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書︱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021-01-07 八和書院

原文注釋

止:是語氣詞。

景行(háng):大道。《集傳》:「仰,瞻望也,大道也。」

騑騑(fēi):《傳疏》:「《四牡》傳云:騑騑,行不止之貌。」

轡(Pèi):韁繩,古一車四馬,馬各二轡,其兩邊驂馬之內轡繫於軾前,謂之軜,御者只執六轡。

覯(gòu):《鄭箋》:「鮮,善。覯,見也。」

原文大意為:仰望著高山啊,行駛在大路啊,四匹駿馬飛奔啊,六根韁繩如琴弦。新婚之時遇見你,我的心裡很歡喜。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漢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

【高山景行】現在縮略成為成語。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為光明正大。

相關焦點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於是想到了初見師父聽課後的感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便是此文題目的源由。我是2012年底在北京師範大學參加培訓有幸遇到師父的,師父的講座深深的吸引了我。講座結束後,主持人要求大家談一下感想,大家都比較矜持,男士少,我被點名發言。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用?一文讓你明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語句出自《詩經·小雅·車舝》。間關車之舝兮,思孌季女逝兮。匪飢匪渴,德音來括。雖無好友?式燕且喜。依彼平林,有集維鷮。辰彼碩女,令德來教。式燕且譽,好爾無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覯爾新婚,以慰我心。《小雅·車舝》是一首寫新郎新婚之喜的詩。全詩五章,每章六句。尾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寫婚車越過高山,行走在大路上。詩人仰望高山,遠眺大路,面對佳偶,情滿胸懷。這是敘事、寫景,但更多的則是比喻。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湘軍之父」羅澤南
    羅澤南(1808—1856)01說到湘軍,其實「湘」一開始指的並非湖南,而是湘鄉。此「湘鄉」也不是曾國藩的湘鄉,而是羅澤南的湘鄉。羅家世代耕讀,卻無一人仕達,其祖父羅拱詩也沒讀過什麼書,「生平深以不學為憾」,清苦自勵,勤勞重教,對澤南影響最大。有人建議他說,讀聖賢書沒多大用,還不如讓你孫子學門手藝傍身,將來也有個吃飯的門路,老羅嚴辭拒絕:「吾不能以田地貽子孫,獨不能以書貽之乎!」澤南長大後,深刻體會到祖父的良苦用心,感慨道:「先大父之所以貽我後人者至矣。勤儉自持,樂善不倦,以生平未學之故,欲竟其志於後嗣,不以困苦易其心。」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〇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至聖孔子
    孔子追跡夏、商、西周三代之禮,序書傳,上起唐虞,下至秦穆,編次其事。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杞、宋二國是夏、殷之後,孔子的意思是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孔子說觀殷、夏之所損益,根據以往類推後世,「後雖百世可知也」,又說「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近幾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可以說是網上討論的一個熱點,著名作家王蒙也多次以此為主題演講。在諸多觀點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似乎更受追捧,有人甚至提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特別是2014年3月美國當時第一夫人米歇爾在北京大學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為主題演講,由於她的特殊身份讓這一觀點甚囂塵上。
  • 聖經各卷書中英文名稱與縮寫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和現代人的理解出入比較大,「讀萬卷書」原意是:讀書是為了進京趕考,以實現金榜題名的人生理想;「行萬裡路」原意是:步入仕途,以實現忠君報主的人生理想。
  • 行萬裡路 更讀萬卷書
    西方哲人說過,世界就像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其中第一頁。中國古人有一句名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現在喜愛旅遊的中國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宣傳國人對旅遊的熱情,推銷中國旅遊目的地,吸引外國遊客,是理所當然的。但是,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筆者認為有點過了。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究竟是誰說的?
  • 讀萬卷書,鋪就人生之路
    讀萬卷書 鋪就人生之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中國古人修身的兩條基本途徑。晉代著名史學家陳壽曾給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萬卷樓」。此後,歷代以「萬卷」命名的書齋有數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陳杰、汪惟正等;明代有項篤壽、楊儀、範欽等;清代有孫承澤、黃彭年等。可見,「讀萬卷書」的理想在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當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讀「萬卷書」不僅是古人的理想,當我們懂得了讀書的意義,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強烈的博覽群書的願望。
  • 年末薦書:才子王佐良的英國文學研究
    選取一小段讓大家品味一下。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而這部12卷的鴻篇巨製居然是王佐良先生年逾花甲,在80年代後編著出來的,當真是弦歌不輟!其中前六卷主要為英國文學研究,包含《英國詩史》、《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英國文學史》等;後六卷包括一卷英文著述、一卷文體學與翻譯學著述、兩卷詩文集、兩卷譯文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往,心嚮往之。
  • 「名家專欄」李裴: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原出於《詩經·小雅·車轄》,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並說「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能聽到,然詳解和追問卻不竟然,宋代經學家、儒學集大成者朱熹解釋:「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
  • 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原標題: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澎湃新聞報導,日前被伊拉克警方誤作極端分子逮捕的北大學生劉偉(化名)將很快釋放。據悉,劉偉此行只是進行考古旅遊。劉偉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他本人非但與極端組織毫無關係,這趟前往伊拉克旅遊,恰是擔心當地文物遺址遭受破壞。
  •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
    普通學生想要改變境遇,只有努力的讀書,好好學習,爭取考上一所好的學校。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改變人生命運。也有人說行萬裡路同樣可以改變人生境遇,也可以幫你實現夢想,因為旅途中有可能見識到不同的風景、認識到各種優秀的人,也有可能運氣當頭。
  • 董卿: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
    屏幕上先是一位獵人和熊對峙,只要獵人的槍一響,就可能活命。整幅畫面露出後,所有人都驚呆了。原來獵人和熊所處的地方是山頂平衡木的兩端,如果獵人開搶,自己也可能墜崖身亡。選手的回答已經很出色,沒想到董卿的「槍響之後,沒有贏家」一說出口,大家直接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 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原標題: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如今的假期,帶孩子旅遊仿佛成了一項必不可少的作業,國內、國外,草原、海邊,朋友圈裡到處曬著帶孩子出去玩的照片和體會。有位朋友家長跟我抱怨:「一年10天假,5天給了孩子暑假,5天給了孩子寒假,沒有一天是給我自己的假。」
  • 施華洛世奇傾情發布《夢想之書》第三卷
    此次推出的《夢想之書》第三卷由Mickalene Thomas,Martine Gutierrez和Raúl de Nieves共同創作,通過現場炫目繽紛的場景體驗,嘉賓們可全方位領略施華洛世奇的非凡魅力,並沉浸在最新潮豐沛的創意靈感之中。
  • 活100歲,行萬裡路,讀萬卷書
    我認為在當下的社會裡,最應該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於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探求世界就兩個途徑: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既是人生態度,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人生苦旅」,人生就是一場沒有停歇的旅行,必須時時刻刻使自己「動」、「忙」。哪怕是假忙,也要一直不停的行動。
  • 奇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欣賞
    今日欣賞奇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聯語既是律己, 又在勉人, 闡明只有 「傍百年樹」 的毅力, 才能做到 「讀萬卷書」,才能有更多的收穫。 也就是說, 樹木成材需要時間, 人的學問也需要積累。 如此語境, 非常適合書院這種文化傳播場所, 很有書香味道。
  •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畫旨》這本書裡,提了一個觀點: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一、什麼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萬卷書」指的是書本中靜止的知識,「萬裡路」指的是我們在人生經歷中獲得的感悟、認知,是活的知識。讀萬卷書是行萬裡路的前提,如果沒有知識做積累,哪怕行再遠的路,也只是漫無目的的散步,到頭來還是毫無收穫。
  • 吟一首古詩,賞一處美景,書一捲風雅——藝術家黃匯珍作品欣賞
    吟一首古詩,書一捲風雅春天在哪裡?春天在解凍的河水裡,春天在暖風吹開的花朵裡,春天在細雨澆青的小草裡,春天在行人凝望的眼睛裡、在飛鳥動人的旋律裡,春天也在文人的詩句中,在書法家的水墨裡……春日裡的暖陽能溶化冰河,能催發岸柳。 春日裡的微風能醉開豔麗山花,能使飛燕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