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表態,要求各地推進3歲以下嬰幼兒託幼機構的建設,鼓勵以社區為依託,興辦託兒所,也鼓勵女職工集中的單位恢復託兒所。
消息一傳開,許多正為孩子照料問題苦惱不已的職場媽媽頓時興奮起來,似乎總算看到了「帶娃工作兩不誤」的希望,甚至開始盤算起自己能為託兒所負擔的費用。不過,面對一片空白的現實,託兒所的回歸之路究竟是否真能走得通?
算帳
「單位開託兒所,我能保住工作,每月六七千也能承受」
清晨6點30分,孫曉芳的手機鬧鈴如往常一般響起,剛不到一聲,就被她趕緊關住。
回身看看還在睡夢中的孩子,孫曉芳躡手躡腳地爬起身,吃完早點,再餵上一會兒孩子,7點40分,孫曉芳準時背上書包,出門趕單位的班車——背包中是一整套吸奶設備,外加冰袋、奶包——自從孩子出生後,在某大型網際網路公司上班的孫曉芳,就如許多她的女性同事一樣,成了「背奶媽」。
所謂「背奶媽」,是廣泛存在於當下的城市女性群體,她們的孩子往往不到兩歲,希望維持母乳餵養,又不得不天天上班,「孫曉芳們」只能在單位吸奶,再背回家中:「我晚上常常加班,不知幾點能到家,所以得帶著冰袋,給奶保鮮。」
孫曉芳的公司內,與她同樣的「背奶媽」就有幾十人,公司專門配備了多個「吸奶室」,冰箱、水池一應俱全,只為員工能夠安心「吸奶」。
以單位無法提供便利條件的「背奶媽」的視角,孫曉芳的境況已算讓人豔羨,只不過孫曉芳仍期待更多:「單位如果能夠開設託兒所,專門託管1至3歲的小孩,那我們肯定非常支持。」
孫曉芳心中的託兒所,並不需要太多的設備,只需要幾個專業的保育員,外加清潔的活動場地,「這樣到了吸奶的時間,我們就可以過來餵奶,外加看看孩子,工作起來也會更安心,連接送孩子的時間和精力都省下了。」
「有這樣的託兒所,每個月六七千的收費,我覺得都能承受。」身處發展迅速的網際網路公司,孫曉芳坦言近年來的收入上漲也算迅速,外加公司近兩年興建了新的企業總部,其內部設施的體量與先進,讓她看到了「託兒所」的可能:「沒有託兒所,我得讓我媽常年在北京帶孩子,老人累不說,我也不安心。找個保姆吧,四五千都不夠。」
「單位辦託兒所,收費可以比較靈活,比如按天計費,不管男女員工,帶孩子過來的,費用從工資扣除就行。」孫曉芳坦言,之所以能接受較高的費用,還是因為希望能夠在工作與孩子的照料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我這個職位的員工,如果辭職帶孩子,兩年後還能不能找到現在這樣的工作很難講,所以就算貴一些也是值得的。」
與此同時,託兒所還能還上孫曉芳兩口的一些「感情債」:「總是使喚自己的爸媽,他們嘴裡說樂意,但我們心裡當然還是不舒服,這個怎麼估價呢?」
「比幼兒園貴些,政府再補貼點,控制在四千以內吧」
「託兒所太貴確實無法承擔,但比起辭職帶娃,託兒所至少是條路。」32歲的王麗一直在事業單位工作,平時工資不到五千元,算上福利等收入,每年的總收入也不過七萬元,自從兩年前有了孩子,她的收入基本「都交給保姆」了。
聘請保姆是無奈之舉,雙方父母的年齡都已不小,自顧尚且不暇,「我家是保姆看孩子,婆婆看保姆,再湊合一年就好多了。」
王麗表示,自己聘請的保姆每個月薪酬約為五千,只負責孩子的日常照料和簡單家務,為了讓保姆能夠盡心盡力,逢年過節,王麗一家還要買些東西「孝敬一下」:「這價格在北京已經不算貴的了,如果再養二娃,不堪設想啊。」
王麗也曾和丈夫討論過生二娃的可能性,但在她看來,即便精力上可以承擔,費用也是一道難以逾越的牆。「我想過辭職,但這不光是錢的事,辭職的麻煩挺多。」王麗坦言,辭職最先面臨的問題,就是要自己繳納社保和公積金,其次還要考慮再就業的問題:「現在的工作穩定,為了再就業,我得去接受一些培訓,這些都要花時間和錢。」
張璐曾經慶幸,自己幾乎不用為帶孩子的事情煩惱。雖說父母還沒退休,不能過來搭把手,但自從去年孩子出生,婆婆就從外地趕來幫忙。產假結束後,張璐恢復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有婆婆在家,白天至少不擔心孩子沒人照顧,「原本還想再請個保姆分擔一下,但婆婆覺得我們掙錢不容易,每月還有四千多的房貸要還,既然她來了,就沒必要再花這個冤枉錢。」
可大半年過去,張璐發現婆婆的身體已經明顯有些吃不消,「腰肌勞損越來越嚴重,有時候彎腰都困難,頸椎病也老犯,前段時間還把止疼片給翻出來了。」小兩口看著心疼,覺得這麼下去不是辦法,「最好能有託兒所,把老人解放出來。」
作為普通私企職員,張璐並不奢望能享受到公司自辦託兒所的福利,「還是建在社區靠譜,最好是街道出面負責,各方面管理正規些,比私人開的要放心。」至於費用,張璐也仔細盤算過,「考慮到三歲前的孩子照顧難度比較大,估計要比幼兒園貴一些,但政府最好能再補貼點,實際收費控制在四千以內吧。」張璐相信,這筆錢的價值並不只是照顧孩子本身,「如果因為帶孩子把老人身體給拖垮了,那代價可就大了,所以,這錢也是買父母的健康。」
專家意見
「現在只是理念上達成一致,
操作層面仍無章可循」
「全面放開二孩以後,必須有配套措施跟進,幫助人們解除後顧之憂。根據調查,大城市的雙職工家庭普遍面臨三歲以下孩子的照料問題,對託兒機構的需求也就格外迫切。」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系教授楊菊華認為,託兒所的建設牽扯到資金、人員、場地、培訓、監管等一系列問題,涉及衛生、教育、消防等多個部門,要想實現落地,必須首先明確誰來統攝協調,「現在只是理念上達成一致,覺得有必要恢復託兒所,但在實際運轉和操作層面仍然無章可循,缺乏統一的標準和制度,甚至連主管部門是誰都搞不清楚。即使有單位或社區願意開辦,也存在資質審批和後續管理的問題。」
楊菊華建議,政府應當對主動開辦託兒所的企業提供幫助和指導,並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或進行相應的補貼,「畢竟企業要在前期有不小的投入,也算是分擔社會責任,如果沒有一定的支持和鼓勵,哪兒來的動力這麼做?」
相比起單位託兒所而言,楊菊華相信社區更能大有所為,「可以借鑑社區養老的模式,過去幾年,我們已經在養老方面積累不少經驗,包括在社區建立日間照料中心等託老機構,同樣道理,我們也可以在託幼方面並舉推動,二者都對專業性有要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讓專業組織參與進來,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更好地發揮社會的力量。
主筆:宗媛媛吳楠插圖: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