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只有小學文憑,為何胡適卻聘請他當教授?

2020-12-16 安林的綠草地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無數的第一次,或開心,或難過,都會牢牢記在心裡。

那些烙印,會讓人們吃一見長一智。

一位教師所上的第一堂課,可能緊張,可能激動,可能出著醜,就這樣開啟了自己的從教之路。

忐忑不安、語無倫次,可以用來形容沈從文當老師的第一堂課。

01.北大「蹭課生」,執鞭大學堂

27歲的沈從文,被別人推薦給胡適,去中國公學當老師。

沈從文有生以來第一次當老師,非常重視準備工作,光資料,就搞了1萬多字。

他把這些資料看了一遍又一遍,可謂爛熟於心了。

要上課的那天,校長胡適親自把他送進教室,送上講臺後才離去。

可是站上講臺,沈從文卻蒙圈了,愣站著說不出話來。

時間一分鐘、一分鐘地過去,直到一個女生喊道:「你快說呀,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好啦!」

沈從文如夢初醒,猛然想起那句一開口要說的話。他終於找到了一張網上的「綱」,心裡頓時盈滿了要講的內容。

沈從文開了口,可依然很焦急,只想著儘快把腦子裡的內容講完。

可他講得太急太快,原本要拓展開來的許多生動故事,都被他省略了。

他只講了十多分鐘,就把預定一小時的授課內容全說完了。

沈從文再次陷入到窘迫中,他有些不知所措。

不過,沈從文是一個坦誠的人,知道自己這是怯場所至,便拿起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道: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

沈從文覺得自己辜負了胡適,胡適卻鼓勵說:「我聽說了,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轟你,這就是成功。振作起來,不要為這第一堂課費神,想想第二堂課該怎麼上,我相信你!」

儘管一上講臺,沈從文就打了敗仗,可胡適卻選擇相信他,這讓沈從文非常感動,打定主意要搞好今後的教學。

那麼,作為校長的胡適,對當時初出茅廬的文藝青年沈從文,為何會如此信賴呢?

02.不拘一格用人才

沈從文由於家庭的變故,為了混口飯吃,上完小學便參軍了,他其實只有小學文憑。

當時38歲的胡適,是中國公學校長。他主張銳意改革,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胡適認為,大學中文系,只重古文教學,不夠重視創作,這種風氣是錯誤的,很不利於新文學的發展。

胡適說:「文學系差不多個個都是考據家,卻個個連語體文都不看。」

所以,胡適力排眾議,堅決聘請沈從文擔任文學院教授,認為他可以一改中文系的這種不好的風氣。

沈從文只有小學文憑,可以說,他在文學的道路上,沒有經過系統的科班訓練。但他卻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社會這所大學裡畢了業;在一片荊棘荒蕪裡,開闢出了一條文學的道路。

胡適認為:沈從文是當下文壇中少有的天才之一,也一定是中國小說家中最有希望的。

沈從文在中國公學任教以來,認真負責,善於把自己從實踐中得到的閱讀和寫作經驗,教給孩子們,讓他們能夠少走彎路。

沈從文更重視實戰,他經常給學生布置習作,每一篇他都細緻批改,有時候,甚至批改的篇幅比習作本身還長。

就這樣,沈從文不斷引領學生走上文學創作之路。像他的學生何其芳、吳晗、羅爾綱等人,都深受其惠。

胡適看人很準,很快,沈從文不僅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老師,還成為了中國最有希望的大作家。

一個只有小學文憑的湘西小兵,為何卻擁有滿身的本事呢?

03.自學成才

那是1923年8月19日,鄉下人沈從文花了整整十九天的時間,完成了2328公裡的長途旅行,最後在一輛老式火車「哐當哐當」嘶鳴中,來到了北京城。

沈從文懷揣上大學的夢想,從一個湘西小兵,成了北漂青年。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沈從文參加北大的招生考試,卻被一道標點符號題難住了,連後面的題目是什麼都不知道,直接得了零分。

沈從文卻不是一個認輸的人,命運的打擊,並不能讓他屈服。

他做了一個決定:「寫作!這輩子我就寫作!」連標點符號都不知如何運用的沈從文,開始了自己艱辛的文學之路。

他一頭扎進京師圖書館,鑽進了浩瀚的知識海洋。

有時候,他也去琉璃廠的書肆,學學東西;或者到前門大街,那些文物店鋪、商業中心去觀看、去傾聽。

蔡元培任北大校長,他規定無論是誰,只要有求學的願望,都可以來北京大學旁聽。

得知這個消息,沈從文說不出的激動,他成了一名北大旁聽生,與許多富有才華的青年學子一起成長。

沈從文一邊在北大聽課,一邊堅持文學創作,在《北京晨報》上發表了不少作品。

一顆文學新星就這樣誕生了。

沈從文說「我很快學懂了不少我想學習的東西,可以說是在社會大學文物歷史系預備班畢了業。」

既具有豐富的文學創作經驗,又擁有淵博知識,這樣的沈從文,恰好是胡適要找的大學教授。

就這樣,沈從文這個湘西愣頭小文青,憑著小學文憑闖蕩北京,卻硬是闖出了一番天地,成了京師大學堂裡的名師。

相關焦點

  • 沈從文求學不成當教授的事件,登報義務賣字,好人心腸
    沈從文,1902年生於鳳凰沱江鎮,他從小聰明過人,記憶力特強,在家鄉讀小學時,特別喜歡逃學。他13歲失學,離開家鄉,到土著部隊當兵,在沅水流域漂流,隨軍在湘黔川三省邊境過著軍旅生活1922年當他20歲時,便懷著遠大抱負,帶上二十七塊錢和簡單的行李來到北京求學。
  • 沈從文,一個被很多人看不起的鄉下人,他的文學地位到底很低嗎?
    沈從文在他那個時代為什麼被這麼多文人看不起呢?他在西南聯大當教授的時候還是只有一個小學文憑的鄉下人,受到了其他文化地位更高的文人的鄙視。沈從文尤其是當時的國學大師劉文典,他極其看不起當時的沈從文。劉文典有一次對別人說:「在西南聯大,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應該拿四百塊錢,我該拿四十塊錢,朱自清可拿四塊錢。可我不會給沈從文四毛錢。沈從文都要當教授了,那我是什麼?那我豈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嗎?」為什麼劉文典這麼鄙視沈從文呢?
  • 文學大師沈從文也曾被人瞧不起?——談西南聯大的人與事
    只有小學文憑的沈從文當然就成了其中的異類,是位於「鄙視鏈」最底端的一個。 02沈從文在西南聯大 給沈從文發聘任書的學校裡,最著名的一個當屬西南聯大。
  • 沈從文:從逃學大師到文學大師
    還好,在陳渠珍的報館裡做校對時,沈從文認識了一位從長沙來的見過世面的印刷工人,後者向他介紹了《新潮》、《創造周報》等新文化期刊。受新文化薰陶的沈從文因此想去北京求學,並得到了陳渠珍的同意。京城有才華的「文學青年」1923年,沈從文來到北京,報考了燕京大學國文班。可他只有高小文憑,標點符號都不懂,面試時更是得了個零分,連報名費也被燕京大學退了回來。
  • 逃學大王沈從文當了老師,結果第一次登臺講課太害羞:人多,怕了
    過去那個年代很多大師文豪都沒有文憑,若論學歷,其實今日許多高材生可以秒殺一票民國大師。如沈從文僅僅只有小學學歷,1923年他去報考燕京大學國文班,結果落第未被錄取,於是就到北京大學成了一個旁聽生。而僅僅只有小學學歷的沈從文童年時代也是一個活脫脫的逃學大王,貪玩成性,絲毫沒有大師應有的傳奇故事,也許這才顯得足夠真實。
  • 赤子沈從文,為何一生喜歡虎耳草?只因他生如虎耳草
    01 草一般的平凡出身,開創不凡的人生沈從文老家湘西,生逢亂世。小時候很頑皮,打架、逃學、遊水、鬥蛐蛐,和周圍的調皮小子沒啥兩樣。14歲時,只有小學學歷的沈從文,被迫離開學校,加入了當地的土著部隊,四處流徙。後來加入了正式的部隊。
  • 沈從文:這位滿身湖南味的一代文學大師
    一、文壇巨匠,最初卻是小學文憑1902年12月28日,在湖南省鳳凰縣,也就是湘西的一個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邊城,沈從文就出生在這裡。小時候的沈從文其實是一個天性貪玩、還有些賭性、又不愛讀書的鄉下孩子,因家境貧寒,13歲時(即1915年)才從私塾轉到鳳凰縣立二小繼續念高小,半年後又轉到文昌閣小學讀書。因經常逃學去看木偶戲,多次被班主任責罰。以致,一代大師沈從文的初始學歷就定格在小學文憑上。
  • 人間值得:評《懂得的就值得:沈從文散文精選》
    就如同後來作者回憶裡所說的那樣,看過了太多人頭落地,他對於愛和恨有了非常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悟。一直到十九歲時,沈從文懷抱著「向一個生疏世界走去」的信念決定去當一次北漂。幼年的人生經歷並沒能將他束縛於某時某地,悄悄老去。當然這樣一場對於自己命運的刻意追尋,又何嘗不能看作是對自己過往的一次徹底的逃離。
  • 兩則「民國大學聘任教授不問學歷」的假雞湯
    吳宓時任國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主任,他到天津請梁啓超是在1924年2月22日,而曹雲祥同意聘請陳寅恪是當月16日。圖:陳寅恪此事的真實情況,是吳宓費盡氣力以辭職力爭,才讓清華答應聘請陳寅恪。1925年,清華學校在曹雲祥的主持下,剛剛設立大學部和研究部,尚未對教授資格做出明確規定。
  • 劉文典為何看不起沈從文、朱自清、巴金、聞一多?是不是過於狂了
    劉文典恃才放曠,「罵」過非常多的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罵」沈從文,當時他們都在西南聯大執教,一次日軍空襲,大家都在往防空洞裡跑,劉文典攙扶著陳寅恪先生跑,路上遇到了沈從文也在也在跑,儘管情況很危險,劉文典也沒有忘記嘲諷沈從文一把,他罵道:陳寅恪跑是為了保護中國的國粹,我跑是為了莊子,學子們跑因為他們是國家的未來,沈從文你跑是為了什麼?
  • 大文學家沈從文為何要編寫中小學教材
    沈從文是個天分極好的人。他雖然是小學畢業、出身行伍,卻在文學創作、大學講臺和考古研究等方面獲得了很大成就。相比之下,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編教材的經歷,卻似乎被人遺忘。沈從文編教材與楊振聲有關。楊振聲是胡適的學生,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之一。
  • 小學都沒有畢業的他,竟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
    說起沈從文,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他是中國近現代文學界的一顆罕見恆星,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作家。他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卻隻身北漂,靠著手中的一支筆開創了自己的文學世界。沈從文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就寫出了幾十部小說散文集,還當上了大學教授,但同時他也在戰亂裡顛沛流離,並在自己的創作達到巔峰時停止了寫作,轉行開始研究文物考古。
  • 當代書評 | 作家沈從文是怎樣煉成的——王曉陽讀《沈從文的前半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內外對沈從文的評價越來越高,沈從文的知名度和地位也越來越高,甚至直追魯迅。我也先後補課式地讀了他的《湘行散記》《從文自傳》《蕭蕭》《長河》《邊城》等作品,有些震驚地發現,我的閱讀竟然遺漏了一個重要大家。至此,「沈從文何以為沈從文?」「他的那些傳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為什麼差一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等問題長期縈繞我心。
  • 沈從文先生小傳
    1917年,沈從文自家鄉小學畢業後,14歲的他便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徒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當過上士司書。1920年,已是警察所辦事員的沈從文,因與熊希齡的親戚關係,而讀了其藏書室林紓譯的狄更斯《賊史》、《冰雪姻緣》、《滑稽外史》、《塊肉餘生述》等小說。這些小說對他來說仿佛是良師益友,帶他走入一個嶄新的世界。
  • 沈從文的「提攜」與「被提攜」
    沈從文提攜範增,正如別人提攜他一樣,是偶然,也是必然。因為沈從文永遠不能忘懷他的恩師徐志摩。當年作為一名僅有小學文憑且從部隊當逃兵來到首善之地的「北漂一族」,他也曾不揣狂妄地想在文壇謀發展,像今天眾多的以賣文為生的「自由撰稿人」一樣想靠發文章,撰稿費求得在北京「居也易」。
  • 他一沒文憑,二沒著作,卻被請到清華,成為了「四大教授」之一
    雖然這位放洋數十載的學子從未得到過任何學歷,但他卻是眾人眼中難得一求的博學奇才。經過無數人的舉薦,他一夜之間從一個留學在國外的學子,變成了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的「四大教授」之一。然而他的歸來並不是一帆風順,這事啊,還要從頭說起。
  • 「北漂」之前,沈從文的文化基礎怎麼樣?
    在「世紀文學六十家」中,沈從文名列第三。中文小說一百強中,沈從文的《邊城》第二。前邊是魯迅的《吶喊》。那是一部短篇小說集。以單個小說計,《邊城》就是冠軍了。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誰能想到,這麼一個響噹噹的人物,一個傑出的小說家,竟只是小學學歷。這簡直是一個令人不敢相信的奇蹟。
  • 沈從文的初戀馬澤蕙:弟弟騙走沈從文錢,她被土匪搶走後做了修女
    1988年,沈從文重病在床,他的表侄黃永玉給他帶來了幾塊拓片,沈從文一見拓片就靜靜地流淚了。這拓片是他在芷江給犧牲的警備隊隊長段治賢寫的的石碑文手跡。在芷江有他太多的回憶,那一年沈從文才18歲,落魄的他到芷江投奔自己任警察所所長的舅舅黃巨川。
  • 沈從文:不甘平淡生活背叛髮妻,他是個好作家卻不是個好丈夫!
    一字一句表達著深深的懊悔和思念之情,原本的沈從文和張兆和也是一對才子佳人,但為何最終兩人分道揚鑣,張兆和至死都不願再去看深愛過的丈夫一眼,這其中有著什麼令人動容的緣由呢。沈從文在一次課堂上看到了張兆和,當時只有18歲的張兆和有著清純的樣貌和不同於其他女性的自信,一下子就吸引到了沈從文,從這一眼後沈從文便深深地淪陷在張兆和的一舉一動中。即使兩個人有著8歲的年齡差距,也絲毫阻擋不了沈從文瘋狂地追求張兆和,但是張兆和對於這個看起來木訥呆板的老師並不感興趣。
  • 聘請外教,培訓機構為何總是遮遮掩掩?
    園湖路一家培訓機構工作人員李老師,指著大廳一名正在和幾名學員交流的外籍男子說:「他就是來自美國的英語老師。」當被詢問外籍老師的信息是否進行了公示時,李老師立即謹慎起來,連連稱自己是新職員,對很多情況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