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騰訊教育的朋友們大家好,現在坐在我身邊的是赫德學校的創始人潘佳老師,潘佳老師您好,能先跟我們騰訊教育的朋友打個招呼,然後介紹一下自己和學校嗎?
潘佳:騰訊教育的各位觀眾大家好,我叫潘佳,我是北京朝陽赫德雙語學校的聯合創辦人,也是這個學校的執行董事。先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2006年從美國的斯坦福畢業的,學教育學碩士和工商管理學碩士。作為留學生,自己走過了留學這條路,回國以後跟我自己的小夥伴創辦了赫德學校,現在我們在北京、上海、青島、寧波都有四所一貫制的學校,也就是說,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都在一起的校園裡邊的學校。
主持人:我們大家都知道,對於國際學校而言,外教實際上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很重要的成員,但是現在外教在很多國際學校它的流動性都特別大,如何能留住外教或者如何更好的管理外教,您是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潘佳:我其實想分享兩點。第一個,外教的流動性強是這個領域內的普遍問題,第一點是想說怎麼樣能讓他們留住,最主要的問題是你不能把外教就只當外教老師看,好像我們用一句俗話說不能當他是個工具人,所有的人最關鍵的一點,他留在你學校,無論是中教老師還是外教老師,是對自身發展的渴望,還有就是他在你學校體驗出來的幸福感,這個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說你給他多少薪水,不是說比如疫情期間他回到國內,學校給他籤證的安排等等這些,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讓他感覺到在你的學校裡有自身的幸福感,而且有自身職業的發展,他們能夠在這個學校裡面從普通的教師,然後晉升到管理層,甚至能當副校長、校長。
我舉個例子,我們第一位外教,當然他不能算是外教,在寧波的外方校長,他從我們寧波的外方小學部校長到總校長,一直做到現在我們跨四校的小學部的總督學,從辦學的第一年,他跟我們在一起現在已經是,如果算上今年已經是第七年頭了,他已經決定在我們這裡退休了,不走了。這是第一點。
我還有第二點,我們都在說外教這個問題,在國際化的學校裡,因為我們是在中國,中國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你不能少了高素質的中國老師。我們在雙語學校裡希望創造一個國際化的中國人,這是我們從2012年喊到現在的一句口號。有家長經常問我說,你怎麼確定說你能培養出一個全球化的中國人?我有且只有一個回答,就是當我們學校裡充滿了全球化的中國教育者,從老師到校長,那這個孩子就一定會成為一個國際化的中國人,沒有這個模型,或者說沒有這個榜樣,你是做不到這一點的。雖然我們現在在這個行業發展的初期,我們不得已要在學校裡邊,很多學校都組成說一半中教一半外教,在班裡面有一個中教老師,有一個跟班的外教老師。但是最終你看看新加坡,你看看香港,有哪一個所謂最頂級的國際化的學校是全部由非本地人擔任的?你會看到這些發達一點的國家,在社會教育好的地方,全都是在本土可能出國留學回來有很多海外經歷的這些本土人,新加坡的新加坡人,在香港的那些香港老師們,他們最終才構成了這個學校的主體,雖然不是直接回答你的問題,但這個是真正我們有感而發的一個想法。
主持人:其實現在業界有一些聲音,就是說國際學校實際上是一個學習語言的地方,或者說一個海外大學、海外研究生的一個中轉站,您怎麼樣看待這種聲音?您覺得國際學校它是如何培養人才的?或者說對於中轉站這個說法您是如何理解的?
潘佳:我是絕對不同意這個說法,我甚至認為說,如果你想找這個機構,對於家長來講,如果你想走這麼一條路,更快捷的途徑,你可以做移民,你可以在海外買房,自然就出國了。
在美國有州立大學,有社區大學,你很容易就上一個學校,只要你在那邊投資移民,不就解決了嘛。我們現在作為一個全日制的學校,首先要培養的是這個人的綜合素養,而不是一個出國留學的通道,也不是個流水線。家長把孩子送到我們這兒來,如果從託班算起,我舉上海學校為例,兩歲的託班現在排隊排的時間最長,兩歲的託班到18,到上大學,16年,這麼漫長的時間,如果你只是想要一個出國途徑的話,我就會說家長不用來找我們,找一個移民中介就解決了,所以我們是要給這個孩子一個能夠眺望更遠的地平線的能力,而不是一個出國留學的流水線,這個從本質上是不對的,這是我想說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在中國任何一個學校,基礎教育階段,從小學、初中、高中,我認為必須要滿足中國人受教育的最基本的這些素養,因為當我們走出國門站在海外的一個平臺上,別人一眼看去,你就是中國人。那你能不能當起這個「中國人」?如果當不起,也得不到在國際舞臺上他人對你的尊重。
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說中國人這幾個字,不要說的太懸乎,中國傳統文化,我看有些家長會讓很小的小孩學什麼茶藝、古琴,咱們先不說那些東西,先說最基本的國家課程,語文,舉個例子,你能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最基礎的教學問題?而且還讓他在從中受到中國人的這個中國文化的薰陶,這是一個最基礎的東西,是不能夠丟棄的。
潘佳:謝謝主持人,謝謝網友朋友!
(採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