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緩解「美元荒」,美聯儲在一個多月前與多國央行進行了貨幣互換計劃,但近期,國內關於「貨幣互換計劃中沒有中國是『去中國化』」、「中國美元流動性可能因此吃緊」等討論升溫,但事實並非如此。
對此,第一財經記者近日獨家專訪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他表示,「不利於中國或人民幣」的說法有失偏頗,應以平常心看待,「關鍵是中國並不缺美元,中國外匯儲備(超3萬億美元)比較充裕,國際收支一直保持平衡,在大多數年份貿易還有順差,對外淨資產將近兩萬億美元,這些足以讓中國保持有充分的美元流動性。」
貨幣互換是正常金融計劃
喬依德是國際貨幣體系專家,定期參與國際基金組織(IMF)研討。採訪中,他表示,貨幣互換是受G20等國際社會認可的正常金融計劃,美聯儲貨幣互換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就引發關注。當時,美聯儲與14個國家先後進行了雙邊的貨幣互換,也沒有中國,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近幾年不斷提升,尤其是2015年被納入特別提款權籃子(SDR)。
早在3月,疫情全球蔓延引發金融市場巨震,為了緩解「美元荒」,除了推出50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計劃,美聯儲還推出了國外央行回購計劃(FIMA),即允許國外央行用所持有的美國國債抵押給美聯儲,取得美元現金。
對於FIMA,當時也有一種言論,認為中國的外匯儲備被凍結、鎖住了。喬依德表示,這個計劃是自願的,實際上是為了給全球市場提供流動性,截至目前,一共才用了幾百萬美元。而對於貨幣互換,央行貨幣互換原理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貨幣互換、掉期類似,只不過內容不同,即主要是以主權國家的法定貨幣來進行互換。例如A國跟B國進行互換,雙方可以約定數額和期限。期限到了,A國、B國分別拿回自己的貨幣,可能B國要付給A國一定的利息。這是一個借貸行為, 而且常常是短期借貸行為。計劃本身類似於銀行給企業額度,是備用的,可用可不用。
而此次,即使獲得美元互換額度的國家也並未足額使用。「到目前為止,貨幣互換計劃執行的情況大體是:已使用4450億美元,其中日本央行是最大的貨幣互換方,用了2200億美元(將近50%的份額),歐央行用1430億美元(約32%)。加拿大、巴西、 紐西蘭、瑞典等國央行並未使用,而且這只是一個很短期的融資計劃,期限為7天或84天。」喬依德表示,4月開始,「美元荒」已經緩解。
「至於為何不包含中國,美聯儲選擇互換國的標準向來不是很透明,不少新興市場國家也未在名單上,如印度、印尼。」 喬依德表示。
「在危機緊急的情況下,美聯儲的短期貨幣互換計劃還是起到了穩定全球金融體系的作用,與IMF是互補的。」喬依德表示,全球金融危機後,G20下的金融框架工作小組提出了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網的建議,這個網絡由四部分組成——各國自己的外匯儲備、各國貨幣互換、地區金融安排、以IMF為核心的多邊救助。
中國境內不缺美元,人民幣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就實際影響來看,貨幣互換計劃未包含中國對中國市場和人民幣並無衝擊。
「中國境內一直不缺美元,最多衝擊來襲時,大行會減少美元的融出,造成一些流動性的結構性分層。」某外資行交易員告訴記者。
喬依德表示,人民幣未加入美聯儲貨幣互換計劃不會影響中國正常的對外經濟活動,中國的美元流動性依舊充足。「中國國際收支一直保持平衡,大多數年份,貿易還有順差,對外淨資產近兩萬億美元,中國擁有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這些足以讓中國保持有充分的美元流動性。」
「此次疫情中,中國的匯率和資本進出都比較穩定,甚至被外資稱為全球波動下的『穩定器』,所以無論是在平時或在緊急時刻,中國的美元流動性都較為充足。」他稱。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此前表示,雖然中國不在美聯儲牽頭的貨幣互換體系內,但中國央行與30多家境外央行籤訂了總額近3.5萬億元人民幣的雙邊互換協議。實際上,與美聯儲有協議的境外央行如歐洲、英國、日本、瑞士、加拿大、韓國、新加坡、巴西、紐西蘭、澳大利亞等,與中國央行也都有雙邊貨幣互換安排,總額達2億多元人民幣(約合3000億美元)。此外,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在東協10+3框架下的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CMIM)中,東協與中日韓、中國香港之間還有一個總額24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
另一種擔憂在於,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可能因缺席美聯儲的貨幣互換協議而受損,事實恰恰相反。
「金融危機以來的十多年中,中國並未在美聯儲的貨幣互換計劃中,但這並未影響人民幣的地位,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反而有所上升。在IMF的份額調整中,人民幣所佔的份額是有所上升的。2015年人民幣被納入SDR籃子。這說明貨幣互換計劃雖然會鞏固美元地位,但並不意味著這是一個零和博弈,即人民幣一定會受到傷害。」喬依德表示。
「因此,要以平常心看待美聯儲的貨幣互換計劃,不要做過度的引申。」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