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讀書上學,幾乎是所有中國家庭的頭等大事。
抱著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如果樓盤對口學校足夠好,家長們真的是寧可自己「脫層皮」,也要咬牙拿下學區房。
但拼盡全力買的房,真的就能保證孩子考上名校,當上狀元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除開孩子自身是否足夠努力外,很可能你選擇的學校本就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神」!
早在8月初,隨著全國各地中考成績發布,就有大量關於中考成績的數據匯總和排名在朋友圈、微信群、QQ群、公眾號漫天刷屏,仿佛沒有一個學校考不好。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中考成績發布之前,有些城市官方就已經明令禁止學校發布考生成績排名的榜單,比如深圳。
按理來說,應該沒有任何學校的中考成績會流出的。
但事實上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懂營銷的中介,還有比中介更懂得自我營銷的業主存在,學校不發聲,也不妨礙成績、排名、升學率有人知道。
一張喜報後面加上項目信息,都是各地中介的基本操作。
就讀學區房,對口好學校,不僅對孩子教育好,同時還能成為資產保值增值的途徑,最後再製造一番不買學區房的焦慮,借勢營銷玩得賊溜,讓人不得不服。
除了目的最簡單粗暴的房中介,學區房背後已經匯集了一個龐大的利益群體——小區業主。
是的,沒有什麼能比中考成績更能振奮小區業主,尤其是家委會們的精神了。
即便官方要求學校不允許對外發布成績,但中考成績一出來,很多家長便帶頭整理考生成績,最終由家委會的名義發布喜報。
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次成績的展示,同時也是一場學區房的價值保衛戰!
中考成績的好壞,不僅能夠反映教育水平,還影響著學區房價值的漲跌。
所以,學習使我媽快樂,是真的,學習使我家房價不跌,也是真的。
因此漫天的喜報,帶來了滿天的「優質」學區房。
你是總分第一,我是得A率第一,它是升學率第一,總之誰都是第一。
因為沒有一個官方的數據,所以真假難辨。
你發你的喜報,我發我的賀報,這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作假數據,故意隱瞞數據的行為。
比如隱瞞參考人數,只報優生人數;統計數據只有分子,沒有分母;甚至篡改成績,混淆視線。
由此可見,當平臺統計出來的中考成績,竟是來源於家長爆料和自媒體信息,而部分家長還在將它作為買房參考,難道不是太天真了嗎?
不能否認,官方禁止學校發布排名和喜報的出發點是好的,保護個人隱私的同時,也是為了大眾不要過多關注於成績排名,給熱得發燙的學區房降點溫。
但從現實來看,效果有些差強人意。
或許讓數據明明白白,坦坦蕩蕩,令所有購房者能通過公開透明的渠道,真實的了解到學校整體的教育水平情況,才是真正的對大眾負責。
當成績直接和房價掛鈎,帶來的註定是一個畸形的市場。
有意購入學區房的家長們必須擦亮雙眼,多個心眼,避免成為高位接盤俠。
最容易打臉的就是那些建成不久的新區裡掛著XX名校名字,但其實生源一般,也沒有經歷過中考檢驗的分校。
全國的3500個新區裡,有無數的中介拿著名校分校的概念,來抬高房子學區房的概念屬性。
而事實上,本校和分校的區別太大了,更何況是新區的分校。
一所學校教育質量好不好,不是由學校的名字決定的,也不是完全由學校招收的老師決定的,還要看學校招收什麼樣的生源,有沒有沉澱多年的名校底蘊作為積澱。
到了見真章的時候,很多新區學校的成績往往都不理想,所謂的名校學區房的概念也就名存實亡。
這樣的房子,前期給家長多少期待,未來就會給他們多少失望。
此外,還要警惕的就是一些超小戶型和怪異戶型,如過道房、車庫房等。
近年來各地入學政策時有調整,一旦有變動,首先被開刀的往往就是這些不具備實際居住屬性的學區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