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釋
止:是語氣詞。
景行(háng):大道。《集傳》:「仰,瞻望也,大道也。」
騑騑(fēi):《傳疏》:「《四牡》傳云:騑騑,行不止之貌。」
轡(Pèi):韁繩,古一車四馬,馬各二轡,其兩邊驂馬之內轡繫於軾前,謂之軜,御者只執六轡。
覯(gòu):《鄭箋》:「鮮,善。覯,見也。」
原文大意為:仰望著高山啊,行駛在大路啊,四匹駿馬飛奔啊,六根韁繩如琴弦。新婚之時遇見你,我的心裡很歡喜。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漢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
【高山景行】現在縮略成為成語。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為光明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