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文化的鼻祖並不是甲骨文?而是河南的17個契刻符號

2020-12-13 送歷史個救生圈

說起最古老的中國漢字,眾所周知的就是商代的甲骨文了,它們被鐫刻在骨片之上用於佔卜,看起來似乎是漢字的最初起源之處。但是在河南,當地專家們卻在一處距今大約8000年前的骨片殘骸之上發現了17個奇特符號,它們和商代的甲骨文有著較大的差異,甚至有些專家激動地指出這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漢字,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在上世紀80年代,河南省舞陽市賈湖小學的教師賈建國帶領學生到堤外平整土地,不經意間發現了散落在地的石斧、石鏟和破碎的陶片等,於是他和學生們一同將這些東西收集起來送交到縣博物館,經過鑑定,專家認為這裡是一處類似於裴李崗文化性質的重要遺址,並將其命名為賈湖遺址。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當地進行保護性發掘時,挖出了刻有17個符號印的甲骨契刻符號,專家們認為那些符號是有意識刻畫的,距今大約有8000年左右的歷史。

據專家介紹,這17例甲骨契刻符號,分別刻在甲、骨、石、陶器上,其特點均是契刻而成。而這些刻符結構為「橫」「點」「豎」「撇」「捺」等漢字筆畫,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先裡後外,與現代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並且有些契刻符號的形狀與4000年後的商代甲骨文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形似眼目的「目」,光芒四射的太陽紋等等。

那麼,為什麼說這些符號極有可能是中國漢字文化的鼻祖呢?原來在這17例賈湖原始文字發表之後,許多學者都曾試圖講行解讀,雖然目前還不便對這些符合進行猜測,但一些專家認為,它們都具有一定的形,應該記錄了某種寓義,而義是要用語言來解讀的,因此也具有對應的語言。那麼這樣看來的話,這些刻符就具備了文字的形、音、義的基本條件,儘管它們大多數只是單字,但是已經具備了文字的基本功能。所以,稱賈湖契刻是中國漢字文化的鼻祖,自然是可以成立的。本期節目就到這裡了,我們下期再見。同時也歡迎各位網友在評論區留下精彩評論!

相關焦點

  • 契刻符號是文字的起源,並逐步演變為圖畫文字,為原始文字的雛形
    用這兩種符號,按照大自然的陰陽變化組合成八種不同形式,叫作八卦。有專家認為八卦是最早的文字表達符號,比如「坎」卦,中間一橫,上下各兩小橫,表示水的象形,與甲骨文的水字象形相似。也有專家認為,漢字中確有個別漢字或部首起源於八卦,但不能說漢字起源於八卦。八卦與漢字應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直接或間接的會影響著漢字的孕育、誕生。
  • 漢字不是象形文字
    漢字的象形文字論起源於西方,是18世紀一些歐洲漢學研究者的無知淺薄皮相之論,而且一些鼓吹者邪惡且是別有用心。第一,漢字並非起源於象形文字。郭沫若早就指出過,漢文字起源於陶器石器的契刻符號,起源於抽象符號而不是圖畫文字。
  • 最早之書跡|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
    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 它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 中國文化,文字的起源,漢字的產生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驅,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中國文化,文字的起源,漢字的產生。漢字的產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雖然世所公認的最早的漢字見於安陽小屯村出土的甲骨卜辭,但漢字的產生肯定遠早於殷商時期。山東大漢口文化遺址的陶器上,有許多不同形體的圖形符號和刻畫符號。它們都能按照古文字的規律釋讀,因而被多數古文字學家定為文字。大泣口文化的陶器符號,大約出現於公元前2500到前2000年,依文獻記載推算,大致與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相當。另外,近年來在山西襄汾陶寺附近,也出土一些4000年前的帶文字的陶片。當然,這些文字與漢字的關係,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 甲骨文 - 中國古代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 伏羲氏的「八卦圖」,其實是漢字的鼻祖
    "漢字",作為每個中國人都會使用的工具,但它也是中國歷史的風雲變幻的記錄者。因為它是記錄中國的思想、文化的工具,並且從它在中國的大地上誕生那一刻起,就一直和中國這個古老的大國聯繫在一起,它的變換,也是中國的變化的一部分,它作為載體和記錄者,在後世的我們可以從它的變化中,得以對歷史一窺究竟。
  • 漢字尋蹤(上)
    陝西、河南、山東等地有許多紀念倉頡的遺蹟,每個遺蹟中都有倉頡造的28個字的造字碑,聯合國將倉頡生日(農曆穀雨)作為「中文日」以紀念倉頡造字。二有「河圖洛書」的傳說: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河南孟津、洛寧兩縣分別有「龍馬負圖」「河出洛書」碑。該傳說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國發現早於甲骨文的早期文字 解釋漢字起源
    參與這項研究的考古專家告訴記者,這些神秘獸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齊」的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明顯處於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二者應具有某種傳承關係,是解釋中國漢字起源的新依據。  今年7月底,來自北京和山東的7位考古專家對這些符號進行了專門研討。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山東省甲骨文學會副會長劉鳳君發現,這些符號都屬於陰線刻,筆畫婉轉曲折,刻畫纖細,多為弧筆和曲筆,呈現出螃蟹狀、草蟲狀和鳥狀等形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殷商學會會長王宇信認定,這些獸骨上有刀刻的痕跡,主筆、輔筆明顯,為人工刻畫。
  • 漢字的發展史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 黃河文化符號重構與中華文化認同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代表  在中國大江大河體系中,黃河幹流並不算最長,流域面積也不算最大,但是黃河對於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而言,其象徵意義並不是其他大江大河所能比擬的。黃河從青藏高原一路東下,跨越中國地理的三大階梯,直奔大海。其中黃河中遊與中下遊之交最具代表性的河洛文化和關中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
  • 甲骨文與中華文明的傳承: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作者:李雪山(河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迄今已有120年。作為現存最早自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與漢晉木簡、敦煌文書、明清檔案被譽為中國近代學術史的「四大發現」,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 17處上古文字,比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早5000年歷史,至今無人能識
    這幅骨笛就來源於淮河流域的河南·舞陽,作為七千年以前的歷史文物,「賈湖遺址」早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方錦龍老師演奏時使用的樂器正是七千多年前的「仿製賈湖七孔骨笛」。賈湖七孔骨笛除此之外,專家們還在賈湖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種距今約8000多年前的文字。
  • 河南出土7000年前的「文字」,為世界最古老文字,改寫中華歷史
    漢字是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的唯一傳承者,更是我國的傳統文字。在甲骨文還沒有發現之前,我們普遍認為漢字是倉頡造出的,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國的學者們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的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也有很多。中國的漢字經歷了很多個轉變,現在普遍認為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
  • 《生僻字》大火之後的思考,中國漢字的故事遠不止生僻字
    最近有一首關於中國漢字的歌非常火——《生僻字》,很多人聽後,不禁感慨自己「孤陋寡聞」。漢字作為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正如歌詞所唱:「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賈湖刻符漢字的雛形——賈湖刻符20世紀60年代,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至少十七個龜甲等器物,經碳14檢測,迄今大約8000年,這些器物的發現
  • 專家:這裡是文明的第一步,漢字的起源
    專家:這裡是文明的第一步,漢字的起源文字和語言等其他工具一樣,都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同時蘊含著一定的意義和審美價值,有著淵源的歷史沿革。文字的出現是文明誕生的第一步,世界上公認的以文字為代表的文明起源有四個,都是相互獨立發展出來的。
  • 漢字是如何起源的?「漢字書法史1」
    最早的中國漢字,是怎麼來的?最目前的考古證據,就是甲骨文。但甲骨文差點被老百姓吃光了!在1899年之前,就已經在河南安陽的殷墟裡挖到了甲骨了。可挖到的人們,竟然認為這是龍的骨頭,可以止血治外傷,都賣給了藥鋪。這段時期有多少「龍骨」被吃掉,誰也不知道。
  • 《甲骨文字帖》(《甲骨文字典》作者王本興最新力作)
    他們不斷書刻,不斷改進,不斷雅化,完善了甲骨文字,使甲骨文在不同時代有了不同的藝術風格。這些縱橫交叉的線條、變化多端的字體結構,顯示出甲骨文非凡的藝術底蘊與技巧。至今,國內外藏有甲骨文十五萬多片,經整理歸納,甲骨文單字有五千多個,已考證破譯的字僅一千三百多個。每片甲骨文都是歷史的見證,都是先祖留下的文化瑰寶,都有強烈的誘惑力,那縷縷刻痕,無不召喚著我們去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與思考。
  • 漢字的起源,是整個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開端!
    中國歷史研究的對象是中國歷史文獻的創作和發展過程,那麼,漢字就是文獻發生和創作的基礎,如果沒有漢字就不可能有中國歷史文獻的出現,漢字無疑是中國書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時間,學者認為,從文字開始和造字法來看,甲骨文在當時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由此推算,漢字產生的時間要更早,也就是說,在甲骨文之前,就有漢字存在,並有漫長的發展過程。追溯漢字的產生,最初是為了應對交流和信息傳遞的需要。要探討漢字的起源,就需要先弄清楚什麼是文字。關於文字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
  • 12、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
    ——徐光春  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契刻符號在河南;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範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範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生在這裡
  • 考古發現的最早漢字是陶文而非甲骨文,陶文是中國5000年文明鐵證
    每次揮毫潑墨時,我沉浸在筆尖流淌出黑色筆跡的感覺,痴迷於筆尖與紙張摩擦時動聽悅耳聲,尤其喜好她典雅迷人的帶有中國風的淡淡的墨水香味。看到我們流傳千年的漢字在我筆下栩栩如生地演繹出獨有的韻味,我便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可惜後來電腦普及了,每每提筆忘字時便會懊悔自己對漢字的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