宣傳食品安全的 PR 活動巧妙包裝成兒童的職業體驗,寓教於樂,家長還得掏 88 元的報名費。
從兒童餐、小玩具、兒童樂園到美食 DIY 、生日會、職業體驗,餐廳吸引小朋友的方式變得越來越有互動性和參與感。在提供好吃的食物之外,「好玩、有趣」開始成了餐廳新的傳播點和競爭力。畢竟吃一頓飯,和吃一頓自己動手做的飯,體驗完全不同。
通過吸引小朋友帶來家庭顧客的到店消費,方式還有很多。
有的餐廳利用非就餐高峰期,開設針對小朋友的油畫、插畫等小課程;有的餐廳把牆壁做成了塗鴉牆;還有的餐廳推出魔術表演......照搬是不行的,畢竟每家餐廳的業態,顧客群體不同,如果沒有適合的土壤,移植過來的活動也形同虛設。做活動不難,難的是通過活動達成目的——新增收入、品牌宣傳等。
本文轉載來自:掌柜攻略 希凌,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