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北大的她從沒上過補習班,好想知道她父母是怎麼教育的

2021-02-19 廣州中考助手


廣州中考助手/  做到「不管勝似管」的家長並不多,對兒女的擔憂往往讓很多家長希望能將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悉數掌控,但家長過度的控制欲也會讓很多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感到被約束,有時會做出一些叛逆的舉動。那麼管不管以及怎麼管就成了一個難題!

來源:廣州日報、求學指南

「我們基本是放養她,學習沒怎麼管她。」這是鄧倩如父親鄧世獻和母親張曼珺教育女兒的心得,從小學起,鄧倩如沒有參加過一天學習輔導班。他們的「放養」,卻把女兒送進了北京大學。

鄧倩如是執信中學的應屆畢業生,這次高考考了全年級第四名,廣州市文科數學單科第一名。鄧世獻和張曼珺教育女兒時,一直注重營造良好環境,培養女兒的好習慣,家中角落隨意地擺著書籍,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他們為了讓孩子學習方便,他們搬了近10次家,家中沒有過麻將聲。

鄧倩如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父母不要求鄧倩如一定要鋼琴考級、跆拳道段位考試,但常常委婉地教育她不能半途而廢。正是開放而不施壓的教育,讓鄧倩如身心受益。

高考放榜的那天早上,鄧倩如還在睡覺,張曼珺高興地叫醒她,成績出來了,考了633分,與張曼珺給女兒估算的分數隻差2分。這不是張曼珺第一次估對分數,鄧倩如的中考成績與張曼珺的估分也只有2分之差。鄧倩如說,她看到成績時不是很激動,「因為我現實感不是很強,比較懵。」當天下午,鄧倩如就和北大的招生老師面談,結果就定了下來,能進北大,她很滿足。

 

 

此前,鄧倩如參加了清華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試。

巴爾扎克說過一句話:「科學家應當是幻想家。」這是鄧倩如在參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試時的題目。拿到題目的時候她很高興,因為她從初中開始,就在語文老師的影響下喜歡上科幻小說和電影,她讀過科幻小說《三體》,追過英劇《神秘博士》,還喜歡研究量子物理,會找一些簡單的科普書籍來看。鄧倩如回答了自己的問題,還參與討論了另一個同學題目:網絡書店對實體書店影響。

不僅僅是科幻,粗淺如漫畫、高深如哲學,各類書籍都讓鄧倩如愛不釋手,閱讀習慣緣於小時候的培養。鄧世獻在家中房間、客廳、洗手間等每個角落都放了書,書籍沒有經過特別的篩選,保持多樣性,讓鄧倩如自己挑選著看,鄧世獻印象深刻的是,小學二年級,鄧倩如在一篇小文章裡寫道:「數學對我來說是智慧的大門,愚蠢的終結。」

鄧倩如慢慢成為書痴,甚至對日曆都充滿好奇。鄧世獻和張曼珺從不幹預女兒閱讀書籍的選擇,他們鼓勵她閱讀不同的書籍。張曼珺記得,中學時鄧倩如每個周末都泡在圖書館,有時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張曼珺不得不催促她,「別看了,該睡覺了。」

鄧倩如記得北大自主招生考試持續了7個多小時,「我沒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人才濟濟。」「我沒有什麼很厲害的地方,就是心態特別好。」鄧倩如強調,無論是考試還是日常生活,她都抱有一顆平常心,父母也一直守護著她的這顆平常心。張曼珺從來不會因為考試成績而給鄧倩如施壓,反而鼓勵她,「努力就好。」

高考期間,鄧倩如還特別叮囑媽媽,不要到考場外來看她,「正常上下班,不要刻意。」

在父母眼中,鄧倩如一直是個獨立自主的孩子,中考、高考的志願也都是她自己做決定。「填志願,我們家長是不費力的,都是她自己弄。」張曼珺尊重女兒的選擇,她默默地陪伴,以一種不打擾的方式「把關」,採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張曼珺的不幹預也緣於她對女兒的了解,「她對自己想要什麼很清晰,雖然她的目標在不斷地改變,但是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在尊重女兒選擇的同時,張曼珺還不時鼓勵鄧倩如自由發展。鄧倩如的英語成績一直非常好,曾經想做一名英語教師,張曼珺給她打氣。鄧倩如也夢想成為一名演員,張曼珺沒有覺得不靠譜,她同樣支持,甚至鼓勵女兒:「怎麼不參加藝考」。

為了培養女兒的獨立自主,張曼珺也是煞費苦心。鄧倩如曾就讀黃花小學,雖與住處相隔不遠,但需過一條車流量很大的馬路,那時,張曼珺就讓鄧倩如自己上下學。初二,張曼珺鼓勵鄧倩如約幾個朋友去外地旅遊,後來他們5人成行,坐火車去了廈門、蘇州,鄧倩如是領隊,從訂車票、訂酒店再到行程規劃都由她獨立完成。

       從執信到北大,鄧倩如成為大家眼中的學霸,說起成功秘訣,鄧倩如沉吟片刻給出了一句話,「愛笑的女孩運氣不會太差。」

       她常說,自己唯一厲害的地方是心態夠好。讀文科,對背記要求很高,畫框架、做思維導圖是鄧倩如一直以來的學習方式,將不同的線索交織在一起,形成四通八達的網絡,由點及面去記憶歷史事件,常常讓她豁然開朗。


       「我記東西會用很多奇葩的方法。」說起這些方法,鄧倩如滿臉興奮。她動手做了一副牌,把洋務運動中開辦的設施名稱和人名置於正反兩面,有時候她假想自己和徒弟一起「打牌」,通過這種方式博聞強記;畫畫這項技能也被她派上用場,「記社會風俗的時候我會把它們畫下來。」

      「都是套路」,說到令不少文科生頭痛的數學,鄧倩如笑道。她認為掌握好每一種題型的解題套路,做好筆記歸納,往後遇到類似的題目,就能迎刃而解。


   一次偶然的機會,鄧倩如和同學在老師的介紹下參加了世界頭腦奧林匹克競賽(以下簡稱OM),OM更注重創造性,除了需要大開腦洞的語言題和考驗團隊合作創新的動手題,鄧倩如和同伴還被要求自編自導自演一場八分鐘的戲劇,對於當時內向文靜的鄧倩如來說,確實是一項挑戰。

      不過當演員一直是鄧倩如的夢想,這次比賽也剛好給了她一個機會。鄧倩如所在小組的劇目是《不同尋常的鬼屋》,她在其中扮演一個進鬼屋的小偷。回想起那次表演,鄧倩如很佩服自己的大膽,能在眾目睽睽之下做出「那麼浮誇」的動作。

      參加完這次比賽後,在老師的幫助下,鄧倩如聯合一些小夥伴創辦了OM社團,希望把這種創造性的活動方式帶給執信中學。作為負責人的鄧倩如還需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她整個人也變得更加開朗。

      此外,鄧倩如憑藉跆拳道功底加入武藝社,和金融社的成員一同參加廣東省商務實踐大賽,並獲得媒體行業第二名。豐富的課外生活開拓了她的視野,也讓她在學習上更有底氣。

鄧倩如9月將北上求學,父母有不舍之情,但同時也是大石頭落地,「任務完成。」

總結教育女兒的經驗,鄧世獻說,從小培養學習、生活習慣非常重要,「只有一個女兒,要富貴養,希望她健康快樂,我把她當朋友一樣相處。」鄧世獻尊重女兒。鄧倩如興趣愛好廣泛:跆拳道、街舞、鋼琴、畫畫……夫妻二人讓鄧倩如自由地嘗試,正是這種開放而不施壓的教育,鄧倩如從中受益,鋼琴成為她減壓的方式,畫畫成為她記憶文科知識的得力助手……

在鄧倩如成長的過程中,張曼珺坦言,「很輕鬆。」在教育之外,張曼珺也做好後勤工作,她舉例說,晚飯肯定給女兒煲湯;在女兒高考期間,不管天氣有多熱,她堅持給女兒燒水泡腳緩解疲勞。心理疏導也是張曼珺的另一項工作,張曼珺經常引導鄧倩如,「你不要緊張,保持平常心努力了就行。

張曼珺常常站在女兒的角度思考問題,在鄧倩如青春叛逆期,她保持著忍耐心與謙讓,從不多嘮叨,避免引起女兒的反感。張曼珺注重與女兒溝通的方式,比如要了解女兒的考試情況,她會問「考試難不難」,而不是問「你考得好不好」。


在談到家庭教育時,鄧倩如說,父母的放養養成了她獨立自主的習慣,「家長不需要做太多,讓小孩兒自由發展,給她一個好的學校、好的環境、好的同伴,看好的書,接受好的教育。」


鄧倩如說,進入大學以後還是會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北大人才濟濟,不希望在北大被人遠遠甩在身後,「堅決不當北京大學學渣。

  和鄧倩如見面是在西漢南越博物館,優秀的成績和乖巧的性格讓人覺得她是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和她交流中,她是個非常有主見的人,對自己想要的東西非常清楚。她常說自己是個走一步看一步的人,但她一直在調整自己的目標,然後一步步地接近它。

  採訪原本定在晚上,但鄧倩如當晚有事,她詢問媽媽可不可以改期,張曼珺告訴她,這不可以,已經答應別人了。於是她主動聯繫了記者,將採訪提前到了下午。張曼珺將誠信教育融入到了小事之中。

  鄧倩如家門上貼了張便條,上面寫著「你今天帶鑰匙了嗎?你做好被關在門外的準備了嗎?」能夠用這樣的方式時刻提醒自己的一家人,自制力應該都不錯。接下來和鄧倩如父母的交談過程中,也印證了記者的想法。張曼珺愛打麻將,為了給女兒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她從未在家裡打過麻將。鄧世獻說,鄧倩如自制力強,看電視不上癮,到點就做功課,到了高三,刪了社交軟體,智慧型手機換成了只能通話和發簡訊的普通手機。

  談及對女兒的教育,他們共同提到的一點就是「輕鬆,不用操心。」而能像鄧倩如父母一樣做到「不管勝似管」的家長並不多,對兒女的擔憂往往讓很多家長希望能將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悉數掌控,但家長過度的控制欲也會讓很多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感到被約束,有時會做出一些叛逆的舉動。那麼管不管以及怎麼管就成了一個難題,相信鄧倩如父母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法可以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欲與更多中考家長交流信息可以加QQ群107219059,入群暗號:中考助手)

助手個人微信號:2797129442

如果喜歡此文請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精華推薦:

是時候告訴孩子:太強很累,不強更累(好文)

學姐曬高一生活:還沒來得及遙想未來,高中就來了

照這樣安排作息時間,沒有考不上高中的初中生!

暑期小灶:牛津版八年級英語全冊詞彙訓練,初二預習初三鞏固

為什麼要考個好高中?這是我見過最好的解釋,你做好準備了嗎?

長按上圖可識別二維碼關注「廣州中考助手」

家長,做好孩子艱難時期的守護人

孩子,青春無悔,攜手而過

相關焦點

  • 考上清華北大的孩子大多沒上過補習班,是真的嗎?是真的
    我們知道,每年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孩子都是萬裡挑一的學霸生。有人說,學霸天生就是學霸,每個人也不是靠努力就能當上學霸的。也有人說,天生聰明怎麼了?
  • 如今補習班盛行,清華、北大的學生是否上過,補習班是否真有用?
    在當今的教育領域中,我們在談及如何教育孩子時,總是無法繞開參加校外培訓班的話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過參加補習班的經歷,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小城市的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視,補習班甚至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產業。
  • 她來自寧夏農村,家境貧寒,18年從沒玩過手機,卻「玩」上了北大
    西吉縣馬蓮鄉地地道道的農民,沒有上過什麼學,也沒有什麼學識,但是他們卻知道,要想讓自己的孩子脫離農村的生活,不跟她的父母一樣,只能靠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在鐵星的教育上,即便家裡的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卻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為了能夠讓鐵星接受更好的教育,她的父親在她讀三年級的時候,下定決心將鐵星轉到了縣裡的小學,對於鐵星來說,這是她成功考上北大的第一步。因為父母並沒有什麼文化,所以在對於鐵星的教育上,父親總是在告訴他,「只有走出大山,肚子裡裝著墨水,才能不走父輩們的老路」。
  • 考上清華北大的孩子大多沒上過補習班,是真的嗎?為什麼
    一說到誰誰考上了北大,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這孩子真聰明,智商真高」。但是這些孩子真的都是天才嗎?其實不然,其實即使是上了清華北大的孩子,大多數人的智商也都在90-120這個範疇中。天才或許有,但是也只是鳳毛麟角,只佔據著一小部分。其實後天的教育是很關鍵的。
  • 中考高分生|778分考生鄧志雲:從沒上過補習班,英語拿滿分
    他從小學到中學,從沒上過任何學科類補習班;5歲開始學鋼琴,是校合唱隊和天河區少年宮合唱隊成員,初二時還經常請假去參加比賽。疫情前,他還每周日到少年宮合唱團練習三小時,初三上學期之前他每天練琴,初三下學期每周五彈琴1小時。
  • 考上清華北大的孩子大多沒上過補習班,是真的嗎?其實是真的
    一說到誰誰考上了北大,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這孩子真聰明,智商真高」。但是這些孩子真的都是天才嗎?其實不然,其實即使是上了清華北大的孩子,大多數人的智商也都在90-120這個範疇中。天才或許有,但是也只是鳳毛麟角,只佔據著一小部分。其實後天的教育是很關鍵的。
  • 5年了,那個從沒上過學,10歲就考上大學的張易文,如今怎樣了?
    我們都知道每個小孩現在都必須經過十幾年的學習,才能步入社會,幼兒四年、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最後大學四年。整整二十年,這是每一位莘莘學子必須經歷的。當然天才除外,有的天才可能沒有上小學,有的可能初中就考上大學了。
  • 《銀河補習班》,也是父母的補習班
    電影裡,馬皓文對兒子馬飛說「只要腦子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學習要從興趣開始」、「夢想就像箭靶子」……但馬飛也受到來自媽媽和學校「打壓式」、「應試型」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習是為了考清華北大」、「我很笨,以後只能賣煎餅」、「第一名才有資格被掛在牆上」……147分鐘的故事裡,當代家長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呵,這話我也對孩子說過」。
  • 《銀河補習班》揭露教育的真相:想讓孩子成績好,不是靠上補習班
    《銀河補習班》是去年上映的電影,電影主要圍繞父親馬浩文憑藉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幫助兒子從「學渣」逆襲為「學霸」的過程。影片上映後,可謂是給很多家長都上了一課,從來都是家長要求孩子去上補習班,沒想到,該補課的,原來是家長自己。
  • 出生貧寒的她,高考673分被清華錄取!沒上過補習班,照樣逆襲!
    清華、北大從小就成為了她內心的目標,也成了她期待的夢想。儘管這兩所院校,對她來說,在現實中是那麼遙遠。高中期間,因為成績優異,劉玉玉曾幾次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到北京參加相關學科的競賽與培訓,但都因日程安排等未能到心儀已久的清華、北大校園去看過。
  • 考上北大的農村孩子,過得怎麼樣?
    他的高中老師欣賞他,會拍著他的肩膀說,「要考上北大啊。考上北大,你半隻腳就進入了上流社會。」那時他很感動。 直到站在燕園裡,他也茫然,「究竟什麼是上流社會?」 過去的經驗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比如曲小薇,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考北大——之前同村有人考上了北大,父母就讓她以此為目標。
  • 科學的家庭教育:讓她3歲會閱讀,14歲考上北大,建議父母們看看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每個家庭的培養和教育。為什麼有些父母養育的孩子是有前途的,有些父母教育的孩子又是平平常常呢?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清華、北大的高材生。那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是對的呢?今天我要為大家總結一下!
  • 15歲北大最小本科生高考696分,從未報過補習班
    這不,屈詩穎,一個05後的小姑娘,年僅15歲便以696分的可喜成績順利考入北大,成為北大歷史最小本科生。我們從照片裡可以清晰的看到,這是一張稚嫩卻又不乏自信的臉。據說小詩穎出生在一個非常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初中的時候,學習成績非常一般。
  • 她是新疆高考狀元,數學考滿分,上完北大上哈佛
    帕合麗婭·艾西拉甫,新疆人,父母都是新疆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帕合麗婭·艾西拉甫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數學天賦,念三年級時,她就在自治區數學競賽中斬獲第一的頭籌,此後她一直保持著對數學的熱愛。甚至在高中三年間,她幾乎每次數學考試都能保持在140以上。
  • "留守女孩"鍾芳蓉考上北大:她的"幸運"可以複製嗎?
    要知道,農村的經濟條件並不算很好,很多人出去打工,目的非常單純,就是為了多掙錢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鍾芳蓉的父母出去打工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雖然沒有常年陪伴在孩子左右,但平時多聯繫、多引導鼓勵也能培養出鍾芳蓉這樣出類拔萃的孩子!
  • 2年前她摘下福建狀元,考上北大後一夜獲百萬,如今怎樣了?
    為了孩子學習這事兒,很多父母也是操碎了心。家長陪著深夜學習、輔導,甚至比自己的孩子都著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用一句話形容,就是&34;但這句話似乎威力不大,因為不少孩子只是聽聽就過去了,但也有孩子從小知道努力,最終不負眾望考得好成績。比如說,18年福建文科狀元黃亦陳。
  • 有人說85%的北大清華學生沒上過補習班,這句話可信嗎?
    必須首先強調一個問題,沒上過補習班的85%讓北大錄取,這個有點扯。但是呢,近年來接觸過很多品學兼優的孩子,的確從小沒有上過什麼補習班,尤其是考到北大、清華、復旦、交大、浙大、科大的孩子們。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無非是社會上把學習成績與上補習班之間的關係看成了必然,而實質上,呵呵,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 高分真的是補習班補出來的嗎?留守女生考入北大選了考古專業
    這個學生參加了多少補習班才會取得這樣的高分,因為很多家長都是把讓孩子參加補習班來做為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途徑之一。正如前幾天,一個上海的女生,從小學到高中,僅補課費就花了一百萬,她的爺爺、奶奶已年過八旬,曾經也是當年的本科生,他們希望自己的孫女能夠考上清華或北大。
  • 清華北大的學生也曾報暑假班 勸學弟學妹不要盲目報補習班
    清華北大的學生也曾補習班 勸學弟學妹不要盲目報補習班其實網上說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從不報補習班,這句話是真的嗎?這句話當然不是真的,我們可以說很多特別聰明的學生不報補習班,但並是說所有的優秀學生都不報補習班。
  • 「我懶得考清華北大」,這個16歲的女孩,她被哪所院校錄取了
    十二年的寒窗苦讀,經歷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考進一所好的大學是所有學子的期盼,清華、北大更是學子們的夢想。然而一個16歲的廣州女孩竟然口出狂言,「我懶得考清華北大」,今年的高考結束了,這個女孩到底考上了哪一所學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