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誓,這是我買的最後一個盲盒」

2020-12-24 紅星新聞

搬家那天,折樂樂下定決心退坑,把花兩年時間收藏的擺滿兩面牆的Molly賣了,近6萬元左右。這是折樂樂第一次知道自己在Molly上花了這麼多錢。

這個有著大眼睛、永遠嘟著嘴的傲嬌小女孩,是大眾認知中最紅的盲盒IP,也是盲盒的代名詞——一個盒子裡裝著一隻8—9釐米高的塑料玩具,售價59—79元不等,外包裝上畫著這一系列的12隻玩偶分別長什麼樣,但在你付完款拆開盒子之前,你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抽中了哪一隻。如果運氣夠好,你可能會抽到更好看、更特別的「隱藏款」,這是所有盲盒玩家都嚮往的寶貝。

盲盒有多火?據泡泡瑪特(一家生產售賣盲盒的潮流玩具公司)披露的數據,僅2018年雙11當天,泡泡瑪特天貓旗艦店就賣出了超過2700萬元的盲盒;截止發稿日,該旗艦店一款售價59元的盲盒月銷超10萬個。盲盒的玩法、潮玩公司流水線的量產及繁榮的二手市場,共同造就了今天的Molly。

成都泡泡瑪特太古裡店櫃檯展示的娃娃

·賭博·

「我發誓,這是我買的最後一個盲盒」

2016年,泡泡瑪特籤約了Molly的創作者,並開始銷售Molly的盲盒。據泡泡瑪特官方說法,Molly系列盲盒的隱藏款抽中概率為1/144,按理論來講,玩家至少需要花費8496元才能買到一個隱藏款。

隱藏款是更為稀有的設計款,抽中它像是一種賭博,「我發誓,這是我買的最後一個盲盒。」但就連普通款也不一定能抽中自己想要的那個,在最「上頭」的那陣兒,折樂樂每天都會跑去實體店抽幾個,拆盲盒時每次都如此篤定地告訴自己,但下次卻還是抱著幻想,希望能抽中自己喜歡的那個。很多玩家都抱有折樂樂一樣的想法,龐大的群體共同造就了盲盒市場。

作為Molly的背後推手,泡泡瑪特是最大的贏家。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並於2017年登陸新三板。據其財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泡泡瑪特營收超1.6億元,同比漲幅超過155%;歸母淨利潤2109.85萬元,同比漲幅超過1400%,毛利率達59%。其電商業務也持續增長。

位於成都太古裡的泡泡瑪特實體店

除了泡泡瑪特,很多潮玩公司也在這個風口上分得了一杯羹。

紅星新聞記者通過暗訪兩家盲盒公司後了解到,因為「造假成本太高」,市面上幾乎沒有盲盒盜版,但由於很難拿到授權,要想賣盲盒,加盟是唯一的方式。

加盟盲盒的門檻相對來說也較高,拿「Hellobox」這一盲盒品牌來講,分店必須開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人流量很大的商場內,前期除交納6.8萬元的加盟費外,每年還需額外交納一萬元的品牌使用費。對方表示,如果在上海開設一家該品牌分店,前期投資在四十萬左右。

加盟帶來的效益也是可觀的:加盟商能以均價五六折的價格拿貨,即一個售價59元的盲盒拿貨價35元左右,如果一次性拿一箱(即144個),則一定保證裡面有個隱藏款。對方稱,該品牌一家在上海某廣場的直營店,一個月的純利潤在7萬元左右。這意味著,加盟盲盒半年左右就能收回成本。

成都某商場的盲盒機

·炒作·

溢價幾十倍 有人在「炒盲盒」?

玩家抽到重複的款式,可以賣掉,也可以與同好交換、各取所需。這時候,盲盒二手交易市場誕生了。

在盲盒交流群裡,娃娃被打上了明確的價碼,這個價碼放到二手市場,可能會翻好幾倍。閒魚今年年中發布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有30萬盲盒玩家通過閒魚進行交易,交易額達千萬級,每月發布盲盒閒置數量較一年前增長320%。報告中還稱,最受追捧的隱藏款「潘神天使洛麗」被炒到2350元,與售價相比上漲39倍。

盲盒交換群

事實上,當下「娃圈」炒得最火的隱藏款溢價遠超39倍,如售價59元一隻的Labubu一代盲盒中的「山椒魚」大隱藏款,在閒魚上最高價格已賣到3650元,是盲盒售價的61倍;一套四色「山椒魚」在閒魚上被賣到22000元的價格。也有本身價格比較高又限量的款,如Dimoo的「鹿影」款,一隻原價899元的娃娃,在閒魚上售價最高達到9888元。

一套四色「山椒魚」在閒魚上被賣到22000元的價格

淘寶上也有專門銷售已經拆盒的「指定款盲盒」的玩具賣家,如果玩家特別想要某一款而不願冒險盲抽,也可以購買指定款。一個系列中每個款式價格各不相同,指定款大都低於盲盒售價,隱藏款價格略高,溢價一般在三四倍左右。

還有不少「娃友」在閒魚上高價求購指定款盲盒

·上癮·

來自打開一瞬間的不確定

這種具有上癮性的消費形式為盲盒招來了許多質疑,幾十倍的溢價也讓人懷疑盲盒背後的炒作成分,記者前後採訪了多名盲盒玩家,盲盒能帶來什麼樣的心理感受?

「收集癖」也是盲盒愛好者中常見的「病症」,來自成都的90後小沈(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我有收集癖,缺一個會覺得很難受。」玩了六年多盲盒的小沈現在家裡大概有七八百隻娃娃,按均價59元一個來算,這些年小沈在盲盒上花費了四萬多元。「花59元抽中一個隱藏款依然會很激動,感覺像中了彩票。」小沈告訴記者,收集過程本身帶來的情緒波動是她的快樂源泉之一,通過盲盒她還認識了很多朋友。

還有像折樂樂一樣的玩家,「盲盒的不確定消費,讓人上癮、欲罷不能」;另一方面,在商品實物外,它還給玩家提供滿足感、驚喜感等附加的情緒價值,甚至成為與玩家交流的社交貨幣。

擁有近十萬粉絲的微博博主「盧克-綠Luke」大概三個月前入坑,他告訴記者,盲盒最吸引他的就是不確定消費這種玩法。「不知道下一個會抽到什麼,會有刺激驚喜的感覺。」盧克-綠Luke曾抽到一個畢奇馬戲團傷心小丑系列的隱藏款,那一次他沒在微博上錄開盒視頻,但站在店門口的他很激動,「手都在抖」。

盧克-綠Luke收集的娃娃

來自湖南的80後邱麗麗是喜歡花708元「端盒」(即一次性買一套,一套中包含12個盲盒)的玩家,這樣會避免抽到重複的或抽到不喜歡的款。從2014年底開始「端盒」,邱麗麗現在大概有25套娃娃,花了四萬元左右,她告訴記者,端盒抽中隱藏款的機率在20%左右。

邱麗麗收集的娃娃

邱麗麗自稱「佛系」玩家,不會花大價錢求隱藏款,也沒有買過二手。「真正熱愛盲盒的玩家,其實是在為設計出錢。但你會發現出盲盒的公司太多了,過幾天就有一個新的設計師在出新的娃娃。」

盲盒的社交屬性在社交網站上也能顯現。一位ID為「布式玩具開箱」的跨界時尚美妝博主在微博上擁有32萬粉絲,她的普通視頻流量在3—5萬之間,而一個盲盒開箱視頻一般在10萬左右。

跨界時尚美妝博主「布式玩具開箱」收集的娃娃

數據顯示,盲盒用戶畫像為一二線城市、年齡18—35歲之間,以年輕白領為主,女性佔比達到70%以上。這一群體有強烈的為自己的收藏愛好與情緒體驗付費的意願,有人願意花高價為興趣買單,也有人選擇量力而行。

盲盒是可被接受的消費經濟

但不要有賭徒心態

對於盲盒是否存在炒作的問題,盧克-綠Luke表示,「娃圈不太大,盲盒不像其他藝術品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升值,它其實就是一個塑料娃娃,所以不具備炒作的價值。」

小沈認為真正的玩家不會炒作盲盒。「真正的玩家其實是在賣自己的運氣,因為抽中隱藏款的概率真的很低。」小沈也在閒魚上出過娃,708元一盒的娃娃折價兩三百才能賣出。

那麼,盲盒到底有沒有炒作價值,這股風還能刮多久?營銷大咖、營銷公眾號腦細胞主理人高臻臻認為,盲盒是一種可被接受的消費經濟,其引發的風潮還將持續。

高臻臻告訴記者,盲盒跟日本的扭蛋機類似,是一種針對消費者被刺激出來的賭博心理的銷售方式,因為未知和不確定性,刺激消費者好奇心。

高臻臻認為盲盒市場已有黃牛參與其中。「各電商平臺上都可以看到多層溢價的轉賣商品,稀缺款和隱藏款的售價甚至可以翻到十倍以上,所以盲盒是否有炒的價值,就不言而喻了。」

「不確定的刺激加上單價低、種類多引起的收藏欲望,加上圈子裡延伸出來的社交相關,就目前來看,盲盒市場還是處於一個向上的發展狀態。」高臻臻認為從設計到零售,從策展到代購,再到二手交易,盲盒產業鏈發展得非常完善,但另一方面,不管是商家對市場秩序的遵守,還是盒圈消費者所需有的理性消費心態,盲盒市場的規範會越來越嚴謹。

「拋開黃牛和炒貨的因素,盲盒是可以被接受的一種消費經濟。在平淡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壓力之下,給喜歡的人一種刺激和樂趣,其發展和持續是肯定的,只是希望參與的人不要沉迷其中,抱有賭徒的心態。」高臻臻說。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王垚 部分圖據受訪者

編輯 周霖

相關焦點

  • 買盲盒買到上癮,我也很尷尬啊~
    「再買盲盒我是狗,抽到隱藏狗就狗。」hh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網絡個性籤名。面對盲盒的誘惑,她已經放棄抵抗、繳械投降。已有不少研究歸納出盲盒營銷法,認為這種遊戲化的營銷擊中了消費者的賭博心理,大大提高了復購率。
  • 我被泡泡瑪特「支配」的盲盒人生
    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我就強迫自己記帳,希望能夠看著不斷攀升的數字能克制住自己。結果還是管不住這手啊,每次去買盒盲盒,都告訴自己,這是這個月最後一個了。然而,最後一個之外還有最最後一個和最最最後一個,無窮盡也。到月底一翻帳單,眼睜睜地看著錢是怎麼沒有的,卻控制不住自己。為了買到喜歡的款,我還去過幾次BTS展會,展會的門票可以提前在網上買,但是,入場順序卻要靠現場排隊,粉絲是排不過黃牛的。
  • 30歲的我買盲盒花20萬:誰說盲盒就是割韭菜?
    在我的經濟範圍內,有喜歡的就去買。這一兩年,盲盒我就很少買了。遇到特別喜歡的,現在盲盒的二手交易產業鏈已經非常發達,可以直接買到。我現在更多精力給那些限量款的大娃(潮玩),但是泡泡瑪特的Molly系列我在進行收藏,大部分資金也投入到Molly身上。盲盒最大的意義,更像是一塊進入潮玩圈子的敲門磚。
  • 買菜買機票也能玩盲盒?——歡迎來到盲盒的世界
    但是,你架不住買的人多。就拿火出圈的「光屁股娃娃」Sonny Angel 系列來說,它有不止一個造型,還有許多聯名款,當這樣的娃娃擺在你面前,你能忍住只買一個,而不是收集齊所有?本著湊齊一整套,召喚Angel的想法,一直買買買停不下來,花費自然水漲船高。一個巴掌大的小玩具,成本只有幾塊錢而已,怎麼就能成為當代硬核燒錢方式的大哥大呢?
  • 盲盒經濟盛行,買盲盒的是一種賭博心理嗎?
    有網友應用物理判斷是不是賭博心理很簡單,如果東西不在盲盒裡,而是擺在外面賣,你還會買嗎?會熱衷嗎?會上癮嗎?如果你覺得吸引力下降了,那支撐你購買的就是你的賭博心理。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但盲盒經濟盛行,表明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人對這類產品有興趣,且具有相應的購買能力。因為盲盒裡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這讓某些人動了心思,吸引那些原本不太注意或是只是偶爾買的人過來買。和普通商品相比,盲盒這種售賣方式完全抓住了眾人的心理。新穎是一方面,它滿足了人的好奇心和某些人的賭博心理。再配上一些成功的營銷策劃,把人氣搞起來,從而提升購買力。
  • 那些在泡泡瑪特買盲盒的人,究竟在買什麼?
    有人說買盲盒是交智商稅,我覺得他們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市場的發展空間,也缺少對藝術品的欣賞。對我來說買到的不僅僅是個盲盒,還有心理上的滿足和治癒。 我一直很喜歡動漫,追了海賊王很多年,對手辦這一類的東西也很喜歡,但是正版的價格都比較貴,以前的手辦都是朋友送的。
  • 盲盒背後:有人買的是開心,有人倒賣盲盒一年掙8萬
    有人買盲盒為了開心,有人卻倒賣盲盒一年掙8萬有人買盲盒是因為減壓、純粹的喜歡。林佳(化名)很喜歡買盲盒,長期購買的品牌就是泡泡瑪特。她介紹,她買過6隻Molly(泡泡瑪特的一款玩偶)和三十幾隻tokidoki(泡泡瑪特的另一款玩偶)。
  • 啥J8都能搞盲盒,我裂開了
    這句話想必各位都是能感同身受的,當你只是個小角色的時候,別說你想發表意見了,你牌桌都上不去,你拿什麼來玩。 也有人說這是社會的一種病態,說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鼓勵成功者,激勵失敗者。 這句話看似價值觀「飽滿」,誰也不得罪,但其實我覺得大可不必,這種現象也稱不上是一種病態行為。
  • 五花八門隨處可買!家長吐槽孩子沉迷盲盒,盲盒為什麼這麼火?
    四個不同品牌的盲袋裡,只有一個明確寫清了五種文具的類型,「我們賣得最好的都已經斷貨了。主要是小學和初中的學生愛買。」店員說。記者又來到九木雜物社嘉裡中心店,這是一家包含文創、生活、小物等各種種類的雜物社,進門就能看到一柜子的盲盒。盲盒品類有很多,多數是各類遊戲和動畫的周邊玩偶,體積不大,大部分價格都是59元一盒。
  • 泡泡瑪特(盲盒)成功如此簡單,為何你我都沒有發現?
    今天老書要寫的不是再抄這兩者的冷飯,而是另外一個不怎麼受人關注,但是在資本市場卻一鳴驚人,甚至未來很可能成為趨勢的「新」商業模式:盲盒,而主人公就是號稱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 了解了盲盒的 概念之後小夥伴們是不是覺得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不是和小時候的買方便麵集龍珠卡片差不多?小夥伴還真說得沒錯,還真和買方便麵抽卡片差不多,只不過小時候買的是方便麵,現在是盲盒而已!然後就是以前方便麵裡只有龍珠卡片,現在盲盒裡面卻有不同的卡通IP而已。 看到這裡之後,小夥伴是不是想拍大腿!
  • 家長吐槽:孩子偷偷問外公要錢,「盲盒」真讓我生氣
    關於「盲盒」,不少家長很有話說。孩子偷偷問外公要錢,這個「盲盒」真的讓我們家長生氣「家長應該管住自己的小孩,控制小孩的零花錢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大人都控制不了自己買化妝品買盲盒,為什麼不讓孩子買卡片。」
  • 一年花2萬買盲盒,為什麼成年人這麼不理智?
    買多了之後,方便麵倒成了配角,人物卡片才是主角。有時候,為了抽到心儀的卡片,這些可愛的同學在拆方便麵之前,還會做一個祈福儀式:「天靈靈地靈靈,太上老君快顯靈」,然後把方便麵往天上一拋,使勁拍啊揉啊,最後再打開。
  • 「盲盒」用英語怎麼說?大家為啥都在買盲盒?
    一份行業報告顯示,盲盒在中國的受歡迎度不斷攀升,預計到2024年,盲盒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00億元。 盲盒是什麼? 報告顯示,一線城市女白領和Z世代大學生是盲盒消費的主力。女性消費者佔盲盒消費人群的62.6%。
  • 盲盒福袋這種交「智商稅」的東西,我怎麼可能看得起呢?真香!
    而盲盒福袋真的就完完全全看運氣了,好運爆棚又不常見,現實往往"翻車"居多。但對於喜歡未知和新鮮感的人來說,拆盲盒真的會上癮。朵爸就是一個盲盒重度上癮患者,每次我們一家去逛商場,在出發前我都要在心裡默默計劃好路線。
  • 「頂流」盲盒是下一個新風口嗎?
    但從2019年「盲盒元年」至今,盲盒的熱度還未消退,甚至有了「出圈」愈演愈烈的趨勢,因為背後有無數的年輕人是盲盒的擁躉。為盲盒買單的年輕人「在我『入坑』前,我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人願意花幾十塊錢買一個小玩具,甚至還有人在閒魚上高價收『隱藏款』。」
  • 盲盒式魔力:能讓年輕人砸下一個首付?
    「我太難了,只有買盲盒才能讓我開心起來。好多朋友不理解我為什麼要在這些玩具上花這麼多錢,他們不懂,能花錢買到的快樂,為什麼不要呢?」其中最引人入坑的就是這個隱藏款。一般的盲盒愛好者,隨性地買一個售價幾十元的盲盒,收到哪一隻都可以獲得等值的快樂。
  • 盲盒心理學:為啥不吃飯可以,不買盲盒不行
    「不吃飯可以,不買盲盒不行。」只要有新的系列盲盒一出,馬上就會被搶購一空。「買夠100個盲盒就收手」,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婦,在盲盒上4個月花了20萬元,還有位60歲的玩家,一年花了70萬。盲盒究竟有什麼致命吸引力?
  • 「盲盒第一股」上市破1000億 為什麼玩家吃土賠錢都要買?
    從入坑到現在,我沒有認真計算過到底在這個愛好和收藏上花了多少錢,大概來看每個月流水最多的時候可能有上百萬,一年上千萬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流水都是比較虛無的,只說利潤的話,這麼久增值差不多有幾十萬左右吧。大家都說這是一個割韭菜的遊戲,但是這本來就是一個小眾的圈子,如果你要進來,為了愛好去花錢和消費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
  • 你待盲盒如熱戀,盲盒只想賺點錢?
    最後,就像熱戀一樣,你沉浸其中,想擁有TA的一切。你投入越多,就越離不開它,繼而引發下次「觸發」,從而開始一個正向循環。在我們的身邊,上癮模型幾乎無處不在,不管你買不買盲盒,它都與你我息息相關。這篇我們就從「上癮模型」入手,講講盲盒經濟背後的故事。一、為了讓你在人群中多看它一眼,盲盒商家有多努力?今年兒童節那天,同事拿給我一個只有五釐米高的小擺件看,說是兒童節滴滴搞活動,她打車正好坐上了活動專車,專車贈送的玩具。
  • 現代人的社交工具——盲盒
    盲盒,如果放在去年,那是我一個無法理解的領域;而今年,我的辦公桌、小鄭兒的辦公桌上已經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盲盒玩具或者手辦家裡的展示櫃裡,原來小鄭兒收集的球鞋全都搬走後也全都被我佔領了高地充斥著各種潘神、畢奇、迪士尼、Helloki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