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考助手/ 做到「不管勝似管」的家長並不多,對兒女的擔憂往往讓很多家長希望能將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悉數掌控,但家長過度的控制欲也會讓很多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感到被約束,有時會做出一些叛逆的舉動。那麼管不管以及怎麼管就成了一個難題!
來源:廣州日報、求學指南
「我們基本是放養她,學習沒怎麼管她。」這是鄧倩如父親鄧世獻和母親張曼珺教育女兒的心得,從小學起,鄧倩如沒有參加過一天學習輔導班。他們的「放養」,卻把女兒送進了北京大學。
鄧倩如是執信中學的應屆畢業生,這次高考考了全年級第四名,廣州市文科數學單科第一名。鄧世獻和張曼珺教育女兒時,一直注重營造良好環境,培養女兒的好習慣,家中角落隨意地擺著書籍,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他們為了讓孩子學習方便,他們搬了近10次家,家中沒有過麻將聲。
鄧倩如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父母不要求鄧倩如一定要鋼琴考級、跆拳道段位考試,但常常委婉地教育她不能半途而廢。正是開放而不施壓的教育,讓鄧倩如身心受益。
高考放榜的那天早上,鄧倩如還在睡覺,張曼珺高興地叫醒她,成績出來了,考了633分,與張曼珺給女兒估算的分數隻差2分。這不是張曼珺第一次估對分數,鄧倩如的中考成績與張曼珺的估分也只有2分之差。鄧倩如說,她看到成績時不是很激動,「因為我現實感不是很強,比較懵。」當天下午,鄧倩如就和北大的招生老師面談,結果就定了下來,能進北大,她很滿足。
此前,鄧倩如參加了清華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試。
巴爾扎克說過一句話:「科學家應當是幻想家。」這是鄧倩如在參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試時的題目。拿到題目的時候她很高興,因為她從初中開始,就在語文老師的影響下喜歡上科幻小說和電影,她讀過科幻小說《三體》,追過英劇《神秘博士》,還喜歡研究量子物理,會找一些簡單的科普書籍來看。鄧倩如回答了自己的問題,還參與討論了另一個同學題目:網絡書店對實體書店影響。
不僅僅是科幻,粗淺如漫畫、高深如哲學,各類書籍都讓鄧倩如愛不釋手,閱讀習慣緣於小時候的培養。鄧世獻在家中房間、客廳、洗手間等每個角落都放了書,書籍沒有經過特別的篩選,保持多樣性,讓鄧倩如自己挑選著看,鄧世獻印象深刻的是,小學二年級,鄧倩如在一篇小文章裡寫道:「數學對我來說是智慧的大門,愚蠢的終結。」
鄧倩如慢慢成為書痴,甚至對日曆都充滿好奇。鄧世獻和張曼珺從不幹預女兒閱讀書籍的選擇,他們鼓勵她閱讀不同的書籍。張曼珺記得,中學時鄧倩如每個周末都泡在圖書館,有時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張曼珺不得不催促她,「別看了,該睡覺了。」
鄧倩如記得北大自主招生考試持續了7個多小時,「我沒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人才濟濟。」「我沒有什麼很厲害的地方,就是心態特別好。」鄧倩如強調,無論是考試還是日常生活,她都抱有一顆平常心,父母也一直守護著她的這顆平常心。張曼珺從來不會因為考試成績而給鄧倩如施壓,反而鼓勵她,「努力就好。」
高考期間,鄧倩如還特別叮囑媽媽,不要到考場外來看她,「正常上下班,不要刻意。」
在父母眼中,鄧倩如一直是個獨立自主的孩子,中考、高考的志願也都是她自己做決定。「填志願,我們家長是不費力的,都是她自己弄。」張曼珺尊重女兒的選擇,她默默地陪伴,以一種不打擾的方式「把關」,採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張曼珺的不幹預也緣於她對女兒的了解,「她對自己想要什麼很清晰,雖然她的目標在不斷地改變,但是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在尊重女兒選擇的同時,張曼珺還不時鼓勵鄧倩如自由發展。鄧倩如的英語成績一直非常好,曾經想做一名英語教師,張曼珺給她打氣。鄧倩如也夢想成為一名演員,張曼珺沒有覺得不靠譜,她同樣支持,甚至鼓勵女兒:「怎麼不參加藝考」。
為了培養女兒的獨立自主,張曼珺也是煞費苦心。鄧倩如曾就讀黃花小學,雖與住處相隔不遠,但需過一條車流量很大的馬路,那時,張曼珺就讓鄧倩如自己上下學。初二,張曼珺鼓勵鄧倩如約幾個朋友去外地旅遊,後來他們5人成行,坐火車去了廈門、蘇州,鄧倩如是領隊,從訂車票、訂酒店再到行程規劃都由她獨立完成。
從執信到北大,鄧倩如成為大家眼中的學霸,說起成功秘訣,鄧倩如沉吟片刻給出了一句話,「愛笑的女孩運氣不會太差。」
她常說,自己唯一厲害的地方是心態夠好。讀文科,對背記要求很高,畫框架、做思維導圖是鄧倩如一直以來的學習方式,將不同的線索交織在一起,形成四通八達的網絡,由點及面去記憶歷史事件,常常讓她豁然開朗。
「我記東西會用很多奇葩的方法。」說起這些方法,鄧倩如滿臉興奮。她動手做了一副牌,把洋務運動中開辦的設施名稱和人名置於正反兩面,有時候她假想自己和徒弟一起「打牌」,通過這種方式博聞強記;畫畫這項技能也被她派上用場,「記社會風俗的時候我會把它們畫下來。」
「都是套路」,說到令不少文科生頭痛的數學,鄧倩如笑道。她認為掌握好每一種題型的解題套路,做好筆記歸納,往後遇到類似的題目,就能迎刃而解。
一次偶然的機會,鄧倩如和同學在老師的介紹下參加了世界頭腦奧林匹克競賽(以下簡稱OM),OM更注重創造性,除了需要大開腦洞的語言題和考驗團隊合作創新的動手題,鄧倩如和同伴還被要求自編自導自演一場八分鐘的戲劇,對於當時內向文靜的鄧倩如來說,確實是一項挑戰。
不過當演員一直是鄧倩如的夢想,這次比賽也剛好給了她一個機會。鄧倩如所在小組的劇目是《不同尋常的鬼屋》,她在其中扮演一個進鬼屋的小偷。回想起那次表演,鄧倩如很佩服自己的大膽,能在眾目睽睽之下做出「那麼浮誇」的動作。
參加完這次比賽後,在老師的幫助下,鄧倩如聯合一些小夥伴創辦了OM社團,希望把這種創造性的活動方式帶給執信中學。作為負責人的鄧倩如還需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她整個人也變得更加開朗。
此外,鄧倩如憑藉跆拳道功底加入武藝社,和金融社的成員一同參加廣東省商務實踐大賽,並獲得媒體行業第二名。豐富的課外生活開拓了她的視野,也讓她在學習上更有底氣。
鄧倩如9月將北上求學,父母有不舍之情,但同時也是大石頭落地,「任務完成。」
總結教育女兒的經驗,鄧世獻說,從小培養學習、生活習慣非常重要,「只有一個女兒,要富貴養,希望她健康快樂,我把她當朋友一樣相處。」鄧世獻尊重女兒。鄧倩如興趣愛好廣泛:跆拳道、街舞、鋼琴、畫畫……夫妻二人讓鄧倩如自由地嘗試,正是這種開放而不施壓的教育,鄧倩如從中受益,鋼琴成為她減壓的方式,畫畫成為她記憶文科知識的得力助手……
在鄧倩如成長的過程中,張曼珺坦言,「很輕鬆。」在教育之外,張曼珺也做好後勤工作,她舉例說,晚飯肯定給女兒煲湯;在女兒高考期間,不管天氣有多熱,她堅持給女兒燒水泡腳緩解疲勞。心理疏導也是張曼珺的另一項工作,張曼珺經常引導鄧倩如,「你不要緊張,保持平常心努力了就行。」
張曼珺常常站在女兒的角度思考問題,在鄧倩如青春叛逆期,她保持著忍耐心與謙讓,從不多嘮叨,避免引起女兒的反感。張曼珺注重與女兒溝通的方式,比如要了解女兒的考試情況,她會問「考試難不難」,而不是問「你考得好不好」。
在談到家庭教育時,鄧倩如說,父母的放養養成了她獨立自主的習慣,「家長不需要做太多,讓小孩兒自由發展,給她一個好的學校、好的環境、好的同伴,看好的書,接受好的教育。」
鄧倩如說,進入大學以後還是會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北大人才濟濟,不希望在北大被人遠遠甩在身後,「堅決不當北京大學學渣。
和鄧倩如見面是在西漢南越博物館,優秀的成績和乖巧的性格讓人覺得她是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和她交流中,她是個非常有主見的人,對自己想要的東西非常清楚。她常說自己是個走一步看一步的人,但她一直在調整自己的目標,然後一步步地接近它。
採訪原本定在晚上,但鄧倩如當晚有事,她詢問媽媽可不可以改期,張曼珺告訴她,這不可以,已經答應別人了。於是她主動聯繫了記者,將採訪提前到了下午。張曼珺將誠信教育融入到了小事之中。
鄧倩如家門上貼了張便條,上面寫著「你今天帶鑰匙了嗎?你做好被關在門外的準備了嗎?」能夠用這樣的方式時刻提醒自己的一家人,自制力應該都不錯。接下來和鄧倩如父母的交談過程中,也印證了記者的想法。張曼珺愛打麻將,為了給女兒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她從未在家裡打過麻將。鄧世獻說,鄧倩如自制力強,看電視不上癮,到點就做功課,到了高三,刪了社交軟體,智慧型手機換成了只能通話和發簡訊的普通手機。
談及對女兒的教育,他們共同提到的一點就是「輕鬆,不用操心。」而能像鄧倩如父母一樣做到「不管勝似管」的家長並不多,對兒女的擔憂往往讓很多家長希望能將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悉數掌控,但家長過度的控制欲也會讓很多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感到被約束,有時會做出一些叛逆的舉動。那麼管不管以及怎麼管就成了一個難題,相信鄧倩如父母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法可以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欲與更多中考家長交流信息可以加QQ群:107219059,入群暗號:中考助手)
助手個人微信號:2797129442
如果喜歡此文請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精華推薦:
是時候告訴孩子:太強很累,不強更累(好文)
學姐曬高一生活:還沒來得及遙想未來,高中就來了
照這樣安排作息時間,沒有考不上高中的初中生!
暑期小灶:牛津版八年級英語全冊詞彙訓練,初二預習初三鞏固
為什麼要考個好高中?這是我見過最好的解釋,你做好準備了嗎?
長按上圖可識別二維碼關注「廣州中考助手」
家長,做好孩子艱難時期的守護人
孩子,青春無悔,攜手而過