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現在很多人都笑稱自己是"乾飯人","幹啥啥不行,乾飯第一名",每天不是在吃就是在去吃的路上,不光要吃,還要吃的好,吃得乾淨放心,食材的新鮮程度直接決定了菜餚是否健康美味,可見,當代人有多重視"吃"這件事了。其實,不只是現代,中國自古代起,為了吃口新鮮的,就已經拼起了命。
史料記載,中國古人相較於其他幾個歐洲國家來說,壽命相當長。中世紀時,1000個英國人裡,幾乎有一半都在40歲之前死亡,一來,是因為歐洲皇室內皇帝妃子私生活的混亂,二來就是他們的生活環境相當糟糕,大部分國民的醫療衛生得不到保障,這其中,就包括飲食不衛生。而同一時期的中國人,死亡高峰期一般集中在六七十歲左右,高出別國太多。而這其中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古人相當重視食物的新鮮程度。那麼,為了吃口新鮮的,我們老祖宗有多拼?這背後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呢?
古人為了保持食材的新鮮以及乾淨衛生,幾乎從源頭開始把關,所以,在古代,隨處可見低頭認真種菜除草、澆水施肥的農家伯伯,或者婆婆。不得不說,中國人種菜確實有不少的小妙招,比如先秦的時候,中國就開始了一項關於種菜的有趣小實驗,為的就是尋找到一種新鮮美味的蔬菜。
據文獻記載,宋元前後,中國種菜史迎來了一個轉折點。有一種"葵菜",據說是"百菜之王",口感黏膩爽滑,十分美味,古人見了,那必須得種來試試,結果發現,葵菜好種是好種,但不易儲藏,產量也很低,還是一種十分精貴的蔬菜。夏天,摘下來放一會兒就曬蔫了,冬天天氣一冷就凍壞了,把祖宗們愁的不行,所以實驗的目的就由開始的"尋找一種新鮮美味的蔬菜"轉變為了"尋找一種保鮮又高產的蔬菜"。
這時候,一種平時看著不起眼的蔬菜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成功取代了葵菜,那就是樸實無華的大白菜。其實這種蔬菜早就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只是因為過於普遍,反而讓人們忽略了它的好。
仔細想想,大白菜多好啊,不但產量高,而且容易儲存,最最重要的就是,它還能夠時刻保持新鮮。炎炎夏日,就算多放了幾日,把外面一層扒掉,裡面照樣鮮翠水靈;冬日就更不用說了,白菜極其耐寒,放在雪裡都能儲藏,比精貴的葵菜不知道好了多少。
所以,白菜這顆蒙塵的珍珠,終於被擁上了"蔬菜之王"的寶座。這麼執著於尋找新鮮的蔬菜,古人當然不盡然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吃貨本質了,背後還有其他的原因。
開始也說到了,古代歐洲當時環境衛生條件就是髒亂差,人的免疫力也隨之下降,所以壽命普遍不高;當時中國的醫療水平也不高,後來西方的傳教士到中國傳教,發現他們蔬菜水果種植業相當發達,覺得中國人壽命長可能和這個有關係。老祖先們聽了,為了活命,當然要變著法子提高免疫力了,所以,多吃新鮮蔬菜就成了他們例行的準則之一。
其次,古人在種植技術菜的過程中,也是在提高自己的種植技術,不然中國這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哪裡積攢下來的?古人還利用黃化現象,培育出了豆芽和韭黃,使我國的種植技術更上一層樓。現在想想,中國人哪裡都可以種菜這種天賦,可能就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以前是磚頭縫裡都能種上一棵蔥苗,現在是連太空沙漠都被我們種上了一點綠。
在古代,古人還沒有關於"水果蔬菜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這種先進的生物概念,追求新鮮,除了為了活命之外,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吃貨的本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