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剛剛好」父母,教育孩子才能更輕鬆

2020-11-19 西風畫扇

每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和期望,但是我們經常對孩子施加重壓,以期望孩子能夠真正的成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偶爾的放鬆,需要輕鬆的空間才能更好的成長。

佛系,是最近的網絡流行詞,這個詞的意思大致就是怎麼都行、什麼都可以,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剛剛好」父母大概就是平時所說的「佛系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與期望剛剛好,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剛剛好。

「剛剛好」父母具體表現在這幾點:

1、不要求完美,盡力而為

不要求完美的父母,有一顆寬容的心,有一種相對寬鬆的生活態度。他們允許孩子在某一擅長的方面特別出類拔萃,同時也允許孩子在另一不擅長的方面有缺點短板。

不要求完美的父母,不僅不會要求孩子事事完美,自己也會適度的放鬆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無論是經濟上,還是精神上,他們總是隨性的,不勉強自己,不透支,不過度承擔,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盡力而為。

2、不做萬能的父母

孩子經常會問「為什麼」,喜歡為孩子解答一切困惑的父母會主動告訴孩子為什麼,「佛系」父母大多都愛這樣說,「其實我也不知道,你為什麼不自己去找答案呢?」

「佛系」父母不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他們會真實的告訴孩子我不知道。有些時候,面對孩子的「為什麼」,父母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父母不會很正常,向孩子表達自己的不會,可以促進孩子自我探索思考的能力,可以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

3、不為孩子做決定

「剛剛好」父母,大多都是隨意的,不以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的想法中,孩子決定的事情,只要不是過分的,大多都是隨孩子意願而行的。

其實,在這方面,何嘗不是在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我們不能做溺愛孩子的父母,又不能很過分的去做糟糕的父母,佛系父母,其實就是「剛剛好」的父母,在不幹涉孩子的同時,支持孩子的決定,培養孩子獨立的生活態度。

這三點,從培養孩子性格等方面,告訴我們「剛剛好」父母並不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可以的,他們是用一種寬容的、剛剛好的心態來教育孩子,而這一種心態,也是對自己的放鬆。

我們不能一味的對孩子寬容放鬆,在家庭教育與親子教育這一方面,父母放鬆自己是很重要的,用看淡一切的態度,對孩子不強求,不擔憂,順其自然,輕鬆育兒。孩子有了輕鬆的生活空間和學習氛圍,才能更好的成長,父母也會相對輕鬆很多。

相關焦點

  • 如何做個好父母?簡單一個問句轉換,讓你和孩子更快樂,更輕鬆
    但其實做一個好父母,最重要的不是書上的標準,而是孩子心裡的標準。有一個簡單又好用的黃金轉換問句,可以輕鬆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更應該思考的,不是「我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做?」而是:「孩子希望我們怎麼做?
  • 父母做對了孩子才能正確,行為永遠比說教更有教育意義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家長的行為影響,只有家長做得正確了,孩子才能夠做得更好,很多時候家長會忽略自己言傳身教的影響,認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認為他們記不住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孩子的年紀正是他們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機,孩子即使表面記不住,其實已經把父母的言行印刻在腦中了。只有家長做對了孩子才能跟著做得正確。
  • 機智的父母這樣做,不打不罵,才能教育好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難題。但是如何才能不打不罵,既保住孩子的自尊,又能教育好孩子。家長一定要在犯錯誤時,懂得與孩子溝通。1、與孩子好好溝通,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這個是了解事情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很多家長會忽視的一步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是不是你淘氣,欺負了同學,或者做錯了什麼事,才被老師批評了?」
  • 父母制定良好的家規,才能教育好孩子,好的家規可以從飯桌上開始
    所以,父母要制定良好的家規才能教育好孩子。如果父母沒有制定良好的家規,孩子沒有規矩的約束,父母也會很難管教。芸芸的女兒叫花花,今年6歲了,芸芸一直覺得要讓孩子自由發展,所以孩子在家裡芸芸也沒有給孩子制定什麼規矩。這天,芸芸朋友為慶祝6歲生日,在餐廳訂了位置,約了芸芸和她的女兒一起去慶祝孩子的生日。
  • 會做家務的孩子更幸福,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快樂做家務?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務比不做家務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01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讓孩子參與做家務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重視讓孩子多多的參與到家務活中來。12個方向,才能夠對有計劃的安排孩子做家務有總體的規劃。
  • 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好孩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知識,重視教育,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已經成為了每位家長的第一要務。所以如何教育好孩子是做父母的最關心,也是最頭痛的問題。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好孩子呢?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要考慮教育孩子的本質是什麼?
  • 教育專家:當孩子說「我考試考砸了」,父母這樣做,孩子會更優秀
    考試查完成績之後,家長各近展示,&34;、&34;、還有的無所謂的樣子&34;......對於考雙百的家長,都是同樣一句話 看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爹媽笑。成績不好,爹媽心大的,不批評反而還會安慰幾句;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免不了被一場&34;。每個家長教育方式的不同,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家長們的回答也各不相同。
  • 父母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好性格?
    父母對乖巧、懂事的孩子毫無抵抗力。一位性格比較好的寶寶能讓父母省心不少。對寶寶的教育要有好的方法,這樣效果會更滿意,培養寶寶之前,父母需要進行相關了解,那麼,如何培養寶寶好性格?父母要儘量去滿足孩子的日常合理要求,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溫和。父母還需要讓孩子學會忍耐和等待,比如,當父母忙著工作,無暇陪伴孩子時,要讓孩子懂得等待,不要無理哭泣。為了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更好,父母要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道理。而實際上每個寶寶都有著自己興趣愛好與喜怒哀樂。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那樣會讓孩子產生叛逆情緒。
  • 和孩子做朋友,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必讀)
    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數都受過現代教育思想的影響,「做孩子的好朋友」成了這些父母努力追求的目標。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能夠幫他們更好地教育孩子,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交朋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父母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往往不是先自我反省,而是一味責備孩子,甚至懲罰孩子。這樣的行為並不是成熟的人的選擇,這樣做只會拉開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對父母而言,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要尊重他們。年輕父母要努力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和架子。
  • 教育並非「以父母為本」,尊重孩子個性,順應本能才能達到好效果
    以人為本,本能無法阻止,順應教育才能取得好效果家長教育孩子一方面是要將正確的觀念和知識告知孩子,但另一方面也要順應孩子的個性和本能,針對他們的性格特點來用不同的方式去因材施教。本能是無法阻止的,父母首先要明白這一點,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探索欲旺盛,喜歡東摸西跑,這個時候家長為了安全著想,就會不讓孩子跑跳,不讓他們亂摸。
  • 「學會溫和教育孩子後,我輕鬆多了」,如何才能不情緒化育兒
    ​溫和育兒對於父母來說,似乎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只要是與孩子有關的事情,父母的重視程度總是會在無形中放大無數倍,抱有無數倍的期望。俗話說得好,期望越大,失望也就會越大。當孩子讓家長失望的時候,哪怕僅僅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比如說衣服髒了,家長也能夠製造出強力無比的「火藥」,罵得孩子連家都不想回甚至是不敢回。
  • 《孩子:挑戰》: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在家裡,有的孩子根本不聽父母的話,不配合父母做事,父母讓孩子寫作業,孩子偏偏不寫,非要玩夠了才回來寫作業,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行為無能為力、煩躁沮喪,為了改變這種狀態,很多家長渴望找到一種簡單方便的方式讓孩子聽話,把孩子教育好,但是,有時候家長累的筋疲力盡,卻收效甚微。
  • 孩子需要人為的挫折教育嗎?父母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直面挫折?
    這個就是一個孩子眼中的世界,考試不會了很無助,和同學發生矛盾被冤枉很難過,回到家看到父母吵架很鬱悶,吃飯時被父母嘮叨很難過,這一樁樁無人理解的事情讓他崩潰,最後才會形成了眼淚的海洋,哭完發洩完真的好爽呀。
  • 有規則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更自由
    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一度我也是誤以為,「愛和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發揮,父母肆無忌憚寵溺孩子,殊不知,真正的「愛和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規則範圍內的。試想一下,跨海大橋如果兩旁沒有護欄,你還敢開過去嗎?如果馬路上沒有紅綠燈,你會覺得開車是一件很安全的嗎?沒有限制,連安全感都沒有,又談何自由呢?
  • 智慧父母:懂孩子比愛孩子更重要
    ,都說只要孩子高興了,任何問題都可以輕鬆解決。天賦智能教養的基礎,則是父母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包括: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處事習慣。認知父母教會孩子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明白和理解做任何事情的目的,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反省自己,才能培養良好的習慣。
  • 教育好自身,才能教育好孩子
    他們的父母會感慨說:「我太失敗了,沒有教育好孩子!」這一句帶著自責的感嘆,其實已經包含了很多的東西。孩子小時候是不是一直被溺愛和縱容的?在其成長的路上是不是該管教的時候沒有嚴加管教?在這樣被忽視被放任的教育環境中成長,一個人逐漸變得自私自利,心中沒有愛,更不懂得何為責任感恩,再遭遇一些不好的人和事,心裡變得扭曲黑暗,這一切都有可能了。教育有多重要?
  • 童年就像緊箍咒,父母做這3條孩子才能更幸福
    愛因斯坦就像我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一無是處,做什麼都是糟糕的。有糟糕的孩子就會有糟糕的家長,在這個「別人家」孩子當道的今天,父母要是都像愛因斯坦的父母那些愛,孩子勢必更幸福。《童年》這本繪本不但是寫給孩子,也是寫給父母。每個人都有童年,只是有了孩子他們忘記曾經也是孩子。
  • 李玫瑾教授直言:「養兒有3忌」,父母教育有分寸才能培養好孩子
    」有的父母認為對男孩的養育沒有必要想女孩那麼細緻認真,所以對孩子的採取了「放養教育」,殊不知「放養教育」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很嚴重。被父母包辦照顧所長大的男孩,未來只會成為一名巨嬰,沒有承擔自己責任與義務的心,更沒有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在養育男孩的時候,父母教育必須要有分寸,才能培養好孩子。
  • 孩子「一輸就哭」?父母巧用「挫折教育」,輕鬆培養輸得起的寶寶
    孩子「一輸就哭」?父母巧用「挫折教育」,輕鬆培養輸得起的寶寶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子女的各個方面都比同齡人卓越,可以說想讓孩子比自己更優秀,容不得一點點失誤,這樣的心理一方面是為了孩子好,另一方面也導致家長帶孩子更累,孩子也得不到全面發展。
  • 好的教育是父母孩子互相成就的過程,如何做到高情商養育?
    可現在不同了,孩子玩手機玩得比父母還要溜。在網上見過的東西,看到的信息比父母還來得快。當你想教育他好好讀書才能過怎麼樣的生活時,他直接甩個連結給你,某某沒讀過大學也照樣過得很好。孩子接收信息的途徑變多了,要說服孩子,自然得需要花點力氣,所以覺得孩子也變得更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