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訪談手冊:如何搞定UX中的用戶訪談 ?

2020-12-16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如果你現在有了設計大綱,你想研究的興趣領域,和一些安排好的訪談。接下來該怎麼做呢?這篇文章將介紹為何以及如何在UX中進行用戶訪談。

當你在看這些建議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些建議微不足道,或者顯而易見,但我要說的是如果你忽視其中任何一個建議,整個訪談就會被毀掉。相信我,這是我的經驗之談…

我的前車之鑑

最近幾個星期,我為Hinderling Volkart客戶手頭上的一些項目進行了前後十幾次用戶訪談。但在做最後一個訪談的時候,我完全把它搞砸了!我自認為我的受訪者已經準備好了,也知道接受訪談的原因。所以,我跳過了項目的介紹環節,直接開始訪談,「好的,那麼現在我們開始吧!首先介紹下你自己!」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來源:giphy.com

「你為什麼這樣跟我說話?你知道我是誰嗎?」我的受訪者頓時火冒三丈。事實上當時我真的不知道他是誰…事後才發現他是某個領域的非常有影響力的領導…

此時受訪者的情緒已經非常低落,士氣不高,他一直很反感我的問題,那次面試讓我也度日如年…

如果你不想重蹈覆轍我的錯誤,請認真閱讀下面的建議!

關於用戶訪談

如果您熟悉用戶面試以及它所帶來的好處,你也可以跳過這一部分。

訪談的原因和目標

用戶訪談是以人或用戶為中心的設計過程的發現階段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自創的Revamped Double Diamond設計流程

這個設計流程可以幫你更深入地了解人們的行為,以及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原因。理想的話,訪談中你獲得的洞察可以幫助你解答疑惑。

洞察是一個問題,或一個人的動機、願望或沮喪的背後所隱藏的真相。

「根據你自己的需求去創造一個服務或產品是很容易的事!但是,你不可能只為自己設計產品。如果你想你創造的產品或服務能滿足終端用戶需求,傾聽用戶的想法是至關重要的。訪談只是有效和高效實現這一點的一種方式。」(引自Daniel Santos的書FutureEverything)

確保你清楚為什麼進行訪談的原因。你要有一個明確的問題陳述的設置,心裡清楚你想要發現什麼。

用戶訪談通常不會給你全部所需的答案。有時他們甚至是誤導性的。如果你讓人去回憶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或推測未來在使用某些東西時會出現的情況,用戶訪談並不是帶來實用性的效果(記憶和預測都不一定準確)(nngroup,2010)。

你其實想知道的是用戶在使用時的掙扎和喜悅,讓受訪者去回顧具體的重要細節,這可能是他們的痛點或快樂的時刻,有助於幫你找到背後的原因。

半結構化與結構化訪談

訪談類型有很多種。本文提到的是半結構化訪談,但也可以適用於其他訪談類型。

結構化訪談設置了一系列嚴格的問題,這些問題設置不允許訪談過程中轉移話題。而半結構化訪談更為開放,根據受訪者所說的,它允許在訪談中提出新的想法(Wikipedia)。

請注意,用戶訪談只是眾多的用研方法之一。如果有興趣,可以點擊一下連結,查看其他設計研究技巧的介紹:http : //designresearchtechniques.com/

用戶訪談的經驗很重要

最近我碰到了瑞士紀錄片製作人Paul Riniker,他製作了70多部紀錄片,他也是一名記者,他還做了二十多年的演講。跟他喝啤酒時他告訴我的一件事讓我頓悟:

「我不是在採訪他們。我只是和他們進行交談而已(Paul Riniker)」

不管你是傾向於叫它採訪還是交談,訪談就是一次你想從別人身上獲取有用信息的體驗。

這個體驗的正確打開方式是讓受訪者感到舒適,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更多信息。

面試團隊組成

根據我的經驗,最好找個人和你一起進行訪談。首先,推進和引導訪談變得更加輕鬆。其次,訪談後相互分享一下各自的想法和印象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推進者/提問人:

這個人主導整個訪談,他重點關注的是受訪者,並擅長使用積極的聽力原則,全神貫注於受訪者在說什麼和做什麼。

做筆記的人:

這個人在訪談中大部分時間保持沉默,認真記筆記。如果有機他會跟進問一些問題。最好是在訪談快結束時,由提問人發起,這樣不會打破訪談的節奏。

有時還會有其他相關者加入訪談,但確保參加人數不能過多,因為大陣勢會受訪者感到拘束不安。另外,確保這些相關者在訪結束時再提問題。

如果只有你一人進行這個訪談,用錄音筆把整個訪談錄下來,因為邊主導訪談邊記筆記是有難度的。此外,你對受訪者的關注也會因此減少。

用戶訪談流程

訪談就像用戶體驗的三個階段:

  1. 訪談前和準備
  2. 訪談
  3. 訪談後與結束訪談

你也可以拓展這個流程,並在整個體驗中添加更多階段或接觸點。

1.  訪談前和準備

一旦你招募到了受訪者,請給他們提供指導和流暢的準備。

訪談前幾天: 

積極溝通。提供所有相關信息(地點,時間,時長,潛在的準備等)。

訪談開始前: 

準備訪談地點(如果你不是去受訪者那兒訪談),安排正確的座位,飲料,甚至是小吃,並準備好你可能需要的文件,例如保密協議,面試指南,錄音設備,相機等。如果是遠程訪問,確保雙方所需的技術,應用程式,連接設備等。

受訪者到了後:

跟每個受訪者打招呼(要能叫得出他們每個人的名字),並介紹與會者。在熱情歡迎他們的同時,隨意跟他們聊天,給他們遞水,並在訪談期間詢問他們的潛在需求。

此外,你需要準備一份書面面試指南作為指導,以確保你在面試過程中的一致性,由其對於那些由不同的人主導的訪談。

如果你想讓自己有的放矢,你可以先進行測試性的訪談來實踐和更新你的面試指南。

2.  訪談

一旦雙方都感到熟絡的時候,提供一個更正式和更透明的介紹,然後開始訪談。

2.1  訪談簡介

對訪談的介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可以按自己的節奏進行:

問候 

「你好,很高興見到你…」

表示謝意

「感謝你抽出時間參加這次訪談…」

快速介紹自己,你的職位和公司 

「首先,我先介紹下我自己…我是…在…公司從事…」

項目背景,內容和原因

「在我們這個項目中…我們想知道…大家是怎樣…這就需要你配合我們訪談…」

傳達訪談的價值

「這不是一次測試。你放心,你的回答不存在對和錯,我們只想聽到你真實的想法…」

確保訪談保密性和建立信任

「你的想法對我們很重要,當然我們會尊重你的想法,並對此保密,我們只會用於…」

獲得書面協議(準備書面協議籤署)

「這次面試會被記錄下來(例如以照片,視頻,筆記形式等)…」

訪談前要回答的問題

「在我們開始之前你有什麼問題要問麼(回答必要的問題)?」

再次感謝並過渡到第一個問題…

「好的,再次謝謝你,讓我們開始第一個…」

這是訪談介紹的一個示例:

你好(受訪者的名字),

很高興認識你(如果需要再加些閒聊)。

謝謝你抽時間參加我們訪談。

在我們開始之前,我想簡單介紹我們現在做的事情。

(簡單介紹下你的公司)我們(你和你同事的名字)是(職位的描述)。我們的工作是了解我們的潛在用戶和他們的需求,去設計和創造滿足這些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邀請你過來與你談談(並提供訪談的時長)。

在我們這次的項目中(儘可能透明化,同時遵守項目潛在的保密協議),我們想知道…

人們如何做/使用/思考等…。{你的HMW(how might we:我們可以怎樣)問題,針對一些挑戰或更大的問題,你想得到的想法}

這並不是一次測試,你的回答不存在對和錯。我們期待你最真實的想法。如果你對我們的任何問題感到不適,你可以說出來。不想回答的問題可以拒絕回答。

你的想法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我們將對此進行保密,它只會用在我們公司的內部研究,涉及的人員和我們的客戶上(明確地說明它的使用範圍)。

為了記錄這次訪談,我們會做筆記,進行拍照,用錄音筆錄下我們的談話。這些錄音,筆記,照片等只會用於…(直接列出使用的範圍,並讓受訪者籤署相應的受訪者協議)。

在我們開始之前你有沒有什麼問題(回答一些必要的問題)?

再次感謝你的參與。

那麼我們開始吧!(轉到實際問題)

2.2  訪談流程和內容

我通常將我的訪談分為三個部分:

介紹 – 受訪者的介紹: 

讓受訪者自由介紹和談論自己(他們的工作,教育,喜好或任何與你的研究話題有關的內容)。

(介紹下你自己,你的工作,你的職位等)

進入主要話題 – 關於你的研究話題:

根據你的話題定義你想要涵蓋的興趣領域,分配和安排你的問題以創建自然訪談節奏。

「讓我們談談XYZ話題吧。你是什麼時候…」

結束 – 評論和進一步的提問

在訪談結束時要留出提問和總結的時間。讓受訪者思索你所談論的內容,鼓勵他們加入他們的想法。有時在這個階段你會得到最精彩的思想火花。

「在我們結束之前…你有任何意見,問題等…」

2.3  提問技巧:Do和Don’t

以下是你在提問時應考慮的事項:

使用視覺卡片分類,了解人們對不同捐贈方式的看法 – Laura Morley的插圖

從簡單的問題開始:

「你最近一次使用XYZ服務是什麼時候?」他們什麼時候使用這個問題其實沒什麼關係,但這個問題可以引出後續的提問。如你可以問「為什麼你會在那個時間點使用這項服務呢?」

問喜好:

「關於…你最喜歡它哪一點…」和「你最不喜歡它哪一點…」 在這個問題上你可以深入挖掘。

使用開放式的問題 – Why,How,What,When…:

「你為什麼…」,「你是如何…」和「你做了…」

用跟進問題來創建一個新對話:  

「你剛才提到XYZ… 這就涉及到… 你是怎麼看的呢?」

問一些你自認為已有答案的問題:

因為可能你會想錯了,這樣提問你能得到一個新的視角。

使用類比: 

類比可能會幫受訪者表達他們的想法:

「如果打個比方,你覺得這個服務是像奔馳呢,還是像大眾。」

使用操作性的工具,方法和練習: 

卡片分類,原型,照片,物體等使訪談更具交互性,使抽象的問題更具體。示例:與其提到六種不同的服務,不如給受訪者卡片,讓他們進行排名。

不要太嚴格地執行你的問卷。 

嘗試保持自然的對話和節奏。

不要問封閉性問題:  

「你喜歡XYZ嗎?」

不要問帶引導性的或誤導性的問題:

「如果你可以免費獲得這個,你會接受嗎?」

不要糾正,指導或教育你的受訪者。 

你的受訪者來這裡是教給你一些東西,而不是反過來的!

結束訪談和訪談後的事情

訪談結束後,再次感謝受訪者們參加這次訪談以及他們對這次訪談的重要性。

再跟他們進行一些閒聊,然後再放他們走,你可能會獲得一些額外的信息。

跟你們的同行進行跟進,趁著你的記憶還是新鮮的,整理並分享你的發現。不同分類用不同顏色的便利貼,如:

整理的原則是:一張便利貼,一個想法。

最後,可以給你的受訪者發送跟進的信息,再次表達你的謝意。

到這一步,你就完成訪談了!

結論

用戶訪談是能帶來洞察力的有力工具,能幫你評估並解決問題。

  • 在計劃和設置訪談時,要牢記一個明確的目標。
  • 尋找「Why」,而不是「Yes」或「No」。
  • 讓你的受訪者感到舒適自然。
  • 在任何時候向他們表示感謝和感激。
  • 提開放性的問題(Why和How),讓他們侃侃而談。

 

譯者:oftodesign

原文作者:Dan Nessler (UX director @hvzh)

原文地址:https://www.interaction-design.org/literature/article/5-stages-in-the-design-thinking-process

本文由 @oftodesign 翻譯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如何從0到1設計一份訪談提綱?
    和《這四步讓你輕鬆搞定定性數據分析》分別分享了訪談中的「如何提出一個好提問」訪談後「數據收集後如何分析定性數據」,本文將分享訪談前的那些事,即:如何從0到1設計出一份訪談提綱?註:本文所謂的訪談提綱是指用戶研究中最常見的半結構式訪談提綱。
  • 用戶訪談全流程:深入挖掘用戶需求
    2)使用場景用戶訪談,通常適用於比較複雜的話題性場景中,例如:對經歷和過程仔細的研究,需要採集用戶的觀點以及情感等;對於複雜行為的剖析,例如:用戶是如何理解APP詳情頁各個模塊之間的關係的。一個完整的訪談研究方案應該包含:研究內容、人員方法、用戶招募(受訪者配比、招募途徑、酬勞)、時間規劃。1. 篩選用戶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部分就是需要篩選用戶。首先需要確定用戶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居住條件等等,然後從大量有意願參與的用戶中選出符合條件的人。
  • 用戶訪談的套路、技巧與話術
    用戶訪談是產品人員的一項必備技能。用戶訪談就像彈鋼琴一樣,看起來很容易,但要做好卻很難。本文介紹用戶訪談5步法,有套路、有技巧、有話術,幫您做好用戶訪談!另外,B端產品是近幾年的熱點,本文也特別增加了B端產品的用戶訪談要點。
  • 用戶訪談全流程丨前期組織
    而我們的用戶訪談則需要把他們兩個給結合到一起,進而就有了兩個最大的難點:2.1.1 在前期組織時,如何定義本質問題和梳理訪談結構你如何理解需求、如何定義到本質問題、如何梳理出你的訪談結構。可謂是一步錯,步步錯。
  • 高情商的用戶訪談法,戀人之間慎用
    通過上述這些經歷,我逐漸精於從被採訪人口中獲取精彩的故事。這無疑是我作為用戶體驗設計師的一項非常有用的技能,而用戶訪談也毫無疑問地成為我在如今這份美妙工作中最愛的部分。我正在為House Party做一個項目,目前處於用戶研究階段,在整個過程中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儘量採取多種有效方式來深入地了解每個訪談對象。
  • 一個訪談告訴你——谷歌是如何篩選UX設計師的
    本次譯文是關於互動設計基金會對谷歌設計主管的一次訪談,雖然標題是關於UX設計師,但事實上,訪談中包括對所有設計師的通用型要求,即有專注於某個領域的技能要求,也有混合型技能需求
  • 在定義和解決產品問題之前,如何做一場有效的用戶訪談?
    我們在《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找到正確的問題》裡也分享過如何通過「用戶體驗地圖」準備高質量的用戶故事,避免 garbage in garbage out 的情況。 那麼如何做一場有效的用戶訪談,保證得出高質量的用戶故事呢?
  • B類用戶深度訪談方法的思考與實踐
    一、跳出舒適區—C類的訪談經驗在B類中難以完全復用訪談法在深入理解用戶中的作用無需多言。雖然近幾年都在做B類用戶的研究,但是由於所在業務的特性,工作中經常接觸到的還都是中小B。這類用戶往往規模很小,很多研究又都是僅針對老闆個人開展的,所以訪談的套路或技巧很多都還是沿襲以往C類的經驗,並沒有太多的去考慮過,針對B類(尤其是中大型企業)用戶,訪談有什麼特性,或者需要調整的。
  • 訪談技巧:為什麼我的訪談會陷入沉默?
    線上訪談工作註定是有難度的,不管是用戶,還是我們,都沒有辦法通過外表、舉止、氣質等外在特質對對方做出猜測和評價。那麼,我麼要如何讓訪談順利進行下去呢?有很多專家的文章可以拜讀,這裡僅談論個人感悟最深的,關於如何讓訪談順利進行的幾點。讓用戶感到安全,並肯定用戶的價值在邀請用戶參與和向用戶說明研究內容的過程中,用戶已經開始對我們研究員個人的可信度和形象進行了描繪。線上訪談對語言和表達能力的要求會更高,因為我們無法通過靠譜的工作環境、整潔的著裝、甚至工牌來證明自己可信。
  • 想讓用戶訪談更深入?試試這個焦點式呈現法!
    焦點式呈現法(ORID)是當前深入訪談中引導用戶開展結構化討論的常用工具之一,與其他深入訪談的工具相比,焦點式呈現法具有嚴謹的、結構化的提問優勢。尤其是對用研新人而言,由於一開始缺乏對訪談提綱的底層結構性思考,在撰寫訪談提綱時無法把握好提問的先後順序與提問的內容,導致訪談的過程流於形式與問答式,難以深入。因此本文引入ORID的提問方式,探討ORID模型在訪談提綱設計中的應用。
  • 訪談技巧總結要點
    用戶訪談技巧總結 1.要如何做 1)深入用戶需求 我們需要在訪談中深入的探究用戶是如何思考,如何引發用戶行為,用戶的真正需求是什麼。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他們說了什麼上。
  • 四步分析真實案例,讓你線上用戶訪談也能深度挖掘
    評估產品機會狹義上可以說是需求挖掘,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挖掘用戶潛在需求,並分析篩選和排定優先級的過程。它又可以分為需求收集和需求分析管理兩個部分,今天咱們主要講的是需求收集中用戶調研方式之一——用戶訪談。
  • 移情圖在訪談中的實踐案例
    身為PM,無論是Product Manager 產品經理,還是Project Manager項目經理,在工作中一定少不了的一件事就是 —— 訪談。當然,我相信大家既然選擇了這樣的職業,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一定很棒。
  • 真實案例引發的思考:用戶訪談和問卷調查是什麼關係?
    大家都知道用戶訪談和問卷調查是用戶研究最常用的手段,上次做了用戶訪談後,我們團隊又緊跟著做了一次調查問卷。過程中大家對用戶訪談和問卷調查關係的討論非常有代表性,於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次實操經驗以及我們的思考。
  • 「深度訪談」的實質
    「深度」了解某事乃是要獲得關於它的更多的細節知識。2.「深度」指的是了解表面上簡單直接的事情在實際上是如何更為複雜的; 以及「表面事實」( surface appearances) 是如何極易誤導人們對「深度事實」的認識的。(Wengraf, 2001:6) 文格拉夫強調了更為豐富的細節知識和事實之間的意義關聯。
  • 調查方法系列之四:如何進行個人訪談
    調查方法系列之四: 如何進行個人訪談訪談法:通過訪員和受訪人面對面地交談來了解受訪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基本研究方法。它可以分為結構型訪談和非結構型訪談兩種類型。訪談過程及其技巧如何稱呼對方? 追問是更深入的提問,是更具體、更準確、更完整的引導。
  • 研究方法:深度訪談 | 深度訪談研究方法的實證論析
    鑑於國內目前對於深度訪談方法的介紹和研究處於發展階段,關於如何應用深度訪談進行實證研究的書籍和文章比較匱乏,本文通過對深度訪談方法的倫理規則、抽樣、提問、分析和備忘錄寫作這五個重要環節的概要論述和實證辨析,探討掌握和運用深度訪談研究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的具體步驟,案例分析突出了深度訪談方法實證運用中的應對技巧,目的是推動深度訪談研究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和推廣。
  • 新手社工如何做家庭訪談?
    家庭訪談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了其必要性,因此對新手社會工作者而言,做好家庭訪談是必要且必須的。 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及身邊同仁的實踐,就「新手社工如何做家庭訪談」略談一些見解。「知識點」筆者就不再贅述,在此主要就訪談過程中的控場能力和應變能力略作分享。
  • 【UE分享】半結構式訪談在探索性研究中的妙用
    根據訪談結構化程度的差異,我們一般將訪談方法分為兩種:(1)結構式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s):即按照定向的標準程序,採用形式和內容既定的問卷或調查量表進行的訪談。在遊戲用戶研究中,結構式訪談常被用於玩家電調、實驗室測後訪談等需要包含確定內容、且具有顯著提問邏輯順序的場合。
  • 入戶訪談技巧(三):如何操作
    本文繼續就著該話題討論,如何操作入戶訪談,以及在入戶訪談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一、注意依據民眾作息規律安排訪談時間。首先,要注意特殊的日子可能不適宜進行入戶訪談,比如地方習俗中有特別講究的日子,像某個特殊的祭祀日。其次,要根據村居民的生活工作作息規律安排入戶訪談的時間,在不幹擾其工作生活的狀況下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