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即將完工

2020-12-24 經濟日報

白鷺翩翩,碧水潺潺,蘆葦豐茂,記者近日在河南洛陽偃師市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現場看到,公園已經芳容初現,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遊客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建設工作也在穩步推進。

偃師市文物旅遊局大遺址辦公室主任石勇介紹,作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重要補充,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文物保護展示工程項目包括洛河故道模擬復原展示工程、三期及道路系統工程、宮殿區及井字形道路保護展示工程三個部分,項目總佔地面積約1000畝。「去年下半年開工以來,我們順利完成了徵遷等任務,全力推進項目建設。」石勇說。

在項目建設現場,記者按照未來遊客的遊覽線路提前體驗了一番。考古遺址公園的起點就是博物館參觀線路的終點,進入考古遺址公園後,首先要經過一座拱橋,拱橋下是波光粼粼的溼地。「別看現在的洛河在二里頭遺址的北邊,其實這片水面所在的位置才是當年的河道,只不過後來向北改道了。」石勇說。目前,洛河故道模擬復原展示工程已經基本完工,正在對已種植喬木和灌木進行澆水及除草養護,同時新增綠化給水管閥門。

洛河故道向北就是一號宮殿遺址,這是一組規模宏大、結構複雜的夯土臺基,整體接近於正方形。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人們正在進行復原展示的鋼架結構施工,目前雛形初顯。相比一號宮殿遺址復原展示,位於東側的二號宮殿遺址展示進度更快,夯土牆已經基本完工,開揚大氣的宮殿院落輪廓清晰可見。

「我們現在要加快一號宮殿遺址的復原展示工作,同時對考古遺址公園中的道路進行硬化,整體計劃9月底前完工,配合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石勇說。

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也牽動著附近二里頭、四角樓、圪壋頭等村村民的心。「我沒事都會來這裡看一看,畢竟將來不僅能夠帶動旅遊業發展,我們家門口的環境也會越來越好。」附近村民王成武說。

除了考古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設工作也在不斷推進。記者在現場看到,遊客服務中心的主體建築已經完工,外立面呈同周圍環境協調的棕紅色,現在正在進行內部裝修。該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預計9月底前完工,未來將滿足休閒、餐飲、購物等需求,服務好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相關焦點

  • 央視再度關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
    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再次被央視關注!22日16時55分,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以《溼地生態美白鷺翩翩飛》為題,報導了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因生態環境優美而吸引大量白鷺等水鳥棲息的景象。「一走進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記者就看到白鷺翩翩、碧水潺潺、蘆葦豐茂,河面不時有水鳥掠過,宛如一幅山水畫……」隨著鏡頭的推移,一處處溼地美景展現在觀眾面前,在解說員的詳細介紹下,讓人不由得心生嚮往。這片溼地東西長約1公裡,南北寬40米至50米,按照遺址公園設計方案,在建設之初就精挑細選種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
  • 央視《焦點訪談》專題報導洛陽二里頭遺址
    昨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晚央視播出的《焦點訪談》欄目全程聚焦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以《二里頭遺址探秘華夏之光》為題,講述了二里頭遺址發現、發掘的意義以及成果。央視再度關注洛陽......  昨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晚央視播出的《焦點訪談》欄目全程聚焦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以《二里頭遺址探秘華夏之光》為題,講述了二里頭遺址發現、發掘的意義以及成果。二里頭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發現並開始考古發掘,迄今已有60多年。這裡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所在,在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專家聚焦二里頭遺址考古
    本報洛陽10月15日電  (記者楊雪梅)近日,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陽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二里頭遺址考古與夏文化研究學術研討座談會」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舉行。
  • 河南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建,將呈現三千多年前夏朝都城風貌
    河南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建,將呈現三千多年前夏朝都城風貌 奠基儀式現場。  新華網 圖新華社消息,「十三五」期間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遺址博物館6月11日開工奠基。兩年多後,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將向公眾呈現最早中國都城的歷史風貌。
  • 【話洛陽】玄武門遺址現真容,洛陽考古成果豐碩!
    昨日,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獲悉,經過近一年的清理髮掘,隋唐洛陽城宮城玄武門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這座被深埋地下一千多年的重要城門,歷史真容首次呈現世人。
  • 60年才發掘不到2%,河南最「野」考古遺址!任何一個發現都可能改變...
    考古是一個科學嚴謹的研究過程,有大量的調查、發掘和整理。 今天,河南廣播電視臺都市事業部記者走進洛陽二里頭遺址發掘現場,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跟大家一起「雲考古」,感受感受中國最古老朝代的脈搏。走進二里頭,一起「雲考古」河南最「野」的考古遺址, 任何一個發現都可能改變歷史。
  • 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12日,洛報融媒記者從文物考古部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2020年度30餘項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成果,其中,洛陽四個都城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 河南的二里頭遺址,真的是夏王朝的遺留嗎?
    在中國考古界中,河南二里頭文化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課題。因為從年代斷定上來看,其時間正好處於商代之前,因此其便被認為是夏王朝的遺蹟。而一旦其可以被確定是夏王朝的都市,那麼我們史料中的文獻便可以被認為是信史了。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今年十月中旬開館
    韓章雲 攝 中新網鄭州9月6日電(記者 韓章雲)開始於1959年的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距今已經60年,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後,這片古老的土地將通過一座全新的博物館展示自己悠久的歷史。
  • 「夏都」二里頭遺址:六十年再探索夏文化
    為期兩天的「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結束了,但對二里頭遺址的考古學研究、對夏文化的探索顯然並不會因此而降溫。1959年,古史學家徐旭生依據文獻線索在河南尋找「夏墟」時,發現了位於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由此開啟了考古學界對二里頭的發掘和研究。
  • 河南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原來夏王朝真實存在
    長期以來夏王朝是否存在始終缺乏足夠的考古證據,不過河南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成為中國考古學界找出夏朝的一把重要鑰匙。 日前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在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開幕,並展出2,000餘件距今3,800年至3,500年前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等藏品。恰逢今(2019)年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博物館的成立使這個紀念更格外具有意義。
  • 河南安陽一處上古遺蹟,歷史積澱深厚,洛陽五大都城遺址甘拜下風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郭沫若河南省安陽市,位於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交界處,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它在河南的歷史積澱相當深厚,歷史地位幾乎和東都洛陽相匹敵。
  • 洛陽二里頭遺址如何被認定為夏都?專家披露背後詳情
    洛陽二里頭遺址,被學者們稱為「華夏第一王都」,自它被發現的61年來,不斷改寫著「中國之最」。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車轍、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工作持續不斷,一次又一次的驚人發現,讓中華文明史不斷溯源向前。
  • 夏文化研究有新進展,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網格型都城布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五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夏朝有沒有文字,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刻符」,或揭開了真相
    二里頭遺址是不是夏墟,如今還有一定的爭議,本文不討論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二里頭遺址應該就是夏墟,代表了夏朝。考古推測:甲骨文之前還有更古老的文字一直以來,西方學界普遍認為,中國在甲骨文之前無文字,只有一些「沒有意義」的刻符。
  •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從歷史時間看,二里頭文化介於河南龍山文化與二裡崗文化(早商)之間;從地理空間看,二里頭文化的分布範圍主要在伊、洛、河、濟水之間的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地區。  另外,以文獻記載為線索探索夏文化無疑仍然是夏文化考古探索中的必然選擇。
  • 河南日報推出重磅聯版特刊:聚焦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走進最早的...
    十月十九日,萬眾矚目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終於揭開「紅蓋頭」,夯土結構的獨特建築、紫銅色的精美外觀,建築天際線中央高起並逐漸融合於大地,象徵著華夏最早王朝威儀四方的恢弘氣勢。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同步開放。行走其中,「最早的中國」觸手可及,三千八百年前古人生活的圖景清晰可見。
  • 「最早中國都城」二里頭建遺址博物館,將讓夏朝「活起來」
    6月11日,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工奠基,計劃於2019年10月建成,建成後將呈現「最早的中國都城」風貌。
  • 二里頭遺址與三官廟遺址,哪裡更具夏商周斷代的準確性?
    (作者:趙輝)二里頭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三官廟遺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桃花鎮三官廟村,坐落於派河北岸臺地之上,遺址呈臺墩型,高出周圍地表約5米。為配合引江濟淮工程建設,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8年7月30日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第一階段至2018年12月底結束。
  • 二里頭遺址為什麼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專家告訴你TA有多重要
    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 60餘年來,為什麼中國考古界對二里頭遺址研究「痴心不改」?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研究有什麼關係?8月15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等的40餘位專家學者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研究回顧與展望學術座談會」上進行了探討。最早的中國在哪裡?中華文明的源頭在哪裡?「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