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依德:美聯儲貨幣互換計劃未包含中國並無實際衝擊

2020-12-17 第一財經

為了緩解「美元荒」,美聯儲在一個多月前與多國央行進行了貨幣互換計劃,但近期,國內關於「貨幣互換計劃中沒有中國是『去中國化』」、「中國美元流動性可能因此吃緊」等討論升溫,但事實並非如此。

對此,第一財經記者近日獨家專訪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他表示,「不利於中國或人民幣」的說法有失偏頗,應以平常心看待,「關鍵是中國並不缺美元,中國外匯儲備(超3萬億美元)比較充裕,國際收支一直保持平衡,在大多數年份貿易還有順差,對外淨資產將近兩萬億美元,這些足以讓中國保持有充分的美元流動性。」

貨幣互換是正常金融計劃

喬依德是國際貨幣體系專家,定期參與國際基金組織(IMF)研討。採訪中,他表示,貨幣互換是受G20等國際社會認可的正常金融計劃,美聯儲貨幣互換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就引發關注。當時,美聯儲與14個國家先後進行了雙邊的貨幣互換,也沒有中國,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近幾年不斷提升,尤其是2015年被納入特別提款權籃子(SDR)。

早在3月,疫情全球蔓延引發金融市場巨震,為了緩解「美元荒」,除了推出50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計劃,美聯儲還推出了國外央行回購計劃(FIMA),即允許國外央行用所持有的美國國債抵押給美聯儲,取得美元現金。

對於FIMA,當時也有一種言論,認為中國的外匯儲備被凍結、鎖住了。喬依德表示,這個計劃是自願的,實際上是為了給全球市場提供流動性,截至目前,一共才用了幾百萬美元。而對於貨幣互換,央行貨幣互換原理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貨幣互換、掉期類似,只不過內容不同,即主要是以主權國家的法定貨幣來進行互換。例如A國跟B國進行互換,雙方可以約定數額和期限。期限到了,A國、B國分別拿回自己的貨幣,可能B國要付給A國一定的利息。這是一個借貸行為, 而且常常是短期借貸行為。計劃本身類似於銀行給企業額度,是備用的,可用可不用。

而此次,即使獲得美元互換額度的國家也並未足額使用。「到目前為止,貨幣互換計劃執行的情況大體是:已使用4450億美元,其中日本央行是最大的貨幣互換方,用了2200億美元(將近50%的份額),歐央行用1430億美元(約32%)。加拿大、巴西、 紐西蘭、瑞典等國央行並未使用,而且這只是一個很短期的融資計劃,期限為7天或84天。」喬依德表示,4月開始,「美元荒」已經緩解。

「至於為何不包含中國,美聯儲選擇互換國的標準向來不是很透明,不少新興市場國家也未在名單上,如印度、印尼。」 喬依德表示。

「在危機緊急的情況下,美聯儲的短期貨幣互換計劃還是起到了穩定全球金融體系的作用,與IMF是互補的。」喬依德表示,全球金融危機後,G20下的金融框架工作小組提出了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網的建議,這個網絡由四部分組成——各國自己的外匯儲備、各國貨幣互換、地區金融安排、以IMF為核心的多邊救助。

中國境內不缺美元,人民幣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就實際影響來看,貨幣互換計劃未包含中國對中國市場和人民幣並無衝擊。

「中國境內一直不缺美元,最多衝擊來襲時,大行會減少美元的融出,造成一些流動性的結構性分層。」某外資行交易員告訴記者。

喬依德表示,人民幣未加入美聯儲貨幣互換計劃不會影響中國正常的對外經濟活動,中國的美元流動性依舊充足。「中國國際收支一直保持平衡,大多數年份,貿易還有順差,對外淨資產近兩萬億美元,中國擁有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這些足以讓中國保持有充分的美元流動性。」

「此次疫情中,中國的匯率和資本進出都比較穩定,甚至被外資稱為全球波動下的『穩定器』,所以無論是在平時或在緊急時刻,中國的美元流動性都較為充足。」他稱。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此前表示,雖然中國不在美聯儲牽頭的貨幣互換體系內,但中國央行與30多家境外央行籤訂了總額近3.5萬億元人民幣的雙邊互換協議。實際上,與美聯儲有協議的境外央行如歐洲、英國、日本、瑞士、加拿大、韓國、新加坡、巴西、紐西蘭、澳大利亞等,與中國央行也都有雙邊貨幣互換安排,總額達2億多元人民幣(約合3000億美元)。此外,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在東協10+3框架下的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CMIM)中,東協與中日韓、中國香港之間還有一個總額24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

另一種擔憂在於,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可能因缺席美聯儲的貨幣互換協議而受損,事實恰恰相反。

「金融危機以來的十多年中,中國並未在美聯儲的貨幣互換計劃中,但這並未影響人民幣的地位,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反而有所上升。在IMF的份額調整中,人民幣所佔的份額是有所上升的。2015年人民幣被納入SDR籃子。這說明貨幣互換計劃雖然會鞏固美元地位,但並不意味著這是一個零和博弈,即人民幣一定會受到傷害。」喬依德表示。

「因此,要以平常心看待美聯儲的貨幣互換計劃,不要做過度的引申。」他稱。

相關焦點

  • 夏樂:全球金融市場鬧「美元荒」 貨幣互換機制是最佳解決方案嗎?
    對此,騰訊新聞、新京報聯合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打造的《首席直播課》,邀請到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西班牙對外銀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夏樂進行解讀。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西班牙對外銀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夏樂 表示, 1、 全球金融市場正在發生「美元荒」; 2、 目前解決「美元荒」的主要方式是央行間貨幣互換; 3、歷史上看貨幣互換對於緩解美元荒有正面作用,但是治本還要靠美聯儲維繫美元信用擴張系統不出現坍塌
  • 中俄貨幣互換 中國虧了嗎?
    這時候,有人忽然想起中國央行與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籤署的貨幣互換協議,指出中俄雙方互換貨幣匯率極低,並認為我國因此蒙受了匯率損失。  今年10月13日,中俄雙方籤訂了規模為1500億元人民幣/8150億盧布的貨幣互換協議,匯率折合算來,1元人民幣約等於5.43盧布。而相對於目前1元人民幣兌10~12盧布的匯率,眼看著盧布持續下跌,有人大呼中國央行吃虧了。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鄭良海:全球央行集體寬鬆 國內貨幣政策獨立性強
    美聯儲的資產購買計劃僅限於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債券,旨在保持流動性和穩定信貸市場。3月20日,美聯儲擴大貨幣市場便利,包括購買信貸支持範圍擴大到市政債和增購抵押貸款支持證券。自重啟量化寬鬆以來,美聯儲已經購買了3750億美元的國債/MBS,這意味著量化寬鬆的規模空前擴大。從3月13日(星期五)開始直到本周五結束,美聯儲將購買超過1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MBS。歷史性開啟無限量「QE」模式。
  • 【金研•深度】此輪美聯儲擴表對未來美元指數的影響有限
    原創 建行金融市場部 金融街廿五作者:胡珊珊,建行金融市場部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美聯儲推出了一系列寬鬆工具,包括降息、無限量購買國債及MBS、與海外央行貨幣互換以及各種信貸市場投放工具。由此,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急劇擴張。
  • 張明:美聯儲貨幣大寬鬆有什麼大危害?
    這意味著美聯儲將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措施升級為無上限量化寬鬆措施。在政策宣布當日,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與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分別下跌了3.04%、2.93%與0.27%。近期,美聯儲在放鬆貨幣政策方面可謂不遺餘力。聯邦基金利率與再貼現率已經下降至零。
  • 灼見丨美聯儲會「縮表」嗎?|貨幣政策|資產負債表|美聯儲|量化寬鬆
    一部分觀點將下跌的原因指向了經濟與股市的背離和科技股高估值的不可持續性,另一方面,投資者開始擔憂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轉向,特別是對「美聯儲是否會開始縮表」問題提出擔憂。那麼,美聯儲真的「縮表」了嗎?又是什麼影響了其中長期政策調整呢?本文將分析最近聯儲一系列操作的意圖,並試圖判斷美聯儲貨幣政策與資產負債表變化的可能性。
  • 中銀研究:疫情衝擊下全球貨幣政策應對與前景
    主要央行通過購買國債等資產,增加貨幣供給,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面對疫情衝擊,美聯儲再度迅速擴表,3月宣布啟動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計劃,購買美國國債和住房抵押支持債券(MBS)。隨即在當月美聯儲進一步加碼寬鬆,宣布無限量量化寬鬆按需購買資產。由此,美聯儲資產規模從3月的4萬億美元擴張至11月末的7.2萬億美元。
  • 為何全球經濟第一的美國沒有抵住疫情衝擊?美聯儲和國會再祭出...
    為何全球經濟第一的美國沒有抵住疫情衝擊?  這一法案包含了3100億美元的薪酬保障計劃(PPP)項目補充補款、6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賑災貸款(包含100億美元的贈款)、用於病毒檢測的250億美元撥款和小企業管理局的21億美元行政費用撥款。  美國總統川普稱,他將籤署這份4840億美元的法案,然後轉向下一輪應對經濟停擺影響的刺激計劃。
  • 為救市拼盡所有 一文讀懂美聯儲的神秘工具箱
    一文讀懂美聯儲的神秘工具箱黨爭導致最關鍵的財政刺激遲遲無法落地,即使美聯儲未能成功令市場企穩,但若沒有美聯儲的這些工具,情況只會更糟。3月以來,為了平抑市場波動、緩解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美聯儲可謂拼盡一切。
  • 招商宏觀:美聯儲超常規貨幣政策的歷史回顧
    三、超常規貨幣政策的中間變量——長期實際利率超常規貨幣政策出臺的原因在於,伴隨著金融危機後的大衰退,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短期利率也降至零或負值的極低水平,由於下行空間受到限制,通過調低利率刺激經濟的常規貨幣政策也趨於失效,中央銀行不得不將調控對象轉變為中長期實際利率,出臺超常規的貨幣政策——包括長期資產購買計劃
  • QE的回顧、演變與未來——暨2020年美聯儲貨幣政策展望
    (三)貨幣市場混亂風波:QE界限變模糊,有機擴表誕生銀行和對衝基金加劇貨幣市場混亂,美聯儲重啟資產購買計劃。根據BIS數據顯示,美國前四大銀行提供了貨幣市場上約60%的流動性需求,回購市場日均交易接近一萬億美元,市場停轉後果不堪設想。
  • 餘永定:美聯儲「無底線印鈔」的邏輯與警示
    事實上,美國從2013年中開始談退出QE,但實際實施情況如何?如圖所示,從2014年開始,美聯儲的資產不再增加。危機爆發前美聯儲資產有8千多億美元,後來漲到4萬多億美元。2016年以後在緩慢地下降,2018年下降得比較突出。但現在由於新冠肺炎和股災的衝擊,資產變成了5萬億美元了,QE的退出變得遙遙無期了。
  • 美國同意延長400億貨幣互換協議,發生了什麼?
    隨著美國出臺超級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美元在市場泛濫不可避免,也因此自3月底進入了下行通道。一時間,國際市場唱衰美元聲音越來越多,就連美國的投行機構也都發出警告。在這一聲音還未平息下,最近美元再次出現大跌,並創下了兩年的低點。那麼,美元會崩盤嗎?美元指數是綜合反映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強弱程度的重要指標。
  • 美聯儲的各種救市工具 究竟是什麼意思?
    對應到中國央行的話,我們的法定準備金利率為1.62%,超額準備金利率為0.72%。因此在2014年9月公布的貨幣政策正常化原則和計劃中,美聯儲提出一種工具,叫做隔夜逆回購(Overnight Reverse Repurchase Agreement Facility,ON RRP),來吸收GSEs的資金,來確保實現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區間。因此ON RRP的利率成為實際的利率區間下限。
  • 美聯儲眼花繚亂的救市工具,究竟都是什麼意思?
    2008年之前,整體的準備金規模很小,因此美聯儲可以通過「結構性短缺」的方式,比較好的調控聯邦基金利率。但是次貸危機之後,美聯儲進行了大量的資產購買,使得準備金規模快速膨脹,而且絕大部分是超額準備金。因此當美聯儲重啟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時候,就需要用到其他的工具,如下文所述。對應到中國央行的話,最常用的公開市場操作,以短期操作為主,比如我們很熟悉的7天逆回購等。
  • 美聯儲的購債計劃,很雞肋
    有思考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互作用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問過一個問題:為什麼美聯儲不能買下財政部發行的所有債券?這一過程本質上是一種資產互換:一級交易商或大銀行在帳面上持有政府證券,然後通過美聯儲將這些證券出售或交換為銀行準備金(「儲備存款」)。這些準備金為存款基金支付市場利率,可以說,這對量化寬鬆的「前端」比「後端」影響更大。量化寬鬆「後端」的目的是刺激銀行放貸;而「前端」的目的是通過發行國債,增加對新發行證券的需求,使國債市場趨於平穩。
  • 潛望丨美聯儲再出重磅措施緩解流動性危機,疫情對美國經濟重創已現...
    當天市場的上漲主要受到美聯儲等全球主要央行的一系列行動推動。前一日晚間,美聯儲再度緊急出手,宣布設立貨幣基金流動性支持工具,用以應對貨幣基金市場的流動性危機,實際上是支持由該類別基金延伸出的涉及到美國經濟命脈的更廣泛的信貸市場。除此以外,多國央行聯合行動,除各自推出刺激措施外,與美聯儲進一步擴大貨幣互換協議規模,緩解目前全市場中普遍面臨的美元流動性緊張的局面。
  • 管濤:美聯儲實施無限量寬的短期效果及其對我國的溢出效應分析
    其中,購買有價證券7911億美元,佔69.2%(包括購入國債7001億美元,其中中長期國債6374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910億美元);新增再貸款1012億美元,佔8.9%;央行貨幣互換3485億美元,佔30.5%;減少正回購協議1789億美元,佔-15.7%。
  • 美國大量印製鈔票,未料中國突放「大招」,數字貨幣時代或將來臨
    當然問題不止是這些,這些問題都讓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收到了極大的衝擊,所以為了緩解壓力,美國在很大程度上發放了救濟金來補償民眾,但這個數字可不是小數目,所以美國直接選擇了印出更多的錢來補充。根據數據,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已經在25個工作日內向公眾印刷並「分發」了至少13萬億美元的票據。截至6月1日,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也達到了7.3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 方世平:加行美聯儲2次緊急猛降息,本周四美聯儲利率決議備受矚目!
    據CNBC報導,美東時間3月15日下午17點,美聯儲降低基礎利率至0-0.25,並推出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計劃。美聯儲稱,新冠疫情已經給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的社會和經濟造成損害,為應對疫情的影響,美聯儲從15日起降息至零,並推出7000億美元規模的量化寬鬆計劃(量化寬鬆將採取5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2000億美元的機構支持抵押貸款證券的形式,美聯儲表示,將從周一開始進行400億美元的分期購買)。這一行動將有助於支持經濟活動、強勁的勞動力市場狀況和通脹回歸委員會2%的對稱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