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協議相對人身份及行政訴訟主體資格如何認定

2020-10-30 光明網

彭靈俠 董海珠

未辦理結婚登記但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期間購買取得的房產屬於雙方共有財產,經一方認可後,另一方有權以自己的名義籤訂房屋徵收安置補償協議。

第三人認為行政行為侵犯自身合法權益,需提供證據證明自己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係,否則不具備行政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

基本案情

案外人張某先(張某河父親,已去世)名下有房產一處,並辦理了房屋所有權證。自1999年起,黃某與張某河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並於2001年育有一女張某僥。張某河於2010年8月22日購買了該房產。2015年9月29日,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市政建設局(以下簡稱梁園區建設局)按照《商丘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暫行辦法》《商丘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等有關規定,依法對該房屋進行徵收,並與黃某籤訂了《房屋徵收安置補償協議(國有)》(以下簡稱協議)。2016年8月29日,張某河因病去世。張某(張某河兒子)認為因張某河去世,其是合法繼承人,梁園區建設局和黃某籤訂的協議應屬無效。

原審法院認為,梁園區建設局、梁園區八八街道辦事處在對涉案房產進行徵收前,應查明其合法繼承人從而明確籤訂協議的相對人。梁園區建設局、八八辦事處在沒有調查核實的情況下與黃某籤訂協議,明顯系主體不當,依法應予撤銷。遂判決撤銷梁園區建設局與黃某於2015年9月29日籤訂的協議,駁回張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黃某向商丘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該院認為: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行政訴訟中的利害關係,為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行為之時應當予以考慮的利益。在本案中,黃某以自己的名義就涉案房屋與原審被告籤訂協議時,張某河尚在人世,張某對該房屋不享有合法權益,其不屬於原審被告應予以考慮的利害關係人,被上訴人張某不符合行政訴訟法中有關提起行政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條件。遂裁定:撤銷柘城縣人民法院作出的(2019)豫1424行初27號行政判決,駁回被上訴人張某的起訴。

法律評析

房屋徵收安置補償協議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類行政協議。行政協議指行政機關為了實現行政管理或者公共服務目標,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協商訂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義務內容的協議。它既有行政性又有合同性,是公法和私法相互滲透、公法精神和契約自由的結合。本案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關於黃某是否是籤訂協議的適格主體。黃某與張某河未辦理結婚登記,其是否有權以自己名義對涉案房屋籤訂協議?關鍵要看涉案房屋是否屬於其與張某河共有。首先,黃某自1999年起與張某河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直至張某河去世。在此期間,張某河通過購買其他繼承者繼承份額的方式獲得了涉案房屋的所有權,系在與黃某共同生活期間取得的財產,應屬共有財產。物權法第九十五條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共同享有所有權。」其次,黃某的戶籍登記為張某河的妻子,且二人長期在該房屋居住生活,梁園區建設局據此認定黃某與張某河存在家庭關係,對其有權籤訂協議的身份不存在合理懷疑,其與黃某籤訂協議的行為並無不當。最後,協議籤訂前,梁園區建設局兩次對房屋情況進行調查核實,張某河均籤了名,可知其對徵收安置事項知情。協議籤訂至張某河去世有11個月之久,這期間張某河並未對黃某籤訂協議的行為表示異議,亦未對該行為提起撤銷之訴,可以推斷張某河對黃某作為共有人籤訂協議的行為是認可的。綜上所述,黃某作為該房屋的共有人籤訂協議的身份適格。

第二,關於張某是否具備對涉案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主體資格。從依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可知,對行政協議提起行政訴訟的原告有兩類:行政行為的相對人,其他對行政行為有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行政訴訟的條件是: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即以起訴人主觀意願為標準賦予起訴人原告主體資格,又以「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係」作為確定原告主體資格的客觀要件。在該標準下,需審查被訴行政行為與起訴人權益之間是否存在特定的聯繫,該權益能否通過特定聯繫成為法律規範保護的權益,從而使起訴人取得主體資格。

在本案中,要考查張某與涉案行政行為是否有法律上的利害關係,得看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對其權利義務已經或將會產生實際影響。張某主張其是張某河的合法繼承人,應依法繼承涉案房屋及相關合法權益。然而,依據繼承法第二條的規定:「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協議籤訂於張某河去世前,此時繼承尚未開始,張某無法通過繼承取得涉案房屋所有權,協議的籤訂未對張某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或侵害的危險。因此其對該行政行為不具有利害關係,不具備對涉案行政協議提起行政訴訟的主體資格。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丘市中級人民法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商報

相關焦點

  • 行政協議相對人身份及行政訴訟主體資格認定
    遂判決撤銷梁園區建設局與黃杰於2015年9月29日籤訂的《協議》;駁回張雨的其他訴訟請求。 黃杰向商丘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該院認為: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行政訴訟中的利害關係,為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行為之時應當予以考慮的利益。
  • 正確認定行政相對人主體性質
    ■文/肖才陽  萬祖俊  陳榮章   在質監行政執法中,不論是簡易程序還是一般程序的行政處罰,如何正確認定行政相對人,直接影響到整個行政案件的處罰是否正確、是否合法,如果認定出錯,將會導致執法違法的情況發生,甚至行政敗訴。在認定行政相對人時,如何正確界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筆者結合執法實踐,作如下分析與探討。
  • 行政相對人不履行行政協議行政機關的司法救濟途徑探微
    2015年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將行政協議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這不僅解決了在學術界備受爭議的行政協議的法律性質問題,也解決了其實踐應用的某些混亂狀況。行政協議的法律性質以及行政相對人的救濟途徑塵埃落定,但理論界和司法實務卻不得不開始將目光轉向立法的另一空白點——行政相對人違反行政協議約定時,行政機關如何選擇司法救濟途徑。
  • 論行政協議相對人違約之民事訴訟救濟路徑
    2014年修改《行政訴訟法》時,行政協議被納入行政訴訟受案範圍,但是由於《行政訴訟法》從基本原則到具體制度,都是圍繞「民告官」這種單向性訴訟構造設計的,[4]所以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只賦予了行政協議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行政訴訟法》的修改為行政協議相對人的權利救濟開闢了路徑,但行政協議相對人違約情況下,行政機關如何尋求救濟卻成了歷史遺留問題。
  • 鄧剛宏‖ 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理想結構與發展路徑
    通過上述兩個問題的分析,從程序層面看,主觀公權利救濟路徑下,行政相對人從具有原告資格到取得原告地位,有其內在的邏輯,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行政相對人自認為存在訴之利益。即相對人認為行政行為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係。二是行政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也就是說,相對人認為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對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
  • 行政訴訟中的「利害關係」的認定
    ※ 註:主觀權利,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客觀權利」的對稱,是指民事主體在實際上享有的民事權利。客觀權利則只是民事主體取得主觀權利的資格。因此,上訴人與被訴土地登記行為沒有利害關係,不具有提起本案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一審裁定駁回上訴人的起訴並無不當。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依法不予支持。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
  • 實務研究:行政協議的界定標準-梁鳳雲
    行政協議的性質及其內涵在民法學界與行政法學界之間長期存在不同認識。在《行政協議司法解釋》起草過程中,亦存在是否界定行政協議及如何界定行政協議的不同意見。《行政協議司法解釋》第1條第1款規定的行政協議概念包含目的要素、主體要素、意思要素、內容要素等四個要素,不包含職責要素。其中,目的要素是「為了實現行政管理或者公共服務目標」,不再採用「為實現公共利益」。
  • 民事行為對行政訴訟當事人主體資格的影響
    ,案外人通過民事法律行為與原告就爭議標的物達成的債權債務協議,不能認定具有第三人或原告主體資格,但如果產生物權轉移效果的,則應當認定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具有利害關係,從而認定具有第三人或原告主體資格。二審法院認為在二審期間追加田曉明為本案行政訴訟第三人不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十三條第一款第(十五)項之規定,裁定撤銷田曉明作為本案行政訴訟第三人的資格。  【評析】  在本案中,田曉明能否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呢?筆者認為,田曉明不應當作為第三人參加二審訴訟。
  • 行政訴訟中,開發區管委會及其職能部門作為被告的主體資格認定
    ,以開發區管理機構為被告;4、開發區管理機構沒有行政主體資格的,以設立該機構的地方人民政府為被告。開發區管理機構根據上述兩種方式之一而具有相應行政主體資格,行使相關職權,並承擔因行使職權所帶來的法律後果及相關責任。根據前文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經國務院、省級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管理機構及其所屬職能部門各自享有行政主體資格,且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 行政訴訟,這些行政機關為何敗訴了
    2015年正式施行的新版行政訴訟法將「解決行政爭議」列為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之一,凸顯了行政訴訟制度在化解官民矛盾、維護社會和諧中的重要地位。在當前的行政訴訟司法實踐中可以發現,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需進一步改進。
  • 章劍生|| 行政訴訟原告資格中「利害關係」的判斷結構
    如果原告訴請保護的權益,並不是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時需要考慮和保護的法律上的權益,即使法院認可其原告主體資格,但在對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實體審查時,仍然不會將行政機關未考慮原告訴請保護權益之情形,作為認定行政行為違法的標準。
  • 客觀法秩序維護模式下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研究
    例如行政組織內部的行政行為也可以成為司法審查的對象。然而,出於多種原因和多重因素的考慮,我國行政訴訟受案範圍立法上做了大量限制,司法實踐上法院也存在不願、不敢立案的現象,不利於行政爭議的解決,無形當中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既然我國訴訟定位為客觀法秩序維護模式,那麼,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之間一旦出現行政糾紛,社會應當儘可能地提供司法救濟途徑。
  • 行政審判專欄 | 行政訴訟中起訴條件的審查
    如筆者審理的案例,原告訴請撤銷的是強制拆除其房屋的行政行為違法,但是通篇陳述的是房屋不在徵收範圍內,沒有進行徵收公告、也沒有與其籤訂徵收補償協議或者作出征收補償決定,確認強制拆除行為違法,對如何拆除、誰組織拆除、拆除程序如何違法等涉及強制拆除行為的審查要素的事實一概不提,對此,就要進行釋明,要求其補充相關事實或者進一步明確訴請審查的被訴行政行為與陳述的事實要緊密關聯,如果對徵收決定或者其他徵收行為不服
  • 平等主體之間籤訂的兼職協議能否認定為勞動關係 中國勞動保障新聞...
    [處理結果]  行政複議機關維持社保行政部門作出的工傷認定中止決定,目前進入已行政訴訟。  [分析]  本案應當引發的討論焦點在於:一是如何界定「雙方勞動關係存在爭議且無法確認」;二是如何法院系統的內部指導性文件能否作為行政部門處理行政案件的依據;三是工傷認定中止決定是否具有可訴性。
  • 行政協議在合約性審查中要考慮雙方當事人的合意 不可輕易否定協議效力|北京行政裁判觀察
    下面針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一、西城徵收辦是否具有汪惠媛要求的履行被訴徵補協議的義務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的規定,西城徵收辦具有針對本案房屋組織實施徵收補償工作,並與被徵收人籤訂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的法定職責。因此其有權在與被徵收人就徵收房屋達成一致意見時籤訂徵補協議的主體資格。
  • 對行政複議與行政訴訟銜接的思考
    但由於後來的《行政複議法》在受案範圍方面較之原先的《行政複議條例》有了重大突破,大大的超出了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  因此,如何做好兩種救濟機制的銜接,發揮二者各自優勢,將效率和公正結合起來,共同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是行政法學理論研究和法律制度設計的重要課題。
  • 【行政相對人角度《行政處罰法》的十大亮點】李增亮律師:從行政處罰相對人視角解讀新《行政處罰法》十大亮點
    【行政相對人角度《行政處罰法》的十大亮點】李增亮律師:從行政處罰相對人視角解讀新《行政處罰法》十大亮點從行政處罰相對人視角解讀新
  • 行政審判專欄 | 淺析行政訴訟撤銷判決——基於對156份行政判決的...
    因此,法官的審理過程以及作為原告和被告的相對人及行政機關參與行政訴訟,都具有正當性和公正性。行政判決作為行政訴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司法審判的中立性、消極性、公正性及終局性。而行政撤銷判決作為行政訴訟的結果,是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在原被告雙方都參與庭審並充分質證與辯論的基礎上,依據法律否定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的判決形式。
  • 舉報投訴人行政訴訟原告資格探討
    包括但不限於上述食品藥品和證券監管領域,至少在產品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銀行業監管、保險業監管、外匯管理、電信管理、司法行政管理、稅收監管等領域均已出現舉報投訴人因不服行政機關針對其投訴舉報作出的答覆申請行政複議或提起行政訴訟,不同複議機關或法院在舉報投訴人複議、訴訟主體資格認識上存在很大差異的問題。
  • 行政證明行為的可訴性探析
    對於本案是否屬於法院受案範圍,有人認為,戶籍證明不給當事人創設新的權利義務即對當事人的權益沒有影響,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六)項的規定,此類案件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故應裁定不予受理。而筆者認為該戶籍證明以國家公權力證實了趙某某與趙某的身份關係,屬證明身份關係的行政證明行為,且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有實質性影響,故具有可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